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院士「人耳鼠」成果被疑學術造假(圖)

2020-11-30 騰訊網

2001年丁小邦在曹誼林指導下構建的人耳模型。

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人耳鼠」迷局

中國工程院候選院士曹誼林遭質疑

同事學生導師能否解十年科研迷霧

201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今年剛成為有效候選人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國內組織工程領域「頭號人物」曹誼林,卻被「學術造假」的質疑推上風頭浪尖。

質疑者稱,曹誼林賴以成名的「人耳鼠」是維持了十餘年的謊言,他因此獲得眾多榮譽和資金支持,之後卻停滯不前,讓巨額投入打了水漂——「一隻假耳朵,騙取三個億」。

但曹誼林的弟子說,「某些人此時散布不實消息,就是為了把水攪渾。」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誼林的導師張滌生表示:「該展品,個人認為並非作假,是以往實驗成果的重複。曹誼林當年在美國實驗成功,已得到國內外公認,無可非議。」

對於曹誼林團隊獲得最大榮譽「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評審過程的質疑,主管部門回應稱,憑空捏造一個項目「很難」。

文/圖 本報駐上海記者李媛

「人耳鼠」在國內第一次公開亮相,是2001年的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這隻背上長著惟妙惟肖「人耳」的小白鼠,引發了人們對「器官工廠」的無限想像。

「人耳鼠」亮相是作秀?

據當時媒體報導,「每次展出時間不過一兩個小時。儘管門票高達20元,但還是有將近20萬人,心甘情願地掏錢一睹『人耳鼠』的風採」。

曹誼林的碩士研究生同學商慶新說,當時是他把「人耳鼠」從上海帶到北京參展的。「轟動到什麼程度呢?我坐計程車,司機說,這就是那個小老鼠吧,我不收你錢了。」儘管展覽時間只有短短一周多,但「人耳鼠」讓「組織工程」這一概念無比形象地走到人們面前,也由此,曹誼林奠定了自己在國內組織工程領域的權威地位。

根據當時的公開報導,「人耳」其實是用牛軟骨細胞培植的軟骨。先制定設計圖,再用一種高分子化學材料聚羥基乙酸做成模型支架,將牛軟骨細胞「種」在支架上,繁殖生長出建造人耳所需的細胞外基質後,再植入老鼠體內。等完全降解材料製成的支架消失後,軟骨組織與老鼠皮膚長在一起,就成了外觀酷似真耳的「人耳」。

然而商慶新卻說,「植入老鼠體內的肯定不是軟骨,有可能就只是高分子材料支架。」

他列出四大疑點:一,他作為「核心人員」,對「人耳鼠」的產生細節一無所知;二,曹誼林早在1997年就發表過相關論文,但回國參展之前,並無重複製作「人耳鼠」;三,在展覽期間,商慶新必須每晚用注射器抽出滲液,才能讓裸鼠皮膚與支架貼合,顯現人耳形狀,這種反應程度超出了預期;四,在交還「人耳鼠」時,他向曹誼林轉達了上海市科委的意見——將材料取出,證實是真的耳郭軟骨,作為實驗成果長期保留,但不久那隻「人耳鼠」「就離奇死亡」,「人耳」也就無從尋覓了。

更讓商慶新確定的是,曹誼林曾表示不保留是因參展準備「時間太緊」培養不出來,而上海市科委說「先做個樣品去展覽」。「這不就是說,他自己也承認那隻『人耳鼠』是假的了?」

「這是為了把水攪渾」

針對「樣品說」,曹誼林的學生、「人耳鼠」科研項目的參與者、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國貿門診部主任丁小邦認為,這是曹誼林遭人「陷害」,「事實上,這種細胞再生是需要一定的實驗條件和時間的,一般需要6到8周才能形成,當時的模型只是用於科學展示。」

