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子星讓物體加速至光速嗎?其重力約是地球7000億倍
既然事物下落時間越長、位移越大,其速度便越快,那麼若時間和位移都趨於無窮大,事物的運動速度是否能等於或者超過光速?根據地球情況來看,由於地球重力加速度不到10m/s,哪怕選擇位移差最大的區域,事物也無法被加速至光速,因為加速幅度實在太小了。在地球內無法將事物加速至光速,那在其他星球上能否實現?
-
銀河系中最亮的伽馬射線雙星系統可能是由一顆磁星驅動的
在這些能量帶中,普通的雙星系統是完全看不見的,但是伽馬射線雙星產生強烈的非熱發射,它們的強度似乎根據其軌道周期從幾天到幾年的變化而增減。一旦伽瑪射線雙星作為一個新的天體物理類別被確立,人們很快就認識到一個極其有效的加速機制應該在它們裡面運行。
-
熱亞矮星與中子星雙星系統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大樣本恆星演化團組吳優博士等人對熱亞矮星與中子星雙星系統進行研究,得到了銀河系中這類系統的統計性質,並分析了它們在觀測上被找到的可能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誌《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
-
中子星是由簡併中子構成的緻密星,具有強磁場的中子星是脈衝星
中子星的直徑大約20千米,質量和太陽是相仿的,在它的內部主要是由中子加上一部分的質子和電子來構成的,但是中子是處於「超流」狀態的,中子相互流動之間沒有任何的摩擦力,可以完全自由的流動,越靠近星體的核心,物質的密度就越高,所以中子星最核心的固態區域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
在1.9萬光年外,發現中子星,能迅速變成毫秒脈衝星!
阿爾伯塔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克雷格·海因克說:我們同時使用X射線和無線電波觀測到了一個奇異的恆星雙星系統。在10年前,我們知道中子星是脈衝星,中子星是從伴星吸積物質,但沒有一顆中子星來回切換。在該系統中,一顆正常恆星和一顆緻密的中子星相互繞軌道運行。有時可以看到恆星物質被密度更高的中子星吸收,這一現象有時被稱為恆星吸血現象。
-
光速每秒繞地球7.5圈,中子星一秒可轉700圈,它超光速了?
光速似乎是無法超越的,但科學家們在宇宙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天體,它的旋轉速度超出了人類的想像。這種天體就是中子星,據了解一顆中子星的自轉速度達到了每秒鐘700圈左右。根據科學家們對宇宙天體的研究,這種天體實際上是恆星末期經過超新星爆炸之後產生的。恆星到了末期之後會有多種演變的可能性,其中一種就是發生超新星爆炸。
-
為什麼引力波會以光速傳播?
因此,地球的引力不是被現在的太陽所吸引,而是被8分20秒之前的太陽所吸引。空間和時間與光速有關這一簡單的事實意味著所有這些表述都必須是正確的。自然與此相配合,因為雙星中子星和雙星黑洞系統都存在。事實上,任何有中子星的系統都有能力被非常精確地測量,如果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如果我們的視角與中子星極點發出的輻射完全一致。如果這種輻射的路徑與我們相交,我們可以在中子星每次旋轉時觀察到一個脈衝。
-
黑洞和中子星如何發光的?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推測從擁有黑洞和中子星(即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的天體發出的電磁輻射的起源。天體物理學家認為,這種高能輻射(使中子星和黑洞發光)是由以幾乎光速運動的電子產生的,但是加速這些粒子的過程仍然是個謎。
-
科學家藉助新引力波模型,有望進一步了解神秘的中子星
這是因為中子星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變形,導致它們以特徵頻率振蕩,這些特徵頻率編碼了引力波信號中關於恆星的獨特信息。這使得利用碰撞中子星產生的引力波進行星震學研究(恆星震蕩研究)成為一種很有前途的新手段,可以用來探測密度極高的核物質難以捉摸的性質。中子星是巨大的恆星坍縮後留下的超緻密的殘餘物。
-
罕見的宇宙事件:紅巨星復活了死亡的中子星!
在最近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這種閃光很可能是由中子星所釋放出來的,而這顆中子星剛剛開始從它的伴星——紅巨星那裡吸收物質。對於質量為太陽的8至20倍的大質量恆星,它們在耗盡核心的核聚變燃料之後,將會猛烈爆炸為超新星,而殘餘的核心則會坍縮為中子星。這種天體具有極高的密度,能把一個太陽質量的物質壓縮成直徑僅20公裡的球體。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半徑10~20km。有人老不相信中子星有那麼「重」,每立方釐米質量達到1~20億噸,想想就明白了,一個10~20公裡半徑的球,濃縮了1.44個太陽以上的質量。要知道太陽質量是1.9891x10^30kg,半徑為69.6萬km。掰下手指頭,用太陽質量乘以1.44,再除以半徑10km的球體積,其密度不就出來了?
