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郝美麗的美麗
潮溼的天氣,食物放不久就會變質,長出灰色、綠色的「毛」。黴變的食物不單看著噁心,吃著還有毒。
那些灰色、綠色的「毛」,其實就是黴菌。黴菌在一定條件下會釋放出有毒的真菌毒素。吃了發黴的食物,會導致黴變食物中毒,或稱真菌毒素中毒。
食物發黴,有些看得見,有些卻是看不見的。所以你需要火眼金睛來識別。
據了解,一種黴菌可有幾種毒素,而不同種黴菌又可有相同毒素。據張佔卿介紹,總的來說,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大概有100多種。
「剛開始的時候,不同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狀往往相似。早期症狀首先表現在胃腸道,主要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不常見。」這些症狀出現得很快。吃了黴變食物後,通常數分鐘到數小時即發生。
到了後期,不同真菌毒素引起的中毒,就各有各的表現了。
有些毒素有血液毒性,可能造成骨髓抑制、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等。 有些毒素的症狀主要表現在肝臟,會出現類似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表現,比如乏力、皮膚和眼睛黃染、肝腫大等。 有些會引起皮膚毒性,表現類似於皮膚過敏的症狀。比如麥角中毒,皮膚會出現大片的紅斑,接著會脫落,容易繼發感染。
所以,這種時期,不要見到能吃的就往嘴裡塞,雖說並非所有發黴的食物都有毒,但是有的發黴食物毒起來,那可是有致命的風險。所以,進口之前,要檢查下食物上有沒發黴。要是發黴了,建議還是扔了吧!
下面,小編給你盤點下那些容易引起中毒的發黴食物,拿筆記好了,遇到下面這些發黴食物請繞路~
最常見中毒:
1.黴變花生
黃麴黴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強的真菌毒素。它被世界衛生組織屬下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在自然界所有物質的毒性中名列第一。
黃麴黴毒素中毒主要損傷的是肝臟,也可以引起腎臟損傷。急性中毒的情況比較多見,表現為急性肝損傷。慢性中毒即中毒的時間長了,會出現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產生這種毒素的黃麴黴菌,喜歡生長在果仁和含油的種子內。此外,玉米、大米、大麥、小麥等糧食也容易有這種毒素。
「從臨床接診到的病例來看,黴變花生引起的黃麴黴毒素中毒是最主要的。」張佔卿說。
√辨別: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輕微變黃甚至發黑、味苦,皺皮變色,穀物表面上長有黃綠色黴菌或破損、皺縮、變色,即表明黴變了。
2、苦味的紅薯,有毒
甘薯,又稱紅薯、地瓜。如果儲藏不當,比如儲藏時間太久,或者儲存在過於潮溼的地方,紅薯會受到黑斑病菌的侵襲,發生黴變。而且,即便用水蒸、煮或火烤,也不能破壞其中的真菌毒素。
張佔卿介紹道,黴變甘薯中毒比較常見,「這種黴變的甘薯,苦味道的,主要引起的是肝損傷。」
黴變甘薯中毒的症狀,大多在吃之後幾個小時內出現,主要是胃部不適、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的可發生高熱、頭痛、氣喘、嘔血、神志不清、抽搐昏迷等症狀,甚至死亡。
√辨別:黴變甘薯表皮會呈現褐色、有黑色斑點或乾癟多凹,薯心變硬、發苦。
3、吃黴變甘蔗,或成植物人
民諺道:「清明蔗,毒過蛇」。「黴變甘蔗中毒也是臨床上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真菌毒素中毒。」張佔卿說。
黴變甘蔗中毒主要會引起神經損傷,會使得神經髓鞘出現變性。這是比較難以恢復的神經損傷。
媒體曾有報導「吃黴變甘蔗中毒成植物人」。張佔卿認為,確實有這種可能。
他說:「如果接觸的毒素量比較大,出現神經毒性以後,治療不及時或者中毒症狀比較嚴重,恢復時間就比較慢。
比如會出現腦水腫,持續時間長了,可能會變成植物人。而且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辨別:黴變甘蔗外皮無光澤,質地較軟,瓤部顏色略深,呈淺棕色,有暗灰色斑點,聞起來有黴味或「酒糟」味。
常見的黴變食物
1、發黴蛋
遭到雨淋或受潮的雞蛋,蛋殼表面的保護膜會被洗掉,細菌侵入蛋內導致變質,蛋殼表面也會發黴,出現黑斑點,這種雞蛋要直接扔掉。
2、黴變的火腿
保藏期內的溫度、溼度過高,會使火腿表面發黴。
刮去表面發黴的一層,肉質呈現深玫瑰色、桃紅色或暗紅色,有光澤,肉質結實而緻密,有彈性,用手指壓能立即恢復,並有正常火腿所特有的香味。這樣的火腿還是能食用的。
但如果有酸敗味或哈喇味,就不能再食用了。
3、黴變的黃花菜
黃花菜又名金針菜,很容易發生黴變。
黴變過程一般是先發熱後發黏,產生酒味以至於發黴。發現黃花菜發熱發黏,如果及時攤開曬乾,質量影響不大。
但如果曬乾後菜色呈紅或黑色,水發後發軟、爛掉,就不能食用了。
4、長毛的饅頭
饅頭受到黴菌汙染,會長出肉眼可以看到的「毛」。
有些人會將長毛的饅頭用水衝洗後繼續食用。這樣的確可以去掉大部分的黴菌,但只能去掉饅頭表皮的黴斑,深處的卻是洗不掉的。
而且,一般的烹飪加熱也不能全部殺死黴菌。
5、黴變的糕點
如果是含有油脂或果仁的糕點,在黴變的同時還會發生酸敗,有哈喇味。
跟饅頭一樣,僅挖去黴斑的糕點仍然存在毒素,不能再食用。
吃發黴食物中毒了,怎麼辦
假如食用了黴變的食物,並且發生了中毒症狀,首先要馬上送院,並把吃的黴變食物保留下來。這對後繼的診斷、衛生防疫部門檢測查找引起這次食物中毒的毒素有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中毒早期,即剛開始出現消化道症狀時,洗胃、催吐可能有助於減少毒素吸收,但多半無濟於事。
而導瀉,理論上可能並不可取。因為它可能會反而促進毒素迅速進入腸道,加速吸收。事實上,真菌毒素中毒也幾乎不出現腹瀉,所以不要輕易導瀉。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