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們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都來自同一高校

2021-01-13 中國教育那些事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震驚了世界。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我國科研人員發憤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克服了一個個極限考驗,研發出了揚國威、壯軍威的"兩彈一星"。而在"兩彈一星"的功勞簿上,北京科技大學也譜寫下了愛國奉獻的絢麗篇章,今天就讓我們回顧歷史,一起去探訪在"兩彈一星"背後的"北科身影"。

(吳自良院士與鄒世昌院士合影 )

1960年,當吳自良最初接到通知參與原子彈研製相關任務的時候,並不是特別清楚自己要幹什麼。對於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他了解不多,只知道鈾-235在核裂變時能釋放出巨大能量,是製造原子彈不可缺少的核燃料。20世紀50、60年代工業上分離鈾的同位素,唯一可取的是氣體擴散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分離膜"技術。

隨著蘇聯專家的撤走,分離膜關鍵器材的提供也停止了。留給中國核工業的,是一條自力更生的曲折之路。經過綜合考量,國家將研製"甲種分離膜"的任務交給了上海冶金所,而時任上海冶金所副所長的吳自良成為了這個項目的技術總負責。1963年秋,各組任務已基本完成,實驗室試製出了合乎要求的分離膜元件,其性能已達到實際應用的要求。

作為"甲種分離膜"製造技術的第二發明人,鄒世昌帶領攻關人員不停地實驗,夜以繼日地工作。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確定了有關工藝的設備、工藝和參數。1963年,第二大組對技術路線進行了優選決策,製成了合乎要求的分離膜。1964年初,實驗室試製工作基本結束,隨即轉入試生產。鄒世昌與組內的同志下到工廠,指導生產並確定工藝操作規程。1965年,分離膜製造技術通過了國家鑑定,並於同年建廠批量生產,使中國成為世界上除美、英、蘇之外第四個獨立掌握濃縮鈾技術的國家。

而在"乙種分離膜的研製和生產"任務中,葛昌純也建立了赫赫功勳。從任務帶學科的角度看,乙種分離膜是我國研製成功的第一種納米複合多孔薄膜材料和器件,為我國納米複合多孔功能材料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在這項任務中,葛昌純和四室同志們創造了一系列製備納米金屬、合金和陶瓷粉末的先進工藝,更新了成型和燒結技術,提出了新的納米粉末和材料的檢驗方法,為粉末冶金理論和科研應用做出了重大貢獻。

葛昌純把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兩彈一星"的崇高事業,為分離膜項目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說:"我為這些成果能夠最終為祖國的國防現代化貢獻一份重要力量,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

1963年7月,張興鈐奉中央調令,離開北京,來到了條件艱苦的青海高原,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試驗部副主任,直接參加到核武器的研製中。張興鈐克服了重重困難,在極短時間內掌握了大量關鍵技術,順利地完成了爆轟物理實驗。後來,他又參與領導了縮小尺寸的聚合爆轟試驗,取得了對爆轟規律較完整的認識,這次試驗的成功也成了原子彈研究過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但是,實驗的成功並不代表核事業的最終完成,如何將核裝備研發融進三線建設之中,是張興鈐面臨的又一課題。兩彈研製任務完成後,張興鈐帶領試驗部工作組到三線建設現場,跋涉於大西南山山水水之間,確定有關所的實驗室定點、布局和工藝設計。

與張興鈐同年奉調離京的還有方正知先生。1963年,方正知被調往二機部九院任實驗部副主任、一所所長兼總工程師,負責原子彈、氫彈的爆轟物理實驗,指導核爆炸等離子體X射線能譜測試,參加了首次原子彈、首次氫彈原理國家核試驗,與研究集體共同實現了原子彈、氫彈的研究突破和武器化。我國原子武器試驗基地司令員張蘊鈺將軍在《原子天驕今世生——中國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親歷記》中回憶道:"方正知在塔上的最後一件工作是合上起爆電纜的電閘。"

此外,在"兩彈一星"的研製中還有這些北科人的重要貢獻:高慶獅院士作為體系結構設計負責人,研製出中國第一臺10萬次/秒以上電晶體計算機,而臺計算機正是專為"兩彈一星"研製的被譽為"功勳計算機"的109丙機;楊讓教授作為主要發明人,研製的成果成為中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和第一枚洲際運載火箭的殼體材料;章守華教授領導下獲得的鋼中元素作用規律及成分設計等研究成果,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火箭殼體用低合金超高強度鋼的成功研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國防現代化的道路上,在研製國防尖端武器的徵程上,一大批北科人留下了光輝的足跡,他們甘於寂寞,無私奉獻、一心一意地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成為了北科大在科技報國徵程中的巨大精神財富,引領著一代又一代北科人肩負"求實鼎新"的校訓精神,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壯麗篇章。

