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機,字耳張,號九我,晉江新門外浮橋人,生於嘉靖二十一年。自幼勤奮好學,於萬曆十一年考中高中榜眼,但傳言其有狀元之才,只是並不入當時宰相申時行的眼,這才只得了一個榜眼的名次,而狀元被其給了朱國祚。
其實仔細想一想,申時行的行為倒是不難理解,畢竟李廷機考中會試之時年紀已經四十一了,而對比朱國祚可才正值清雋之年,年僅二十四歲!
這任是誰都會對年紀輕輕就考中了會試的青年才俊另眼相看啊!萬曆十一年,李廷機錯失狀元之位,萬曆十四年,明朝就出大事了!
史書上記載:"怠於臨朝,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
明神宗萬曆帝自己把自己關禁閉了,見天的就窩在紫禁城這麼大點的地方,不上朝,也不見朝臣,更不辦公,這下子可把將大臣們急壞了!究其原因這位萬歲爺緣何就窩在家中不出去了呢?
又說萬曆帝是染上了毒癮,飄飄欲仙,不知所以,打不起精神上朝處理公務,但私以為不盡然。萬曆帝十歲登基時,張居正能者多勞,基本不需要這位皇帝多幹些什麼,但是他每天還是要天不亮就上朝,下朝之後又要去上課,寫作業,一直忙到了晚上,周而復始,一日不休,可比現在高考難多了!
等到張居正過世,邊境外敵來犯,他又趕忙領導了"萬曆三大徵",兢兢業業的一忙就忙了十三年,終於考上了"萬曆中興"的一流學府。這已到了大學,不過就是逃逃課,掛掛課算什麼呢?反正學校是他家開的!
所以無論這些大臣用什麼辦法,或騙,或罵,求著他好好上課,好好寫作業,他都是照樣置之不理。可是一國之事盡要皇帝過眼,掌管調控才是,萬曆帝這麼將自己拋離開了政治中心,要他手底下的公務員怎麼辦是好?
"人滯於宮,官曹空虛。"官員的升任他不管,官員退休他也不管,全然就是放任的狀態。而到了萬曆三十四年的時候,已經六十四歲的李廷機憑藉他做官多年的好名聲,就這麼入了這位萬歲爺的眼。
兢兢業業,節儉散財,退休成了窮光蛋
李廷機剛入官場時,曾在南京任職,彼時他嚴厲打擊各種亂收雜費的現象,並且還很重視經濟,從不打壓商人。原本烏煙瘴氣的南京才得到了很好的恢復,並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其中絕對少不了他的功勞。
而在他負責浙江會試的期間,公正司法,嚴查考試作弊等行為,也為國家輸送了不少優秀人才。
在調入中央,主管禮部的時候,更是一度成為了所有官員最喜歡的上司,因為他實在是太慷慨了,凡是財政有盈餘之時,定會將錢拿出來體恤下屬,不是關心關心下屬有沒有錢買房,就是關心人家吃的好不好。
他這麼做自然也有他的原因,他渴望通過這種高福利的方式減少貪汙的產生,意思就是,"你缺啥來找我要就是了,別再受賄違法了。"
他這種"爛好人的性格"更體現在一點上。他家門口向來門庭若市,究其原因,是因為每天都有數不清楚的乞兒在他家門口,像是上班打卡一般的守著。只要他出來,必定會將他身上銀錢,盡皆乞討乾淨才算完事,偏他從不著人驅趕這些乞兒,也不空手出門。若是問他為何這麼做,估計會得到他一句"從我這裡拿了錢,他們便不會去搶別人的了吧。"
真真是全天底下第一的大善人!這麼做的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他辭官告老還鄉時,褲兜比臉還乾淨,分文錢財都沒有!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在這個時候他雖然已六十多歲,但滿心的壯志酬還沒有到放棄的時候,身體裡的血可還沒冷呢!
但也許就是他這般清廉又有幾分傻乎乎的性格感動了萬曆帝,所以萬曆帝難得的摻和了他的升遷,將他弄進了內閣。萬曆三十四年,李廷機得以進入內閣,只是進去之後卻是傻眼了!
原本他只當每天早上和妻子說理講據的要些銀兩齣門,就是去全天底下最難的事了,卻沒想到這還有更具有挑戰性的事情等著他!
入內閣,功曹空虛十去九空,最後剩的是他自己!
