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添加硼粉,能讓託卡馬克核融合設備更安全穩定

2020-12-06 騰訊網

核融合是太陽及宇宙中所有恆星能量的來源,穩定時幾乎可無限提供能量,因此科學家一直嘗試當地球上複製核融合反應,希望能獲取用之不竭的電力供應。最近科學家找到一種能讓核融合實驗設備「託卡馬克」更加穩定的方法──只需要往電漿中添入惰性硼粉。

託卡馬克(Tokamak,又稱環磁機)是目前受控核融合中被研究最多的設備之一,它看起來像個超巨大甜甜圈,利用外部纏繞的龐大線圈產生之磁場約束電漿(完全電離的氣體)、並儘可能使其與外界隔熱,然後通過中性束、離子迴旋共振、電子迴旋共振等各種方式將電漿加熱至上億度,進而產生龐大能量。

然而託卡馬克技術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電漿可能與託卡馬克內牆的鎢元素混合導致冷卻,不只降低核融合效率,對反應爐本身來說也是危險因素。雖然硼塗層有助於保持電漿處於穩定反應狀態,但現有方法依然不安全,科學家需先停止託卡馬克設備,然後引入有毒的乙硼烷氣體(由硼和易爆的氫氣製成),且這段過程所有人都必須遠離設備。

現在,普林斯頓大學電漿物理實驗室(PPPL)團隊找到了更安全的解決方法──硼粉粉末。研究人員表示,由於硼粉是惰性的,即不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所以能在託卡馬克設備運行的同時混入電漿中,幫助維持設備內的溫度、讓電漿保持穩定並避免電漿擦刮設備內側管壁。

在團隊實驗中,確認硼粉能幫助科學家開發更受控的低密度電漿,這能通過磁脈衝抑制電漿的不穩定性,對於需要長時間維持運轉的核融合反應設備來說相當重要;與當前具有潛在爆炸危險的乙硼烷氣體相比,粉末更安全、成本也更低。

(首圖為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來源:IRSN)

