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治理者說: 用權力分解破除「說一不二」

2020-11-28 人民網

  反腐力度越來越大,一個現象也日益引發關注。在被查處的腐敗分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主要領導幹部,即所謂的「一把手」。據統計,在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所有受紀律處分的幹部中,一把手的比例佔總數的1/3以上。如何防止一把手腐敗,成為反腐鬥爭的重要課題。

  網上曾流傳一個段子:一把手說一不二,二把手說二不一,三把手說三道四。雖是戲謔之言,但也點出了一把手腐敗的重要原因,就是權力過於集中。「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權力過於集中而缺少監督制約,就容易滋生腐敗。正因此,從源頭上堵住一把手腐敗,就需要對一把手的權力進行稀釋和分解。這也是當前中央紀委治理腐敗的思路體現,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解讀中,明確提出「適當分解主要領導幹部權力」。

  這一思路,也是我們在基層治理腐敗、推進改革的具體實踐。為了強化對領導幹部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我們積極探索推行黨政一把手「五個不直接分管」制度,通過對財務管理、人事任免、項目建設、物資採購、行政審批等權力的適當分解,減少黨政主要領導對具體事務的插手幹預,形成 「副職分管、正職監管、集體領導、民主決策」的權力運行機制。一把手的各項權力分解下放到各個副職具體負責,形成了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協調監督的權力結構和制衡關係。

  「五個不直接分管」制度突破了權力過分集中、缺乏監督制約的瓶頸,凸顯了權力運行的陽光效應。一把手總攬不獨攬、放手不撒手、放權不失管,能夠減負放權抓大事;分管領導到位不越位、分管不獨攬、盡職不失責,做到各負其責聚合力。推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財物,相當於在一把手權力與腐敗行為之間設置了緩衝機制,有利於減少一把手腐敗的機會,對一把手是限制也是保護,是約束也是愛護。

  同時也要看到,科學的權力配置固然重要,規範的權力運行同樣不可或缺。權力無論分給誰,如果缺少相應的監督,都可能產生腐敗。換句話說,如果缺少相關的制度配套,那麼權力分解也可能會導致「腐敗下沉」,按下葫蘆起了瓢。對此,我們實行主要領導負總責的機制,在分權的基礎上倒逼一把手與班子成員之間相互監督;我們執行一把手末位表態的做法,貫徹民主集中制,消除集中有餘、民主不足的弊病,讓民主決策取代拍腦袋的「一言堂」;我們推進權力運行的公開,財政支出、政府採購、項目競標等都向社會公開,用陽光來消除腐敗病菌。總之,權力分解之後,同樣需要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

