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R:「人造太陽」的中國之光

2020-12-05 搜狐網

  ITER計劃,即「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實驗堆」,這一當今世界上最昂貴的大科學工程又被稱為「人造太陽」。作為這一計劃的七個成員之一,中國剛剛成立了新一屆國家磁約束核聚變專家委員會,一個針對未來20年中國核聚變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也正在著手制定

  本刊記者/ 錢煒

  今年11月前後,第一根導體就將從合肥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運出,送往法國南部小城卡拉達什,這意味著,儘管此前曾經遭到40多名院士的反對,但中國參與ITER計劃的步伐,將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ITER計劃,即「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實驗堆」,總投資高達百億歐元,號稱當今世界上最昂貴的大科學工程。相對於核裂變,核聚變被看成是更潔淨、更安全的能源。這是因為,核裂變是將鈾、鈽這些較重的原子核,裂變成較輕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但鈾與鈽都具有高放射性,而且,全球的鈾資源也十分有限。

  相比之下,核聚變的優點就非常明顯,它是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在這一過程中,氘沒有放射性,氚雖有高放射性,但卻是利用鋰在反應堆中生成,反應一停止,氚就不產生。此外,從資源的獲得來考量,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氘,而鋰也是全球儲量最為豐富的資源之一。

  由於核聚變也是太陽產生能量的原理,因此,ITER計劃又被稱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眼下,在卡拉達什,這個「人造太陽」初現雛形——一個用來容納反應堆裝置的17米深的大坑已經挖成,施工人員正在裡面安裝500根強化鋼筋混凝土柱,用以防震。

  千億元「會費」的「俱樂部」

  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副主任羅德隆愛用「俱樂部」這個詞來指代ITER組織。目前,ITER組織的成員有7家,分別為歐盟、日本、俄羅斯、美國、中國、印度和韓國。而在2001年之前,這個強國俱樂部只包括歐美俄日4家,並一直拒絕中國的申請。羅德隆分析說,當時除了意識形態上的排斥,更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科研水平還不夠。

  直到2001年,由於美國退出,ITER成員國出於分攤經費的考慮,希望擴大參與國的範圍。於是中國趁機再次申請加入,2003年,中美同時坐到了ITER組織的談判桌旁。

  羅德隆說,此前,巴西、澳大利亞等國也曾希望加入,但都拿不出那麼多錢——這個俱樂部有著天價「入門會費」,即每個成員國要至少承諾10%的投入,約合人民幣1000億元。

  在中國的申請過程中,以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為主的40多名院士就曾直接上書中央表示反對,其主要理由就是經費昂貴。

  但如今,質疑聲已開始稀落,中國開始在核聚變研究上發力。

  今年5月底,新一屆國家磁約束核聚變專家委員會成立,一個針對未來20年中國核聚變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也正在著手制定,計劃將於年內出爐。與此同時,中國承包ITER計劃的12個項目也在按預定計劃一一開展。其中第一個項目——導體的研製工作已經完成,並通過了瑞士SULTAN實驗室的測試。按規定,每個成員國完成的導體樣品,都要預先送到瑞士進行測試,經測試達標後,方可開始生產。

  「從『十一五』開始,國家對核聚變研究的支持就明顯加大了力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這主要是因為,現在我國的財力有了很大提高,再者,對能源問題再怎麼重視也不過分,科學界要為今後的能源問題尋出路。」羅德隆強調說。

  重在參與

  參與ITER能帶給中國什麼?羅德隆表示,加入這個俱樂部,不僅出於戰略能源考慮,而且能通過這樣一個國際化的平臺,提升中國在若干高新技術領域的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此外,從人才培養到項目管理、國際合作,在這幾個方面也都是有益的嘗試。

  ITER計劃的任務分配十分精細,並不是哪家會做什麼,就讓它全部承包,因為每個國家都想參與核心部件的製造。打個比方,一輛汽車有4個輪子,本該是一家工廠全包了,但按照ITER的做法,而是每家各做一個,讓大家都來參與一部分。以導體為例,每個成員國都生產一部分,中國承擔的比例是7%。