素材來源:北京科技大學

相關焦點

  • 他為我國「兩彈一星」研製做出巨大貢獻,卻叫自己「倒黴老頭」?
    他為我國「兩彈一星」研製做出巨大貢獻,卻叫自己「倒黴老頭」?當年為了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研製,不少科學家嘔心瀝血夜以繼日的「埋頭苦幹」,在這當中有人犧牲,有人患病。除了我們熟知的二十三為「兩彈一星」功勳者之外,還有許許多多曾為祖國航天事業奉獻過的人,當中就包括魏世傑。
  • 23位「兩彈一星」都畢業於哪所學校,其中5所高校如今不復存在!
    「兩彈一星」是指核彈、飛彈、人造衛星,1999年我國對23位在研製「兩彈一星」上面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進行了表彰。「兩彈一星」這23位大牛也奠定了我國建國以來的科技水平,可以說這23個大家為我國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共和國和中國民族能夠立於世界之林做出了關鍵的貢獻!
  • 「兩彈元勳」姚桐斌:為航天事業做巨大貢獻,卻被一悶棍終結生命
    可能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姚桐斌是誰,提起航天大家想到的都是楊利偉等人。雖然不為很多人所知,但姚桐斌卻是為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在「嫦娥」工程當中,他的指導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位兩彈元勳姚桐斌,在為祖國航天事業做了巨大貢獻之後,卻在其46歲時被一記悶棍結束了生命,讓人扼腕嘆息。
  • 從「兩彈一星」開始,這家企業為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編導:謝倩攝像:金威 郝眾淼在「兩彈一星」研究實踐這個長長的鏈條上,有一個關鍵的稀有金屬材料:鈹。國內惟一的鈹材科研生產基地就誕生在寧夏賀蘭山下,他的名字叫中色東方。他們研製出的一批又一批新材料產品,為我國的電子、冶金、化工乃至航空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的塗層研究室,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航天發動機高溫材料實驗室。因為涉及的都是關鍵敏感性技術,不可能從國外購買,國內也沒有現成的設備、技術和方案可尋,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
  •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9-09-18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7年)29.侯雲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學病毒學專家(2017年)30.劉永坦:哈爾濱工業大學,雷達技術與信號處理專家(2018年)31.錢七虎:原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防護工程專家(2018年)32.黃旭華:原交通大學,核潛艇專家(2019年)33.曾慶存:北京大學,大氣專家(2019年)自2000年開始,我國已有
  • 他們都是偉大的科學家,為我國做出卓越貢獻,在人們心中誰更偉大
    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從客觀上說,楊振寧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大於錢學森的,但是在我們中國人心目中,錢學森要更偉大一點。他對我們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1950年,冷戰開始,在這樣的情況下,錢學森因為中國人的身份受到了美國的質疑,他經歷被逮捕、保釋、被軟禁、無數的聽證會等一系列事情。
  • 此人為兩彈一星做出巨大貢獻,身價比錢學森還高,卻一直鮮為人知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的時候,中國的很多方面都是很不足的。但是就是在這樣困難重重,很多都沒有開過先例的情況下,中國的科學家們不停的摸索與探索,才造就了新中國的今天。像錢學森,兩彈一星鄧稼先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們,無不對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他曾參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軌道設計和測量工作,並出席了1999年國家兩彈一星表彰大會。1991年,國際編號為4760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家祥」星,表彰他在天文科學領域的成就。曾為研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他待人勤懇謙和,話不多,是個實幹家。工作的時候,他是一絲不苟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 3位開創國防工業的科學家,為中國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在中國國防發展上,有3位開創了國防工業的科學家,他們分別是黃旭華、錢三強與錢學森,那麼他們為中國做出了多大的貢獻?這3位在中國兩彈一星與核潛艇工程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毫不誇張的說,一個人可以抵上10個師,難怪被美國忌憚,看來這3位才是真正的國寶級人物。
  • 他是兩彈一星元勳,終身為我國航天事業做貢獻,遇害時年僅46歲