-
中子星周圍壯觀景象
,對旋轉中子星(也被稱為脈衝星)的複雜高能環境有更詳細了解。引力使比太陽質量還大的物體變成一個不比紐約市曼哈頓島更寬的球,同時加速旋轉並加強磁場。脈衝星每秒能旋轉數千次,並能產生已知最強的磁場。這些特性也使脈衝星產生強大的動力,具有超強的電場可以將粒子從表面撕裂並加速發射到太空。美國宇航局的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已經探測到216顆脈衝星發出的伽馬射線。觀測表明,高能發射比射電脈衝離中子星更遠。
-
每秒能轉幾百上千圈的中子星,其表面線速度不會超過光速嗎?
恆星死亡後的產物無外乎三種: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這些天體相比於普通恆星或者是我們所在地球來講,最為特殊的一點就是它們的密度都非常大,其中黑洞的奇點以密度無限大著稱,而中子星則稍微正常些,因為它還保持著一個實實在在的球形本體,不過它們的半徑通常都在10到20公裡之間。
-
中子星每秒轉速達到上千轉,速度超過光速了嗎?
說中子星轉速超過光速的人是把中子星看得太大了。中子星其實是一顆很小的恆星屍骸,其轉速再快,也超不過光速。中子星一般半徑約10公裡,也就是20公裡左右的直徑,周長也就是60幾公裡,每秒鐘轉1000圈也就6萬多公裡,怎麼會超過光速呢?
-
天文學家終於破譯16300光年外,來自中子星的奇怪X射線爆發
中子星和黑洞都可以產生不可預測的X射線,因為它們從伴星吸收物質,但方式非常不同。在黑洞中,X射線來自於物質加速到極速,並在它落向引力井時產生巨大的摩擦力,在中子星爆炸但尚未坍塌成奇點的超高密度巨星體中,X
-
天文學家終於破譯16300光年外,來自中子星的奇怪x射線爆發
現在研究人員在一篇新研究論文中寫道:這是一個雙星系統的跡象,它既包含一顆正常恆星,也包含一顆中子星或黑洞。中子星和黑洞都可以產生不可預測的X射線,因為它們從伴星吸收物質,但方式非常不同。在黑洞中,X射線來自於物質加速到極速,並在它落向引力井時產生巨大的摩擦力,在中子星爆炸但尚未坍塌成奇點的超高密度巨星體中,X射線來自其外殼上的熱核爆炸。
-
中國第一個「慧眼」空間望遠鏡,公布黑洞和中子星的新成果
之前在我們中國廈門舉行的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慧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Insight-HXMT)團隊科學家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關於黑洞和中子星X射線雙星的新結果。X射線雙星是發射X射線的雙星,由正常恆星和中子星或黑洞組成。密度極高的中子星或黑洞的引力導致來自正常恆星的物質向它墜落,產生一個快速旋轉的吸積盤,發出強烈的X射線輻射。
-
「雙子」,中子與中子星——漫談朗道與中子星
天文學家觀測發現的若干類高能天體現象與中子星的存在緊密相關,而物理學家則將中子星當作重要的天體實驗室來認識自然基本規律。值得一提的是,中子星概念最早由朗道提出,歷史上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中子的發現。對這段膾炙人口歷史的回顧,不僅使人因身臨其境地體會「微觀」與「宇觀」的學科交融而受益,而且有助於培養科學創新精神。這一題材在基礎物理教育中顯然具有現實意義。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當然,在理論上,黑洞的密度遠高於中子星,但黑洞內部的逃逸速度超越了光速,所以黑洞是一個不可見的天體。那麼中子星的密度到底有多高呢?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的密度也並不一致,質量越高的中子星,它的密度也越高,不過最小的中子星,它的密度也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8000萬噸,而大質量的中子星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20億噸。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當然,在理論上,黑洞的密度遠高於中子星,但黑洞內部的逃逸速度超越了光速,所以黑洞是一個不可見的天體。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在可見的宇宙天體之中,中子星的密度是最高的。那麼中子星的密度到底有多高呢?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的密度也並不一致,質量越高的中子星,它的密度也越高,不過最小的中子星,它的密度也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8000萬噸,而大質量的中子星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20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