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勳遇難時緊抱著資料,20天後,我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驗成功

2020-12-04 魯迅家常事

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八日,黨和國家隆重授予包括錢學森在內的23名科技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以表彰他們對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其中有一位叫郭永懷的院士,他是唯一一位作為「烈士」被授予榮譽稱號的科學家。

郭永懷,山東榮成人,家境貧寒,家境貧寒。在17歲的時候,他考進了青島大學的附中,是周圍幾個村莊裡第一個免費的中學生。一九二九年,二十歲的郭永懷考入南開大學工科預備班。隨後,他選擇了物理專業,導師是顧靜徽,著名教授。

一九三三年,經顧靜徽介紹,郭永懷到我國高等學府北京大學進修光學專業,師從饒毓泰教授。兩位老師的教導給他迅速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0年,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他幾經波折終於到了國外。他到多倫多大學攻讀數學。次年,郭永懷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理工學院學習,成為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的學生。

這是一所著名的國際空氣動力學研究中心值得注意的是,郭永懷在這裡認識了錢學森,他們倆都是卡門的弟子。在國外,遇到中國人不容易,兩個人結為朋友,錢學森經常帶這位師弟出去兜風,一起遊玩。一九四五年,錢學森送他去康奈爾大學繼續深造。1949年,郭永懷解決了氣體動力學的一個難題,提出了多學科廣泛應用的「奇異攝動理論」。他一舉成名,同時也引起了美方的注意,美方想要留住這一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郭永懷雖身在海外,心中卻始終懷著對祖國的思念和對祖國的熱愛,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怎麼能讓美國放他走呢,於是雙方打了三年之久。一九五六年國慶的前一天,郭永懷突破重重障礙,帶著妻子李佩和女兒郭芹返回了久別的祖國。一回中國,他就匆匆忙忙地去了,被中科院聘為院士,與師兄錢學森等人一起籌建中科大力學、化學工程系等。困難時期,蘇聯違背協議,撤走了全部專家,拿走了全部研究資料,郭永懷、彭桓武、王淦昌成為我國核武器研究的三大支柱,支撐起我國核武器研究事業。為了研究「兩彈一星」,他和許多科學家一起嘔心瀝血,忘掉了自己的工作。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先後試驗成功,郭永懷等科學家非常興奮。接著,他又開始研究中國第一個熱核武器飛彈。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四日,在青海研究基地工作兩個多月的郭永懷,發現了一條重要線索。所以他立刻趕回北京,乘飛機通宵旅行。誰知道事故發生後,5日凌晨飛機降落時,突然飛機失事,郭永懷院士不幸喪生。當發現他的屍體時,發現他緊緊地抱著研究資料。

犧牲20天後,我們國家首次成功地進行了熱核飛彈的試驗,同一天,國家授予他「烈士」的稱號。郭永懷院士遇難後,他唯一的女兒也過著不幸的生活。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日,郭芹離開北京,以知青的身份下鄉到內蒙古農區,那時她才十七歲,初中尚未畢業。不久,父親去世,母親在特殊時期被隔離審查,度過了艱難的8年。1980年郭芹來到美國。一九九四年,她在美國病入膏肓,非常想念家鄉,便回中國。2年後,45歲的郭芹去世。

