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1968年12月5日,離大雪還有兩天,中南海懷仁堂裡。
一位秘書匆匆走進來,面色凝重,他徑直來到正在接待外賓的周恩來身邊,對他耳語了幾句。一向處變不驚的周總理臉色一變,站了起來,有些恍惚。
秘書向總理匯報的,是凌晨發生的一場空難。
新中國為了第一顆熱核飛彈實驗,已經奮鬥了很久了,那個時候可謂已經進入到非常關鍵的時刻。在青海待了45天的郭永懷,帶著在實驗中發現的重要數據緊急返京。彼時中央首長在等待聽取他的匯報,妻子在企盼著他歸來的消息,45天的駐守終於有了結果。他有些興奮地登上了從西北基地,飛往北京的專機,卻不料死神已經慢慢降臨。
當時民航剛起步,中央為了確保安全,不鼓勵科學家們坐飛機。而且周恩來總理還再三叮囑,但郭永懷為了趕時間追進度,為了早日實現原子彈,讓國人腰杆子硬起來,他還是選擇早一點展開工作,就乘坐了夜航機。這樣一來晚上就可以在飛機上睡上片刻,便不用耽誤第二天的工作進度。
經過一夜的航行,天際逐漸泛白,他看見了熟悉的故土。飛機終於到了終點,開始慢慢降低高度。彼時臨近冬季的北京,是霧蒙蒙的,能見度很低。可就在此時,首都機場方向傳來巨響,震耳欲聾般的巨響。
在飛機距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一個接力的距離就能平安抵達,它卻突然失去平衡,猛然向下墜去,扎進了附近的玉米地。生與死之間往往只有10秒,何其短暫。但郭永懷卻在10秒之內緊急反應,"我的公文包!"這五個字,是他留給世界最後的遺言。
最終,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飛機殘骸和屍體散落一地,全是燒焦的味道。看過《一把青》的朋友應該知道,飛機墜落的現場慘不忍睹,所有人都盡了全力也沒有找到一具屍體。不過經過反覆尋找後,大家發現了令人肅然起敬的一幕:兩具燒焦的屍體緊緊抱在了一起。看起來他們像是用盡生前所有的力氣,緊緊焊在了一起。
當人們終於用力把兩具屍體分開,看到的一幕,讓所有人的腦袋就像全屏雪花般嗡嗡作響。在兩具屍體的胸部之間,赫然出現一個皮質的公文包。雖然邊緣有些燒焦,但裡面的東西卻完好無缺,沒有任何破損。人們翻開一看,是一份絕密文件,有關熱核飛彈的試驗數據,瞬間淚目。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捍衛的還是祖國。
14人,只有1人重傷生還。大家還是根據郭永懷斑白的發辨別出是他。
後來據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周總理失聲痛哭,良久不語。他想起了郭永懷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我想儘快投入工作。"更是泣不成聲。痛心疾首的他隨即下令徹查這一事故,但直到今天,飛機失事原因,仍然是個謎,有人說是因為飛行器故障。
都說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可對於枕邊人的離開,何嘗又令人悲痛欲絕呢?郭永懷的妻子名叫李佩,聽到噩耗之後,她一句話都沒說,躺在床上,硬是強忍著一滴眼淚都沒有流,只發出一聲輕不可聞的嘆息。想必這就是所謂的"哀莫大於心死"!
她中年喪夫,後來晚年喪女,她活成了中關村的一片孤島,卻被稱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成為中國最後的貴族。
在他去世20天時,中央授予他"烈士"頭銜,舉世哀悼。
1968年12月27日,在飛機失事後的第22天,藉助他拼死護住的資料,中國第一顆熱核飛彈爆炸終於試驗成功,蘑菇雲綻放在天邊,發出雄獅般的怒吼。他卻再也看不到了,雪終於落了下來。
點擊播放 GIF 0.0M
1970年4月,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成功發射,他功不可沒。震驚世界的同時也開啟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距他離去已經兩年。他作為祖國的兒子,一生都在改善故鄉家貧國窮的面貌,讓它成為大國,不再積貧積弱。
1999年9月18日,在國慶50周年前夕,有23名為"兩彈一星"工程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們,曾經因為機密而默默無聞,如今終於發光,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名單裡群星閃耀,每一個名字都令人肅然起敬。他們中每一位,都擔得起"國之脊梁"的稱號,或者說國士無雙。
點擊播放 GIF 0.0M
郭永懷是這個群體中,唯一一個在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這三個看似相通卻不同的方面都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相當於全能ACE。逝世那年他才59歲,何其惋惜。
他還提出了"鐵條包布"的設計思想,讓它不只是蘑菇雲,至此氫彈的武器化得以實現,中國不再被其他國家拿核武器威脅。
他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獎章的科學家,更不應被歷史所遺忘。
點擊播放 GIF 0.0M
2018年7月,離他逝世已經過了五十個春夏秋冬,人們卻依然記得他。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將編號為212796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而在它旁邊的212797號小行星則被命名為"李佩星"。這對伉儷明燈,縱使相隔萬裡,但作為照耀和激勵我們的星辰,依舊持續熠熠發光。
點擊播放 GIF 0.0M
縱觀郭永懷這一生,他從農村娃到世界空氣力學大師,看似開掛,卻全靠勤勉,後來燒毀所有研究論文只為報效祖國,放棄了豪車別墅,換來的卻是中國科技事業的騰飛,為了那團升騰的蘑菇雲,他可以拼死保衛"絕密文件",工作中也曾勞累到昏厥,他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我們銘記。
如今在中國科學院校園的一片不起眼的綠叢中,有一座半身塑像潔白如玉,上面刻著兩位先生的名字,立在一條小徑的盡頭。
我們翻閱中科院71年的成長史,就像看到了兩位先生——從白手起家的辛酸,到睡硬床謹防自己睡著篳路藍縷的拼勁,"出國也是為了學成回來"報效祖國的赤忱,還有在3800米戈壁灘隱姓埋名的堅守,以及兩彈事業淡泊名利的追求,每個數據都要自己經手求真求實的探索,以及對伴侶歲月無改的深情……
一個個在歲月的星河裡熠熠發光的名字指引我們大步邁向前,雖然不曾親眼見過他們,但他們的引力一直都在。它年年都吸引著無數學生前來緬懷,將一束束白菊敬獻於塑像前,其中不乏白髮蒼蒼的老者,卻少了年輕人的身影。
當我們為網紅不斷喝彩打賞時,有沒有人還記得那些真正為中國做出貢獻的人。這個時代究竟成全了誰,又遺忘了誰?
時光荏苒,有些人雖然已不在人世,但他們曾經走過的路,做過的事,甚至有些話語,都被歷史所銘記了。郭永懷就是這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