丁小邦說,此模型用軟骨細胞和可降解生物材料相結合,目的在於再生具有人耳外形的軟骨組織,「當然不是真正的人耳朵」。

他同時表示,當時雖然用的是完全降解支架,「但怎麼說也要8周之後才能降解完」,且時間緊,支架上的細胞還不活躍,就匆忙植入裸鼠後背。因軟骨細胞還不能包裹材料支架,才在老鼠體內引起嚴重反應。

針對商慶新的質疑,丁小邦表示,吸出滲液是整形手術的必要步驟,現實中多取人的肋軟骨雕刻耳朵輪廓,再埋在皮下,進行耳朵整形,「一定要用負壓吸引器保證皮膚貼合在肋軟骨上,才能長成耳朵形狀。這是臨床上最基本的技術。」

「說秘密處死裸鼠是胡說八道,裸鼠本身沒有免疫力,從構建模型到感染死亡,只活了4周多。」他認為,之前的報導可能把「模型」誤解為「樣品」。「曹老師在最著名的整形外科《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用詞是model,即模型。」

丁小邦認為,「有些人在曹老師參選院士期間散布這些信息,恐怕是故意把水攪混。」

高投入能否有高產出?

不過,雙方都認為,目前在技術上,製作「人耳鼠」並不是難事。

丁小邦表示,近期,曹誼林的研究團隊將擇機展示最新培育的「人耳鼠」,以正視聽。

「現在應該拿出更新更先進的研究成果來。」商慶新認為,單純討論「人耳鼠」真假,意義已不大,重要的是「曹誼林靠『人耳鼠』獲得了一連串的榮譽,也得到了很多科研費用,但費用投下去這麼多年,卻沒有出什麼成果。」

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曹誼林先後拿到了兩個國家「973」項目,四個「十五」「863」重大專項和四個「十一五」「863」重大專項,保守估計,僅這幾項投入到其團隊的科研費用達6000萬元。「其他投入包括:上海市的大型科研項目約有3000萬元到4000萬元,成立上海組織工程研究中心投入的1800萬元,成立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投入的1.2億元,加起來大概有3億元。」

同時,他對曹誼林團隊以「組織工程化組織構建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報以極大質疑。「這個獎集他多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但所有專利都沒有臨床應用,更別說有產值了。」

據了解,位於上海閔行區紫竹科學園的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005年組建之初就摒棄了傳統科研院所的形態,以股份制為組織架構,曹誼林為主任。上海國睿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承擔單位,曹誼林任總裁。

「實際上,組織工程研究中心從上海升級到國家,就承擔著研發和產業化的雙重任務。」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但現實中,「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中心與公司卻陷入怪圈。

一方面,國睿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沒有獲得產值,帳面上沒錢,因為至今沒有產品能進入市場——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制定了四個研究方向:玻尿酸的研發,狗、豬等具有免疫功能的高等哺乳動物的耳郭形軟骨的研發,紡絲材料的研發,組織工程皮膚項目。但僅兩個項目有產品正在申請進入市場。「2007年、2008年就開始申請了,但就目前來看,至少還需要再過兩年的時間才能走完審批流程。」

他表示,第四軍醫大學組織工程研發中心的「人造皮膚」早在2007年就正式進入臨床;浙江大學也已有「組織工程軟骨研究及臨床轉化」項目。但「這些已走在前面的科學家,並不像曹誼林般有大筆研究經費。」

「科學是一個過程」

對此,丁小邦表示,不能說這些年來研究毫無進展。「以前認為理想的狀態是,先把支架上的軟骨細胞養好,再植入皮下。更理想的狀態是,等材料降解之後,細胞成活,與皮膚貼合,外觀上長出一個新耳。但曹老師告訴我,這有難度,其一就是皮膚被支架撐起來,完全不貼細胞,細胞是沒有營養的,要讓細胞長好,唯一的方法是吸真空,保證細胞與皮膚間一點空氣也沒有,讓皮膚貼在細胞上,細胞才能長。」

