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筆記」新一代熱功轉化技術-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系統

2021-01-08 新能源領域前沿研究

超臨界CO2布雷頓循環發電系統是一種先進的熱功轉換技術,當熱源溫度高於500℃時循環熱效率高於蒸汽朗肯循環和氦氣布雷頓循環。利用400-650℃的熱源,循環效率高達40%-50%;當熱源溫度為700℃左右時,其循環熱效率可超過50%。

二氧化碳具有較易達到的臨界參數、化學性質不活潑,且具有壓縮性好、安全無毒、儲量豐富、對設備腐蝕率低等優點。以超臨界二氧化碳 (sCO2) 作為循環工質的布雷頓循環系統,與常規的蒸汽發電相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熱損小、循環熱效率高的優勢,成為下一代集中式太陽能高溫發電 (CSP) 的主流動力循環系統,也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直接吸收式sCO2循環以CO2為冷卻劑吸收熱源能量;而間接CO2循環則通過中間換熱器吸收熱源能量。直接式發電效率高,但太陽能吸熱器溫度高,熱應力大,吸熱器安全問題嚴重;間接式通過中間換熱器吸收熱源熱量,熱損較多,效率較低。

考慮到CSP技術的特性,尤其是儲熱系統,並結合設計點優化,設計外分析,動態建模,瞬態案例和經濟概況分析,針對CSP應用的最佳sCO2動力循環系統應適應以下特性:

高循環效率,以最小化所需的太陽鏡場和儲熱系統尺寸。低功率周期的資本成本和平準化成本可提高太陽能發電競爭力,有利於其大規模商業化運行。乾式冷卻系統的開發,以適應水資源稀缺的太陽能光照優勢區域。儲熱系統之間的溫差大,以確保良好的配合。 良好的縮放比例,尺寸範圍從約10 MW到約150 MW。能夠承受輸入偏差。日常啟動和關閉的操作靈活性要求快速準確的控制策略,以及在緊急情況下的可控性。關鍵部件和集成系統的性能測試已在全球範圍內執行。主要測試設施來自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NL),海軍核實驗室集成系統測試(NNL),EPS100系統,應用能源研究所(IAE) 和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KAIST)。實驗測試證實了在有限的千瓦容量實驗室規模下,sCO2動力循環系統與CSP耦合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但是,由於功率容量小,集成系統測試效率較低。因此,需要一個兆瓦級的sCO2功率循環集成系統,以進一步證明其在商業應用中的可行性。在關鍵部件的性能研究方面,Zhang等人對太陽能集熱器進行了研究,在各種天氣條件下使用超臨界二氧化碳對集熱器進行了測試,並確定了系統的最佳布置。此外,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計劃設計一個10MW的sCO2動力渦輪機,該渦輪機可在高達700°C的溫度下和乾冷測試迴路中運行,目的是證明在與商業CSP項目相關的規模條件下使用動力渦輪機和相關的渦輪機械sCO2的固有效率。 但是,由於所需經費太多,該項目被迫終止。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建成了sCO2換熱器綜合試驗測試平臺,可進行sCO2印刷電路板換熱器性能測試,最高設計壓力32 MPa、溫度823K。自主研製的高效緊湊式回熱器效率高達98%,壓降不超過50 kPa。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下轄的美國國家太陽能熱利用測試中心在2020年夏天實現多項突破性進展,其中包括首次對粒子接收器和超臨界二氧化碳系統之間的熱交換器進行測試,以及首次將粒子接收器連接到超臨界二氧化碳系統的迴路中進行研究。

