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下壩村的「泥鰍經」:從養殖到育苗 脫貧路上「加速跑」

2020-11-26 人民網貴州站

仁懷市蒼龍街道下壩村大力發展泥鰍產業,從建養殖場到打造育苗基地,實現了脫貧路上「加速跑」。

「我們這個泥鰍苗已經可以投放了,因為已經達到了投放尺寸3到5公分。在投放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水盛滿,桶底往上抬一點,讓泥鰍苗輕輕滑下去就可以了。」又一批泥鰍苗可以投放到池塘中了,張付才正手把手地向貧困戶楊治隆教授放苗的技術要點。2018年4月,下壩村引進貴州淡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和村級集體經濟入股的方式,搞起了泥鰍養殖。貴州淡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付才有著20多年在沿海地區從事水產養殖的經驗,40多畝的池塘,張付才帶著下壩村人養起了臺灣泥鰍,畝產可以達到3000斤。泥鰍生長周期為4到5個月,每年可以產兩季,算下來一年就是一百多萬的收入,但下壩村人卻並不滿足,因為他們發現了更大的商機。

以前,下壩村一直採用從外地購買泥鰍苗投放養殖的方式,但在外購苗運輸成本高、養殖成活率也受到一定影響,於是,下壩村人開始考慮自己育苗。深入了解後,他們發現泥鰍育苗通常不到一個月就可以完成,生產周期短、經濟效益高,而且現在許多地方都在搞泥鰍養殖,泥鰍苗的市場需求也很大,這更堅定了他們要發展泥鰍育苗的決心。但當時他們跑遍了周邊地區都沒有成熟的育苗技術可以引進,加之各地的水質、土壤、溫度等影響泥鰍育苗的因素也有差別。最終,在農技人員的幫助下,下壩村人決定摸索一套自己的育苗技術。

張付才告訴筆者,他們最開始是在四川的合江縣進行育苗嘗試,因為那裡的氣候條件比仁懷要好,在合江試育成功後他們迴轉仁懷,終於在今年六月二十幾號時育苗成功。「應該說,我們在遵義市泥鰍育苗是第一家成功的。」張付才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

育苗成功的消息傳開後,許多客戶主動上門聯繫買苗事宜,下壩村也開始打造自己的育苗基地,基地建成後泥鰍產業的產值有望翻番甚至更多。產業興旺了,群眾的收入自然就提高了,楊治隆對自己的收入就很滿意。他告訴筆者,他們在泥鰍養殖場和育苗基地務工,一個月能有1800塊錢的保底工資,工作幹好了還有提成,除此之外,年底還有一次分紅。

不只是楊治隆,下壩村所有的貧困群眾都可以共享到產業發展的成果。因為有集體經濟入股,投照協議,泥鰍養殖場和育苗基地的盈利按照今年5%、明年7%、後年起穩定在10%的分配比例對下壩村進行分紅。下壩村黨支部書記彭元明告訴筆者,這10%裡邊,他們拿出3%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積累,2%作為土地入股分紅,其餘5%則由全村50戶貧困戶、184人進行分紅,實現了貧困群眾利益分成全覆蓋。

如今,下壩村的泥鰍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而關於未來的發展,他們也是信心十足。張付才告訴筆者,下一步,他們要鞏固好自己的養殖和育苗技術,同時加強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立體養殖和智能化養殖,提高養殖效率。此外,他們還將探索公司供苗並免費提供技術,農戶分散養殖,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的路子,「這樣我們可以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張付才說。(廉長暉 餘貴豔)

 

(責編:顧蘭雲(實習)、陳康清)