還有一個難題就是,科研小組發現,單純的軟骨組織強度不夠,植入皮下一段時間後,就會失去原來精細的輪廓,變成一個「圓餅」。「曹老師最初要求使用完全降解材料。但現在我認為,只有可降解材料並不可行,還要有不降解的材料做核心,以作支撐。」

丁小邦說,現在已有新的突破——一是這種組織工程化軟骨已具備相當的力學性能;二是將計算機技術融入可降解支架材料的形狀控制當中,醫學人員可根據病人健側的耳郭形狀進行數位化的支架製備,培養出形態大小一致的耳郭軟骨。

「科學本來就是一個過程,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他說。

對於曹誼林遭到的質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整復外科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張滌生認為:「曹誼林仍然是我國組織工程研究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其實,像這種身兼多職、精力不夠集中的現象,在當前的科研界並不少見。至於科研經費浪費,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要提倡節約、儘快建立嚴格審查和管理的制度。」

主管方:憑空捏造很難

曹誼林團隊是如何獲獎的?

對曹誼林團隊「集多年研究成果之大成」獲得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項目,知情人士質疑在申報過程中,推薦書中列出的多項成果並沒有附上「原始資料」,但也通過了層層評審。那麼目前的評審制度,是否存在著可以鑽空子的可能?

未必一定要充足原始材料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並不是所有最原始的、第一手的材料都需要在申報材料中提交。「如果不對材料厚度作要求,很可能有些申報材料會有幾尺厚,專家來不及全部看完。」

「但這些最原始的、第一手的資料,報獎單位一定要有,我們去考察的時候一定要拿出來。」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來說,每年報送國家技術發明獎的約40項左右,所有申報二等獎的都需要上臺答辯,每個項目都會審核,審核出問題後再抽查。

每年項目過千只能抽查

這位工作人員還表示,採取抽查方式,是因為每年各種獎項加起來有一千多個項目,不可能每個都考察。一般來說,根據當年評審中的實際情況,獲獎等級高的、專家評審時認為存在問題的、處於敏感領域的、與當前發生的重大事件有關的,或者是有異議的,都會去考察。