  對於反腐敗鬥爭來說,管住權力,是一個永恆的命題。「權力應當成為一種負擔。當它是負擔時就會穩如泰山,而當權力變成一種樂趣時,那麼一切也就完了。」我們推進「五個不直接分管」,就是要讓領導幹部使用權力時少一些缺少監督的「樂趣」,多一些制度約束的「負擔」。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24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治理者說:積蓄綠色發展的勢能
    生態文明建設是贊皇發展的立足點,對黨員幹部提出了能力要求,也是治理過程中應葆有的一種生態情懷。可以說,秉持生態情懷、積蓄綠色勢能,縣域的生態文明建設就能實現跨越發展。   做好「加法」,增亮綠的底色。近年來,贊皇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相繼實施了太行山綠化、縣城綠化等造林工程,累計投資10億元。高標準建設大棗、核桃園區等,全縣經濟林總量達到100萬畝。
  • 人民日報頭版:天津創新黨建引領,打通社會治理「最後幾米」讓水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天津出臺配套措施,夯實「一核多元」基層治理模式。1月7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登名為《天津創新黨建引領,打通社會治理「最後幾米」讓水流到地頭》的文章,人民日報記者以深動的筆觸和貼地氣的報導,關注天津創新黨建的新作為和社會治理的新成效。
  • 人民日報觀點:異化的媒體權力
    眾多美國媒體在金錢政治的腐蝕下,某種程度上已墮落成政治腐敗的幫兇,民主政治文化的破壞者。   資本化的美國傳媒體制必然導致媒體權力的異化,並暴露出其反民主的本來面目。與此同時,少數「巨型媒體」組織對政治傳播的壟斷,必將導致大眾把長久積聚的疑慮轉化為公開的質疑和反抗。   自由與責任本是一對悖論,責任勢必要求某種自由的讓渡。
  •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是一回事嗎?
    分解者分解作用是生物將大分子有機物逐步降解成小分子有機物,小分子有機物進一步降解成無機物,最後返回無機環境的過程,在碳的循環中,碳的去路中包括動植物的呼吸作用
  • [人民日報海外版]起底美國破壞全球環境治理(環球熱點)
    不久前,中國外交部網站發布《美國損害環境事實清單》和《美國損害全球環境治理報告》兩份文件,用事實和數據還原美國在環境治理領域的斑斑劣跡,直接戳破美國一些人「賊喊捉賊」的把戲,給美國某些政客的無理指責以有力反擊。作為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發達國家,美國不僅在國內環境保護政策上大開「倒車」,還嚴重損害全球環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是公認的「共識破壞者」和「麻煩製造者」。
  • 原創丨從利益相關者視角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
    以分析契約理論、利益相關者同心圓理論為基礎,以獨立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及金融消費者三個主要利益相關者作為對象,結合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從內部治理模式與外部治理機制兩個方面為著眼點,提出我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模式的改進路徑,同時提出針對治理中利益相關者的保護應當同權共治,在治理結構上應當更加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調整權力結構,完善銀行公司治理規範以及信息披露等制度,進而對銀行在公司治理中的風險進行指標化評級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用什麼堵住「逆淘汰」的黑洞
    長此以往,一些不甘心長期原地不動,想有更大平臺、更大作為的幹部,也可能走上用心思走後門、想辦法找關係之路,甚至落入行賄受賄的漩渦無法自拔。劣幣驅逐良幣,在一個被汙染敗壞的政治生態中,政治的池塘裡清水外洩,留下的只是一池汙水。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掌握治理的「時間哲學」
    一些社會治理難題在暑期不期而遇,絕非偶然。可以說,酷熱的夏季,構成了不少社會矛盾的時間背景,讓相關問題相對集中凸顯。   特殊的時間、特殊的環境,往往能突出呈現那些潛藏的社會問題,揭示平常不易察覺的社會風險。比如旅遊旺季,通常會集中暴露一個地方服務業的管理問題;冬季北方供暖期,考驗著一座城市大氣汙染防治的實際能力;重大節日慶典期間,社會治安與公共安全又往往面臨嚴峻挑戰。
  • 謝新洲:建設網絡內容治理體系,守住網上輿論陣地
    【謝新洲:建設網絡內容治理體系,守住網上輿論陣地】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謝新洲指出,在全媒體時代,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日益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因此,要結合網絡內容治理現狀,從國家戰略層面、社會綜合治理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網絡內容治理體系,確立黨委、政府、企業、網民等多元主體的主體責任,明確治理目標和任務,堅持線上線下協調聯動,守住網上輿論陣地。
  • 人民日報:中國經濟的最大潛能是什麼
    就是制度潛能——靠改革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近年來,宏觀調控的突出特點就是與全面深化改革有機結合,以改革促調控、以改革挖掘潛力。明年打贏三大攻堅戰、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仍要靠改革。事實上,無論老舊小區改造、垃圾分類處理,還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潛能都不會自行釋放,只能通過改革解放。發展每向前一步,改革都要再開拓一步;改革與創新釋放紅利,「六穩」才有真底氣。
  • 人民日報學科走向:政治學研究亟須關注的四個問題
    在今天的社會變革發展中,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權力結構,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另一方面要強化對公權力的制約,建立起完善的權力制約體系。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更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和體制來構建新的權力運行機制。這屬於改革攻堅的重要內容。   那麼,怎樣的權力運行體系才是有效率的?實踐證明,受制約的權力即在規制框架內的權力運行有效率,而缺乏制約或弱化制約的權力運行風險很大。
  • 為什麼權力越大,越容易出現「燈下黑」?
    從近年來眾多的「原省委書記」腐敗案件中可以看出,省委書記作為一方要員,掌握著地方黨政各路權力,對其的監督,只有在各方的舉報信反覆強烈地送達中央,中央派中紀委檢查組來當地調查時,才能被發現和徹查。這在各種「原縣委書記」的腐敗案例中,也同樣得到佐證,如果一地的縣委書記,本身民主素質不高,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不力,就常常會出現老百姓所說的「土皇帝」現象。
  • 趙文銀:用結構樹的邏輯形式描述權力的物理本質和物質存在屬性
    為此,古代西方哲學家創建了形上學,來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現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其目的在於確定事物的真實本質,也就是確定存在物的意義、結構和原理。形上學的核心觀點是:一切現象之外有一個終極的本體,支配著自然界的一切,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這個永恆、終極的本體派生出來的產物。中國古人把這種創建宇宙事物的過程描述為「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 社會治理行動主體:存在方式及關係結構
    ④[美]理察·拉克曼:《國家與權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譯者序。  ⑤⑥[美]理察·拉克曼:《國家與權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7、49頁。  ⑦轉引自金貽順《當代精英民主理論對經典民主理論的挑戰》,《政治學研究》1999年第2期。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正是在兩種權力的競爭與論辯中,權力受到限制與規範,有限權力的觀念得以形成,它留下了重要精神遺產,即現代西方世界的人權、自由、私域、有限政府等憲政觀念。毫無疑問,那些足以將現代國家與傳統國家區分開的因素,或者說能夠支撐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建制有效運轉的根基,需要從真實的公共生活中醞釀和生長。
  • 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人民日報...
    一起來讀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解讀文章《學術評價應回歸初心》↓↓↓學術評價應回歸初心SCI論文的發表提升了中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 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抓緊修改政府組織法,明確政府社會治理職責,有序轉移政府社會治理權力,充分發揮政府主導社會治理功能。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幹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 論現代國家治理轉型的五個向度
    如果說國家治理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經濟各領域存在的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而治理的理念和實踐的轉型則是在社會、經濟的結構和內涵都出現了新的變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帶來新的問題需要解決的背景下開始的。這種轉型在時間上是漫長的,在內容上是複雜的,很多方面是疊加在一起逐漸進行的。
  • 人民日報點讚:滇池金線䰾重現折射生態治理成效
    王正鵬 攝5月15日,人民日報整版刊發報導《滇池金線䰾的消失與重現》關注滇池治理成效文中提到,今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指出,滇池是鑲嵌在昆明的一顆寶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
  • 人民日報不吐不快:停用死囚器官 彰顯生命尊嚴
    ●不破除依賴死囚器官的「小氣候」,就無法形成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大氣候」     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此舉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譽,標誌著中國器官移植走上法治軌道。   禁用死囚器官,是全球公認的器官移植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