  在整個ITER計劃中,中國一共承擔了12個採購包的建設,涵蓋了ITER裝置最核心的部分。據羅德隆的粗略估算,整個裝置50%~60%的零部件技術,中國都有涉及。

  「通過參與ITER計劃,很多東西我們都是從原來不會做,到做出來,並做得更好,甚至比這個俱樂部裡的其他國家做得更好。」羅德隆說。

  拿導體來說,這個外觀形似電線,實則凝聚著多項高科技的物體,在ITER計劃的反應堆裝置中,被用來繞成線圈,通電後產生磁場,屬於反應堆裝置中的核心部件。

  在研製導體時,一些關鍵技術都已解決了,導體的管子質量怎麼也過不了關。ITER裝置對導體的拉長比有較高要求,而起先中國做出來的導體,一拉就斷。「其實這就是個工程問題,但在ITER的建設過程中,就會遇到很多類似這樣的事情。」

  在國際上,日本有著較成熟的導體生產技術,而中國過去從沒做過。但是現在,根據SULTAN實驗室的測試結果,中國製造的導體性能,已超過了日本產品。

  不過,中科大核科學技術學院院長萬元熙指出,ITER涉及34項核心科學工程技術和管理項目,中國僅參與了其中11項,這意味著,有60%以上的核心科學工程技術和管理項目沒有中國的參與。

  上個月,科技部成立了一個總體設計組,目的在於借力ITER計劃,學習整個磁約束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為今後自主發展核聚變能作鋪墊。「參與建ITER顯然不是中國的最終目標。」羅德隆強調。

  人才掣肘

  如果中國要想在這個國際項目中學習到更多,就需要派更多的人進入到ITER組織中去工作。但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派不出去人。

  據了解,目前,中國在ITER組織裡的工作人員只有20名,是各國中總人數最少的。按照中國10%的貢獻比例,相應地本應有40~50名的人員配額。

  「我們選送出去的都是很優秀的人才,但往往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自信程度等其他因素,在面試這一關總是通不過。」 對此,羅德隆將其原因歸結為:人才的國際化程度不夠。

  解決的辦法,他說,是派訪問學者出去,「免費地」為ITER組織裡的用人部門工作,等到他們被對方所熟悉和接受之後,再參加面試,正式上崗。

  羅德隆指出,不僅是在ITER組織內急需加大中方的供職人數,在國內,核聚變理論、實驗及工程領域同樣有著巨大的人才缺口。據統計,我國現有具有豐富聚變核物理和工程經驗的專業人員不足200人。而參照ITER計劃,到2020年,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實驗堆工程,所需專業人員就要1200人,這還只是一個保守的估計。

  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今年3月底,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與中核集團在合肥聯合召開會議,討論核聚變人才培養問題,會後下發了《關於促進磁約束核聚變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

  該文件提出,圍繞中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和ITER裝置建設與運行,以需求為導向,利用10年左右時間,培養2000名相關各類人才,逐步構建起一個層次、布局、學科合理的磁約束核聚變科學與工程研究和技術研發的人才培養體系。

  「這個人才培養計劃將只面對研究生,並且是多學科的,不僅包括核聚變物理的研究,還涵蓋工程、管理等多個方面。」羅德隆說。

  「太陽」照常升起?

  在羅德隆小的時候,科學家就預測,50年後,也就是現在,核聚變就能實現商用。但最新的預測是,核聚變的商業應用還需要等下一個20年、30年。不過,如今,ITER計劃讓人們看到了切實的希望,這是商業化應用的最關鍵一步。等到ITER計劃完成後,下一步就是建示範堆,那就是核聚變商用的前夜了。

  然而,3月上旬的日本地震與海嘯,不僅打擊了全球核電,也使尚在襁褓中的ITER計劃受到衝擊。日本承擔了ITER計劃中20%的製造、建設任務。位於東京東北部100公裡之外的日本原子能開發研究機構Naka核聚變研究所,負責研製和測試反應堆裝置中磁體和加熱兩個系統。但該所建築被地震破壞,其中,測試磁體的一個關鍵設施遭到嚴重毀壞。