但他同時指出,各個獎項的評審程序都非常複雜, 「即使是評審完了,有人反映某申報項目具有重大問題,我們還是要進行再調查。」

「事實上,整個評審過程中有很多關口,不太可能說什麼原始材料也沒有,憑空編造出一個項目,這是很難的。」該工作人員說。

相關焦點

  • 「人耳鼠」是真實的成果(圖)
    「人耳鼠」核心提示 籠子裡,長著「人耳」的裸鼠們竄動著,籠子旁邊擺放著用於製造「人耳」的可降解材料……26日,上海交通大學及其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聯合澄清「人耳鼠」科研造假事件,公布了調查結果:「人耳鼠」是真實的成果
  • 上海交大認定人耳鼠真實(組圖)
    這次「人耳鼠」的亮相是為了攻破此前媒體報導不實之處──曹誼林昔日科研搭檔實名舉報曹誼林的「人耳鼠」技術系學術造假,並認為曹誼林以此騙取國家3億元的科研經費。  這種背上背著一隻人類耳朵的小老鼠最早在1997年問世,是由當時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曹誼林於Vacanti實驗室內主要完成的。
  • 北大藥學院院長被指涉嫌學術造假,同組院士做出回應
    今年1月,Elisabeth Bik博士(曾舉報曹雪濤院士大數量論文造假的學者)在pubpeer上質疑一位中國權威學者學術不端。該人系北京大學藥學院院長周德敏。網站上Elisabeth Bik博士指出,其作為通訊作者或共同作者的6篇學術論文,存在明顯的一圖多用現象。其中包括一篇發在Science上的重磅論文。
  •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 抄襲他人著作
    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記者經過一個多月的明察暗訪,發現了舉報背後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 「人耳鼠」已是事實 「人獸雜交」絕非科幻片
    人耳鼠大家是否看過科幻片《人獸雜交》?電影裡的某些片段是否讓你感到毛骨悚然?其實這種半人半獸的生物早就已經從科幻走向現實。前蘇聯曾在非洲秘密研究出了「獸人」,美國一些科學家也秘密製造出了許多實驗性的生物產品,如體內流淌著人血的豬、有著人的腦細胞的老鼠等。7月23日英國《每日郵報》曝光了一則關於英國已秘密進行了3年合法「人獸雜交」胚胎實驗的新聞,再次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8月26日,曾研究出「人耳鼠」的醫學博士曹誼林也再次公開幾隻經重複驗證的「人耳鼠」,力證自己學術無造假。
  • 南開大學校長40篇論文被疑造假
    原標題:南開大學校長40篇論文被疑造假   11月15日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截止發稿時止,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上述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 方舟子:魏於全院士被指造假該怎麼處理(圖)
    但是對捏造、篡改實驗成果這類的造假,要發現就很不容易,所以在國際權威的學術期刊上也時不時會出現可疑的論文,而要認定造假,就更難了,需要有權威機構介入進行調查。魏於全不願出示原始數據,不願用文字一一答覆質疑,卻求助於費時費錢又不一定能搞清楚問題的會議,這種做法,本身就讓人起疑。實際上,按慣例,一個研究人員一旦被懷疑造假卻不願意出示原始數據澄清自己,那就等於默認了造假。  揭露學術造假,有的容易,有的難辦。像一稿多投、偽造學歷、抄襲這類的造假,是很容易發現和認定的,我們揭露的也比較多。
  • 南開校長曹雪濤院士學術造假?我建議大家還是先看看這篇
    40多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數據圖有PS痕跡。曹院士是免疫學大牛,在全世界的學術地位都極高!但學術界是一個特別容不得造假的地方。這一錘下去,半個科研圈都驚得信仰崩潰了。學術倫理要求每個科研人員都必須真實地做實驗,真實地記錄原始數據和圖像,然後再把原始數據處理成圖表,最終形成自己的成果。絕對不允許自己憑空捏造數據,否則你就是在欺騙全世界了。但曹院士的很多paper顯然捏造數據了。比如下面圈出來的幾坨點,這麼複雜的圖居然能長得一毛一樣!
  • 學術打假專家方舟子掀落清華造假教授劉輝(圖)
    「新語絲」網站中首次披露,原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劉輝學術造假。方舟子憑藉「劉輝事件」,再次掀起學術打假狂瀾。前日,本報記者就此事專訪了方舟子。方舟子  策劃:竇豐昌  文、圖:本報駐京記者謝綺珊 實習生柳建雲  近日,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證實,經過清華大學醫學院3個多月的調查核實,3月10日,決定撤銷劉輝清華大學教授頭銜,解除與劉輝的聘任合同。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從3月份一直持續到現在,西安交通大學司履生教授質疑四川大學魏於全院士學術造假的公開信,已經成為學術圈裡的熱點話題。  「鑑於魏於全能夠在200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主要由於他發表在國內外科學刊物上的兩篇論文,如果司履生教授對這兩篇論文的質疑成立,中科院應該嚴肅處理,取消魏於全的院士稱號。」知名科學打假人士方舟子日前表示。
  • 四院士聯名要求對王正敏除名 推薦人:造假是鐵定的[圖]
    、戚正武、洪國藩、姚開泰(由上至下),4人聯名寫信給中科院要求對院士王正敏除名。  東方網1月8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五官科醫院教授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一事昨天再現轉折點,繼1月2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復旦院士人工耳蝸研發之謎》、1月3日五官科醫院召開發布會請王正敏現身說明情況後,央視昨日追蹤報導了《多名院士推薦人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除名》。
