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兩彈一星功勳,一生貢獻無數卻選擇自殺,總理都為他掉眼淚

2020-12-02 職引官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每個成大事者不論起點如何都要經受身心上的雙重磨礪,唯有以堅忍不拔的信念克服未知的困難,才有機會為他人所不能為。

我國有許多優秀的科學家在國家危亡之際,滿懷著對祖國的深情,一頭扎進自己的領域中為祖國的建設獻出自己的力量,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對祖國貧困落後的面貌進行翻天覆地的改變。特別是「兩彈一星」誕生時期的科學家們,將滿腔熱血化作自己克服科研困難的直接動力,憑藉著自身紮實的專業能力和驚人的意志力,他們克服了種種苦難,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甚至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今天介紹的這位科學家,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之一,為我國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的離開讓人無法接受。晚年他由於某些原因,不願受辱,被迫選擇了自殺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個專注於自己科研事業為國家做貢獻的人,卻被迫自殺了。周總理在接到他自殺的消息後,淚水中夾雜的各種情感,流露出無限的遺憾,他就是著名的「中國人造衛星之父「,趙九章。

趙九章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他在我國的大氣科學、地球物理領域是頂尖的專家,同時他還是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除此之外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東方紅一號」衛星就是由他親自主導設計而成的,他不僅在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上做得風生水起,而且在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上也成為了優秀的開拓者。中國早期並沒有很多關於地球科學的研究機構,在他的推動下創立了很多地球科學研究機構,開闢了不少新研究領域,其間一大批德才兼備的科學家們在他的培養下給中國地球科學的發展譜寫了宏偉的篇章。

1921年秋天,由於家道中落,勤奮好學的趙九章被迫輟學。為了養家餬口,父母把他送到一家小交易所當店員。但心懷大志的趙九章卻沒有就此沉寂。他幹完一天的活後,不顧勞累,點上煤油燈,一直讀書到深夜。他特別喜歡自然科學方面的書。每當得到這類書時,他都如獲至寶,能一口氣讀到東方破曉。有一天半夜,趙九章正在專心致志地讀書,被老闆娘發現,為了那點燈油,把趙九章訓斥了一頓。

趙九章並沒有因為這件事心灰意冷,為了繼續讀書而又不被老闆娘發現,晚上他用竹篾和廢紙糊了一個上尖下圓的厚厚的燈罩,只在一側開了一個黃豆大小的孔透出一絲光。就是這樣,深夜讀書的事還是被老闆娘發現了。她撕了燈罩,並罰趙九章1個月不準吃晚飯。為了繼續學習,趙九章把書上的公式、定律等按順序剪下來放在衣袋裡。一有時間就掏出一張看上兩眼。在這樣的情況下,趙九章只用了半年多久學完了一本中學物理教材。1922年9月,趙九章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河南留美預備學校,在這裡趙九章接觸到不少新文化、新思想,開闊了眼界。

一、趙九章生活上簡樸清苦

留學歸國後的趙九章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雖然他體驗過西方生活的優質待遇,但他生活並不奢靡且近乎清貧,他所穿的衣服都是縫縫補補一年又一年。不論是在國家動蕩時期還是安定時期,他在生活上一切從簡,淡泊名利。他不是只有一個人這樣,他夫人吳岫霞也是如此,破衣服上的補丁可以打到32個,女兒趙理出生時第一件衣服也只是妻子用舊衣服改的。這樣的生活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當一個人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後,外在物質的存在也就沒有那麼的重要,能維持生活就好了。

他的同事吳有訓在看到他們搬家的東西竟然用一個小推車就可以裝完後忍不住說:「九章日子過得太苦了,看到他搬家才這點東西,我就難過得想哭,直掉眼淚。」旁人覺得他生活清貧得可憐,可是趙九章臉上沒有悽悽的愁容,有的只是坦蕩的微笑。

二、趙九章惜才如命為祖國引進和培養了大量人才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趙九章深知,憑藉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改變貧窮落後的中國,只有召喚愛國留學人士才有可能讓新中國在科研事業上成功崛起。新為中國剛一成立,趙九章向他的國外學生和朋友發出感召「楚材晉用,終非了局」,希望他們能歸國為國家做建設。葉篤正、顧震潮、曾慶存等科學家們,在他的深情感染下,飽含著對祖國熱愛投身於國家建設中。