  對此,羅德隆透露說,「不排除讓別家來代替日本做這部分工作,但各方的生產線都是有限的,所以這樣的調整也是較困難的。」

  ITER計劃總幹事本島修也在上個月表示,除非絕對必要,否則他並不情願將日本承擔的工作轉移到其他成員國。但如果在6個月內不能修復該設施,他將另尋安排。新的日程表和可能的調整計劃都將於今年12月底之前出臺。

  在技術上,羅德隆指出,最大的困難還是等離子體的控制問題,目前國內外都已做了很多前期工作。「在科學研究上,可預見的障礙大多都是能克服的,問題是,一定還存在著不可預見的困難。不過我們有信心,預計到2050年左右,磁約束核聚變將能實現商用。」 ★

(責任編輯:劉芬娟)

相關焦點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見證傳承的新一代太陽:HL-2M早在 1970 年,中國開始自主設計、研發投建第一座「人造太陽」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直至 1984 年建成。在中國環流器一號的基礎上,經過重新改建,1994 年中國環流器新一號竣工建成。
  • 中國「人造太陽」出現,而太陽好好的,為何還要去製造太陽呢?
    文/仗劍走天涯中國「人造太陽」出現,而太陽好好的,為何還要去製造呢?中國近幾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航天領域和基礎建設領域等等一些領域都已經遠超世界各國了,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不知道排在多少位?現在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曾經的日本拉到了第三。
  • 人造太陽
    「那麼,問題來了,天上有個太陽,為什麼還要造個太陽?」人造太陽「和太陽有什麼不同?它們的溫度哪個更高?人造太陽多了,會不會又被一個叫后羿或者前什麼的人給射下來?帶著許多的不明白,我去問了度娘。她說,人造太陽,只是一個俗稱,它真正的名字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ITER最大的能耐是可以產生大規模的核聚變反應,從而向宇宙釋放大量的光和熱。
  • 人造太陽「現身」!好好的太陽,為啥還要人造呢?
    人造太陽,不由得讓人想起一首兒歌《種太陽》。 可別說,之前還真有一個科學家迪斯科版《種太陽》在網際網路上大火,官方調皮,最為致命。 這個「種太陽」種的也就是「人造太陽」,這是打開核聚變能量的「閥門」,是通往人類終極能源的鑰匙。
  • 「人造太陽」獲突破 超導概念受追捧(附股)
    據悉,這條導體是ITER裝置中運行的最大長度超導纜,意味著「人造太陽」再次獲得突破。分析人士指出,超導電纜導體再獲突破,二級市場上與核聚變相關的超導電纜導體已出現了集體的上漲;更何況,早在10年前,中國政府就正式參加了iter計劃談判,並成為該計劃合作的成員之一,而根據協議,我國將承擔70%的管裝電纜導體生產量,因而預計與超導電纜導體相關的上市公司寶勝股份(600973)、沃爾核材(002130)、百利電氣(600468)、江蘇神通(002438)將繼續獲得資金青睞。
  • 中俄科學家討論「人造太陽」託卡馬克
    託卡馬克,是一種外形酷似「甜甜圈」、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也是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人造太陽」裝置。在「核聚變」領域,兩國早就攜手共進。託卡馬克作為凝聚兩國科學家智慧之光的大科學裝置,是中俄友誼的見證。 11月20日,俄羅斯和中國科學家在「和中俄科學家一起種太陽」會議上討論了創建託卡馬克的問題和任務, 並回答了中俄兩國的青少年群體的問題。
  • 「人造太陽」來了
    原標題:「人造太陽」來了   7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人造太陽」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在法國正式啟動安裝。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強國一代有我在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太陽能帶來光與熱,是因為它內部時刻都在進行熱核聚變反應,如果人類可以掌控這種反應,就意味著世世代代將擁有無限的、清潔的能源。
  • 人造太陽的前世今生
    原創 見文末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在能源危機和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受控熱核聚變無疑成為了未來能源的希望之光。中國核聚變研究走到哪一步了?為什麼核聚變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核聚變裝置研發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難點,科學家們又如何克服?9月18日,「走近科研團隊,感受科技魅力」線上直播活動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協辦,並得到北京廣播電視臺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共同支持。
  • 「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加入百億「入門會費」的俱樂部地球萬物生長所依賴的光和熱,源於太陽核聚變反應後釋放的能量。而支撐這種聚變反應的燃料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極其豐富,足夠人類利用上百億年。如果能夠製造一個「人造太陽」用來發電,人類就能夠徹底實現能源自由。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一個最突出的問題是,用什麼容器來承載核聚變?
