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關於南極-艾特肯盆地

2020-12-06 haibaraemily

上期說到(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去往月球背面!),嫦娥四號是人類首個軟著陸與月球背面的探測器。那月球背面那麼大,嫦娥四號具體落在了哪裡?

嫦娥四號著陸在月球背面一個叫做馮·卡門撞擊坑的內部,而這個馮·卡門撞擊坑,則位於一個叫做南極-艾特肯的盆地內部。

南極-艾肯盆地(簡稱SPA),是一個盤踞月球背面南半球的巨型撞擊坑。

盤踞月球南半球的SPA盆地,紅圈是盆地的內外環大致邊界,外環標誌著SPA盆地的延伸範圍。根據LROC WAC影像和[1]繪製

對南極-艾肯盆地的認識變化,貫穿了人類短短幾十年的月球探測史。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甚至更早,地基天文觀測者們就已經注意到月球背面南半球很可能有一個大型盆地[2](我們通常把直徑300公裡以上的撞擊坑叫做撞擊盆地),因為它的一小部分有時候會從正面觀測到一點痕跡。

但直到1968年蘇聯的Zond 6號探測器傳回了這一區域的照片,人們才最終確定了這一區域的存在[3, 4]。

再直到1994年的克萊門汀號探測器,人們才從地形數據中真正認識到了SPA盆地的輪廓,還告訴我們這裡略微有一點富鐵。

克萊門汀時代認為的SPA盆地範圍。越紅代表越高,越紫代表越低。來源:NASA

再然後,1998年月球勘探者號獲取的礦物成分分布數據又告訴我們這裡不僅富鐵,而且富釷,而且SPA盆地其實並不是一個正圓,而是一個2400×2050公裡的橢圓。也就是說,當年那個小天體是以一個貼近地面的小角度傾斜撞擊過來的。

SPA盆地的內外環邊界,以SPA盆地的中心為圖像中心。來源:[1]

不過,之所以叫南極-艾肯盆地,並不是表示這個盆地位於南極的意思,事實上,SPA盆地的內環中心大約在53.2°S,168.9°W,距離南極還是很有一段距離的。

南極-艾肯盆地是以盆地邊緣兩頭的兩個地方——月球南極+艾肯撞擊坑的名字聯合命名的

這種命名方式似乎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行星地質學家們命名盆地的一種「時尚」,事實上,那段時間出產的地質圖裡,除了南極-艾肯盆地之外,還誕生了孟德爾-裡德伯盆地(翻譯一下就是「一個被孟德爾撞擊坑+裡德伯撞擊坑圈定範圍的盆地」)、庫侖-薩爾頓盆地、穆圖什-佛拉哥盆地、弗羅因德利希-沙羅諾夫盆地等多個類似盆地的命名。

所以說,「南極-艾肯盆地」這個詞是不能拆開單用的,「南極的艾肯盆地」之類的表達也是不對滴

南極艾肯盆地對我們認識月球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和特殊意義。這也是本次嫦娥4號選擇這個區域的原因。

首先是

SPA盆地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的最大的撞擊盆地。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太陽系中的超大型撞擊事件的過程是怎樣的,會帶來什麼。

其次是

SPA盆地深達13公裡,是月球上最深的撞擊盆地。這意味著當年的撞擊事件很可能挖出了月殼深處甚至月幔的物質,這些挖掘出的物質,會是我們研究月球內部成分的鑰匙。

然後是古老

據估計,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於月球的前酒海紀(39.2億年前),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大型撞擊盆地之一。想要建立月球45億年的漫長歷史,南極-艾特肯盆地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參考資料

[1] Garrick-Bethell, I., & Zuber, M. T. (2009). Elliptical structure of the lunar South Pole-Aitken basin. Icarus, 204(2), 399-408.

[2] Hartmann, W. K., & Kuiper, G. P. (1962). Concentric structures surrounding lunar basins. Communications of the Lunar and Planetary Laboratory, 1, 51-66.

[3] Rodionov, B. N., Isavnina, I. V., Avdeev, Y.F., Blagov, V. D., Dorofeev, A. S., Dunaev, B. S., ... & Mikhailovskii, A.B. (1971). New data on the Moon's figure and relief based on results from the reduction of Zond-6 photographs. Cosmic Research, 9, 410