相關焦點

  • 今年臺灣泥鰍養殖業三大趨勢 後市價格堪憂
    豐厚的養殖利潤,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殖這一新品種。2013年下半年至今,在市場需求的帶動下,生產臺灣泥鰍苗的繁育場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雖然生產繁育的苗場眾多,但據各苗場反映,2014年開春後各大小苗場需求依然火爆,臺灣泥鰍養殖規模將繼續迅猛增長。​  ​  大量養殖戶不斷湧進,一度使一些養殖戶擔憂後續行情而選擇觀望。
  • 泥鰍這樣養殖簡單又省力,而且成效也很快,適合大多數泥鰍種類
    現在的養殖項目真的越來越多了,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和近些年來很受歡迎的養殖項目,就是養殖泥鰍。其實很多人對於養殖泥鰍這個項目會有一些擔心,但是在小編看來養殖泥鰍也算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畢竟餵食簡單不費心,而且養殖泥鰍的成本也比較低,因此各位也不需要擔心成本回不來的問題,泥鰍作為一種見效比較快的養殖種類還可以為農民們提供不錯的收入。
  • 退伍軍人助力脫貧 養殖水產年產6萬斤
    一次機緣巧合,婁方平將目光聚焦在了清水魚養殖行業。原來,市場上以飼料養殖的魚,雖然長勢快、價格便宜,可肉質遠遠沒有用青草餵養的「清水魚」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經過初步的市場調查和學習,婁方平當機立斷,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在金橋鎮三臺村承租了30多畝農田,開始了新的事業。然而,創業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婁方平雖然打小就生長在河塘邊,但養魚還是頭一回。
  • 養殖什麼品種的泥鰍周期短,市場需求量大?
    養殖什麼品種的泥鰍周期短,市場需求量大?泥鰍有"水中人參"的稱號,營養價值頗高,在市場上備受消費者的喜愛。當下,泥鰍的塘口收購價格在7~11元/斤不等,而一畝泥鰍的產量在2000斤左右,畝產值可以達到14000~22000元之間,可帶來很高的養殖效益。當然了,對於泥鰍養殖戶來說,希望自家的泥鰍生長周期短一些,出塘更快,更能受到市場的歡迎。那麼,哪一些泥鰍品種更符合養殖戶的這些方面的要求呢?
  • 脫貧攻堅路上 他這樣念好「山字經」
    截止2019年12月底,德宏州非煤礦山總數已從2015年的162座減少到99座,全部完成城市面山、三級以上公路沿線臨時採砂石場關閉工作;完成非煤礦山改造升級53座、整合重組19座、「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礦山12座、「五化礦山」建設2座,完成地下採空區排查15.65萬立方米、治理10.65萬立方米。近兩年來,共辦理安全生產許可48家,從未出現逾期辦理現象。
  • 【脫貧攻堅在路上】90後養蜂青年的自主脫貧甜蜜夢
    【脫貧攻堅在路上】90後養蜂青年的自主脫貧甜蜜夢 2019-04-02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泥鰍只能吃?這家公司培育觀賞品種玩出大產業
    4月8日,梁平區農委表示,梁平區形成了培育育苗、養殖、深加工一條龍的泥鰍產業,泥鰍總產值在1.5億元以上。同時,主城區銷售的10條泥鰍,有5條產自梁平。 市場:穿「龍袍」泥鰍賣斷貨 4月8日10時,梁平區明達鎮一家生態泥鰍產業園的負責人王濤,正忙著和廣州銷售商陳老闆溝通,陳老闆希望從4月份起,金龍鰍每個月的供貨量從8萬尾增加到10萬尾。
  • 宿松「養殖大王」:石斑魚養殖拓寬富民路
    「你為什麼選擇養殖淡水石斑魚?」在大家的追問下,對養殖水產品「情有獨鍾」的王韶平打開了話匣。  原來,7年前,王韶平專門從事泥鰍養殖。期間,還拿到水產養殖方面的8項專利。近幾年來,隨著泥鰍養殖專業戶的不斷增多,泥鰍銷售市場逐漸呈飽和狀態,經濟效益越來越差。對水產品養殖有著獨到發展眼光的王韶平,在縣農業農村局、縣科經局、縣科學技術協會的幫助介紹下,對養殖淡水石斑魚產生了濃厚興趣,並赴海南、廣東等地學習取經。
  • 脫貧路上的強者:記明光市張八嶺鎮3名殘疾人自強自立脫貧故事
    近日,明光市張八嶺鎮在表彰光榮脫貧的「十佳脫貧戶」中,有3名殘疾人自強自立,在脫貧路上擺脫貧困,跨上致富行列。他們脫貧的故事發人深省,給人啟迪,無不為之點讚。
  • 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突破,雜交新貴杉虎斑池塘人工育苗技術