  • 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長期跟王志國合作發表論文,但現在他們合作發表的一些重頭論文卻被撤銷或被專家調查委員會建議撤銷。嵇少丞質疑:「這裡面是否也存在類似問題,不知國內是否進行相應的學術調查?」    嵇少丞說,在西方發達國家,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而在中國,有些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人依然做著院士、校長和教授,這是不可理解的。
  • 造假院士、造假公司及其「撈金」聯合體
    澎湃新聞報導截圖李院士學術不端問題調查結論「難產」至今,其醜聞卻一個接一個被引爆:申報院士材料造假;一名工程院士緘默不應,被實名舉報申報院士成就造假 開辦了88家院士工作站、工作室,堪稱全國之最……令人瞠目結舌。
  • 由「王正敏造假」反思中國院士制度
    長江商報消息 ■ 楊玉聖院士制度兩大悖論截至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總數已達75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已達807人,除去117位外籍院士,兩院院士已多達1440人。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學術研究還是科技發明,我們都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們又擁有著全世界最龐大的院士集團。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本文結合《科研素質培養與論文指導》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其他資料,簡要闡述了學術造假的定義以及形式,然後結合社會中的一些案例對學術造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討論。關鍵詞:學術剽竊;學術不端;科研誠信當下,學術造假是學術界和社會輿論中的熱門話題之一,學術造假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由百度指數得出結論,見圖1)。
  • 一個科研狗對「南開校長曹院士論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
    我周圍認識曹院士的人對他的評價是:能力強,人品好。總之我傾向於認為,曹院士是牛逼科學家,但手下帶的人多了,學術倫理漸漸惡化,帶出了P圖的惡劣風氣。最近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出40多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數據圖有PS痕跡。曹院士是免疫學大牛,在全世界的學術地位都極高!但學術界是一個特別容不得造假的地方。
  • 發表的論文造假的後果,中國學術造假從來不缺例子
    ,在學術方面剽竊他人研究成果,敗壞學術風氣,阻礙學術進步,違背科學精神和道德,拋棄科學實驗數據的真實誠信原則,給科學和教育事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極大損害學術形象的醜惡現象。如此多行業的論文寫作需求,難免會出現論文造假的情況,尤其是在學生的畢業論文裡,這是無所不有,無所不奇。大學生一旦論文被發現造假,就會被學校下達撤銷學位的懲令,碩士和博士論文被查出來數據造假,也會被吊銷文憑,而且這個汙點會一直跟隨你的一生。學歷是邁向社會的基石,固然是重要的,沒了基石就很難攀上巔峰。
  • 非正式舉報論文造假邏輯在哪?3名學術大師頂得住嗎?結局都傷心
    首醫校長饒毅實名舉報3人論文造假,被舉報者皆為學術名人」的帖文在網絡瘋傳,文中還附了上舉報信圖片。正在下班路上的挖挖機瀏覽完帖文內容,真的給呆住了。太不可思議了!說它不可思議,主要源於兩點:(1)論文造假的舉報者身份特殊。舉報信的署名者饒毅,可不是一般人啊,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還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 超400 篇論文被疑造假:曾質疑曹雪濤院士的 Bik 博士再出手
    曾質疑曹雪濤院士論文造假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 Elisabeth Bik 第一次在科研打假上的大動作了。 想必大家還記得去年 11 月,Bik 在 Twitter 和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 PubPeer 上質疑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作為論文作者的一系列論文涉嫌用 PS 來代替實驗數據造假。
  • 科技部終於出重拳,打擊學術造假!「顏寧們」會回來嗎?
    從美國學有所成,做出科研成果後,毅然回國,在國內一待就是10多年,由於受不了國內科研界學風不正、按資排輩等學術不端現象,最終還是再次出走,離開了祖國,回到美國任教。在國內沒有評上院士,在美國卻評上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並於今年5月先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兩篇影響力非常大的學術論文。顏寧的出走,對我們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