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力量突破:消除環形託卡馬克中破壞性熱爆的新方法

2020-09-03 工程學習

物理學家拉菲·納齊克安(Raffi Nazikian)和胡啟明(Huqiming Hu)均來自其背後的研究。圖片來源:Elle Starkman / PPPL通信辦公室

想像一架飛機起飛後只能爬到一兩個高度。這種局限性與試圖避免不穩定的科學家所面臨的困境相似,這些不穩定因素限制了甜甜圈狀託卡馬克設備中清潔,安全和豐富聚變能的產生。美國能源部(DOE)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和通用原子(GA)的研究人員現已發表了關於這種託卡馬克限制以及如何克服的突破性解釋。

環形或甜甜圈狀的託卡馬克容易產生強烈的熱量和顆粒,稱為邊緣局限模(ELM)。這些ELM可能損壞反應堆壁,必須對其進行控制以開發可靠的聚變能。幸運的是,科學家們學會了通過對等離子體表面施加螺旋形波紋磁場來促進融合反應,從而馴服這些ELM 。但是,馴服ELM需要非常特殊的條件,從而限制了託卡馬克反應堆的運行靈活性。


在聚變反應堆中,將氫加熱到變成雲狀電離等離子體。

ELM抑制

現在,PPPL和GA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模型,該模型首次準確再現了GA為DOE運營的DIII-D國家融合設施中的ELM抑制條件。該模型預測了在託卡馬克中,ELM抑制應在比先前認為的可能更大的運行條件範圍內擴展的條件。這項工作為如何優化ITER的ELM抑制效果提供了重要的預測,ITER是法國南部正在建設的大規模國際聚變裝置,旨在證明聚變力量的可行性。

聚變是驅動太陽和恆星的力量,它以等離子體的形式結合光元素(由自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熱的帶電狀態,構成可見宇宙的99%),產生大量的能量。 。託卡馬克是科學家最廣泛使用的設備,他們試圖將聚變複製為可再生的,無碳的,幾乎無限的能源來發電。

PPPL的物理學家胡啟明和納菲基(Raffi Nazikian)是描述《物理評論快報》中該模型的論文的主要作者。他們注意到,在正常情況下,波紋磁場只能抑制ELM,因為等離子體電流的精確值非常高,從而產生了限制等離子體的磁場。這產生了一個問題,因為託卡馬克反應堆必須在很寬的等離子體電流範圍內運行,以探索和優化產生聚變能所需的條件。

修改磁波紋

這組作者展示了如何通過修改施加在等離子體上的螺旋形磁波紋的結構,在更寬的等離子體電流範圍內消除ELM,同時提高熔合功率的產生。胡錦濤表示,他相信這些發現可以為國際熱核實驗堆提供廣泛的操作靈活性,這將證明聚變能的實用性。他說:「該模型可能對抑制ITER中的ELM具有重要意義。」

確實,「我們所做的是準確預測何時可以在更寬的等離子體電流範圍內實現ELM抑制,」負責PPPL託卡馬克研究的納茲基安說。「通過嘗試理解我們在DIII-D上看到的一些奇怪結果,我們找出了控制這些ELM抑制範圍的關鍵物理原理,這些抑制條件可以使用這些螺旋紋波磁場實現。然後,我們回頭想出了一種方法,該方法可以在DIII-D和ITER中更常規地產生更寬的ELM抑制操作窗口。」

增強的託卡馬克操作

這些發現為加強託卡馬克的運作打開了大門。「通過修改波紋的結構,這項工作描述了一條擴展工作空間以控制託卡馬克邊沿不穩定性的途徑,」遺傳學科學家,論文的共同作者卡洛斯·帕茲-索丹(Carlos Paz-Soldan)說。「我們期待在幾年後使用升級的DIII-D勵磁線圈測試這些預測。」

回到飛機的類比,「如果您只能在一個或兩個不同的高度飛行,旅行將非常有限,」該論文的共同作者PPPL物理學家Brian Grierson說。「取消限制將使飛機能夠在廣泛的高度上飛行,以優化其飛行路線並完成其任務。」 以同樣的方式,本論文提出了一種方法,該方法可望擴大聚變反應堆的運行能力,使其不受ELM的影響,而ELM會損壞設施並阻礙聚變能託卡馬克的發展。