相關焦點

  • 核聚變研究又有新進展:使用「硼粉」更安全高效
    核聚變研究又有新進展:使用「硼粉」更安全高效  Connor Feng • 2019-12-24 18:10:56
  • 融合力量突破:消除環形託卡馬克中破壞性熱爆的新方法
    這種局限性與試圖避免不穩定的科學家所面臨的困境相似,這些不穩定因素限制了甜甜圈狀託卡馬克設備中清潔,安全和豐富聚變能的產生。美國能源部(DOE)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和通用原子(GA)的研究人員現已發表了關於這種託卡馬克限制以及如何克服的突破性解釋。
  • 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
    託卡馬克又稱環磁機,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磁約束聚變的環性容器。達到穩定的等離子體均衡需要圍繞環面移動的螺旋形狀的磁力線。這樣,等離子體才能被感應、中性束、離子迴旋共振、電子迴旋共振、低雜波等方式加熱到上億度的高溫,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受控核裂變技術的發展已使裂變能的應用實現了商用化,如核(裂變)電站。裂變需要的鈾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規裂變反應堆會產生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這些因素限制了裂變能的發展。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的能量。目前開展的受控核聚變研究正是致力於實現聚變能的和平利用。其實,人類已經實現了氘氚核聚變--氫彈爆炸,但那是不可控制的瞬間能量釋放,人類更需要受控核聚變。
  • 人工智慧有助於防止核聚變設備中斷
    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由一名研究生在美國能源部(DOE)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演示了使用人工智慧(AI),相同的計算概念,將使自動駕駛汽車,來預測和避免disruptions-the突然釋放的能量存儲在等離子體燃料的聚變反應,可以停止反應和嚴重損害融合設施
  • 【核科普】核聚變裝置「託卡馬克」簡史
    人們開始認識到核聚變問題的複雜和研究的艱難。在這種情況下,蘇、美等國感到保密不利於研究的進展,只有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才能推進核聚變的深入研究。另外,磁約束核聚變與熱核武器在科學技術上沒有重大的重疊,而且其商業應用的競爭為時尚早。於是,1958年秋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二屆和平利用原子能國際會議上達成協議,各國互相公開研究,開展國際學術合作。
  • 中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中新社北京三月一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新聞辦公室一日下午向媒體發布信息稱,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俗稱「人造太陽」實驗裝置的「EAST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當天在其所在地安徽合肥成功運行並順利通過國家峻工驗收。
  • 更清潔更高效的」核聚變「為什麼還沒能真的實現呢?
    核聚變雖然核聚變理論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被證實要比現如今的核裂變更為高效安全,但是直到現如今全球範圍內依然沒能研製出核聚變裝置的也是有原因的:第一點:從核聚變商用角度來說,要想將核聚變商用化,就要將其實現可控,但是可控核聚變需要把聚變材料束縛在裝置內,使之達到上億度的溫度,然後發生聚變反應釋放能量
  • 科技視界 | 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核聚變其實並不複雜  「『人造太陽』只是為了便於大眾理解的一種比喻說法,它是指科學家利用太陽核反應原理,為人類製造一種能提供能源的機器——人工可控核聚變裝置,科學家稱它為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
  • 科學家提出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新方法
    >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來防止等離子體中的磁泡幹擾核聚變反應:通過管理射頻RF波來穩定磁泡。磁島的存在會擾亂核聚變。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控制這些磁泡或磁島的新模型。這種新方法修改了將RF射線穩定地沉積到等離子體中以穩定磁島的標準技術。當磁島的寬度與射頻射線沉積其功率的區域的特徵尺寸相比較小時,這種技術被證明是無效的。這個區域表示阻尼長度,在沒有任何非線性反饋的情況下,射頻功率通常會沉積在這個區域。
  • NCST球形託卡馬克裝置正式投入運行
    自主設計製造,填補省內空白1月13日,記者從南昌大學黨委宣傳部獲悉,由南昌大學江西省聚變能與信息控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我國首個可實現壓縮融合啟動等離子體電流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NCST) 12日正式投入運行並實現首次成功放電,填補江西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
  • 高導熱低介電氮化硼粉體被5G電子產業寄予厚望
    正因如此,5G要求傳播介質材料的介電常數和介電損耗要小,且在較寬頻率範圍內保持穩定。同時為了保障電子設備的高溫可靠性,對材料的導熱係數和長時間工作的導熱穩定性要求也在逐漸提高。在可供選擇的填料中,既能有效降低介電常數又能滿足導熱需求的莫過於氮化硼了。它的介電常數只有1.6,低於任何樹脂的介電常數,具有極好的高溫電阻和電擊穿強度,而且導熱率高得直追金屬(60~300W/mK),是一種非常理想的輕質填料。
  • 科學網—英國向全球首座核聚變電站邁進
    圖片來源:英國原子能管理局 本報訊 12月2日,英國政府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自願為核聚變反應堆原型選址,這將是第一個將電力投入電網的反應堆。這個名為「能源生產球形託卡馬克」(STEP)的項目於去年啟動,最初5年投入2.22億英鎊用於設計開發。
  • 解讀太陽核聚變全過程,原來核物理如此簡單!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就核物理而言這個過程很簡單。雙質子屬於一種極其不穩定的結構,絕大多數時候,會衰變回兩個質子。但是如果你在氘中再加入一個質子,就能得到氦-3,變成一個更穩定的原子核,其中包括兩個質子和一個中子,並釋放5.5Mev的能量,而且這個反應進行得更快更自然更順暢。雖然核心中的兩個質子需要數十億年的時間才能融合成氘,但氘一旦形成,只需一秒鐘就能與質子融合成氦-3!
  • 託卡馬克研究的現狀及發展
    JET裝置在科學技術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對託卡馬克邊緣等離子體和偏濾器物理的理解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在JET裝置上逐步使用更封閉的偏濾器的3個階段的實驗證明所預計的偏濾器封閉的有益效應,特別是偏濾器的較高的中性氣體壓強能減少堆中的氦清除以及等離子體中的固有雜質。
  • 用於容納全球最大託卡馬克聚合反應堆的結構體建造完成
    據了解,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是一種被稱為託卡馬克(tokamak)的核聚變反應堆,自1985年以來一直在建造中,該項目有來自35個國家的數千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合作參與。這些甜甜圈形的裝置被設計用來容納由氫原子組成的環形等離子體流,當這些等離子體被超導磁體壓縮融合後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然而在託卡馬克反應堆方面科學家們則還有一些關鍵的技術挑戰有待克服。
  • 中俄科學家討論「人造太陽」託卡馬克
    如果有一種清潔、安全、高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供我們使用,「能源危機」是不是就不復存在? 有!這就是「核聚變」。這就是託卡馬克!託卡馬克,是一種外形酷似「甜甜圈」、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也是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人造太陽」裝置。在「核聚變」領域,兩國早就攜手共進。託卡馬克作為凝聚兩國科學家智慧之光的大科學裝置,是中俄友誼的見證。
  • 中國「人造太陽」達1億度以上運行,使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核聚變其實並不複雜「『人造太陽』只是為了便於大眾理解的一種比喻說法,它是指科學家利用太陽核反應原理,為人類製造一種能提供能源的機器——人工可控核聚變裝置,科學家稱它為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聚變堆總體研究室執行主任高翔研究員對記者表示。
  • 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廠即將下水
    卡亞能源開發商正在為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廠選擇一個基地。它將舉行球形託卡馬克能源生產(STEP)。它將舉行球形託卡馬克能源生產(STEP)。 與未來的奧運會一樣,第一個核聚變核電站的地點正在提前十年選定。 融合實驗的覆蓋範圍忽略了這些工廠也將有工作人員,安全,等等。 裂變可能導致更糟糕的"熔毀",但仍有重大安全問題需要回答。
  • 我國超導託卡馬克的現狀及發展
    上世紀90年代,歐盟的JET、美國的TFTR和日本的JT-60這3個大型託卡馬克裝置在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中獲得許多重要成果:等離子體溫度達4.4億度,這一溫度不僅大大超過氘氚反應點火的要求,而且已接近了氘氦-3聚變反應堆點火溫度,脈衝聚變輸出功率超過16兆瓦,聚變輸出功率與外部輸入功率之比Q等效值超過1.25。所有這些成就都表明:託卡馬克是最有可能首先實現聚變能商業化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