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中唯一獲「烈士」稱號的科學家:死前還護著武器資料

2021-01-21 騰訊網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1968年12月5日,離大雪還有兩天,中南海懷仁堂裡。

一位秘書匆匆走進來,面色凝重,他徑直來到正在接待外賓的周恩來身邊,對他耳語了幾句。一向處變不驚的周總理臉色一變,站了起來,有些恍惚。

秘書向總理匯報的,是凌晨發生的一場空難。

新中國為了第一顆熱核飛彈實驗,已經奮鬥了很久了,那個時候可謂已經進入到非常關鍵的時刻。在青海待了45天的郭永懷,帶著在實驗中發現的重要數據緊急返京。彼時中央首長在等待聽取他的匯報,妻子在企盼著他歸來的消息,45天的駐守終於有了結果。他有些興奮地登上了從西北基地,飛往北京的專機,卻不料死神已經慢慢降臨。

當時民航剛起步,中央為了確保安全,不鼓勵科學家們坐飛機。而且周恩來總理還再三叮囑,但郭永懷為了趕時間追進度,為了早日實現原子彈,讓國人腰杆子硬起來,他還是選擇早一點展開工作,就乘坐了夜航機。這樣一來晚上就可以在飛機上睡上片刻,便不用耽誤第二天的工作進度。

經過一夜的航行,天際逐漸泛白,他看見了熟悉的故土。飛機終於到了終點,開始慢慢降低高度。彼時臨近冬季的北京,是霧蒙蒙的,能見度很低。可就在此時,首都機場方向傳來巨響,震耳欲聾般的巨響。

在飛機距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一個接力的距離就能平安抵達,它卻突然失去平衡,猛然向下墜去,扎進了附近的玉米地。生與死之間往往只有10秒,何其短暫。但郭永懷卻在10秒之內緊急反應,"我的公文包!"這五個字,是他留給世界最後的遺言。

最終,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飛機殘骸和屍體散落一地,全是燒焦的味道。看過《一把青》的朋友應該知道,飛機墜落的現場慘不忍睹,所有人都盡了全力也沒有找到一具屍體。不過經過反覆尋找後,大家發現了令人肅然起敬的一幕:兩具燒焦的屍體緊緊抱在了一起。看起來他們像是用盡生前所有的力氣,緊緊焊在了一起。

當人們終於用力把兩具屍體分開,看到的一幕,讓所有人的腦袋就像全屏雪花般嗡嗡作響。在兩具屍體的胸部之間,赫然出現一個皮質的公文包。雖然邊緣有些燒焦,但裡面的東西卻完好無缺,沒有任何破損。人們翻開一看,是一份絕密文件,有關熱核飛彈的試驗數據,瞬間淚目。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捍衛的還是祖國。

14人,只有1人重傷生還。大家還是根據郭永懷斑白的發辨別出是他。

後來據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周總理失聲痛哭,良久不語。他想起了郭永懷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我想儘快投入工作。"更是泣不成聲。痛心疾首的他隨即下令徹查這一事故,但直到今天,飛機失事原因,仍然是個謎,有人說是因為飛行器故障。

都說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可對於枕邊人的離開,何嘗又令人悲痛欲絕呢?郭永懷的妻子名叫李佩,聽到噩耗之後,她一句話都沒說,躺在床上,硬是強忍著一滴眼淚都沒有流,只發出一聲輕不可聞的嘆息。想必這就是所謂的"哀莫大於心死"!

她中年喪夫,後來晚年喪女,她活成了中關村的一片孤島,卻被稱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成為中國最後的貴族。

在他去世20天時,中央授予他"烈士"頭銜,舉世哀悼。

1968年12月27日,在飛機失事後的第22天,藉助他拼死護住的資料,中國第一顆熱核飛彈爆炸終於試驗成功,蘑菇雲綻放在天邊,發出雄獅般的怒吼。他卻再也看不到了,雪終於落了下來。

點擊播放 GIF 0.0M

1970年4月,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成功發射,他功不可沒。震驚世界的同時也開啟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距他離去已經兩年。他作為祖國的兒子,一生都在改善故鄉家貧國窮的面貌,讓它成為大國,不再積貧積弱。

1999年9月18日,在國慶50周年前夕,有23名為"兩彈一星"工程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們,曾經因為機密而默默無聞,如今終於發光,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名單裡群星閃耀,每一個名字都令人肅然起敬。他們中每一位,都擔得起"國之脊梁"的稱號,或者說國士無雙。

點擊播放 GIF 0.0M

郭永懷是這個群體中,唯一一個在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這三個看似相通卻不同的方面都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相當於全能ACE。逝世那年他才59歲,何其惋惜。