相關焦點

  • ...託卡馬克|超導託卡馬克|人造太陽|聚變|east|iter|法國|阿齊莫...
    對於這個問題,目前的主流方法是把聚變燃料電離成等離子體(原子核和電子分離,都可以自由流動),用超強磁場約束等離子體,讓它們懸空高速旋轉,不跟容器直接接觸。託卡馬克就是用來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的一種裝置。高溫下核聚變燃料處於等離子體狀態,託卡馬克用線圈產生強大的磁場來約束等離子體,避免高溫等離子體與裝置內壁直接接觸。
  • 簡單添加硼粉,能讓託卡馬克核融合設備更安全穩定
    核融合是太陽及宇宙中所有恆星能量的來源,穩定時幾乎可無限提供能量,因此科學家一直嘗試當地球上複製核融合反應,希望能獲取用之不竭的電力供應。最近科學家找到一種能讓核融合實驗設備「託卡馬克」更加穩定的方法──只需要往電漿中添入惰性硼粉。
  • 中國再次完成突破,擁有全球首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溫度高達1億度
    為此全球國家開始大力對聚變能進行研究,然而想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在試驗過程中必須擁有上億的溫度,相當於太陽中心的最高溫度。僅是這一要求就讓全球很多國家不得不放棄,而我國在1970年左右開始打造託卡馬克裝置,也就是所謂的「東方超環」。
  • 科學家發現將氘策略添加到苯中的一種新方法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策略性地將氘策略添加到苯中的一種新方法,苯是一種常見於原油中的芳香族化合物。當用於摻入氘的藥物有效成分時,它可以顯著提高藥物的功效和安全性,甚至可以引入新藥物。融合-ITER組裝開始全球最大的國際科學合作組織ITER正在開始組裝聚變反應堆託卡馬克,其中包括美國ITER提供的12種不同的必要硬體系統,該系統由Oak Ridge國家實驗室管理。該系統包括用於環形磁場系統的超導體和用於等離子體燃料和性能的ORNL開發的顆粒注入技術。這些關鍵組件將幫助ITER履行其展示自熱燃燒的等離子體和500兆瓦聚變功率的任務。
  • 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
    託卡馬克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有點像輪胎),外面纏繞著多組一定形態的託卡馬克是磁約束裝置的幾種類型之一,並且是用於生產受控熱核核聚變能中的一個最深入研究的候選類型。而超導託卡馬克可長時間約束等離子體。世界上第一個超導託卡馬克為俄制的T-7(託卡馬克7號)。另一種託卡馬克的一種替代方案是仿星器。
  • 科學家提出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新方法
    科學家提出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新方法>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來防止等離子體中的磁泡幹擾核聚變反應:通過管理射頻RF波來穩定磁泡。這種新方法修改了將RF射線穩定地沉積到等離子體中以穩定磁島的標準技術。當磁島的寬度與射頻射線沉積其功率的區域的特徵尺寸相比較小時,這種技術被證明是無效的。這個區域表示阻尼長度,在沒有任何非線性反饋的情況下,射頻功率通常會沉積在這個區域。當該區域的大小大於島的寬度時,射頻功率的有效性會大大降低,這種情況被稱為低阻尼,因為大部分功率會從島上洩漏。
  • 我國超導託卡馬克的現狀及發展
    20世紀50年代初期,前蘇聯科學家提出託卡馬克的概念。託卡馬克(TOKAMAK)在俄語中是由「環形」、「真空」、「磁」、「線圈」幾個詞組合而成,依靠等離子體電流和環形線圈產生的強磁場,將極高溫等離子體狀態的聚變物質約束在環形容器裡,以此來實現聚變反應。1954年,第一個託卡馬克裝置在原蘇聯庫爾恰託夫原子能研究所建成。
  • 用於容納全球最大託卡馬克聚合反應堆的結構體建造完成
    據了解,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是一種被稱為託卡馬克(tokamak)的核聚變反應堆,自1985年以來一直在建造中,該項目有來自35個國家的數千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合作參與。這些甜甜圈形的裝置被設計用來容納由氫原子組成的環形等離子體流,當這些等離子體被超導磁體壓縮融合後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然而在託卡馬克反應堆方面科學家們則還有一些關鍵的技術挑戰有待克服。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 關鍵詞 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 1 基本原理 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員,包括裂變能和聚變能兩種主要形式。裂變能是重金屬元素的核子通過裂變而釋放的巨大能量。
  • 託卡馬克研究的現狀及發展
    託卡馬克,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它的名字Tokamak由俄語「環形、真空室、磁、線圈」的詞頭組成。它是由位於蘇聯莫斯科的庫爾恰託夫研究所的阿齊莫維齊等人在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託卡馬克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在通電的時候,託卡馬克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到了上世紀80年代,託卡馬克實驗研究取得了較大突破。
