百歲院士湯定元與世長辭,曾為我國「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

2020-12-02 環球網

劉思江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6月3日10時40分,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半導體學科創始人之一、紅外學科奠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湯定元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上海華東醫院與世長辭,享年100歲。

湯定元是新中國成立後早期留美歸國的科學家之一,曾為我國「兩彈一星」等的研製作出重要貢獻。

圖片來源:《湯定元傳》

出身於貧苦家庭,湯定元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機緣,留洋美國。學成後,正趕上時代與命運交織,一腔的報國熱血使他毅然放棄國外的優渥環境和大好前程,回歸故土,投身於祖國不知將走向何方的科學事業。

從半導體到紅外事業

足跡鐫刻「兩彈一星」

1951年湯定元從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畢業回國時,半導體的應用前景已經很明朗,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正在興起。留學期間他曾進行過矽在超高壓下的導電性能研究,對當時美國關於半導體的研究情況有所了解。他深知,半導體的研究有著廣闊的前景。因此,他於1951年下半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工作後,很自然地就選擇了半導體物理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並在工作小組中主要研究半導體的光學及光電性能。

在從事半導體光電現象和硫化鉛探測器的研究中,湯定元高瞻遠矚地認識到紅外技術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曾於1958年、1960年向國家主管部門和聶榮臻元帥致信,建議我國要部署紅外研究工作,並積極「請戰」。

1965年,由於一次實驗爆炸造成人員傷亡,給剛剛邁步的紅外研究蒙上了一層陰影。但湯定元再次給聶榮臻元帥寫信,言辭懇切地表明了他對紅外研究的信心與決心。這封信又一次得到了聶榮臻元帥與黨中央的支持與幫助。而我國的紅外物理和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也隨著湯定元寫給聶榮臻的信及其團隊背後的科研努力,從基礎研究發展到空間應用等更廣闊的領域。

在他的指引下,我國自主創新地掌握了多項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如:掌握了透鏡浸沒與微型製冷器技術,研製成浸沒製冷的硫化鉛探測器組件。自主研發的用於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錳鎳鈷熱敏探測器,至今仍用於多種衛星的紅外地平儀。對紅外應用十分重要的長波紅外探測器,湯先生則直接帶領了用於紅外相機的鍺摻汞探測器的研製——60年代,他以科學家的敏銳眼光,選擇以碲鎘汞作為主攻方向,親自組織對材料、器件的攻關研究。如今,碲鎘汞已是世界公認的最重要的紅外技術。

但在湯定元研究的紅外領域,許多熟知他能力的外國學者,一度認為他 「從地平線上消失了」。對他來說,當多年無名英雄無所謂,「只要科研上有成果,能派上用場,就已經滿足了。」

漫漫求學路

偶然機會走進科學殿堂

1920年,湯定元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今金壇市)小坵村,父親是鄉村私塾先生,母親只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湯定元記得自從自己進城讀書,一直到考入無錫師範學校,父親靠借債供他上學。1931年江南一帶遭遇大水災,金壇縣農村幾乎顆粒無收,這對湯定元本就清貧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交不上學費,湯定元不得不休學。但休學期間,他暗下決心努力自學,竭盡全力地去爭取復學的機會。

由於自身的努力和熱心人的幫助,自學了六年級及初一課程的湯定元獲得復學機會,並收穫中學校長關於「做人與治學」的教誨:「為人要正,待人要誠,學習要勤,工作要實,生活要儉,做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國家的人。」今天聽起來可能有些陳詞濫調的教誨,卻伴隨了湯定元一生。

初中畢業,臨考無錫師範學院前幾天,湯定元在同村一名青年家裡體驗了礦石收音機的奇妙,這臺礦石收音機成為他後來為之奮鬥終生的科學道路上的第一塊引路石。暑假到學校圖書館借閱並自學的大學教本《普通物理學》則成為了他步入科學聖殿的理論指引。本以為一畢業就能就業,但抗日戰爭爆發了,輾轉流亡到達重慶,而一直堅持自學的《普通物理學》,無意中為其日後考取中央大學物理系做了準備。

抗日戰爭期間,重慶沙坪垻松林坡上的中央大學校本部。圖片來源:《湯定元傳》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48年,從重慶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的湯定元憑藉自身的努力和機緣,獲得機會赴美留學,先入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同年轉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那個時代,原子核物理是最走紅的學科,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核物理專業在世界上更是聞名遐邇,兩位著名的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曾就讀於這裡。