在擔任中科院大氣所所長期間,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專家,趙九章能夠慧眼識珠,成為不少「千裡馬」的「伯樂」。包括後來評為中科院院士的巢紀平、周秀驥等,都是趙九章破格提拔起來的青年學者。在趙九章的提拔和培養下,這些優秀的科學家們為祖國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三、牽頭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震動了全世界。科研項目的發展是大國綜合實力展現的重要途徑之一。1958,人造衛星的創製成為了中央的重要任務,我們中國也要研製自己的人造衛星。這一重大決定讓趙九章熱血澎湃。上級徵求趙九章意見:「交給你一項新任務,不能再發表任何文章,你能不能做到?」趙九章一直心懷為國家發展建設的大志,他沒多說什麼,只答了一句:「只要是國家需要的,我就去做。」

沒多久,工作組副組長由趙九章出任,衛星研製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都由他親自操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各方面的資源都很欠缺,不論是人才、技術還是在材料方面,我們從未接觸過相關的內容。想要憑空造出衛星來就是天方夜譚。在這樣窘迫的情況下,趙九章帶隊前往蘇聯,希望能從蘇聯學習到研製人造衛星的寶貴經驗。但是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對方招待很熱情,但對衛星卻是閉口不談,完全沒有幫助和支持中國的想法。這次蘇聯學習,一無所獲,趙九章只看到衛星外殼。

趙九章一鼓作氣,說「靠天靠地靠不住,我們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我們一定能製造出中國自己的衛星。」後來,趙九章不辱使命帶領團隊,開啟了獨立研製人造衛星的徵程。

由於各種條件都很匱乏,我們的科研起點很低,為了以後創造更多發展的可能,趙九章認為必須穩紮穩打從小做到大。他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提出了「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自力更生,由小到大,由低至高」分步走策略,可以先從探空火箭開始,再從小衛星到大衛星。

趙九章團隊背負著國家發展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日沒夜地開始摸索和研究,實驗室就是這些科研人員的生活場所,累了餓了就在實驗室裡啃點饃喝點白開水,趴資料上睡一會兒,每天只休息幾個小時。天道酬勤,60年代初人造衛星用的都卜勒測速定位系統和信標機誕生了,這裡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又更近了一步,最重要的一道關卡也被打開了。

1965年,在趙九章提議下,我國人造衛星工程正式立項,「東方紅1號」被正式任名,趙九章是這個重大工程的總負責人。又經歷了5年的艱苦奮鬥,「東方紅1號」終於在1970年4月24日發射成功。它的成功發射在我國科研領域具有史詩一般的意義。

然而,在衛星發射當天,趙九章離世了。

1967年,社會歷史的走向發生的偏移,「造反派」失去理智瘋狂奪權,趙九章首當其衝。他所有的權力被反動派強行剝奪。當他面對瘋狂到近乎無情的批鬥時,他唯一掛念的只有衛星,為他熱愛的祖國實現衛星的發射是他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情。1968年10月26日,在那段特殊的時期,趙九章這樣一個純粹的科學家選擇了自殺,他悄無聲息地走了。沒有留下任何遺憾,沒有丟下任何留念。

周總理得知趙九章逝世的消息後覺得難以置信,這麼一位優秀的科學家竟然與世長辭,淚水無法抑制住悲傷從眼中湧動出來。趙九章沒有機會親眼見證衛星升空,但他所肩負的使命與「東方紅1號」一同衝上雲霄。對他來說,這樣就此生無憾了。

這樣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的成功絕非隨隨便便的事情。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知識的興趣,是趙九章最後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趙九章小時候讀書的故事,啟發現在的中小學生們,我們要從小就善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趙九章除了在自己學習過程中注意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在他教自己孩子的讀書是也很關注孩子們的興趣發展。他對科學的喜愛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著他的女兒們。他帶領她們從小就開始領略物理學界的奧妙,也帶領她們進入奇妙的科學殿堂,使孩子們從小喜歡觀察、欣賞和思考這浩瀚宇宙中的萬千氣象。

很多孩子都需要一個學習興趣上的指路人,不少家長在這方面也許不能夠像趙九章一樣有這麼全面的教育才能,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套書籍《這就是物理》,書中用頗具趣味性的方法詳細給孩子們講述了現實生活中各種奇妙的現象及其內在原理!對聲、光、電、熱、能量、引力和磁力等進行了講解!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就建立起一個全面的物理知識體系!

