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市蒼龍街道下壩村大力發展泥鰍產業,從建養殖場到打造育苗基地,實現了脫貧路上「加速跑」。
「我們這個泥鰍苗已經可以投放了,因為已經達到了投放尺寸3到5公分。在投放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水盛滿,桶底往上抬一點,讓泥鰍苗輕輕滑下去就可以了。」又一批泥鰍苗可以投放到池塘中了,張付才正手把手地向貧困戶楊治隆教授放苗的技術要點。2018年4月,下壩村引進貴州淡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和村級集體經濟入股的方式,搞起了泥鰍養殖。貴州淡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付才有著20多年在沿海地區從事水產養殖的經驗,40多畝的池塘,張付才帶著下壩村人養起了臺灣泥鰍,畝產可以達到3000斤。泥鰍生長周期為4到5個月,每年可以產兩季,算下來一年就是一百多萬的收入,但下壩村人卻並不滿足,因為他們發現了更大的商機。
以前,下壩村一直採用從外地購買泥鰍苗投放養殖的方式,但在外購苗運輸成本高、養殖成活率也受到一定影響,於是,下壩村人開始考慮自己育苗。深入了解後,他們發現泥鰍育苗通常不到一個月就可以完成,生產周期短、經濟效益高,而且現在許多地方都在搞泥鰍養殖,泥鰍苗的市場需求也很大,這更堅定了他們要發展泥鰍育苗的決心。但當時他們跑遍了周邊地區都沒有成熟的育苗技術可以引進,加之各地的水質、土壤、溫度等影響泥鰍育苗的因素也有差別。最終,在農技人員的幫助下,下壩村人決定摸索一套自己的育苗技術。
張付才告訴筆者,他們最開始是在四川的合江縣進行育苗嘗試,因為那裡的氣候條件比仁懷要好,在合江試育成功後他們迴轉仁懷,終於在今年六月二十幾號時育苗成功。「應該說,我們在遵義市泥鰍育苗是第一家成功的。」張付才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
育苗成功的消息傳開後,許多客戶主動上門聯繫買苗事宜,下壩村也開始打造自己的育苗基地,基地建成後泥鰍產業的產值有望翻番甚至更多。產業興旺了,群眾的收入自然就提高了,楊治隆對自己的收入就很滿意。他告訴筆者,他們在泥鰍養殖場和育苗基地務工,一個月能有1800塊錢的保底工資,工作幹好了還有提成,除此之外,年底還有一次分紅。
不只是楊治隆,下壩村所有的貧困群眾都可以共享到產業發展的成果。因為有集體經濟入股,投照協議,泥鰍養殖場和育苗基地的盈利按照今年5%、明年7%、後年起穩定在10%的分配比例對下壩村進行分紅。下壩村黨支部書記彭元明告訴筆者,這10%裡邊,他們拿出3%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積累,2%作為土地入股分紅,其餘5%則由全村50戶貧困戶、184人進行分紅,實現了貧困群眾利益分成全覆蓋。
如今,下壩村的泥鰍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而關於未來的發展,他們也是信心十足。張付才告訴筆者,下一步,他們要鞏固好自己的養殖和育苗技術,同時加強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立體養殖和智能化養殖,提高養殖效率。此外,他們還將探索公司供苗並免費提供技術,農戶分散養殖,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的路子,「這樣我們可以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張付才說。(廉長暉 餘貴豔)
(責編:顧蘭雲(實習)、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