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為何提出:「6-3=6」?有3種解釋,第2種不是科學家看不懂
文/圓非日月
對於愛因斯坦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想必我們很多人都十分了解,作為著名的德國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思想家以及哲學家,他對理論物理的貢獻,是很多科學家不可比擬的,尤其是他發現了光電效應,從而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此可見,他在物理上的貢獻有多麼突出。
而最近6-3=6,這個關於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問題,又再一次映入了大家的眼帘,其實愛因斯坦到底有沒有提出這樣一個理論?到現在依舊是一個未解之謎,可能他曾經提出過,當然也可能沒有提出,只不過是後來的人通過PS技術將其合成出來的照片而已。倘若真的是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問題,那麼他到底發現了什麼秘密呢?下面且聽小編為大家提供幾種解釋。
第1種解釋是,愛因斯坦是在闡釋多元宇宙的理論,多元宇宙又被稱之為平行宇宙,意思也就是說,在偌大的宇宙當中存在著和我們的宇宙一模一樣的另外一個宇宙,甚至有著和我們一模一樣的人,也有極其相似的第2個地球,只不過那個和我們長相極其相似的人,可能處在不同的時空,我們現在已經成年,他們或許還處在幼年時期,6-3下放個鏡子,不就變成了9-3嗎?鏡像本身就是一種對稱,可能愛因斯坦是像我們傳達宇宙中充滿著對稱這樣一種概念。
第2種解釋是,愛因斯坦發現了,當觀察者以速度v移動遠離發射一系列脈衝的光源,他測量的頻率為,f』=C/D—V/D=(C-V)/d,脈衝相對於運動觀測器的速度是,C′=D(f′)=C=V=C,光源每秒發出6個脈衝,脈衝之間的距離相應的為,D=50000 km,對於固定的(相對於源)觀測器,脈衝的頻率和速度是,F=6;C=6D,然後觀察者開始移動到(1/2)c=3d遠離源。根據狹義相對論,脈衝相對於運動觀測器的頻率和速度變化如下:f′=6—3=3;C′=6D—3d=(6-3)d= 6d,計算,6-3=6。
第3種解釋是,從物理方面來看,我們可以做出這樣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假設你有6元錢,然後花了3元錢,實際上還是有6元,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這三塊錢並沒有消失,只不過到了別人的手裡而已,其中的第2種解釋,不是科學家的話,可能都看不懂,不過小編很想知道,大家到底更相信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