我們知道,趙九章教授小時候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在努力學習,最終成為了一代大師!而我們現在很多人的家裡已經不愁吃不愁穿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裡人們尚且如此看重知識,而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們更加要注重精神世界的塑造。這一套書籍花不了幾個錢,但也許真的能夠改變你孩子的一生,未來成為一代大師也是有可能的。

點擊上方卡片購買書籍,期待您的孩子成為小小科學家!

相關焦點

  • 他為我國「兩彈一星」研製做出巨大貢獻,卻叫自己「倒黴老頭」?
    他為我國「兩彈一星」研製做出巨大貢獻,卻叫自己「倒黴老頭」?當年為了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研製,不少科學家嘔心瀝血夜以繼日的「埋頭苦幹」,在這當中有人犧牲,有人患病。除了我們熟知的二十三為「兩彈一星」功勳者之外,還有許許多多曾為祖國航天事業奉獻過的人,當中就包括魏世傑。
  • 表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由來『兩彈一星往事』
    可是,由於各種原因,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的原子彈爆炸了30多年之後,那些為國家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仍然鮮為人知,仍然默默無聞,我覺得應該到了讓人們知道並記住這些無名英雄的時候了。把「兩彈一星」精神弘揚光大,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如果父親活著,一定會支持這樣做的。 有一天,我在參加一個活動時,碰到朱鎔基總理,把自己的想法簡單講了一下。
  •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九十歲生日,楊振寧李政道為他賀壽
    後來就繼續注意他的學術工作。第一次見到周光召是1972年。1971年訪問新中國的時候,招待的人讓我列一個名單,想要見哪些人。那個名單上沒有周光召,因為我不認識他。周總理請吃飯的時候,我講起來,現在年輕的中國理論物理學家中最傑出的一位叫做周光召,總理你曉得不曉得?總理說,當然曉得。
  • 51年了,有誰還記得兩彈一星元勳姚桐斌,他的功勳至今影響中國
    我國近代一直積貧積弱,在眾多有為之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努力下方才逐漸崛起,在這些貢獻卓越人之中,有這樣一位不為人知的科學家姚桐斌桐斌,他人生曲折,令人唏噓不已。在我國有關機構幫助下,姚桐斌得以轉移到西德亞亨工業大學,繼續從事著自己的研究工作,學習知識為報效祖國做準備,在此期間,姚桐斌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7年9月,姚桐斌攜妻子兩人回國,在剛成立的飛彈研究院工作,負責籌建我國第一個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姚桐斌被任命為所長,從事兩彈一星研究工作。
  • 「兩彈一星」元勳屠守鍔:潛心為國鑄長劍
    1962年,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飛彈,在首飛時遭遇挫折,掉了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屠守鍔臨危受命,他和當時的工程師、工作人員一起全面系統地查找原因。1964年,這種中近程飛彈連續八次飛行試驗都獲得了成功,這一年,是中國飛彈的發展史上應該被記住的一年。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探索、攻關,我們第一代的飛彈技術專家就這樣成長起來,這為以後各種型號飛彈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 他們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都來自同一高校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我國科研人員發憤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克服了一個個極限考驗,研發出了揚國威、壯軍威的"兩彈一星"。而在"兩彈一星"的功勞簿上,北京科技大學也譜寫下了愛國奉獻的絢麗篇章,今天就讓我們回顧歷史,一起去探訪在"兩彈一星"背後的"北科身影"。
  • 他為中國氫彈貢獻了一生,被美國人稱一人可以比上十個軍
    他為中國氫彈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以至於在後來被美國人稱他一個人可以比上十個軍。在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優秀的科研人才也都紛紛出國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但于敏不同,這位中國真正的英雄幾乎一生沒出過國,自北京大學畢業以後一直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此時的北大不比現在,有各種高級研究裝備供他使用,和各種科研資料,來提高研究水平。
  • 周培源:兩彈一星的功勳都是他學生,曾和愛因斯坦共事!
    現在一提起中國傑出的物理學家,大家首先會想到的就是兩彈一星的功勳,但是在這些傑出的科學家們背後,有一位人是萬萬不可忽略的,就是功勳們的老師——周培源先生。周培源出生在書香之家,父親周文伯是清朝秀才,家庭環境還算不錯。
  • 張愛萍:兩彈一星最大的功勳者
    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應該是兩彈一星。今天繼續講解張勝的《從戰爭中走來 兩代軍人的對話》一書。今天還是介紹張愛萍父子兩個這本書,這本書有很多內容,其中一個內容就是剛剛大家看到有一個消息說,中國反導中斷成功,這是了不起的,然後還有一消息說,潛射飛彈潛射失敗,這些其實都是張愛萍手裡幹的活。別看張愛萍當過海軍司令,別看張愛萍也指揮過立體的奪島戰爭。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應該是兩彈一星。兩彈是什麼呢?原子彈、飛彈,星是衛星,這三樣東西在中國國防工業裡邊是佔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位置。
