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曆月中,月相變化的順序為:
新月(朔月,農曆初一):基本看不見,或者隱約看見一彎細線
蛾眉月(農曆的初二~初六):如眉似弓
上弦月(農曆初七、初八):半圓
漸盈凸月、上凸月(農曆初九~十四):橢圓
滿月(望月,農曆十五、十六):圓盤
漸虧凸月、下凸月(農曆十七~二十三):橢圓
下弦月(農曆二十三左右):半圓
殘月(農曆二十四~月末):如眉似弓
農曆月最後一天又變為新月:基本看不見,或者隱約看見一彎細線
月相示意圖
月相的辨別,要記得八字口訣:
「上上西西,下下東東」 。
上弦月:上弦月上半夜出來,在西面出來,月面朝西。
下弦月:下弦月下半夜出來,在東面出來,月面朝東。
在農曆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沒,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到了農曆初八左右,從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陽以東90°角。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
上弦月過後,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上凸月」,也叫「漸盈凸月」。
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時,月亮在天球上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望月」或「滿月」。
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起,黎明時向西邊沉落。
滿月過後,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
它依次經歷「下凸月」(「漸虧凸月」)、「下弦月」和「殘月」幾個階段,最後,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黎明和後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
由於我國農曆日期是根據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有時靠它來判斷農曆日期及夜間的大致時間。
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
一般來說,小朋友很難分清楚東南西北。因此,我們可以教他們一種簡單易懂的方法(當然這種方法不是正規方法),來辨別上半月的月亮和下半月的月亮:
在北半球:
上半月的月亮的圓弧凸起部分(可以形象地形容為耳朵)是偏右的;
下半月的月亮的圓弧凸起部分(可以形象地形容為耳朵)是偏左的;
即使大部分時間,月亮的耳朵可能不是正正地偏左或偏右,很多時候是朝上或朝下,但是仔細觀察,月亮的耳朵還是會稍微偏左或偏右。
以此來判定上半月或下半月,就不會錯。
某一天下午5-6點的時候,我們就看到晴朗明亮的天空中已經掛著一輪明月了。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並且根據掌握的知識說一下,這個月相叫什麼名字?它是上半月的月亮,還是下半月的月亮?今天大概是農曆幾號?
答案:這是上凸月,也就是一半(半圓形)還凸起一點的月亮。
1、首先,我們來區別它是上半月還是下半月的月亮,上半月的月亮(凸起部分)的圓弧始終偏向右邊,而下半月的月亮(凸起部分)的圓弧始終偏向左邊,當然,很多時候月亮圓弧部位是偏上或者偏下的,但只要仔細觀察,都可以看出月亮是稍微偏左還是偏右,以此判斷這是上半月還是下半月的月亮;
2、當然,上半月的月亮很早就升起了,所以,我們在下午放學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月亮;而下半月的月亮很晚才升起,我們一般在後半夜才能看到月亮。以此,也可以作為判斷這是上半月還是下半月的依據;
3、仔細觀察月亮形狀和朝向,就會發現,這是半圓形的月亮,差不多是一半多一點,而且圓弧部分是向上偏右,因此判斷這是上半月的月亮,名稱叫「上凸月」;
4、對照《月相對應日期指示圖》,我們就知道,這一天是農曆初十左右。
月相對應日期指示圖
行雲教育編輯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點個再走啦~讓我知道你是愛我噠!
喜歡我,關注我
拉到最上方標題下,點擊「科學寶箱」關注
搜索公眾號:科學寶箱 或 kexubaoxiang
也請你推薦給身邊的家長或朋友們,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