研究超臨界二氧化碳本身的換熱特性,開發微通道等新型換熱器,提高系統的循環熱效率等;對熱源和sCO2循環的耦合關注不夠。sCO2循環效率高並不代表整個系統效率高。對不同熱源驅動的sCO2循環,期待建立能考慮實際氣體效應的數學模型和開展相應的實驗研究,以期促進新一代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文獻筆記」太陽能熱發電,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
    01基本介紹超臨界二氧化碳(S-CO2)動力循環具有效率高、系統緊湊及靈活性高等優點,未來可取代 或部分取代水蒸氣朗肯循環,實現高效熱功轉換。03二氧化碳傳熱方面1. 引入類沸騰概念處理超臨界附近對流傳熱,無量綱參數 K 表示蒸發動量力與慣性力的比值,制約氣泡脫離壁面的難易程度,K 越大,氣泡越難脫離壁面。2.
  • 「文獻筆記」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中夾點問題分析!
    圖1.超臨界二氧化碳簡單布雷頓循環如果夾點出現在換熱器中部,將有可能導致換熱器尺寸增大、換熱效率惡化等不利情況,增大了換熱器設計的複雜程度。這種由於冷熱流體最小溫差出現在換熱器中部而導致的換熱惡化問題稱為夾點問題。主要內容針對超臨界CO2布雷頓循環中冷卻器的夾點問題,採用傳熱單元模型,對夾點產生條件和影響因素進行了理論研究和計算分析!
  • 「文獻筆記」回熱器中夾點問題的研究-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
    回熱器在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的研究和設計過程中, 回熱器對提高循環效率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由於二氧化碳物性的特點, 夾點問題對回熱器換熱效能的影響較為明顯,回熱器效率會進一步嚴重影響整個動力循環的熱效率。
  • 燃料電池與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發電系統
    論文形成思路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清潔高效能量轉換技術,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工作溫度為600-1000℃布雷頓動力循環發電系統效率一一般為40%-45%空氣布雷頓循環發電系統工作溫度在1000℃左右超臨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頓動力循環系統能夠在較高溫下運行發電,通過高溫氣體(入口氣體溫度
  • ...投資有限公司籤署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技術與太陽能光熱...
    首航節能與法國電力的合作,可以結合雙方在光熱和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領域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共同推動雙方的技術進步和在相關領域的發展。1.2.合作內容 基於法國電力和首航節能對於光熱發電技術及創新熱發電技術的共同興趣,雙方有意向就以下兩個課題展開科研項目合作: 1)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發電技術 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相對於水蒸汽朗肯循環,具有效率高、結構簡單以及設備緊湊等優點。
  • 重慶造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組成功交付
    記者昨日從江津區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獲悉,由該公司自主研製的國內首臺6兆瓦超臨界二氧化碳透平壓縮發電機組完成機械運轉試驗,機組運行情況良好,達到設計要求,順利出廠交付用戶,這對於推動我國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商業化具有裡程碑意義。
  • 工程熱物理所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壓縮機測試取得進展
    壓縮機和透平是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系統的核心部件,其實驗研究技術難度大、投入成本高,多年來國內外相關實驗研究鮮有報導。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新工質發電團隊從2016年開始開展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關鍵技術實驗研究,在中科院先導專項、衡水高新區院地合作項目支持下,於2018年9月建成我國首座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壓縮機測試平臺,並投入運行。
  • 國內首臺 重慶造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組成功交付
    重慶日報消息,記者昨(9)日從江津區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獲悉,由該公司自主研製的國內首臺6兆瓦超臨界二氧化碳透平壓縮發電機組完成機械運轉試驗,機組運行情況良好,達到設計要求,順利出廠交付用戶,這對於推動我國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商業化具有裡程碑意義。
  • 首航節能攜手法電啟動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光熱發電技術研發項目
    首航節能(002665)與法國電力關於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光熱發電技術研發項目的啟動儀式15日在北京舉行。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發電技術是目前最前沿的光熱發電技術之一,超臨界CO2太陽能熱發電技術被列入「能源動力領域十項重大工程技術難題」之一。
