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固廢網訊:當前,全國範圍的限塑路線圖再進一步,新版「限塑令」將改變一次性製品的消費業態,一種被稱為「不用處理就能自動消失」的可降解塑料給資本市場帶來劇烈震動,博得了市場關注並不斷升溫,成為行業「新寵」。
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隨著新版「限塑令」對塑料製品禁止使用時限的臨近,塑料製品產業將經歷新一輪陣痛。
對於傳統塑膠生產企業來說,如何轉型升級,初步形成替代品生產能力,布局新的業務和研發新產品,成了最大的考驗。
「隨著新版『限塑令』的出臺,傳統塑料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步減小,競爭大,利潤也微乎其微。」從事塑料製品行業20多年的王詳表示,企業如果想繼續生存下去,轉型是必由之路,但是轉型之路必定是困難重重,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不僅面臨資金壓力,也面臨技術瓶頸。
與準備充分、技術和經驗實力均過硬的大企業相比,部分以生產低端產品為主的中小型企業轉型起步較晚,人員設備迭代、原材料緊缺和生產成本提高等因素,導致其轉型能力偏弱。據了解,2008年的「限塑令」頒布後,華北最大的塑料生產集散地河北雄縣2000多家塑膠袋廠有一半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與之前相比,新版「限塑令」限的塑料產品更多,影響的企業範圍更廣。
「大部分傳統的塑料工廠還是抱有僥倖心理,希望可以在政策邊緣進行運營,處於觀望狀態,並沒有著手做一些升級改良。」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企業轉型將面臨更換原材料供應商、更新生產線、培養技術工人、提高生產成本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大多數廠商態度並不堅定。
但也有不少塑料製品企業正紛紛化危機為契機,化壓力為動力,逐步走上轉型升級之路。
2005年,浙江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童公司)意識到塑料吸管的局限和危害,開始著力研發可降解和可循環利用吸管產品線。到目前,通過對生產系統的改革轉型,原先六個車間生產傳統塑料吸管,現在僅剩一個,環保吸管佔到了公司業務的60%以上。
今年新版「限塑令」出臺後,雙童公司開始打破26年研製吸管的慣性,進入到可降解生物材料包裝領域。
雙童公司總經理李二橋表示,公司可降解生物材料包裝(可降解保鮮袋、產品包裝袋和垃圾袋等)預計9月份投產,產能將達到5噸/日。
與此同時,在傳統企業轉型中出現了共享工廠模式。2016年,新迪公司董事長鄭全福提出共享工廠的合作模式,即由新迪公司為下遊廠商提供原材料和免租金的廠房,並與下遊廠商共享訂單資源,帶領中小微企業共同轉型升級。
鄭全福表示,全降解材料必定是大勢所趨。「2016年,我開始著手組建團隊,通過引進技術和自主研發,推出BBM全生物降解材料。BBM具有傳統塑料的機械性能,又具有良好的生物完全降解特性,能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自然堆肥的條件下完全降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去年年底,王詳了解到新迪公司提出的共享工廠概念後,便加入其中。王詳說,通過抱團發展,實現快速轉型,共享工廠帶來了互利共贏的局面。首先,上遊企業生產出來的原材料在本廠區就可消耗掉大部分,省去不少營銷成本。而對下遊企業來說,將工廠設在原材料的供應地,可省去物流成本。同時,企業間共享技術和訂單資源,讓轉型之路走得更快更順。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新版「限塑令」施行,從短期來看,對市場的影響並不大;從長遠來看,塑料生產行業還是要尋求創新轉型的新道路,積極開發可降解新塑料,才能求得企業的長久生存。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執行會長黃曉軍表示,新版「限塑令」將有助於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對於推動行業發展並向綠色低碳模式轉型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市場潛力巨大
有業內專家表示,隨著新版「限塑令」實施,最直接利好的或是可降解塑料相關生產企業,從市場前景看,可降解塑料市場潛能巨大。
從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看,目前市場上關注度比較高的可降解塑料產品主要是聚乳酸(PLA)和聚己二酸(PBAT)。
PLA是可降解材料行業中的「大哥」。可以說誰擁有了生產PLA的核心技術,誰就擁有了開啟可降解材料這座「環保金礦」的「金鑰匙」。
目前,PLA是應用最廣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產品應用廣泛,且有技術壁壘,國內企業正在從多方向突圍,屬行業長期優質賽道。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率,可以達到100%。不同於一般塑料製品從石油中提煉,其大都是從玉米、甘蔗皮等非石油產品中提煉,因為擁有植物特性,能達到食用級別,成分安全,所以才能在土壤中進行降解。
「從去年開始,國內一些上市公司敏銳地『嗅』到全生物降解材料廣闊的發展前景。」業內人士表示,已經有很多家上市企業開始投入運行生產線,進行全生物降解材料,包括PBAT及PLA等的研發和生產。
PBAT是最成熟的石油基可降解材料,是最直接便利的可降解材料替代方案。現在,PBAT等全生物降解材料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產能逐步擴大。「全生物降解材料的『池子』很大,這是一個全球化發展的朝陽產業。」業內人士說。
