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誼林和他的團隊所研製出的「人耳鼠」。
曹誼林教授(右一)和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新華社發
研究團隊重塑「人耳鼠」以證清白 病理鑑定確認是人軟骨組織
因「人耳鼠」而享譽醫學界的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曹誼林教授昨日現身上海,他面前就擺著他的團隊近期培育出的4隻長著「人耳朵」的老鼠。這次「人耳鼠」的亮相是為了攻破此前媒體報導不實之處──曹誼林昔日科研搭檔實名舉報曹誼林的「人耳鼠」技術系學術造假,並認為曹誼林以此騙取國家3億元的科研經費。
這種背上背著一隻人類耳朵的小老鼠最早在1997年問世,是由當時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曹誼林於Vacanti實驗室內主要完成的。
發現意義 可實現器官體外的培養新興的組織工程,可用少量組織細胞通過體外培養擴增,構建新的組織和器官,最終在人體實現無損傷修復和真正意義上的功能重建。這既不是「挖肉補瘡」的修復,也不是移植式手術,而是利用人體自身細胞及組織工程的理論和方法,使原先缺損的組織和器官,沿著設計好的支架、模型,再自然長出來。
調查結果 「人耳軟骨」科研成果經專家鑑定為真實26日,上海交大對曹誼林教授「人耳鼠」技術真偽的調查結果在發布會上發布: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軟骨」的科研成果經專家鑑定,是真實的,也是國際公認的成果。
為自證清白,2011年6月21日曹誼林教授研究團隊開始構建耳郭支架材料,再次開始重複驗證實驗。6月24日至25日,細胞接種於支架材料。經體外一周培養,於7月1日至5日,將接種了細胞的耳郭支架植入裸鼠體內。6周後的8月中旬,在8個裸鼠背上成功構建了「人耳軟骨」,形態良好,並作全程實驗錄像。
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組織了全國相關領域4名院士和8名專家組成的學術鑑定委員會對曹誼林教授領銜的國家組織工程學術研究成果予以事實鑑定。
會上專家組聽取了曹誼林教授的匯報,進行了現場考察和學術評議。現場展示了活體「人耳鼠」,並當場取材驗證,再生組織經現場冰凍切片,病理鑑定確認為人軟骨組織,並同時移送第三方機構作組織病理學鑑定,8月16日病理報告證實為軟骨組織。
鑑定會結果顯示:與會全體成員認為「人耳鼠」技術是真實和成熟的,曹誼林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組織工程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體外組織工程化組織構建技術等研究成果有鮮明特點,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回應質疑 質疑一:10年前展覽後「人耳鼠」死亡 回應:裸鼠的生命周期缺乏免疫力不能永久保存關於2001年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上展出的「人耳鼠」造假的情況,曹誼林教授表示,由於裸鼠的生命周期及缺乏免疫力,最初在美國獲得成功並被報導的活體鼠不能被永久保存。
「人耳鼠」的正常實驗過程是將帶有軟骨細胞的生物材料支架植入裸鼠體內後在無菌飼養條件下需6~8周才能形成軟骨。
2001年曹誼林教授接到上級要求參展國家「863」計劃成果展的任務,離開布展僅兩周,實驗室將軟骨細胞接種到可降解材料的支架上並植入裸鼠體內送去參展。由於裸鼠缺乏免疫力,在展會參觀人員眾多的環境下,裸鼠被展出後2周死亡,實驗周期未能完成,裸鼠體內還未形成組織工程化軟骨,展示的裸鼠終止於實驗過程。
質疑二:3億元科研經費的去向 回應:審計發現經費使用均嚴格按項目計劃執行2011年7月5日至14日,國家審計署衛生藥品審計局接實名舉報,專程派人來上海九院調查審計曹誼林科研課題申請和經費使用情況。
經過10天的審計取證,曹誼林教授自1999年至今作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或科研課題第一負責人先後承擔了7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涉及項目經費總額6409.23萬元,所有項目均已結題,通過驗收。審計取證調查反饋,7個課題均有其明確的研究任務和目標,帳目「原汁原味」,經費的使用均嚴格按項目計劃執行,科研項目達到任務書預期效果。
小知識 「人耳鼠」知多D「人耳鼠」是先用一種高分子化學材料做成人耳的模型支架,然後讓細胞在支架上繁殖生長。「耳朵」長好後,在無毛鼠背上割開一個口子,植入「人耳」。隨後,「人耳」的支架會自己降解消失。(文/據《東方早報》)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卜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