  • 「江津產」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組成功交付
    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供圖人民網重慶4月9日電 近日,位於江津區德感工業園的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國內首臺6兆瓦超臨界二氧化碳透平壓縮發電機組,完成機械運轉試驗,機組運行情況良好,達到設計要求,順利出廠交付用戶,這對於推動我國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商業化具有裡程碑意義。
  • 用在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組上
    近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所屬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國內首臺6兆瓦超臨界二氧化碳透平壓縮發電機組完成機械運轉試驗,機組運行情況良好,達到設計要求,順利出廠交付用戶,標誌著江增重工核心技術成功應用於又一全新領域。
  • 澳CSIRO研究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助力礦廠實現可再生能源目標
    此外,超臨界CO2循環系統可以匹配多種不同形式的熱源,該技術一旦廣泛實施可能會改變澳大利亞發電領域的規則和現狀。」 據了解,超臨界CO2渦輪機可以實現不依賴蒸汽的自主、高效循環,這使得此類渦輪機成為離網採礦和遠程運營中發電系統的理想選擇,因為它可以使礦廠等離網用戶更加有效地使用可再生能源,並可為更長時期的運行持續提供動力。
  • 美國能源部撥付3900萬美元 推進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發電技術商業化
    值得一提的是,撥付光熱發電相關項目的資金中絕大部分(3900萬美元)將用於推進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技術商業化,以助力美國實現儘快降低光熱發電成本的目標。按照DOE的目標,到2030年含12小時儲熱系統的光熱發電成本將降低到50美元/兆瓦時(5美分/kWh,約合RMB0.35元/kWh),而儘快推進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技術商業化則是實現該目標的重要措施之一。
  • 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實現突破
    由大連工業大學和光明化工研究設計院共同完成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與工程化設備」和「散纖維及成衣製品無水染色」項目日前通過鑑定。
  • 衡水高新區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示範機組開建
    本報訊 (楊亞峰)2020年12月30日,中科衡發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示範機組開工儀式于衡水科技谷11號車間舉行。此次開工建設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示範機組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並建設,將奠定我國在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引領能源產業技術革命。 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採用超臨界狀態的二氧化碳作為循環介質,通過布雷頓循環進行發電。
  • 為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貢獻冰城力量丨國內首臺試驗鍋爐通過...
    為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貢獻冰城力量丨國內首臺試驗鍋爐通過水壓試驗 2020-10-05 0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SCARABEUS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技術研究...
    (來源:微信公眾號「CSPFocus光熱發電資訊」ID:cspfocus)在歐洲SCARABEUS項目開展了為期一年的集中研究之際,科學家們如期開發了一種新型混合流體系統,該系統可以提高超臨界二氧化碳(sCO2)光熱發電站(CSP)循環的效率。包括西班牙可再生能源巨頭Abengoa在內的9家單位(5家大學與4家公司)參與了該項目的科研工作。
  • 中國科學家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家將西太平洋一些熱液噴口中的氣泡識別為超臨界二氧化碳,這是地球上首次發現天然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巨型科學中心的一個團隊在2016年進行的一項調查中,通過自產深水發現了海水中1400m深度的天然超臨界二氧化碳。
  • 【工業之美】二氧化碳也能發電? 美國這家電廠正計劃將此變為現實
    據美國科技雜誌IEEE Spectrum消息,NET Power正在其位於美國休斯頓,一座裝機容量為50MW的併網天然氣發電站上測試一項新型發電技術。這項新技術所使用的燃料中包含95%的超臨界CO2。按照NET Power計劃,如示範電站取得成功,將在2021年前完成該技術的商業化應用。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工程熱物理所在該領域的重點方向上,特別是在大型跨臨界設備、布雷頓循環及電力循環中適用的緊湊式超臨界換熱器設計、超臨界系統裝備製造、超/近臨界環境化工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成為中科院在超臨界流體戰略技術的重點突破方向之一。超臨界流體技術憑藉其在能源動力領域的重大潛力,被稱作是下一代「戰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