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廠即將下水

2020-12-06 騰訊網

卡亞能源開發商正在為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廠選擇一個基地。它將舉行球形託卡馬克能源生產(STEP)。

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廠即將下水

卡亞能源開發商正在為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廠選擇一個基地。它將舉行球形託卡馬克能源生產(STEP)。

與未來的奧運會一樣,第一個核聚變核電站的地點正在提前十年選定。

融合實驗的覆蓋範圍忽略了這些工廠也將有工作人員,安全,等等。

裂變可能導致更糟糕的"熔毀",但仍有重大安全問題需要回答。

英國的能源開發商正在計劃為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廠選擇一個基地。與大多數融合項目一樣,這個裡程碑可能至少還需要十年時間,而且該地塊將不到半平方英裡——這不完全是一個要清除的高標準,儘管它需要與現有電網相鄰而變得複雜。

但這實際上是一個真正的步驟, 還是只是能源選美?

這裡首先有官僚主義。遠遠領先於選擇地點是明智的,尤其是當一個聚變發電廠將在世界上第一個同類之一。這意味著要製作新的監管材料,進行環境適宜性測試,等等。從理論上講,該基地將擁有用於能源生產的球形託卡馬克(STEP),這是計劃於2030年破土而下,2040年生產聚變的下一代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這是上面的概念藝術。

STEP 本身已經進行了十年的工作,此前的努力是休耕期和一系列概念性翻新。現在,它的製造商說,這是最尖端的 tokamak 設計運行的第一個可行的聚變發電廠的想法。

也就是說,規劃和建造它預計仍將花費超過25億美元。《新科學家》報導說,專家說,該電廠每兆瓦的成本是傳統裂變電廠成本的五倍。

有趣的是,選址的想法是融合和裂變應用的不同方式之一。我們非常關注為這些工廠提供能源的技術,這很好,但它們的運營成本往往歸結為必須覆蓋的簡單物流。在理論上可以熔化的輕水反應堆中,大部分的建設、維護甚至人員配備成本都圍繞著圍堵問題。冗餘安全層是從為核電站提供動力的反應堆中構建和出的。

當今許多尖端的小型反應堆概念在設計上是"天生安全的",它們使用物理甚至材料來製造能夠關閉自己的反應堆,而不是那些必須籠罩在同心式密封中的反應堆。聚變反應堆的溫度達到數百萬度,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反應堆安全領域。這種模式必須從零開始建立。

極高的溫度使得核聚變反應堆聽起來非常危險,而實際上,它僅僅使它們到目前為止的能源效率極低。但是,核聚變反應堆中的"熔毀"仍然會釋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可能以目前正在運行的設計為原料。

鈦是一种放射性的氫同位素,這意味著它不僅會導致放射性破壞,而且氫原子也很容易與它們接觸的幾乎所有東西結合。

因此,選擇該網站聽起來很容易,但過程,既選擇和批准它將涉及很多不只是購買房地產旁邊的電線。現在是制定這些計劃的時候,因為當有人達到聚變點火時,讓它們就位將有助於縮短跑道,使第一個工作中的核聚變發電廠。