期間,他在高壓物理研究室的負責人勞森教授指導下進行關於固體高壓相變的研究。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就做出了出色的研究成果:證實了金屬鈰的高壓相變起源於原子外部的電子被壓入內部狀態,這是一種新穎的相變,並證明高壓相正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鮑林先生(L.Pauling)的金屬原子半徑理論所要尋找的相。這項成果當年就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上,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給予了高度評價。

踏平萬頃海濤

一腔熱血歸故土

1950年6月,湯定元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在固體物理研究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前路坦蕩,前程似錦。然而一年後,他決定回國效力,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早期留學美國歸國科學家之一。

1950年,湯定元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校區。

在重慶就讀中央大學期間,由於對國民黨當局不滿,湯定元曾連報紙也懶得讀,抱著不問國事的態度。然而新中國成立後,斷斷續續從報紙中讀到的祖國事態讓他心潮澎湃。他反覆問自己,為什麼非要留在美國?做完博士論文有什麼意義?博士學位對自己又有什麼用?

幾經斟酌,他下定決心回國,施展自己在海外的所學,為祖國效力。為了讓挽留他的老師和好友明白他的去意,他將美國移民局給他的調查表,連同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證書一起銷毀。

1951年5月,湯定元拎著兩隻沉甸甸的箱子,在舊金山碼頭登上了「戈登將軍」號海輪。近一月的海上漂泊,6月2日「戈登將軍」號海輪抵達了虎門,正是林則徐虎門硝煙紀念日的前夜。同年8月,美國政府就下令禁止中國留學生回中國。

多年來,許多人不止一次問他是否後悔當年選擇回國。但他說:「沒錯,如果留在美國,是可能過著豪華的生活。但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愛國心都很強,一定要回國效力。」他覺得在科學相對比較落後的國家,派留學生到先進國家去學習,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學習結束後,最好的選擇是回祖國工作,因為那裡是生你養你的土地,做出的成果也能應用到最急需的地方。」

幾十年的風雲變化改寫了歷史,也改寫了人的心態。也許現代的人是無法跨越歷史去理解湯定元這一代人的赤子情懷的。就像湯定元,他說他也不理解人們對他為什麼回國的問題那樣感興趣,他覺得這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簡直不值得一提。

湯定元的家鄉,金壇縣小坵村的正南有一條跨越「錢資蕩」的人工堤,堤上有4座石橋,最北面的那座最高最大,稱為「大橋」,堤的西面是浩瀚的湖蕩,東面大多是淺灘,上面長滿蘆葦。在蘆葦開花的時節,站在河岸邊,遠遠地眺望湖面,成為幼年湯定元的一種樂趣。

時光輪轉,少年長成,學成回國,在祖國和社會最需要的領域攻堅克難。六十多年來,從北京到上海,湯定元潛心科研和教育事業,精誠奉獻。直到耄耋之年,他仍熱衷科學傳播和科普教育事業。當聽說有人通過他的文章搞懂了科學問題,臉上就漾滿笑意。他說,科技工作者不僅要開拓,更要傳播,要承擔向全社會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社會責任。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這就是湯定元院士。