  • 周光召向母校捐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勉勵學子
    周光召向母校捐贈"兩彈一星
  • ...他的一生影響了整個中國,而影響他一生的竟然是一節物理課!
    28年前的今天,一顆巨星隕落,他的一生影響了整個中國,而影響他一生的竟然是一節物理課!他是一代國學大師錢玄同之子,是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他的一生,卻因一節物理課而改變。他就是錢三強。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舉行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舉行 當日,我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捐贈儀式上,趙九章先生家人將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空間中心。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之《趙九章傳》也於同日正式出版發行。
  • 中國航天日|這13位科學家為中國航天立下不朽功勳,請銘記!
    他在氣球探空、雲霧物理觀測、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等研究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09梁守槃梁守槃(1916-2009),中國海防飛彈之父、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 28年前的今天,一顆巨星隕落,他的一生影響了整個中國,而影響他一生...
    28年前的今天,一顆巨星隕落,他的一生影響了整個中國,而影響他一生的竟然是一節物理課!他是一代國學大師錢玄同之子,是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他的一生,卻因一節物理課而改變。他就是錢三強。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烈士,犧牲姿態感動救援隊
    隨著電視劇《激情的歲月》的熱播,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線當中。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裡,一大批滿懷愛國熱忱的科技專家及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投入「兩彈一星」事業。1960年11月5日,我國第一枚飛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于敏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和氫彈原理探索,領導完成一套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在我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是我國核武器物理設計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為我國核武器的研製和掌握中子彈設計技術作出了卓越貢獻。人民網2004年10月曾刊文《氫彈功臣于敏小傳》介紹,于敏是一個神秘人物,曾經「隱身」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
  • 「兩彈一星」中唯一獲「烈士」稱號的科學家:死前還護著武器資料
    彼時中央首長在等待聽取他的匯報,妻子在企盼著他歸來的消息,45天的駐守終於有了結果。他有些興奮地登上了從西北基地,飛往北京的專機,卻不料死神已經慢慢降臨。當時民航剛起步,中央為了確保安全,不鼓勵科學家們坐飛機。而且周恩來總理還再三叮囑,但郭永懷為了趕時間追進度,為了早日實現原子彈,讓國人腰杆子硬起來,他還是選擇早一點展開工作,就乘坐了夜航機。
  • 「兩彈城」:見證偉大功勳,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如今這裡被命名為「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院部舊址,是我國繼青海之後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總部。在我國總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這裡指揮完成了其中22次,「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等傑出科學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9-09-18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用紙筆描繪出核彈的模樣
    今天我們邀請軍史專家董保存繼續為您講述「兩彈一星」元勳的故事。周光召,理論物理和粒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和核武器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卓著成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和戰略核武器的研究設計作出突出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董保存:我們今天講「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周光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