    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突破,雜交新貴杉虎斑池塘人工育苗技術石斑魚屬於鱸形目、鱸亞目、科、石斑魚亞科,肉白而鮮嫩,營養豐富,價格昂貴,屬名貴高檔食用魚類,是我國南方魚類養殖最具發展前景的經濟品種。近幾年,隨著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逐步突破,更多生長快、抗病力強的雜交新品種的推出使得石斑魚養殖業得到飛速發展;而杉虎斑(棕點石斑魚♀×杉斑石斑魚♂)作為近幾年海南石斑魚養殖業的雜交新貴受到越來越多養殖者的喜愛,本文就池塘人工育苗技術總結如下。
  • 臺灣老師傅首次披露臺灣泥鰍品種來源及選育歷程
    「其實20多年前,經過一年半的養殖,這種泥鰍也是僅手指那麼大」,上世紀90年代初便開始在臺灣養殖和選育泥鰍的陳文欽,見證了這一品種二十多年間,從指頭大小到如今4-5兩一條的演變歷程。陳文欽回憶,其實臺灣泥鰍的來源,並不像傳說那樣複雜,臺灣當初養殖的泥鰍,其實也是從大陸引進,且比較常見的品種——大鱗副鰍。二三十年前,經過十幾個月的養殖,這種泥鰍在臺灣也只有手指般大小。
  • 長汀宣成:鞏固脫貧成果 著力鄉村振興
    張維海於2016年脫貧,去年戶純收入67027元。今年老張種了10畝百香果,養殖河田雞50隻,參與鄉裡激勵性產業扶貧項目——申報種植西瓜紅蜜薯1畝、靈芝2畝;老伴在縣城務工,女兒在長汀實驗幼兒園上班。「想買一輛皮卡車,好拉貨;把房子從一層加蓋到三層,改善居住條件;希望兒子考上高中讀大學……」對未來,老張信心滿滿!
  • 石斑魚「移居」北方後落地生根,育苗、養殖相繼風生水起
    人工繁育石斑魚育苗主要分為2種方式:室外土塘育苗和工廠化水泥池育苗。海南和廣東普遍使用池塘育苗,可直接在水體中培養生物餌料,營養豐富全面,能滿足不同發育階段仔稚魚對適口餌料的需求;建池及配套設施投資少,操作簡單管理方便,但較難控制塘內敵害及浮遊生物繁殖,無法人為調節水質理化指標儘早育苗,只能根據自然水溫情況適時進行生產。
  • 山東省藕田套養泥鰍技術
    山東省藕田套養泥鰍技術_陳和平一、蓮藕田套養泥鰍的可行性一是由於泥鰍對水體溶氧要求不高,即使水體溶氧下降到0.16mg/L 時仍能安然無恙,所以藕田水環境尤其是溶氧狀況可以滿足其生活需要,並且可以實行較高密度的飼養。
  • 新時代應急人好樣子|脫貧攻堅路上 他這樣念好「山字經」
    截止2019年12月底,德宏州非煤礦山總數已從2015年的162座減少到99座,全部完成城市面山、三級以上公路沿線臨時採砂石場關閉工作;完成非煤礦山改造升級53座、整合重組19座、「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礦山12座、「五化礦山」建設2座,完成地下採空區排查15.65萬立方米、治理10.65萬立方米。近兩年來,共辦理安全生產許可48家,從未出現逾期辦理現象。
  • 電能轉化為「動能」 國網重慶電力全力助推脫貧攻堅
    加強基礎保障、強化產業支撐、鞏固基層治理等,現在的平安鄉在脫貧致富的路上邁步前進,而這一切與國網重慶電力的精準幫扶息息相關。截至今年9月30日,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完成了轄區重慶市17個深度貧困鄉(鎮)電網改造升級,實現電網改造全覆蓋,助力脫貧產業發展。
  • 臺灣泥鰍要這樣養!
    目前在珠三角的中山、珠海、三水、西樵、九江、順德地區及粵東的揭陽、汕頭、汕尾等地區形成了一定的養殖規模,養殖面積達5000畝以上,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養殖品種。    由於臺灣泥鰍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水產養殖新品種,部分養殖戶對臺灣泥鰍生活習性、飼養環境以及病害防控不是十分了解,在養殖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損失,最終導致虧損嚴重。
  • 男子養殖青蛙有妙招 生態放養無汙染 種稻養蛙養泥鰍
    在江西南昌,有一名男子靠養殖青蛙發家致富,他養殖的青蛙在當地市場,只要進入了銷售期,基本上是供不應求。不僅如此,他還依附於青蛙養殖,建立了一種三物立體化養殖圈,在當地頗有名氣,他就是老祝。老祝的養殖基地其實就是一畝畝分割開來的稻田。
  • 扶貧路上不落一人 脫貧成果有效鞏固
    ——瀋陽市發展改革委駐村扶貧工作採訪記  2020年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遼寧省瀋陽市發展改革委持續聚焦脫貧攻堅任務,以壯大集體經濟和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為重點,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目標,堅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堅決貫徹黨中央扶貧工作部署,不斷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工作力度,爭取扶貧項目建設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