這古代入仕,所謂的不過就是拜相封侯。
當今聖上剛登基時,有張居正常伴在左右,而且雖然是衝齡繼位,但卻很是聽話,張居正的思想抱負盡皆得以施展,明朝遂有中興之兆。
再加上後來在張公死後,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發生戰事,萬曆帝也是摧枯拉朽的平了叛亂,近些年來萬歲爺雖然不愛上朝理事,萬事盡皆交於內閣,但在李廷機心中內閣總不會也像是這位萬歲爺一般怠政啊!
然後他發現自己一點都沒有猜錯!這內閣當真是半個怠政的人都沒有,彼時中央九部所有人加在一起才三十一人,空閒的官職竟然有二十四人之多。
而每日從全國各地送來的奏摺成百上千本,他們內閣的人只能做個"票擬",也就只能夠過一遍奏摺內容,將建議寫在小紙條上,給皇帝最後"批紅"提供建議而已,又不是每個人都是張公,難道還能全部一起把持了不成?
這何止是沒有人怠政,這三十一個人連軸轉也幹不明白這些活啊!
萬幸的是這萬曆帝前期打下的基礎實在是太好了,大明集團缺了總經理這麼多年,依舊能夠靠著底下小職員勉力支撐著,如今李廷機來當了這個總經理秘書,總會有些起色才是啊!可是卻不是所有人都是這麼想的。
東林黨相礙,惹不起走的起
萬曆三十二年時,被貶回家的顧憲成覺得通過從事講學活動,宣揚其政治主張這件事實在是效果欠奉。遂便與其弟商量,欲要修繕宋朝學者楊時曾經講過學的東林書院,此舉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與資助。
同年十月,以顧憲成為首的東林八君子等人發起東林大會,自此東林黨初成。而在發展了兩年之後,更是成了氣候,儼然已經成了文人所嚮往的清流之地。
這個時候,李廷機進內閣這件事卻是礙了這群人的眼,擋了他們的路了。
東林黨人多勢眾,偏又各個在朝為官,見天的拿著奏摺不當紙似的往內閣飛奏摺,百十封奏摺中要有一半是在罵李廷機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剩下的那一半說他資質平平,不配入閣為相,管天下大事。
這天天在內閣裡,忙的要死要活不說,還要天天的看著這群人罵自己?李廷機一想,罷了,左右自己入閣這兩年連皇帝長什麼樣都不知道,所幸就給那群整天裡張著嘴叭叭叭的人讓位,看他們能翻得出什麼花來!
隨即就開始給萬歲爺寫辭職信,但是他一想萬曆爺向來懶啊,不行,要是對方看不到他的決心,豈不是更懶了,那他什麼時候才能辭職,免了那些碎嘴之人的屈辱?不行,他得讓萬歲爺看到他的決心。
隨即他就將自己一家老小,盡皆遣送回了老家,把宅子直接送給了窮人,而他自己捲鋪蓋就住進了城外破廟湊活去了。
做的格外決絕,不留後路!
這一決絕不打緊,硬生生就在這破廟了住了五年,期間寫了一百二十三封辭職信,還就不信邪,寫到最後,從長篇大論的"老臣敬請告老還鄉,給能人之士讓位"恨不得直接變成了"老子要走,你到底同不同意",期間的萬千辛酸便只有他一人能夠體會了。
直到最後這職沒辭成,還得了一個"廟祝閣老"的名頭,這一下子險些將已經七十歲高齡的李廷機氣的直接駕鶴西去。
這五年待的與乞丐痴人無異的日子,他終於是過不下去了,索性自己將自己給辭職了,頂著可能被殺頭的罪名,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告老還鄉了。
四年之後,窮困潦倒的李廷機病逝了,萬曆帝難得的勤快了一次,賜贈他少保頭銜,諡"文節"。至此明史有言,"遇事有執,尤廉潔,然性刻深,亦頗,不諳大體。"
說他遇事有自己的理念,極為廉潔,但是性格極為偏激固執,看不出大局,說的倒是半點沒錯了。
李廷機一生,三十年的官途,前一半拼了命的往上爬,後一半,拼了命的不想幹了。也算是嘗盡了人生百態,而害他至此的人無疑就是那個一歇朝就歇了三十年的萬曆帝,估計李廷機背地裡沒少罵他,但是也是多虧了這個懶到家了的皇帝,才逼得出這123封辭職信,他才有機會歷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