相關焦點

  • 聚焦|愛國主義是很自然的事情——惜別新中國第一代海歸科學家湯定元
    他是我國半導體學科創始人之一,當年曾撕碎美國名校碩士文憑回國;他從不說大話,卻用實際行動感召著一代代人科技報國;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卻用果敢擔當開創了中國的紅外事業;他科研任務繁重,卻不忘在科普和培養人才中踐行院士的擔當……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半導體學科和紅外學科創始人之一湯定元。
  • 風雨兼程,百年赤子 惜別新中國第一代海歸科學家湯定元院士
    來源/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下同)他從不說大話,卻用實際行動感召著一代代人科技報國;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卻用果敢擔當開創了中國的紅外事業;他科研任務繁重,卻不忘在科普和培養人才中踐行院士的擔當……又一位大師離我們遠去。2019年6月3日10時40分,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紅外學科奠基者湯定元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華東醫院與世長辭,享年100歲。
  • 大國明星│2019年離世的院士
    物理學家、半導體學科創始人之一、 紅外學科奠基者湯定元 是新中國早期留美歸國科學家之一 曾為兩彈一星等研製作出重要貢獻
  • 這位百歲院士在北京逝世!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玻恩共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黃昆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玻恩身邊的4年,程開甲結識了狄拉克、海特勒、薛丁格、繆勒、鮑威爾等科學巨匠。
  • 他們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都來自同一高校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震驚了世界。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我國科研人員發憤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克服了一個個極限考驗,研發出了揚國威、壯軍威的"兩彈一星"。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逝世 稀有金屬研究成果曾助力「兩彈一星...
    9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稀有金屬工業創始人之一的李東英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他曾參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軌道設計和測量工作,並出席了1999年國家兩彈一星表彰大會。1991年,國際編號為4760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家祥」星,表彰他在天文科學領域的成就。曾為研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他待人勤懇謙和,話不多,是個實幹家。工作的時候,他是一絲不苟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 今年已有33位院士離世,請記住這些「大國明星」!
    湯定元 物理學家、半導體學科創始人之一、紅外學科奠基者湯定元,是新中國成立後早期留美歸國的科學家之一,曾為「兩彈一星」等研製作出重要貢獻。 1951年,在美國取得碩士學位的湯定元懷著報國熱情回到祖國。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
  • 為發展我國兩彈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郭永懷
    為發展我國兩彈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郭永懷 (1909—1968 ) 李家春 李成智     郭永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坐標法,即國際上公認的PLK方法,倡導了我國的高超聲速流、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培養了優秀力學人才。擔負了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我國的飛彈與核彈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出生於山東省榮成縣。郭家世代務農,父親郭文吉粗通文墨。1918年,9歲的郭永懷在三叔郭文秀開辦的學堂裡讀書識字。
  • 他為我國「兩彈一星」研製做出巨大貢獻,卻叫自己「倒黴老頭」?
    他為我國「兩彈一星」研製做出巨大貢獻,卻叫自己「倒黴老頭」?當年為了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研製,不少科學家嘔心瀝血夜以繼日的「埋頭苦幹」,在這當中有人犧牲,有人患病。除了我們熟知的二十三為「兩彈一星」功勳者之外,還有許許多多曾為祖國航天事業奉獻過的人,當中就包括魏世傑。
  • "兩彈一星"功臣是誰23人名單一覽:僅有5人健在
    「兩彈一星」功勳之一任新民去世  據央視報導,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飛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任新民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2月12日15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 百歲稀土院士李東英逝世,成果用於「兩彈一星」及農業增產等
    南都記者從中國工程院證實,9月22日,該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工程管理學部院士李東英逝世,享年100歲。今年以來,我國已送別26位院士。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稀土農用研究的首倡者,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新中國成立71年來,我國稀有金屬生產從「白手起家」到產量穩居世界前列,成果應用於「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事業、農業增產、醫療器械製造等領域,李東英功不可沒。李東英。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據@光明日報 2019年1月16日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 23名「兩彈一星元勳」照片,你認識幾個?
    于敏,核物理學家,在我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對我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錢學森,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
  • 94歲「兩彈一星」元勳袁承業辭世 為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
    他急國家所急,建立並領導核燃料萃取劑研究組,解決了我國國防工業急需,為發展中國的原子能工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結合中國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研究,取得了一批有重大經濟、社會效益的成果,為保護我國的有色金屬資源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在具有生物活性有機磷化合物的設計與合成方面有獨特的建樹;他為我國化學生物學的發展,在引才引智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工程熱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王補宣離世!今年已痛失22位院士
    王補宣是我國著名的熱工教育家、工程熱物理學科的卓越開拓者,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等創始人之一。王補宣創立了高速流動膜沸騰傳熱理論,深化了多孔介質熱溼遷移理論與應用技術,為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基礎性和開創性的貢獻。
  • 他是兩彈一星功勳,一生貢獻無數卻選擇自殺,總理都為他掉眼淚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個成大事者不論起點如何都要經受身心上的雙重磨礪,唯有以堅忍不拔的信念克服未知的困難,才有機會為他人所不能為。
  • 懷念百歲院士李東英
    100歲院士李東英在京逝世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人首創糧食、經濟作物上使用稀土元素「兩彈一星」等尖端技術有您的貢獻您在鈦界的濃墨重彩歷歷在目聆聽您說鈦的淵源我們知道了國家領導人對鈦的重視毛澤東說---「64種有色金屬沒有它不行」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兩彈一星」部分元勳合影 「兩彈一星」功臣中17人辭世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分別為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吳自良、陳芳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