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兩彈一星」元勳袁承業辭世 為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

2020-12-04 中國搜索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消息,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袁承業,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1月9日22時17分在上海與世長辭,享年94歲。

袁承業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

袁承業長期從事萃取劑化學和有機磷化學研究,是中國萃取劑化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急國家所急,建立並領導核燃料萃取劑研究組,解決了我國國防工業急需,為發展中國的原子能工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結合中國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研究,取得了一批有重大經濟、社會效益的成果,為保護我國的有色金屬資源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在具有生物活性有機磷化合物的設計與合成方面有獨特的建樹;他為我國化學生物學的發展,在引才引智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袁承業還獲得過豐碩科研成果和多項殊榮,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有機化學人才,為我國有機化學發展、「兩彈一星」研製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袁承業:國家的需要,就是我責任

袁承業院士遺像 文匯APP 圖

作為「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袁承業窮畢生精力,為中國的核事業和工業發展,全心傾注了智慧和精力。直到九十高齡,依他然在為我國戰略資源——鋰的提取、回收和利用,殫精竭慮。「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責任!」這是他一生的格言。

得不到滿分,他就要堅持重考

袁承業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小越鎮。父親袁開基畢業於金陵大學,是一名有機化學家。為兒子起名「承業」,就是希望他能夠「子承父業」。

家裡都是化學書籍,培養起了袁承業對化學的興趣。戰亂中,他隨母親逃難輾轉川、桂、粵等省份,困難時只能擺地攤賣衣物。儘管度日艱難,但父母依然堅持讓袁承業接受教育,他先後在七所中學、兩個補習班讀書。 袁承業在學習上特別爭強好勝,考試只要沒有得到滿分,就要堅持重考。

1948年,從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中國藥科大學前身)畢業後,袁承業在上海人民製藥一廠任技術員。1951年7月,他作為建國後首批公派留學生,赴莫斯科全蘇藥物化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當時,他一點俄語都不懂,在去莫斯科的火車上剛開始學字母。靠著一位蘇聯老太太每天輔導幾個小時俄語,他開始了在蘇聯的學習和工作,並於1955年9月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論文答辯,獲得蘇聯科學副博士學位。

當年10月,袁承業學成回國,在化工部醫藥工業管理局任副總工程師,1956年9月調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從此踏上了有機化學的科研人生路。

86歲的袁承業院士在研討會上發言 文匯APP 圖

每一種萃取劑都來自生產一線的需求

袁承業先生是中國萃取劑化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基礎、著眼應用,在國家需要和科學探索之間找到了最佳結合點。

1959年,為了「兩彈一星」等國防任務急切需要,他毅然從已取得良好進展的胺基酸與多肽合成藥物研究改行,組建並領導核燃料萃取劑研究組,成功研製P-204、N-235和P-350等萃取劑,為中國原子能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著名核物理專家錢三強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說:「提取鈾的萃取劑研究,在當時是對國防建設起關鍵作用的,沒有它,就提不出鈾。」

袁承業因此獲得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獻身國防事業」的獎章與獎狀,1997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99年,作為中國科學院40名代表之一,袁承業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的接見。

在完成國防科研任務後,袁承業又帶領團隊成功研製了一系列新型實用的萃取劑,並得到廣泛應用,其中11個品種的萃取劑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這些萃取劑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萃取劑工業的全部。

「很多萃取劑不是我們想出來的,也不是誰要求我們做的。而是生產實踐提出這樣的需求,我們才用自己的知識加以實現。」數年前,他回顧自己的科研生涯時說,稀土元素萃取中,有一個課題是將鈮鉭分離。由於這個過程不能碰玻璃,可實驗室所有瓶瓶罐罐都是玻璃的,他們不得不先把所有玻璃儀器都換成塑料的。後來,由此研製成功的N503,不但成功萃取了鈮鉭,還為上海汙水治理的「廢水脫酚」作出了貢獻。

國家的尊嚴和需求至高無上

幼年飽經戰亂帶來的顛沛流離,在袁承業心中,祖國的尊嚴和國家的需求至高無上。

上世紀80年代,袁承業在出席國際學術會議時,曾兩次碰到會議主辦方掛錯國旗,他發現後,立刻向大會主席提出,要求更換成五星紅旗。「這樣的原則問題,一定是不能含糊的!」

生命不息,為國家發展奉獻的心意不竭。即使已到耄耋之年,他仍然傾心關注科技前沿。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所長丁奎嶺院士告訴記者,釷基核能鋰同位素分離、青海鹽湖鋰資源,這些關乎國家戰略需求的課題,一直受到袁先生的關注。十幾年前,他就提出,要注重鋰資源的回收利用,珍惜這一戰略資源,果然在今天成為科研和產業的熱點。

中科院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胡金波說,自己在承擔鋰同位素分離項目時,經常請教袁先生,他把自己多年工作積累所形成的工作思路和具體做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年輕的研究人員。

