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陳敏覺得未來沒什麼可怕
9月15日,世界淋巴瘤日,對於95後石柱女孩陳敏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半年前,主治醫生告訴她,她已經闖過了一個重要的生命關卡:晚期淋巴瘤治癒後的「三年生存期」。
18歲被查出淋巴瘤晚期
現在,23歲的陳敏獨自居住在某沿海城市,最近新染了橙黃的發色,指甲也重新做了喜歡的顏色。平日裡,她是一個網絡主播,如果不特意提起,沒有人會把這個天馬行空的女孩兒和癌症掛鈎。
五年前,這個病改變了陳敏的人生。
「要不是同學說我長了個包,我都不知道。」2015年,在石柱縣城讀高三的陳敏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升學上,而腫瘤來得悄無聲息。有一天,室友突然告訴陳敏,她的脖子上有一塊很明顯的突起,整日忙於備戰高考的陳敏這才驚覺不對。
檢查結果顯示,陳敏患上了淋巴瘤,已經屬於晚期,「當時人都蒙了,癌症不是老年人的病嗎?」
媽媽很快把她送到了重慶主城一家三甲醫院治病。醫生告訴陳敏的媽媽汪大姐,「孩子可以靠幹細胞移植治病。」在骨髓庫均無成功配型的情況下,醫生建議汪大姐進行親屬配型,但母親沉默了,「孩子是別人送養的,不是親生的。」
媽媽準備瞞一輩子的秘密曝光了,也切斷了一條救命的路。陳敏只能選擇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那段時間,需要補充營養,但化療讓我吃不下、睡不著。」
最終讓她堅持下來的,還是媽媽的堅定。在陳敏知道自己是被領養之前的十八年裡,汪大姐一直把陳敏視如己出,陳敏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媽媽一個人養育陳敏和哥哥兩個孩子,卻從未厚此薄彼,「我們家其實很困難的,但我媽還是到處借錢幫我治病,一直讓我不要放棄。」
重新活過做主播賺錢還債
經過兩次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陳敏的身體逐漸好轉,對於死亡的態度也從恐懼變為釋然,「如果這樣還是救不回來,就是命了!珍惜每一天就行了。」對於女兒的心態,汪大姐有些不高興,「什麼死了就是命,要活!」
2017年,經過一系列術後治療,陳敏初步痊癒,但是否復發,還是未知數。陳敏沒有回學校繼續讀書,「不想浪費生命,希望以後的人生,能抓緊時間做想做的事,不留遺憾。」
陳敏選擇了國內網際網路產業發展最好的一個城市生活下來,自己租了一個小房子,開始做直播,「以前喜歡唱歌,就會在直播間裡唱歌,有時候看直播的人也會在留言裡訴說生活的不易。」為了給網友打氣,她也會分享自己的經歷,「我都活過來了,其他的有什麼難的?」
每天,不管是否出門,陳敏都會精心打扮,化最近流行的妝容。她還養了一隻貓,「這都是我喜歡做的事,我現在很快樂。」
直播的收入大部分寄回家裡,給媽媽拿去還治病借的錢。陳敏治病花了數十萬,一部分是社會捐助,一部分是找親戚朋友借的,「我現在好了,當然想著先還錢。」
2019年底,陳敏回重慶複查。主治醫生告訴她,已經度過了三年生存期,而且沒有復發的跡象,「如果能順利度過五年生存期,復發的機率會大大降低。」
現在,陳敏正在為生命的下一個關卡「五年生存期」努力。剛剛過去的盛夏,她和朋友相約去了廈門,「第一次看海,海很美。」陳敏說,她會繼續努力做想做的事情,過自己喜歡的生活,「18歲就和死神相遇過,未來沒什麼可怕的!」
這是一個青睞青壯年的病魔
陳敏的主治醫生,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醫師劉耀介紹,「陳敏患的是淋巴母細胞淋巴瘤,是淋巴瘤中青少年最為高發的一種,到目前為止它的致病原因還不明確。」
根據重慶最新新發腫瘤登記數據顯示,淋巴瘤發病率為每萬人約0.723人,男性高發於女性,城市高發於農村,「和大部分腫瘤的高發人群為中老年不同,淋巴瘤高發人群更集中於青壯年。」
由於淋巴系統的分布特點,使得淋巴瘤屬於全身性疾病,幾乎可以侵犯到任何組織和器官。淋巴瘤的首發症狀並不明顯,多為不痛不癢的淺表淋巴結腫大,超過50%的淋巴結腫大首發部位在頸部。此外,鎖骨、腋窩等也是最常見的部位。
雖然淋巴瘤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確,但諸多研究表明或與現代人遭受各種感染,電離輻射、環境汙染、裝修汙染等原因以及心理壓力大,過於緊張和勞累有關。
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長期過度疲勞,經常處於電子輻射或射線環境,經常接觸含苯或有機溶劑的化學製劑等,這類人群都屬於淋巴瘤的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此外,國外一些資料表明,乳房假體增加了淋巴瘤的發病機率。
還需注意的是,雖然一些炎症也可以引起淋巴結腫大,但不同於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結腫大。一般而言,由炎症引起的淋巴結腫塊相對柔軟、按壓有痛感;而淋巴瘤淋巴結腫大則表現為不痛不癢、表面光滑、質感堅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了這種淋巴結腫大,或是找不到原因的發燒、盜汗、消瘦、瘙癢等症狀,應儘早到醫院就診。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