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人們對公務員工資高低的爭議,一邊是福利縮水、「官不好當」語境下的「去留」之思,最近一段時間,「公務員」這個職業再次引起了社會關注。
與以往相比,現在人們對公務員有了越來越多樣的認識。自十八大以來,隨著一系列禁令密集推出,正風肅紀的緊箍咒越念越緊,各種不正之風大受遏制,許多公職人員安之若素的灰色收入也隨之大為減少。剛剛過去的春節,不少公務員就吐槽過了一個「素年」「裸年」。當權力受到有效監督和約束,不管是社會公眾還是公務員自身,心態更加複雜化。
最近的一個媒體調查很有意味。在這項調查中,超六成受訪民眾羨慕公務員,六成受訪公務員稱有過辭職念頭,但最終無一人辭職。不管是眾多羨慕還是戀戀不捨,都說明公務員這個職業依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公務員熱」依然高燒難退。
這背後的潛臺詞,首先是現實利益的牽引。在很多人眼裡,「公務員」意味著穩定的收入、可靠的保障、上升的通道、較高的社會地位,以及種種有含金量的福利。這還不算那些上不得臺面的進項。也毋庸諱言,「官本位」意識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官場,依然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近年來,國考報名人數連創新高,與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刷新紀錄相呼應。在經濟形勢偏緊,企業發展的空間有限,創業的前景不明,結果就形成了一種盆地效應。不管適合不適合行政工作,都考一把、試一下,由此陷入了獨木橋越擠人越多的惡性循環。
「公務員熱」之所以還未大幅退燒,原因正在於其背後的利益、觀念和社會結構等基本面並未根本改變。
改革就是一次深刻的利益調整。中央嚴於治吏、改變風氣,其實也為公務員職業的轉型帶來了契機。剎住腐敗之風,把權力關進籠子裡,讓公職人員的行為和信息逐漸透明化,就是在回歸「公權力姓公」「當官發財應兩道」等政治邏輯,讓公務員群體回到正常的職業定位,當好人民的僕人、社會的服務者。因而,「官不好當」只是變革的開始,從制度層面解決好「官怎麼當」、權力怎麼運行等問題,從社會發展層面開闢更多發展空間、上升渠道,人們才可能真正以平常心來看待這份職業,冷靜審視腳下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