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以舊換新」催生出一條舊家電收購、改裝、銷售的「灰色產業鏈」(TechWeb配圖)
TechWeb編輯推薦: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就要結束了。從去年7月份開始實施以來,這項初衷為推動舊家電合理回收的政策使很多消費者受益,但也催生出一條舊家電收購、改裝、銷售的「灰色產業鏈」。
這條灰色產業鏈條怎樣運作?給「以舊換新」政策帶來哪些負面衝擊?在即將到來的2012年,這條灰色產業鏈條還有繼續存在的空間嗎?舊家電又將走向何方?
近日,記者按照曾經買過專門用於「以舊換新」舊家電的消費者的指點,找到了一家專賣舊家電的商鋪。一聽說記者要買「以舊換新」舊家電,老闆熱情地把記者領到了後院,「地上這些都是,你隨便挑吧。你要『以舊換新』可得快著點,這活動沒剩幾天了。」
除了這些舊貨鋪子,「以舊換新」舊家電還能在網上找到。記者在大型網店平臺搜索後發現,網上不僅有人賣專門用於「以舊換新」的舊家電,甚至要有人到指定舊家電回收站換取「家電以舊換新憑證」後,直接在網上出售。拿著這個憑證,消費者不需要再經過「麻煩」的過程,直接就能從商場領取「以舊換新」補貼。
低價收購舊家電之後,再以八九十元的價格出售給需要「以舊換新」的消費者。看來,這些舊家電背後,確實有著豐厚的利潤。不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個行業的利潤還不止這些。
「不少送到我們這裡的舊家電,已經被人動了手腳,沒有太大的回收價值了。」瀋陽市一家廢舊家電回收處理企業的負責人戴先生告訴記者,「以舊換新」政策對舊家電的要求很寬鬆,舊家電只要外表完整,無論能否使用,都可以得到國家補貼。政策更沒有要求消費者必須拿自家舊家電參加活動。所以,專門用來「以舊換新」的舊家電就有了一條特殊的灰色產業鏈。
戴先生告訴記者,《家電以舊換新實施辦法》規定,通過以舊換新渠道置換下來的廢舊家電,將進入指定的正規企業,以保證資源的再利用和對有害廢物的環保處理。可是,不少送到他們企業進行拆借處理的舊家電,卻已經被人先行「處理」過了。「電器裡還能回收再利用的部件被拆除了。電視機裡的偏轉線圈還有顯像管屏蔽線這些銅件兒也都被拆了。這樣的舊家電就基本沒有回收價值了。」戴先生告訴記者,這種被人動過手腳的舊家電佔「以舊換新」回收家電的3成左右。給這些舊家電動手腳,正是夾在回收和出售舊家電兩個「工序」之間的另一道工序。
「這些舊家電都是在地下小作坊裡被拆解處理的。」戴先生表示,這些小作坊的處理方法會嚴重汙染環境,是不被國家允許的。今年1月1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開始正式實施,處理廢棄電器的企業需要經過國家專門資質認證。國家開展「以舊換新」活動,也是為了讓廢棄電器能夠有個良好的回收處理渠道。不過,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這個初衷並沒有很好的實現。
「誰都能回收舊家電,那誰來保證這些舊家電都能在符合國家法律規定的地方進行拆解處理呢?」戴先生認為,對回收舊家電行業的監管不利,讓一些沒有拆解處理廢棄電器資質的小作坊成了贏家,也讓「科學環保處理廢棄電器」打了折扣。「如果『以舊換新』活動結束後,舊家電回收還是這個局面,我們企業的生存將面臨困境。」
戴先生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業內人士普遍有這樣的擔憂,擔心「以舊換新」結束之後,舊家電就會回到過去那種低層次的回收和處理過程。
正規回收處理企業由於運作成本比較高,所以在回收舊家電時與小作坊相比缺乏價格優勢。「以舊換新」政策下,這些企業能夠得到集中回收的舊家電。活動結束後,舊家電很可能再次通過願意出「高價」收購的遊擊隊,流向非法拆解處理廢舊家電的小作坊,甚至可能被簡單改裝後,貼上新標籤冒充新家電出售。另外,戴先生還擔心小作坊簡單拆解處理舊家電之後,隨意填埋廢舊電子部件,汙染空氣和水源。
原文詳情:《舊家電灰色產業鏈調查:回收處理銷售一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