他還提出了"鐵條包布"的設計思想,讓它不只是蘑菇雲,至此氫彈的武器化得以實現,中國不再被其他國家拿核武器威脅。

他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獎章的科學家,更不應被歷史所遺忘。

點擊播放 GIF 0.0M

2018年7月,離他逝世已經過了五十個春夏秋冬,人們卻依然記得他。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將編號為212796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而在它旁邊的212797號小行星則被命名為"李佩星"。這對伉儷明燈,縱使相隔萬裡,但作為照耀和激勵我們的星辰,依舊持續熠熠發光。

點擊播放 GIF 0.0M

縱觀郭永懷這一生,他從農村娃到世界空氣力學大師,看似開掛,卻全靠勤勉,後來燒毀所有研究論文只為報效祖國,放棄了豪車別墅,換來的卻是中國科技事業的騰飛,為了那團升騰的蘑菇雲,他可以拼死保衛"絕密文件",工作中也曾勞累到昏厥,他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我們銘記。

如今在中國科學院校園的一片不起眼的綠叢中,有一座半身塑像潔白如玉,上面刻著兩位先生的名字,立在一條小徑的盡頭。

我們翻閱中科院71年的成長史,就像看到了兩位先生——從白手起家的辛酸,到睡硬床謹防自己睡著篳路藍縷的拼勁,"出國也是為了學成回來"報效祖國的赤忱,還有在3800米戈壁灘隱姓埋名的堅守,以及兩彈事業淡泊名利的追求,每個數據都要自己經手求真求實的探索,以及對伴侶歲月無改的深情……

一個個在歲月的星河裡熠熠發光的名字指引我們大步邁向前,雖然不曾親眼見過他們,但他們的引力一直都在。它年年都吸引著無數學生前來緬懷,將一束束白菊敬獻於塑像前,其中不乏白髮蒼蒼的老者,卻少了年輕人的身影。

當我們為網紅不斷喝彩打賞時,有沒有人還記得那些真正為中國做出貢獻的人。這個時代究竟成全了誰,又遺忘了誰?

