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媒體又在選擇性報導,說央行4月份從縮表,又轉為了擴表。
到底是松還是緊,讓市場一頭霧水。
其實一時的縮表,擴表,根本代表不了貨幣政策的方向。
另外,央行早幾天4590億元的MLF,被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解讀為大放水,然後放言房價還要上漲。
引得市場極為緊張。
為此,櫻桃小房子採訪了央行內部的人士,做了專業的解讀。
1
擴表不意味著貨幣放鬆
央行的一季度研究報告裡寫了,央行縮表,主要與外匯佔款有關,2015年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曾收縮2萬億,2016年3月末較1月末也收縮了1.1萬億。這兩次縮表,都是在外匯佔款下降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同時也與降低準備金率有關。
外匯佔款下降,資產下降,央行資產負債表收縮,這個好理解。那降準為什麼也會造成縮表呢?很多人都認為,降準就是放水,應該是擴表才對啊。
2015年全年5次降準,2016年3月也降準了,而降準只改變基礎貨幣結構,但並不增加基礎貨幣總量。
降準後,商業銀行法定準備金會轉化為超額準備金,具有投放流動性的作用,隨著商業銀行動用這部分流動性,超額準備金也會相應下降,由此產生縮表效應。
打個比喻,中國銀行吸收了100億元存款,按照目前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16.5%算,銀行要上繳16億5給央行,剩下的83.5億元可以拿出去放貸,但實際上中國銀行會多存點在央行,比如總共存了20億在央行,多出的3.5億就是超額準備金。
假如降準0.5個百分點,那中行就只要上繳16億的法定準備金,多出的0.5億元又成了超額準備金,那存在央行的超額準備金就變成了4億,而中行把這多出來的0.5億元拿出去放貸後,那存在央行的超額準備金也只有3.5億了,對央行而言,負債減少了0.5億元,就是縮表了。
而美國的資產負債表裡面,資產端沒有外匯佔款這一項,只是國債,所以美聯儲的縮表,跟我們央行的縮表,完全不是一碼事。
央行解釋稱,4月份又從縮錶轉為了擴表,很多人以為又要放鬆貨幣了。
如上圖,我們4月份的外匯佔款,環比又下降了520億元,果然不出我所料,外匯管制放鬆後,資金還在繼續流出。今年2月、3月環比分別下降了581億、547億。
外匯佔款減少,相應的基礎貨幣也就少了。
但擴表主要是負債端的政府存款增加了4739億元,所以央行通過一些操作工具,比如逆回購,MLF等這些,注入市場流動性,所以對其它存款性公司債權(也就是銀行)的資產增加了3859億元。
比如央行對工行注入了一筆500億的MLF,那這筆錢在央行的表上,就屬於增加了資產,是擴表。
其實從我上面的解釋可以看出,在降準釋放流動性,貨幣放鬆的時候,你看到的卻是央行縮表。
換個角度,央行自己也說了,在資本流出時,央行縮表,並不意味著流動性開始緊張。
同樣,央行擴表,也不意味著流動性開始放鬆,只是這句話央行沒有明說。
反正過去央行一般都是只做不說,或者打左燈,向右轉。
因為中央的貨幣政策是高度機密,這個答案值上千億,如果讓你知道了,那就會有人做套利,怎麼會讓你一眼看出呢?
過去央行說從寬鬆貨幣政策轉為穩健,實際上是大放水,誤導市場非常嚴重。
而今年轉向穩健偏中性的貨幣政策,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的方向。
雖然中性仍帶有穩健,但翻譯成人話,就是不再大放水了,否則外匯儲備肯定跌破3萬億,現在3萬億是央行的命門,必須死守的底線。
2
央行大放水了?胡說八道!
5月12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開展MLF(中期借貸便利)4590億元,很多人解讀成央行大放水,貨幣又要變紙了,然後意淫房價又要漲了。
我只能說這是別有用心的人,故意誇大央行信號,造成房地產市場恐慌。
數據顯示,5月共有4095億元MLF到期,其中5月3日已到期2300億元,當期未續做,5月16日還有1795億元MLF到期。之前不給續,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風暴,也給市場造成了恐慌,各個銀行高於基準利率50%在高息攬儲,都說明了市場資金緊張,而這一次,央行只是給市場一次性補充一下流動性而已。
這就能代表大放水了?簡直是胡說八道。
為了更權威發聲,櫻桃小房子今天專門找央行的朋友解讀了一下,包括以下內容。
1、 說MLF是放水,肯定不對,為什麼要用這個工具呢?是因為最近監管層對銀行同業業務、委外業務等方面的打擊,導致很多商業銀行縮表厲害,對市場流動性造成了壓力,如果一下子掐的太死,市場未必能承受得了。
2、 MLF是半年期和一年期的操作,為什麼不用幾天或幾十天的短期工具呢?是因為商業銀行縮表本來就不是幾個月完成的事情,監管也不是幾個月突擊檢查一下就完事了,現在的監管才剛剛開始呢,為了防止市場出現大幅波動,消除市場的擔憂,提前給市場做的一個準備。說放水是完全不客觀的評論,更何況四千多億的這個數字也不大。
近日,銀監會也在安撫市場,對於近期銀監會發布的眾多政策,將在自查督查和規範整改工作間安排4至6個月的緩衝期,為銀行實現合規達標預留時間,讓市場不必過分緊張。
3
為什麼要注入流動性?