  • 突破!一家公司表示,到2030年核聚變將會變成現實
    一家私營核聚變公司首次在新反應堆中將氫等離子體加熱到2700萬華氏度(1500萬攝氏度) - 比太陽核心還熱。位於英國的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表示,等離子體測試是其追求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聚變能源商業化的裡程碑,可能到2030年就會實現。
  • 【核科普】核聚變裝置「託卡馬克」簡史
    託卡馬克(Tokamak)是一環形裝置,通過約束電磁波驅動,創造氘、氚實現聚變的環境和超高溫,並實現人類對聚變反應的控制。它的名字Tokamak來源於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線圈(kotushka)。
  • 中俄科學家討論「人造太陽」託卡馬克
    這就是託卡馬克!託卡馬克,是一種外形酷似「甜甜圈」、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也是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人造太陽」裝置。在「核聚變」領域,兩國早就攜手共進。託卡馬克作為凝聚兩國科學家智慧之光的大科學裝置,是中俄友誼的見證。
  • 中科院趙方慶團隊發表環形RNA定量和剪接體轉換識別的新方法
    RNA定量和差異表達分析的新方法——CIRIquant。根據已有工具鑑定出的環形RNA成環位點信息,研究人員重構了具有反向剪接特徵的環形RNA參考序列,簡化了複雜的反向剪接位點比對問題,並結合測序讀段比對到參考基因組和環形序列的結果,篩選出了高置信度的來自環形RNA的讀段,解決了目前環形RNA識別和定量方法中準確度低和假陽性率高的問題。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劉永是被這樣一道電光「擊中」的:漆黑的內壁開始明亮起來,在攝像機鏡頭下泛著藍光,一道白光突然出現,間歇又是一道。隨後,電光交織、頻繁閃爍。「真美!」為了達到這三個條件,目前,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採取建造託卡馬克裝置的形式。這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在通電時,託卡馬克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為了達到這三個條件,目前,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採取建造託卡馬克裝置的形式。這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在通電時,託卡馬克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
  • NCST球形託卡馬克裝置正式投入運行
    自主設計製造,填補省內空白1月13日,記者從南昌大學黨委宣傳部獲悉,由南昌大學江西省聚變能與信息控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我國首個可實現壓縮融合啟動等離子體電流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NCST) 12日正式投入運行並實現首次成功放電,填補江西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
  • 他,中國託卡馬克第一人
    昨(16)日,被稱為「中國託卡馬克第一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原院長邢洪業平靜豁達地重述了這一段話。他翻開一組黑白老照片,時光退回到41年前,中國核聚變歷史在他的講述中生動呈現……  寂寂無聞,但卻是永久存在的  邢洪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喜歡親切地稱他為「老院長」。
  • 美國託卡馬克聚變反應堆打破世界紀錄
    近日,麻省理工科學家在阿爾卡特C-Mod(Alcator C-Mod)託卡馬克聚變反應堆實驗中創造出新的世界紀錄,等離子體壓強首次超過了兩個大氣壓。託卡馬克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該裝置的等離子體壓強達到2.05個大氣壓,其中等離子體每秒發生300萬億次聚變反應,比以往成績提高了15%,對應的溫度達到3500萬攝氏度,約是太陽核心溫度的兩倍。高壓等離子體屬於可控核聚變,這意味著人類距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又近一步。
  • 技術關鍵託卡馬克裝置,仍然需要技術突破
    他們根據這個方案的設計裝置所包含的部分(「環形」、「真空」、「磁」、「線圈」)為其命名,這就是託卡馬克裝置。因此,人類雖然可以實現這個溫度,卻很難將其完美地控制住,這也就是目前全世界託卡馬克裝置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畢竟,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持續不斷功能的核電站,而不是抽風一樣隔三差五給一次巨大能量的裝置。於是,實現對核聚變反應的控制,成為了所有科學家面臨、需要攜手攻克的最重要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