時光荏苒,有些人雖然已不在人世,但他們曾經走過的路,做過的事,甚至有些話語,都被歷史所銘記了。郭永懷就是這般如此!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功臣中唯一獲「烈士」稱號的科學家是誰?錢學森是他師兄
    飛機失事時,郭永懷和警衛員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兩人均不幸遇難,卻用生命護住了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老先生雖然走了,但是公文包裡的數據卻保存了下來。正因為有了這份寶貴的數據,12月25日中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驗提前獲得成功!郭永懷這位重量級人物的早逝是中國核彈事業的一個重大損失,這也是周總理悲痛萬分的原因。
  • 【科學向日葵】「兩彈一星」唯一「烈士」郭永懷
    上一期我們講述了核技術應用專家安繼剛院士的故事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兩彈一星」唯一「烈士」郭永懷 郭永懷 郭永懷生於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逝世,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烈士,犧牲姿態感動救援隊
    隨著電視劇《激情的歲月》的熱播,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線當中。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裡,一大批滿懷愛國熱忱的科技專家及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投入「兩彈一星」事業。1960年11月5日,我國第一枚飛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他是研製「兩彈一星」唯一遇難的科學家,貢獻巨大卻鮮為人知
    兩彈一星,也就是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它們代表著新中國的偉大成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兩彈一星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被創造出來的,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力更生的決心,那些參與的科學家付出了智慧、青春,乃至生命。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的家國情懷
    」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因飛機失事而不幸離世,臨終前他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珍貴的熱核飛彈數據。1999年,郭永懷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講解員飽含深情的敘述中,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傳奇人生路徐徐展開。
  • 郭永懷:飛機失事時緊抱著資料,唯一的女兒初中沒畢業就下鄉
    1999年9月18日,黨和國家為了表彰那些為中國的「兩彈一星」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隆重授予包括錢學森等人在內的23位科技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在這些人中,有一位叫郭永懷的院士有些特殊,因為他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科學家。
  • 中國科學史最悲壯的一具骸骨,為了保護兩彈一星資料,他壯烈犧牲
    1964年的今天,黃褐色的蘑菇雲在我國西北戈壁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兩彈一星元勳中,有一位科學家令人惋惜,那就是唯一一位在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研製中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的郭永懷。
  • 兩彈元勳遇難時緊抱著資料,20天後,我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驗成功
    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八日,黨和國家隆重授予包括錢學森在內的23名科技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以表彰他們對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其中有一位叫郭永懷的院士,他是唯一一位作為「烈士」被授予榮譽稱號的科學家。
  • 中國唯一,一位被授予「烈士」的科學家,生命的最後一刻以身許國
    他是中國現代發展史的星空中最亮的星。郭永懷是「兩彈一星」元勳,是中國近代空氣動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因為去世的太早,所以現今人們對他知道的很少。還記得美國金貝兒對錢學森的評價嗎,「絕對不能讓這個人離開美國,我寧願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讓他回到中國。因為無論他在哪裡,都抵得上五個師!」。而錢學森曾經這樣評價過一個人:「如果我能抵得上五個師,那麼他的價值至少在十個師!」。這個人便是郭永懷。郭永懷雖然家境貧寒,但從小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後赴美國留學,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教。
  • 潘建偉心心念念的對他帶來深刻影響的科學家有哪些?
    在這篇文章中,潘建偉分享了兩位對自己產生深刻影響的兩位科學家的兩個故事。第一位科學家是趙忠堯先生。趙忠堯,浙江諸暨人,物理學家,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首任系主任。潘建偉分享的是關於趙忠堯先生在美國突破重重阻力將用於製造靜電加速器的零部件帶回國內的故事。
  • 激情的歲月鍾培林的原型是誰結局如何 郭永懷個人資料簡介
    北京時間9月23日,首部以年輕科學家為主角的「兩彈一星」題材的電視劇《激情的歲月》在cctv-1綜合頻道開播了。作為劇中的男主角鍾培林,其身份人物原型自然也引發了外界的猜測。鍾培林,45歲左右,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應用數學家,九所技術領導,鍾心的父親。他樂觀善良,信仰堅定對什麼都感興趣,什麼都學一點。常有奇思妙想。
  • 危急關頭他用生命保護住絕密資料,兩彈一星不要只知道錢學森
    提起兩彈一星,人們最先想到的必是錢學森,但你知道嗎?歷史上還有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即便在生命危急關頭,也要保護住絕密資料。那是1968年,郭永懷在試驗基地準備我國第一顆飛彈熱核武器的發射工作,整整兩個月,未離開基地半步的他突然發現了一條重要資料。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
    陳能寬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慈利縣江埡鎮。1942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至唐山交通大學礦冶工程系(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
  • 郭永懷: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兩彈元勳」
    【追尋科學家精神】1968年12月5日,一架飛機在距離北京西郊機場地面約400米處墜毀。救援人員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已然燒焦的屍體,他們是「兩彈元勳」郭永懷和警衛員牟方。當人們費力地分開他們,一個保密公文包在兩人胸口處豁然出現,完好無損。公文包裡是二人至死也要護周全的、我國核事業的希望——郭永懷在青海核試驗基地發現的重要數據報告。
  • 清華大學走出的大師級人物,致敬老一輩科學家(一)
    在各自的學術以及對祖國的貢獻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清華大學都出過哪些大師呢?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被譽為「中國科技領軍人力學家「郭永懷」是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著名的科學家、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為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作出傑出的貢獻。
  • 紀念兩彈元勳郭永懷:犧牲時仍緊抱絕密資料(圖)
    他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  研究空氣動力學馳名世界  郭永懷出生於山東榮成縣一個農民家庭。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後來在新建的西南聯大改學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留學時,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數學碩士學位。
  • 伊朗科學家被殺,殘骸慘不忍睹,讓人明白為何兩彈一星要隱姓埋名
    僅有一名科學家在2010年的暗殺事件中倖存。伊朗在首都德黑蘭專門設立了一個烈士紀念堂,紀念堂中展出了被刺殺科學家當時所駕駛的車輛和遺物。其中絕大多數襲擊,都是以色列摩薩德情報組織策劃。在"兩彈一星"工程期間,絕大多數科學家隱姓埋名,生活在荒漠、戈壁灘等惡劣地區之中。這些隱姓埋名的科學家為中國的國防力量建成和國家安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科學家們之所以要隱姓埋名和居住在偏遠地區,不僅僅是為了項目保密的需要,更是為了保護科學家安全。
  • 郭永懷:1人可抵10個師,用生命保護核武資料的兩彈一星元勳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寧馨兒)郭永懷:1人可抵10個師的兩彈一星元勳,用生命保護核武資料的烈士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在山東容城滕家鎮西灘郭家村。10歲時,進入本家叔叔辦的學堂讀書,17歲以優異成績考入青島大學附中,成為十裡八村第一個公費中學生。
  • 中國最偉大科學家,用生命護住一絕密文件,讓中國屹立於世界之巔
    我國核武器研發的主要科學家郭永懷,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用自己的胸膛護住了我國核武器研究的絕密資料,僅僅在他逝世的二十二天之後,我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爆成功,他也是我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1938年,他與林家翹、錢偉長等三人並列力學專業留學考試的第一名,隨後他們三個人一起出國留學,而郭永懷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出名的科學家馮卡門的弟子。
  • 「兩彈一星」——錢學森
    著名科學家。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飛彈研究。1955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七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