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央視《走遍中國》5集專題節目:一江清水向北流
2018年9月至10月,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組赴南陽市、淅川縣進行採訪和實地拍攝,圍繞淅川縣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保水質、護運行等內容,製作了五集專題節目,介紹我縣在支持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上採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
本次播出的系列節目共5集,第一集《千裡躍進》,第二集《碧水千裡》,第三集《清水有源》,第四集《移民新生》,第五集《飲水思源》,每集30分鐘。
從不同層面介紹了南陽市、淅川縣為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北送,在加強水源地保護、調整產業結構、移民後續生產發展、京宛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效。主要反映了淅川縣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大力發展軟籽石榴、金銀花等生態富民產業,既讓庫區群眾脫貧致富,又實現一庫清水永續北送。
一江清水向北流:第一集《千裡躍進》
第一集完整節目視頻: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遊的丹江口水庫調水,在丹江口水庫東岸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境內的工程渠首開挖乾渠,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華北平原中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滎陽通過隧道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市頤和園團城湖的輸水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輸水乾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省市。截至目前,這條幹線全長超過1400公裡的供水線,年均調水量達95億立方米。
如此巨大規模、超長距離的調水工程,究竟是怎麼實現的呢?
3
千裡送水大揭秘!
項目從2003年開工,到2014年,歷時十多年,移民34.5萬人,其中河南省16.4萬人!
為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南水北調工程線路上的各種複雜情況,讓人嘆為觀止!
長達千裡的輸水乾渠,渠面的土質都是經過處理後鋪設的
南水北調鄧州市境內的湍河段輸水渡槽,像高架橋一樣假設在大地上,然後橫跨湍河。
南水北調中線湍河渡槽和沙河渡槽均為三向預應力u型渡槽,渡槽內徑9米,單跨跨度40米,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
採用造槽機現場澆注施工,其渡槽內徑、單跨跨度、最大流量屬世界首例。
南水北調工程橫跨江、淮、黃、海四大流域。其中,渠倒虹是該調水工程中數量最多的一種河渠交叉建築物。
白河倒虹吸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穿越白河幹流的大型河渠交叉建築物,是南水北調乾渠工程的控制性建築物之一.
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調中 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 線總乾渠穿越黃河的關鍵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總工期中的控制性項目。
穿黃隧洞是南水北調工程中規模最大、單項工期最長、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複雜的交叉建築物。穿黃工程於2005年9月27日開工建設,歷時9年。
歷時十五天,1000多公裡,丹江口水庫的水終於到達北京,工程師又客服重重困難,設計了地下埋管式輸水方式,解決了用水難題。這些管路像一條隱形的五環,圍繞在北京城的周圍。
南水北調中線北京段地下埋設的直徑7米的輸水管路
南水北調北京段輸水隧洞,具有兩條內徑7米的有壓輸水隧洞,穿越北京市五棵松地鐵站!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隧洞,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管徑淺埋暗挖有壓輸水隧洞從正在運營的地下車站下部穿越,創下暗涵結構頂部與地鐵結構距離僅3.67米、地鐵結構最大沉降值不到3毫米的紀錄!
4
淅川影響力、知名度將大提升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其庫區面積為506平方公裡,佔庫區總面積的48.2%。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蓄水後,淅川縣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裡,涉及11個鄉鎮、184個行政村,淹沒房屋244.5萬平方米、耕園地13.2萬畝,搬遷安置移民16.5萬人。
為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從荒山綠化到發展生態產業、從水上巡航執法到建立鄉鎮垃圾收運系統,淅川縣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構築了一道又一道屏障,讓水源地丹江口庫區的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以上。目前,淅川縣放棄傳統種植,打造萬畝金銀花種植基地,生態改善的同時,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走遍中國》欄目是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一檔大型專題報導欄目,因獨特的視角和真實、客觀的報導,一直深受海內外觀眾的喜愛和關注。 《走遍中國》欄目組多次走進淅川,對淅川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內容進行宣傳報導,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影響。此次,系列節目在全國「兩會」期間集中播出,將進一步提升淅川的影響力、知名度。
來源:央視、掌上淅川等
(放到圈子裡,朋友都會感激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