[4] D.E. Stuart-Alexander, U.S. Geol. Surv. Map l-1047 (1978).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跟隨「玉兔二號」的足跡,嫦娥四號團隊科學家利用其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出科學成果。有科學團隊在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科學界目前認為,艾特肯盆地是39億年前撞擊形成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其物質成分和地質年代具有代表性,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在遙遠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地球日。科學團隊近期發表在SCI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
  • 嫦娥四號迎第24月晝,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11月10日消息,在遙遠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月球車向西北方向不斷前行,嫦娥四號核心團隊科學家利用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出科學成果。
  •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 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 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迎來第24月晝。隨著「玉兔二號」月球車向西北方向不斷前行,嫦娥四號核心團隊科學家利用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出科學成果。科學團隊近期發表在SCI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
  •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 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 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1/2) "← →"翻頁
  • 玉兔二號幫科學家解密月球最大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
    近日,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進入第24月晝。隨著「玉兔二號」月球車不斷前行,嫦娥四號核心團隊科學家利用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出科學成果,近期發表的研究成果稱:月球最大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
  • 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
    1月3日上午10點26分,經過26天長途跋涉,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著陸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具體位置是月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圖片來自微博)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採用探測器自主降落在月球背面
  • 嫦娥四號附近發現2100萬億噸異物,月球背面隱藏著什麼秘密?
    美國宇航局(NASA)曾經成功進行過六次載人登月,但每次都是在月球正面著陸。無論是探測器,還是人類,長久以來都沒有去過月球背面。直到2019年1月3日,我國的嫦娥四號才實現了人類史上的首次月球背面登陸,具體位置是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隕石坑。之所以嫦娥四號會登陸艾特肯盆地,是因為這個地方隱藏著太陽系形成的秘密。
  •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 月球最大撞擊坑被解密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地球日。科學團隊近期發表在SCI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
  • 嫦娥四號附近發現2180萬億噸異物,月球背面究竟隱藏著什麼?
    美國宇航局(NASA)在使用月球重力數據和月球軌道飛行數據結合起來分析和研究時,發現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地形和月球重力極不匹配,這意味著盆地下面存在著異物,隨後探測數據顯示出這個異物重約2180萬億噸,面積達到5.2萬平方公裡,並可能向下延伸到300公裡的地方。是武漢市面積的6倍大,而此時的嫦娥四號正位於巨大異物附近。
  • 月球背面拓荒者——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1月4日,「玉兔二號」月球車與著陸器成功分離,分別開展科學探測;1月11日,兩器完成互拍成像,地面接收圖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學載荷工作正常,探測數據有效下傳,搭載科學試驗項目順利開展,達到工程既定目標,標誌著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人類史上首次月球背面之旅!關於嫦娥四號,想知道的都在這兒了!
    12月8日凌晨,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月球背面「登陸」之旅開啟! 2時23分,中國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四號探測器送上太空。隨後,器箭成功分離,嫦娥四號成功進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2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
  • 月球內部有什麼?嫦娥四號找出了答案
    今天《自然》期刊發表了一篇來自中國探月團隊的重要突破:「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首次發現月幔物質,這項發現讓人類透過月球表面,窺視月球深處的物質組成,並為完善月球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有力的支撐。月幔成分之謎與地球類似,月球自內向外分別由月核、月幔與月殼構成。
  • 嫦娥四號揭秘深處古老月殼:發現多種巖石-嫦娥四號,月球,月殼,巖石...
    國際地學領域專業期刊《地質》5月初發表了一篇題為《嫦娥四號發現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多種巖石類型》的學術論文 ,報導了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中的著陸巡視區發現的斜長巖、蘇長巖等多種巖石類型,進一步揭示了古老深部月殼的成分特徵。
  • 嫦娥四號發現了什麼?月球上出現2100萬億噸異物,隱藏了什麼秘密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月球就充滿了好奇,人們對於月亮也充滿了幻想,在我國甚至還有很多關於月亮的傳說,不過當時中國古代社會還是比較落後,也沒有先進的技術,因此關於月球人類並沒有更多的探索。其實我們永遠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因為月球的的稱潮汐鎖定使月球的自轉與公轉角速度剛好相等,因此無論月球怎麼自轉,月球背面都不會轉向地球,所以人類在登陸月球的時候也都是從月球的正面登陸的。不過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我國在科技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了更全面地探索月球,我國也開展了探月計劃,但是我國與美國不同,我國的嫦娥四號決定從月球的背面登陸,這意味著這次的航天任務更加艱難。
  • 月球背面隱藏了什麼?嫦娥四號發現2180萬億噸異物,科學家大喜
    導語:月球背面隱藏了什麼?嫦娥四號發現2180萬億噸異物,讓科學家大喜!如果想要更多的了解月球正反面的差異,就需要太空人或者探測器進行實地探測,但這對於當時的科技來說,這是難以實現的。隨著技術的發展,在2019年,1月3號,中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人類才得以實地探測月球的背面。
  • 嫦娥四號附近發現千萬億噸金屬異物,月球背面隱藏著什麼秘密?
    星空探索當人類通過現代技術真正看到月球背面的時候,眼前的景象遠遠超乎想像。2019年1月3日,中國成功發射了一個月球探測器,名叫嫦娥四號。在嫦娥繞月探月工程計劃中,嫦娥四號是第四顆人造衛星,它負責勘探月球的地質成分以及各種資源。
  • 嫦娥四號附近發現千萬億噸金屬異物,月球背面到底隱藏什麼秘密?
    即便人類已經到達了月球,卻依舊沒有辦法看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星空探索 當人類通過現代技術真正看到月球背面的時候,眼前的景象遠遠超乎想像。2019年1月3日,中國成功發射了一個月球探測器,名叫嫦娥四號。在嫦娥繞月探月工程計劃中,嫦娥四號是第四顆人造衛星,它負責勘探月球的地質成分以及各種資源。
  •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
    ,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具體位置是月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 據悉,嫦娥四號的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研製,負責嫦娥四號奔月、環月、落月全過程的控制,尤其是近月制動和落月,必須一次成功。
  • 中國「嫦娥四號」到底要去月球背面找什麼秘密?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航天類「嫦娥四號」將於2018年底發射升空,進行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月球背面登陸。嫦娥四號將奔赴月球南極-艾託肯盆地的馮·卡門隕坑。此次月球遠側探索任務的科學儀器安裝在一顆著陸器和一輛月球車上,用於分析該地區的地表特徵和地下構造。嫦娥四號月球車藝術概念圖,8月15日公布嫦娥四號預計於2018年底發射,造訪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隕坑。科學家表示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內已知最大的撞擊坑,對其進行勘測有助於解答與月球有關的一系列重要疑問,包括內部結構和熱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