相關焦點

  • 不必再等50年,2030年第一座可控核聚變商業堆將有望交付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可控核聚變的嘗試一直進展緩慢,甚至一度被業內人士笑稱:可控核聚變離實用永遠只有50年。但隨著科學家的努力,可控核聚變研究在過去數十年內取得了可喜的進展。2019年,中國環流器二號成功交付和法國南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完成地面土建工程的新聞屢見報端。這次,也許可控核聚變真的要來了。
  • 世界各國核聚變成就,中國處於什麼階段,未來我們會用上核聚變嗎
    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一直處於世界頂尖的行列。磁約束核聚變的研究從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將仿星器作為主要的科研方向。在蘇聯發明託卡馬克裝置以來,各國紛紛選擇看似優勢巨大的託氏,唯德國不為所動,並且在1996年德國贈送給中國核工業部西南研究所一臺性能優良的託卡馬克裝置,這是一條道走到底啊。德國科學家認為仿星器可能是未來最適合核聚變發電廠的類型,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連續穩定運行。
  •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終於開建
    不幸的是,實用的核聚變技術仍然只是夢想和遙不可及的幻象。經過35年的艱苦準備和無數次拖延,科學家們終於通過在聖保羅萊迪朗斯(Saint-Paul-les-Durance)啟動了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大規模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的為期五年的組裝階段。
  • 外媒:中國會成為核聚變發電技術的世界第一嗎?
    作為未來「清潔能源」的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中國在核聚變領域的發展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此,BBC記者4月18日參觀了位於安徽合肥的「科學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未來這兒或許將誕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核聚變能源,有些人將其稱之為「能源聖杯」。或者被稱為「人造太陽」。並且重要的是,幾乎不會產生任何廢物。
  • 小型實驗室,在核聚變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迄今為止,利用超高功率雷射器和微波發生器、粒子束、巨型超導磁體系統和其他先進技術的昂貴、大規模的實驗設施已成為核聚變項目的標準。但是這是相當昂貴的,而且已經在測試和開發過程中使用了好幾年。其中最大的一個核聚變項目是在法國南部建造的巨型國際環形實驗反應堆(ITER)。它現在的估計成本超過400億美元。
  • 永不限電,美國能源部計劃20餘年後建成核聚變原型發電廠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核聚變物理學家Troy Carter說:社會迫切地要求促進核聚變技術的發展,以幹預氣候變化。  為達到這個目的,美國計劃在本世紀40年代,也就是20餘年後,建造核聚變原型發電廠(不是實驗性的發電廠),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
  • 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但懷疑者和支持者都意識到,核聚變目前仍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如何延長反應時間,二是怎樣的設備結構才能將核聚變能量轉化為電力。  普林斯頓等離子物理實驗室的核聚變研究人員指出,我們至少還要25年時間才能建成首座商用核聚變發電廠。但考慮到核聚變帶來的巨大益處,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的。
  • 英擬建世界首座核聚變電廠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報導,英國政府近日宣布,將投資兩億英鎊(2.48億美元)建造全球首個商用核聚變發電廠,希望到2040年實現核聚變能源生產的商業化。            核聚變反應就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質量虧損,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太陽內部進行的就是氫氦聚變過程。聚變能具有資源無限、不汙染環境、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等優點,一直被描述為能源領域的「聖杯」。但目前,還沒有反應堆能實現反應中產生的能量超過點燃反應所需要的能量,目前正在法國南部進行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旨在於2035年實現這一目標。
  • 1882年9月4日,愛迪生在紐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發電廠
    愛迪生和他的直流發電機    1882 年9月4日,愛迪生在紐約珍珠街建成了一座發電廠。它也被稱為世界最早的發電廠。
  • 英國核聚變反應堆由「甜甜圈」變身「去核蘋果」,究竟改進...
    近日,英國的一個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首次啟動發電,這表明英國在通往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而要在地球上實現核聚變,第一步遭遇到的難題就是如何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通過提高物質的溫度(需要達到10萬攝氏度左右),人們能夠使原子核和電子分開,製造出等離子體(不同於固體、液體和氣體的物質第四態)。正如此前前瞻網的一篇文章《小原子爆發大能量:人造太陽可以帶來無限能源,還能承受上億度高溫!》
  • Wochenthema - 核聚變丨科幻世界中的能源
    新型發電廠利用的正是這種能量,在所謂的核聚變反應爐中。在地球上,像太陽一樣用蠻力強行融合是不可行的,因此如果我們想建立核聚變反應爐,就得略施小計。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發明了兩種將電漿加熱至足以產生聚變的方式,第一種的反應爐的使用磁場把電漿擠壓在環形的空間中發生核反應。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英國準備建造世界首座核聚變發電站
    12月2日,英國開始向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站邁出第一步,英國政府正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開始競標該聚變發電站的選址申請。提名截止日期為2021年3月,英國政府計劃在2022年年前選定場址。  英國計劃建造的名為「球形託卡馬克能源生產」(Spherical Tokamak for Energy Production,STEP)聚變反應堆,由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負責監督,Culham核聚變能源中心負責設計。和國際聚變堆ITER一樣,STEP聚變反應堆也是基於「託卡馬克」的設計,利用磁場來限制氫、氚和氘等重同位素的等離子體,這些重同位素在極端高溫和高壓下發生聚變。
  • 中國核聚變發電技術會成為世界第一嗎?你怎麼看?
    中國核聚變發電研究目前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在國際上誰會成為第1個成功實現商業聚變發電的國家呢?今天就隨我一起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圖: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2020.5受控核聚變被喻為人類能源的聖杯,如果實現,因為其核燃料氘儲量巨大(地球上的儲量達42萬億噸),因此,可以在化學能燃料用盡後,繼續支撐人類文明數十億年。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1968年8月在蘇聯新西伯利亞召開的第三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研究國際會議上,阿齊莫維齊宣布在蘇聯的T-3託卡馬克上實現了電子溫度 1 keV,質子溫度 0.5 keV,nτ=10的18次方m-3.s,這是受控核聚變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託卡馬克的熱潮,各國相繼建造或改建了一批大型託卡馬克裝置。
  • 英國啟動建造世界首座核聚變發電站的選址工作
    12月2日,英國開始向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站邁出第一步,英國政府正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開始競標該聚變發電站的選址申請。提名截止日期為2021年3月,英國政府計劃在2022年年前選定場址。英國希望該項目2030年左右開始建設,最快2040年投入運營。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如果 ITER 成功運行,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核技術的一大突破。
  • 土耳其光伏業前景被看好,第一座太陽能發電廠近日落成
    土耳其《每日新聞報》4月17日報導,土耳其的第一座太陽能發電廠近日建成。這座太陽能發電廠隸屬於土耳其能源公司Greenway,其坐落在土耳其南部的梅爾辛省。該地區是全球主要的陽光帶區域之一。 土耳其《每日新聞報》4月17日報導,土耳其的第一座太陽能發電廠近日建成
  • 為什麼過了半個世紀,科學家還沒能利用核聚變的能量?
    引言: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世界上主要的發電方式為火力發電。這種方式不僅耗費大量的煤礦,而且還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汙染。從前蘇聯第一臺核電站以來,人們開始認識到這種清潔的能源。不僅如此,人類已經開始探索核聚變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