  • 走近「人造太陽」|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EAST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磁體、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它擁有類似太陽的運行機制,因此又有『人造太陽』之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有太陽,為什麼還要造「人造太陽」?科研人員介紹,因為煤、石油、天然氣未來有枯竭的危險,還存在一定的環境汙染。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
    根據中核集團的消息,12月4日14時02分,中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裝置HL-2M,在成都成功運行,並進行了首次放電。「人造太陽」HL-2M 視頻截圖這是繼環流一號、二號與「東方超環」等作品之後,中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又一力作。
  • 中國參與「人造太陽」計劃 製造輸出關鍵部件
    中國承擔設計的脈衝高壓變電站(PPEN)400KV高壓智能主變壓器正在被吊運。  這些天,北京的清晨多是大晴天,陽光照在身上,渾身暖暖的。「人類可以製造一個太陽來產生光和熱嗎?」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一個高中學歷的蘇聯年輕少尉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 同為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中國「人造太陽」成不了另一個太陽?
    為什麼大家對剛在成都建成的「中國人造太陽」這麼感興趣?相信一定是因為中國和太陽這幾個字,一方面想了解這個東西是不是領先全球的尖端科技,另一方面也想知道,它是不是和掛在天上的太陽一樣會對所有人造成影響。那麼,這個在本月初實現首次放電的大型裝置到底是何物?真的可以拿來升溫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受到全球矚目,「人造太陽」為何如此重要
    2019年12月份,俄羅斯、美國等各國媒體都相繼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有望2020年投入使用。為何中國的「人造太陽」備受矚目?科幻片中的人造太陽能源的重要性及能源危機對現代人類本身而言,能源與生存息息相關。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電、沒有汽油、沒有天然氣、沒有自來水,現代人將如何生存呢?對國家而言,能源代表著經濟,代表著國力。
  • 中國「人造太陽」進入總裝階段
    中國「人造太陽」進入總裝階段     記者昨日從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口中了解到一個最新消息:中國造的「人造太陽」已經於本屆高交會開幕的當天進入總裝階段,預計將於2005年建成世界首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這預示著核聚變能開發和利用的曙光已躍出地平線
  • 中國科研團隊向「人造太陽」邁出一步!
    這也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百兆瓦級光熱電站技術的國家之一。敦煌熔鹽塔式光熱電站敦煌熔鹽塔式光熱電站副總指揮 黃文博:我們現在有兩個電站,一個是10兆瓦,一個是100兆瓦。中國的「人造太陽」:將來的反應溫度能夠達到1億5千萬度,是太陽溫度的7倍!
  • 中國人造太陽在哪裡,如何運行的?
    看到這條央視網推送的新聞,覺得我國科研水平真的很牛,據報導,4個多月的物理實驗,人造太陽等離子體中心溫度高達一億度運行10秒,這個成功在國際聚變能大會得到世界的關注與高度評價。人造太陽的名字叫東方超環,是中國自主的成果,自主設計,自主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的一種實驗裝置。
  • 深瞳 |「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地球萬物生長所依賴的光和熱,源於太陽核聚變反應後釋放的能量。而支撐這種聚變反應的燃料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極其豐富,足夠人類利用上百億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堅信:「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有一盞燈能被聚變之能點亮。這一盞燈,一定要,也只能在中國。」
  • 中國「人造太陽」現身!問題來了:太陽好好的,為啥還要造?
    因為他們真的在造一個「太陽」……這幾天,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發起的#科幻作家走進新國企#中核篇活動中,這個神秘的「太陽」基地才首次大規模對外開放!微博截圖核工業人就是在這樣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不懈研發中國「人造太陽」。「人造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