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震驚了世界。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我國科研人員發憤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克服了一個個極限考驗,研發出了揚國威、壯軍威的"兩彈一星"。而在"兩彈一星"的功勞簿上,北京科技大學也譜寫下了愛國奉獻的絢麗篇章,今天就讓我們回顧歷史,一起去探訪在"兩彈一星"背後的"北科身影"。
(吳自良院士與鄒世昌院士合影 )
1960年,當吳自良最初接到通知參與原子彈研製相關任務的時候,並不是特別清楚自己要幹什麼。對於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他了解不多,只知道鈾-235在核裂變時能釋放出巨大能量,是製造原子彈不可缺少的核燃料。20世紀50、60年代工業上分離鈾的同位素,唯一可取的是氣體擴散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分離膜"技術。
隨著蘇聯專家的撤走,分離膜關鍵器材的提供也停止了。留給中國核工業的,是一條自力更生的曲折之路。經過綜合考量,國家將研製"甲種分離膜"的任務交給了上海冶金所,而時任上海冶金所副所長的吳自良成為了這個項目的技術總負責。1963年秋,各組任務已基本完成,實驗室試製出了合乎要求的分離膜元件,其性能已達到實際應用的要求。
作為"甲種分離膜"製造技術的第二發明人,鄒世昌帶領攻關人員不停地實驗,夜以繼日地工作。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確定了有關工藝的設備、工藝和參數。1963年,第二大組對技術路線進行了優選決策,製成了合乎要求的分離膜。1964年初,實驗室試製工作基本結束,隨即轉入試生產。鄒世昌與組內的同志下到工廠,指導生產並確定工藝操作規程。1965年,分離膜製造技術通過了國家鑑定,並於同年建廠批量生產,使中國成為世界上除美、英、蘇之外第四個獨立掌握濃縮鈾技術的國家。
而在"乙種分離膜的研製和生產"任務中,葛昌純也建立了赫赫功勳。從任務帶學科的角度看,乙種分離膜是我國研製成功的第一種納米複合多孔薄膜材料和器件,為我國納米複合多孔功能材料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在這項任務中,葛昌純和四室同志們創造了一系列製備納米金屬、合金和陶瓷粉末的先進工藝,更新了成型和燒結技術,提出了新的納米粉末和材料的檢驗方法,為粉末冶金理論和科研應用做出了重大貢獻。
葛昌純把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兩彈一星"的崇高事業,為分離膜項目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說:"我為這些成果能夠最終為祖國的國防現代化貢獻一份重要力量,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
1963年7月,張興鈐奉中央調令,離開北京,來到了條件艱苦的青海高原,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試驗部副主任,直接參加到核武器的研製中。張興鈐克服了重重困難,在極短時間內掌握了大量關鍵技術,順利地完成了爆轟物理實驗。後來,他又參與領導了縮小尺寸的聚合爆轟試驗,取得了對爆轟規律較完整的認識,這次試驗的成功也成了原子彈研究過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但是,實驗的成功並不代表核事業的最終完成,如何將核裝備研發融進三線建設之中,是張興鈐面臨的又一課題。兩彈研製任務完成後,張興鈐帶領試驗部工作組到三線建設現場,跋涉於大西南山山水水之間,確定有關所的實驗室定點、布局和工藝設計。
與張興鈐同年奉調離京的還有方正知先生。1963年,方正知被調往二機部九院任實驗部副主任、一所所長兼總工程師,負責原子彈、氫彈的爆轟物理實驗,指導核爆炸等離子體X射線能譜測試,參加了首次原子彈、首次氫彈原理國家核試驗,與研究集體共同實現了原子彈、氫彈的研究突破和武器化。我國原子武器試驗基地司令員張蘊鈺將軍在《原子天驕今世生——中國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親歷記》中回憶道:"方正知在塔上的最後一件工作是合上起爆電纜的電閘。"
此外,在"兩彈一星"的研製中還有這些北科人的重要貢獻:高慶獅院士作為體系結構設計負責人,研製出中國第一臺10萬次/秒以上電晶體計算機,而臺計算機正是專為"兩彈一星"研製的被譽為"功勳計算機"的109丙機;楊讓教授作為主要發明人,研製的成果成為中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和第一枚洲際運載火箭的殼體材料;章守華教授領導下獲得的鋼中元素作用規律及成分設計等研究成果,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火箭殼體用低合金超高強度鋼的成功研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國防現代化的道路上,在研製國防尖端武器的徵程上,一大批北科人留下了光輝的足跡,他們甘於寂寞,無私奉獻、一心一意地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成為了北科大在科技報國徵程中的巨大精神財富,引領著一代又一代北科人肩負"求實鼎新"的校訓精神,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壯麗篇章。
素材來源: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