為什麼一行三會的監管,會導致銀行資產負債表收縮,會導致銀行錢荒,市場流動性緊張。我再用通俗的話解釋一下。
很多人不懂什麼是委外業務,收縮意味著什麼。
這幾年銀行錢非常多,按照監管,總不能全部放給房地產吧,但是實體經濟太差了,好的企業各個銀行都搶著放貸,也沒那麼多好企業,差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說不定哪天就倒閉跑路了,銀行害怕放出去壞帳太多,寧可不貸,找來找去,也沒有好的資產標的可放貸。
可是錢太多了,各種理財產品要付息啊,咋辦呢,總不能天天躺在帳上吧,不然銀行怎麼賺取利差,得想法子放出去才行。
然後各個銀行腦洞大開,左思右想,為了規避監管,就發明了委外業務,就是委託外部機構做的業務,買企業債,買股票等。
比如通過券商通道,買了某房企10個億的企業債券,把錢變相的放給房企。銀行的錢放出去了,有利息,資產負債表也做大了,券商呢也賺了點佣金,房企也融到資金了,大家合作共贏,一起發財。
錢最後都跑向房地產了,房企有了錢,拼命搶地王,房價上漲預期更大了,泡沫越吹越大,中央一看嚇一跳,趕緊的去槓桿,不然到時候美國加息,我們就完蛋了。
怎麼去槓桿呢,通過加息,好像又沒到時候,畢竟經濟還沒有企穩,現在加息對實體經濟是傷害。
解鈴還須繫鈴人,把泡沫吹大的是銀行,不是央行,所以必須要打擊銀行不受監管的那些業務,讓過去的委外業務,同業理財業務等亂七八糟的金融創新,都納入監管,也就是官方說的MPA,那這樣一來,那些不受存款準備金約束的資金,空轉的資金,就要見光死了。
比如,上述例子中的這10億元債券,現在監管層要求馬上賣出債券贖回資金,所以為什麼債市跌的狗一樣,大家都在賣,都缺錢,價格自然跌了。對房企而言,錢被抽走了,當然也會缺錢。
降低槓桿,錢回收,當然是收緊流動性的一個過程。
所以當市場借不到錢的時候,央行才會適度注入中短期流動性。
中央也明白,我們的經濟就像得了癌症一樣,有點營養就全被癌細胞吸走了。
怎麼能繞過房地產給經濟輸送營養才行。
如果真想放水,那直接降準好了。然而,央行並沒有這麼做,這種中短期投放,更為精準,有助於往實體經濟流。
4月份M2的環比下降,其實已經是在收縮貨幣了。為什麼就沒有人注意到呢?而是選擇性的放大這個四千多億的MLF,尤其是房託,只選擇性的拿著有利於房價上漲的信息四處傳播。比如同樣的人民日報的報導,看空的我,會重點看它說下半年樓市調控會逐步顯效,房價穩中小跌,而有的人就選擇性的看它說長期房價還要漲。
m2環比出現負增長,最近十年,大概出現了十次左右,但連續負增長還真沒有過,所以我們到時候可以重點關注5月份的M2數據變化。
我今天問的這位央行的朋友,他說從理想的角度,中央肯定是不想讓房價崩盤,希望穩定在一個合理水平,以時間換空間,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等大家收入增長起來了,消化目前的價格泡沫,但他認為實際上很難穩定,因為市場的走勢並不是想怎麼走就怎麼走,就好比過去兩年的房價暴漲,其實也是央行沒有預料到的,按照政府的理想,肯定是希望慢慢漲,與居民收入水平同步,相匹配,跟股市一樣,希望是慢牛,但結果加了槓桿後,都成了瘋牛。
同樣,在去槓桿時,希望慢慢調整,但結果很可能超出我們預料之外。
4
一帶一路的美好藍圖
最後我補充說下這幾天重新火熱起來的一帶一路,按照我們的設想,人民幣還是要國際化,像美元一樣,向全世界收取鑄幣稅,同時化解我們國內的產能。
那不管是人民幣出去,還是美元出去,反正搞一帶一路,錢都是要出去了吧,資金光流出怎麼行,按照美好的路徑設計,錢出去了,還要想辦法讓它們回來。
比如中國鐵建到巴基斯坦拿了一個鐵路工程項目,那就需要採購大量鋼鐵吧,剛好中國鋼鐵過剩,我們國家開發銀行借錢給中國鐵建,然後買中國的鋼鐵,工程建好了,交付給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說,我暫時可沒錢給啊,不要急,老巴你每年用財政資金給中國鐵建一點美元,慢慢還吧。
這錢,最後慢慢不就賺回來了嘛。
當然,這是我們大中國美好的願景,能不能如願所償,我也不知道。版權聲明
櫻桃小房子的文章均屬原創,歡迎轉載,文章開頭請註明來源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號
櫻桃小房子(ID:cherryhouse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