他常對青年科學家說:「沒有興趣是做不好研究的,但個人興趣必須服從國家的需要。」他以鋼鐵英雄保爾?柯察金的名言激勵年輕人:「作為科學家,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應該問問自己,我這一輩子為國家做了哪些有用的貢獻。」

胡金波說,袁先生為這些國家重大項目付出了很多心血,卻連名字都堅持不出現在項目書中,如此不計名利、一心為國的精神,為科研後輩在面對社會紛繁蕪雜的影響時,升起了一盞指路明燈,「他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來源:中國網)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功臣袁承業辭世 為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
    袁承業院士遺像。文匯APP圖原標題:94歲「兩彈一星」功臣袁承業辭世:國家的需要,就是我責任又一位為「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大家離我們而去。今天(1月1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悉,「兩彈一星」功臣、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袁承業,因病醫治無效,於1月9日晚在上海與世長辭,享年94歲。作為「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袁承業窮畢生精力,為中國的核事業和工業發展,全心傾注了智慧和精力。直到九十高齡,依他然在為我國戰略資源——鋰的提取、回收和利用,殫精竭慮。
  • 又一巨星隕落,「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袁承業與世長辭
    就在1月9號,噩耗再次傳來,又一位「兩彈一星」的功臣與世長辭,他就是我國的「萃取劑化學之父」——袁承業。袁老為我們國家付出了太多,從研製核燃料的萃取劑開始,到抗癌藥物的化學治療劑,見證了新中國化學事業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原標題: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記者/李洪鵬 據央視報導,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
  • 兩彈一星元勳核武器奠基人陳能寬逝世 享年94歲
    原標題:兩彈一星元勳、著名核物理學家陳能寬逝世 享年94歲又一位大師溘然長逝。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導,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5月27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九十歲生日,楊振寧李政道為他賀壽
    2019年5月15日,是「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院士周光召九十壽誕,也是他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召開周光召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討會,數百位周光召先生的同事、同學、朋友及學生共聚一堂,一起探討周老的學術精神。
  • "兩彈一星"功臣是誰23人名單一覽:僅有5人健在
    今天上午,據央視報導,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飛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任新民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昨天15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法晚記者注意到,23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8人辭世,僅有5人健在,分別是于敏、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程開甲。
  • 天空FM|| 他追尋「蘑菇雲」的路程——紀念「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
    輸1964年10月16日,一朵巨大的蘑菇雲在中國大地上升騰,以一聲巨響,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天,也是錢三強先生的51歲生日。作為中國「原子彈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錢老先生用他的一生書寫下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細數錢老先生走過的歲月,我們將看見一雙堅毅隱忍的眼睛,一個勤勉忙碌的背影,亦一顆溫柔動人的真心。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兩彈一星」元勳少年時的生活場景
    、「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故居正式對外開放,永懷教育學院同步舉行揭牌儀式。圖為10月16日,山東榮成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拍攝的郭永懷故居。圖為10月16日,山東榮成滕家鎮西灘郭家村,人們在參觀郭永懷故居。圖為10月16日,山東榮成滕家鎮西灘郭家村,人們在參觀郭永懷故居。
  • 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一生只幹航天這一件事
    2月16日,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各界人士送別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圖/視覺中國  任新民  性別:男  籍貫:安徽  終年:102歲  去世原因:病逝  人物介紹:飛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資深院士,我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 「兩彈一星」元勳屠守鍔:潛心為國鑄長劍
    央廣網6月15日消息(記者王銳濤 黃翔)「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名家談軍事》系列節目《「兩彈一星」元勳》第十四篇——《屠守鍔:潛心為國鑄長劍》。那時的上海被日軍的飛機炸得房倒屋塌,年紀輕輕的屠守鍔萌生了這樣一種志願:我們一定要為死難的同胞們報仇,而且我要學會製造飛機。清華大學航空系畢業後,屠守鍔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公費赴美留學的資格,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僅僅兩年時間,他就攻下了碩士學位。在這之後,他就到了布法羅的一個飛機製造廠工作,成為了一名工程師。後來戰爭結束,他回到了國內。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不久逝世,肇事者至今未伏法
    懷著赤子之心許下報國諾言,這也是王淦昌為之踐行了一輩子的承諾。王淦昌是中國核彈之父,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也是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設的開拓者,從師趙忠堯,是世界雷射慣性約束聚變理論與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年輕時為國投身科學1925年8月,年輕的王淦昌考入清華大學。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
    陳能寬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慈利縣江埡鎮。1942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至唐山交通大學礦冶工程系(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   近20年來,「兩彈一星」獎章的主人們,隨著年歲增長,漸次告別人世。   目前在世的4位是97歲的王希季、92歲的于敏、89歲的孫家棟和89歲的周光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