相關焦點

  • 郭永懷:飛機失事時緊抱著資料,唯一的女兒初中沒畢業就下鄉
    1929年,20歲的郭永懷考上了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後來,他選擇攻讀物理專業,導師是知名教授顧靜徽。1933年,在顧靜徽的推薦下,郭永懷去了我國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深造光學,師從饒毓泰教授。他在兩位老師的教導下成長很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1940年,他幾經周折終於能出國留學。他去了多倫多大學,攻讀數學。
  • 兩彈元勳燒成焦屍仍緊抱核武數據,總理痛哭,一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1938年,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留學委員會舉行了第七屆留學生招生考試,能夠出國留學或許是一生命運的改變,但3000多名報名者中只有20個名額,而郭永祥要報考的力學專業只有一名,其難度也是可以想像的,但有備而來的郭永祥最終以五門超350分的分數被錄取。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僅9天後,就決定回國效力,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核武器研究的秘密工作中。在蘇聯專家撤出的極度困難下,他領導設計了原子彈和氫彈,獲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法國是8年零6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他生前共參與了32次核試驗,親自去羅布泊指揮試驗隊達15次。在一次試驗中,不慎受輻射影響,患上了直腸癌。
  • 兩彈元勳鄧稼先研製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得了多少錢呢
    鄧稼先,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和楊振寧博士是同學。鄧稼先於1948到1950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的當年回國。他是我國核武器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核武器製造第一線。在一次實驗中,飛機投下一顆鈽239,也稱髒彈,沒有爆炸。
  • 郭永懷: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兩彈元勳」
    救援人員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已然燒焦的屍體,他們是「兩彈元勳」郭永懷和警衛員牟方。當人們費力地分開他們,一個保密公文包在兩人胸口處豁然出現,完好無損。公文包裡是二人至死也要護周全的、我國核事業的希望——郭永懷在青海核試驗基地發現的重要數據報告。郭永懷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的科學家。多年來,每憶及此,知情者無不淚目。
  •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五十五周年,請歷史記住他們!
    1964年10 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明天就是其五十五周年紀念日。從1960年我國第一枚自主研製的飛彈成功發射;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到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 紀念兩彈元勳郭永懷:犧牲時仍緊抱絕密資料(圖)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後場區集體照為確立核武器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最佳方案,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方案不僅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投爆所採用,而且為整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製投爆一直沿用。  郭永懷每天一大早便趕到現場,了解裝配工作進展和系統聯試結果,一旦發現問題便及時研究處理。
  • 中國首顆原子彈成功爆炸56周年,但面對這名字,我眼中滿含淚水
    我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世界上第5個自行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從此不用再懼怕"核訛詐"這個紙老虎。因此這枚原子彈也被親切的稱為「爭氣彈」。這些名字彙成一個詞,那就是「兩彈元勳。」兩彈元勳,是指為祖國的核彈、飛彈的研究事業和國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群體。
  • 兩彈元勳郭永懷:我國科學家堅守核武數據,堅持到生命最後
    隨著我國的發展,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湧現出來,並且為我國的科技領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大概我們都知道兩彈元勳錢學森院士,但是,和他同稱為兩彈元勳的郭永懷。又有幾個人能知道呢?說實話,對這位科學家,我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是,聽了他的事跡過後,令我肅然起敬。
  • 「兩彈元勳」鄧稼先:核試驗失敗受輻射患癌,住院百天大出血去世
    01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炸,當時大地捲起漫天煙塵,而天空升起一朵壯美的蘑菇雲。遠處有維吾爾族的老者望著天空喃喃低語:「天上升起兩個太陽了!」這一刻被載入了史冊,成為永恆。我國沉寂得實在太久了。
  •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南大校長鼓勵新生奉獻求真   「程開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據央視新聞11月17日報導,大家或許都知道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是在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絕對是轟動全球值得紀念,也會後世的強軍夢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隱姓埋名二十年請接受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恩與敬仰之情。
  • 55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怎麼引爆的?
    為什麼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是596?↓↓↓「兩彈元勳」鄧稼先曾說過,核武器事業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背後,既有我們現在熟知但在當時隱姓埋名的科學家,也有千萬普通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原子彈並將其成功引爆這個長長的鏈條上,他們是各個環節的「操刀者」、親歷者。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是啥?怎麼引爆的?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代號596)爆炸成功!為什麼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是596?「兩彈元勳」鄧稼先曾說過,核武器事業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背後,既有我們現在熟知但在當時隱姓埋名的科學家,也有千萬普通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原子彈並將其成功引爆這個長長的鏈條上,他們是各個環節的「操刀者」、親歷者。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郭永懷:1人可抵10個師,用生命保護核武資料的兩彈一星元勳
    這項成功大大促進了超聲速飛行器的設計。(第3排左2為郭永懷,第1排左3為錢學森,第1排右4為馮·卡門)(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五虎將)在康奈爾大學的十年裡,郭永懷成為了世界馳名的力學專家。但他心中有一個念頭從未打消過,那就是回到祖國。郭永懷說,「家貧國窮,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
  • 「兩彈元勳」為研究核武器 隱姓埋名28年
    為研究核武器,他隱姓埋名28年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因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他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的28年時間裡,他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  創造世界紀錄的  「兩彈元勳」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中的十件大事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新疆羅布泊上空,我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獲得完全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  40年前的那天,激動和喜悅的心情,傳遍了整個中國大地,深秋的夜晚,首都長安街上蜂擁的人群,追逐著散發原子彈爆炸成功號外的大卡車,全市人民奔走相告,一遍又一遍地聽著廣播,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 兩彈元勳飛機失事,死前仍抱緊核武數據,一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出生於山東榮成,我國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電視關於熱核飛彈實驗的絕密文件資料,後來人民確認兩具屍體的身份,一個是郭永懷教授,一個是他的警衛員,牟方東。
  • 奮鬥七十載 史憶新湖南|1964•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羅布泊蘑菇...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彈技術,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原子彈的研製和爆炸是一個系統工程,這一工程凝聚了當時核工業「三礦五廠」的集體智慧。湖南作為擁有「兩礦一廠」的核工業功勳之地,為原子彈的成功爆炸提供了合格的原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