道恩股份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王有慶在公司2019年業績說明會上公開表示,公司看好可降解塑料的發展前景,青島研發中心通過聚合物共混改性,已開發出PLA/PBAT合金性能可調生物可降解材料及澱粉填充完全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金聯創數據顯示,我國可降解塑料正在向大規模產業化邁進,PLA和PBAT作為目前產業化水平最高的兩種降解材料,已宣布在建及擬建的項目產能均已超200萬噸。在全球限塑的大環境下,面對千萬噸級規模的潛在替代市場,可降解塑料行業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很多人覺得這個領域發展前景好,都在進入。」廣東佛山某塑料原材料生產企業的負責人秦林說,最近,幾家以前沒有做過這方面研究的機構也在打聽可降解塑料的情況,想進入這個行業。
秦林以自己多年的經驗分析,在塑料製品行業,只要利潤高於20%就肯定是非常好的項目,現在生物可降解領域的利潤非常高,大量企業參與其中。「未來短期內,下遊可能都很難拿到原材料,長期來看很可能會出現惡性競爭。」
目前而言,雖然產業化技術逐漸成熟,但幾乎所有可降解材料均不具備與通用石油基塑料直接成本競爭的能力。短期看,行業需求大幅增長帶動景氣上揚,率先入場者能夠享受短期內的行業紅利。但中長期看,以PLA為代表的可降解材料仍有相當技術壁壘,且具備巨大提效挖潛、壓低生產成本的空間,相關企業的長期競爭力仍將歸結於依託其技術儲備、產業鏈一體化布局以及成本競爭優勢。
可降解塑料方向研究員臧文苑也表示,儘管目前可降解材料的應用還比較有限,存在降解效果有待提高、材料本身性能有待完善等不足,但我國對於可降解塑料消費需求在逐漸增加,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必將推動其研發並擴大其應用。因此,可降解材料在未來的材料領域有著極大的發展潛力。
對於未來的可降解材料發展和創新,臧文苑提出四條建議。
第一,提高降解效果,應重點關注材料的降解助劑或添加劑研發,增加各助劑間的組合協同作用,實現降解速度和降解時間的精確可控。
第二,以天然高分子材料為原料製備可降解材料並進行適當改性,培養改良適宜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利用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等提高生物的分解能力,實現可降解材料的零汙染降解。
第三,開發複合型降解材料,致力於使用多種不同性質的原料,減少單一降解材料導致的材料性能缺陷。
第四,優化生產工藝,提高加工設備的生產效率以降低生產成本,儘早實現可降解材料的工業化生產,形成產業鏈。
資本湧入,企業加速布局
距離新版「限塑令」實施的首個節點(2020年底)已不到半年,目前全國多地正在跟進落實中。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可降解塑料未來將最為受益,目前已有多家資金雄厚的龍頭企業布局可降解塑料生產線,並且正處於產能快速擴張過程中。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布局相關領域,比較純正的概念股有金丹科技、莫高股份、瑞豐高材、美聯新材、金髮科技、億帆醫藥等。此外,道恩股份稱公司已經儲備了可降解塑料技術。
A股上市公司中可降解塑料相關概念股有27家,8月24日數據顯示,22家上漲,只有5家下跌。金丹科技以12.19%的漲幅位列第一,中糧科技、莫高股份漲停,瑞豐高材、美聯新材等漲幅超5%。
據Wind數據,上述上市公司中,有多家公司股價早在一年前就已「起飛」。金髮科技、金丹科技、億帆醫藥三隻股票年前至今股價漲幅在100%以上,另有揚農化工、海正藥業、彤程新材三隻股票漲幅在50%以上,只有齊翔騰達和*ST兆新兩隻個股股價較一年前有不同程度下跌。
據悉,PBAT的龍頭企業主要有金髮科技等,可降解塑料已經實現3萬噸的量產。2019年以來,金髮科技生物降解塑料業務板塊季度銷量連續增長,全年銷售量達到4.75萬噸,同比增84%。其中第四季度銷量1.44萬噸,同比增125%。2020年第一季度銷量更是達到1.56萬噸,同比增長64%,銷售單價達到1.82萬元/噸,毛利率創下新高,達到38.43%。
公司投資者關係總監聶凱表示,今年上半年生產線基本上是滿產狀態,目前也正處於滿負荷生產。不過,目前公司可降解塑料大多銷往海外市場,國內市場佔比較低,可能就在20%~30%左右。
據悉,金髮科技與金丹科技的PLA項目正在建設中。其中,金髮科技3萬噸/年PLA產能預計於2021年第四季度投產,金丹科技1萬噸/年PLA產能預計於2021~2022年投產。
此外,金髮科技、億帆醫藥已投產PBAT項目,華峰氨綸、彤程新材、瑞豐高材、萬華化學等多家公司的PBAT項目也正在規劃中。
聶凱談到金髮科技目前在建6萬噸PBAT生產線時表示,目前項目進展順利,預計新建產能將於2021年一二季度可投產。投產後,相信大部分產品也是出口國外。但隨著國內需求的增大,公司方面也會適時作出相應的調整。
國信證券認為,未來隨著新版「限塑令」的推行,以及政府對塑料汙染治理的高度重視,國內市場對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將迅速增長,屆時金髮科技在進一步擴大產能之後,生產成本還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據統計,可降解塑料概念股中已有1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上半年業績情況,以淨利潤增幅中值計算,9家業績向好,其中道恩股份的預告淨利潤增幅中值最高,公司預計上半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2億元至6.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60%至680%。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