    他是「兩彈一星」元勳,為我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神舟飛船與嫦娥四號能順利上天,也有他的一份功勞。他就是我國優秀的冶金學、我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專家和技術領路人、火箭材料及工藝技術專家姚桐斌。得知祖國正在進行航天航空方面的研究,需要大量人才,加上蘇聯也撤走了相關專家,這讓姚桐斌迫切地想回到祖國,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1957年9月,姚桐斌回到祖國,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他從事的航天材料研究,都是保密性很高的工作,不能向家人透露半點兒消息,就連妻子生產,他也沒辦法第一時間回去。
  • 為新中國科學事業發展做出偉大貢獻的十位物理學家!
    三、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
  • 百歲院士湯定元與世長辭,曾為我國「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
    湯定元是新中國成立後早期留美歸國的科學家之一,曾為我國「兩彈一星」等的研製作出重要貢獻。圖片來源:《湯定元傳》出身於貧苦家庭,湯定元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機緣,留洋美國。從半導體到紅外事業足跡鐫刻「兩彈一星」1951年湯定元從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畢業回國時,半導體的應用前景已經很明朗,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正在興起。留學期間他曾進行過矽在超高壓下的導電性能研究,對當時美國關於半導體的研究情況有所了解。
  • 他是兩彈一星功勳,一生貢獻無數卻選擇自殺,總理都為他掉眼淚
    我國有許多優秀的科學家在國家危亡之際,滿懷著對祖國的深情,一頭扎進自己的領域中為祖國的建設獻出自己的力量,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對祖國貧困落後的面貌進行翻天覆地的改變。特別是「兩彈一星」誕生時期的科學家們,將滿腔熱血化作自己克服科研困難的直接動力,憑藉著自身紮實的專業能力和驚人的意志力,他們克服了種種苦難,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甚至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今天介紹的這位科學家,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之一,為我國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的離開讓人無法接受。
  • 他是我國物理學奠基人,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一半都是他的學生!
    在一九九年的九月十八日,曾經我為我國的「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努力的二十三位科學家被授予了相應的獎章,他們也因此被認為是這項事業的元勳,但是很少有人能夠想像,這二十三位科學家中有一半都曾經在一個老師那裡求學。
  • 向西工大、北航等高校致敬!剛剛,嫦娥5號,成功著陸月球表面!
    嫦娥5號探測器,成為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飛控中心控制下,將正式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球表面作業工作。 嫦娥五號「挖土」工作開啟後,會更加振奮人心,嫦娥五號的粉絲們,都將充滿期待。
  • 佔地5000餘畝,走出3位「兩彈一星」元勳,此高校憑實力「出圈」
    鬥轉星移,百年時光眨眼而過;俊採星馳,從這裡走出3位「兩彈一星」元勳,62位海內外院士,無論他們去到哪裡,身上都有交大人獨有的「香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纏繞西南交大百年而不減的「香味」之謎吧——眾芳搖落獨暄妍,暗「香」盈袖百餘年1896年,為解國之所需,培育鐵道人才,由北洋官鐵路局所創辦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應運而生
  • 盤點為中國做出巨大成就的偉人:一位杭州人,一位曾是華裔美國人
    盤點為中國做出巨大成就的偉人:一位杭州人,一位曾是華裔美國人在中國的近代建設中,有著無數像夜星一樣璀璨的人物,為中國的軍事物理方面做出了無數的貢獻,當中名氣比較大的兩個當屬錢學森和楊振宇了,兩位老人家都是為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的人。
  • 張愛萍將軍故居,為中國「兩彈一星」有傑出貢獻,被譽為神劍將軍
    新中國成立後,張愛萍將軍長期從事國防科學技術和國防工業戰線的領導工作,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傑出領導者,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人們譽為「神劍將軍」。張愛萍將軍故居位於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羅江鎮,建成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布局,是我國傳統的歇山式全木質結構樓房。房屋共29間,佔地面積11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
  • 錢三強沒入選「兩彈一星」初期名單,幸好張勁夫說了句公道話
    1999年5月5日,原中科院黨組書記兼副院長、國務委員張勁夫先生發表了長文《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在這篇文章中,張老飽含深情地描繪出了一幅中國科學家的英雄群像圖,感動了無數中華兒女。國防科委副主任、聶帥之女聶力讀了文章之後極為激動,建議為成功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頒獎授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