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頭烏雲障,下半天曬死老和尚」 天氣諺語靠譜嗎

2020-11-25 溫商網

摘要:最近溫州正值時雨時晴的「踏浪天」,仔細一想,溫州話「踏浪天」可以說對這種天氣描述得相當精準了。溫州方言說天氣預報也是很有趣,像「天光頭烏雲障,下半天曬死老和尚」、「東鱟晴,西鱟雨」(東邊太陽西邊雨)……


波狀雲

捲雲
 

最近溫州正值時雨時晴的「踏浪天」,仔細一想,溫州話「踏浪天」可以說對這種天氣描述得相當精準了。溫州方言說天氣預報也是很有趣,像「天光頭烏雲障,下半天曬死老和尚」、「東鱟晴,西鱟雨」(東邊太陽西邊雨)。人們常以此來預報天氣,還有什麼「東北風,雨太公」、「瓦塊雲,曬死人」等,預報的效果往往還不錯。那麼,天氣諺語有無科學道理?近日《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有文章專門對此進行分析。

「東虹日頭西虹雨」

氣象工作者經過大量研究,發現生活中的許多天氣諺語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要準確地預報天氣,還要重視地方性和季節性的特點。例如,「東虹日頭西虹雨」是說,人們如果在傍晚看到東方天空有虹,則預示著當地天氣晴好;如果早上看到西方天空有虹,則表示當地將會是陰雨天。這樣預測是否有科學依據?

我們知道,大氣中存在一些微小的水滴。當陽光照射到這些水滴時,水滴將陽光進行折射和內反射,陽光因此而折射出多種顏色(赤、橙、黃、綠、藍、靛、紫等),在天空中形成美麗的彩色圓弧,這就是虹。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溫帶,高空盛行西風氣流,受其影響,降水的雲系一般是自西向東移動的(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因此,若傍晚看到東方有虹,則表明雨區已經東移,天氣將轉晴;若早上看到西方有虹,則表明西方的空氣中水滴較多,雨區正在逼近。

所以,「東虹日頭西虹雨」是降雨雲系自西向東移動過程中的現象,有一定道理。但在另一些情況下,這條諺語就不適用了。

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夏秋季節颱風經常來襲,颱風常常自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因此,如果颱風向西運動而在天空中形成虹,那就是「東虹有雨」了。

「天上有了鉤鉤雲,三日五日雨淋淋」

又如,「天上有了鉤鉤雲,三日五日雨淋淋」:人們如果見到了天空中出現了「鉤鉤雲」(在氣象學上叫做捲雲),那麼極有可能過幾天就要下雨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鋒面,這個概念很多人都知道——冷暖鋒的交界面。當暖氣團推動鋒面向冷氣團一側移動時(也就是暖鋒),常依次出現捲雲、卷層雲、高層雲和雨層雲,會引起連續性降水。其中雨層雲厚度大,降水主要發生在受雨層雲控制的地區。捲雲不直接引起降水,但它的出現,往往預示著緊接著的高層雲和雨層雲出現,以及他們所帶來的降水。

當卷層雲過境,且天空中有日暈出現,常預示著天氣即將切換成降水模式,「日暈三更雨」便是指此徵兆。日暈,又叫圓虹,一種大氣光學現象,是日光通過卷層雲時,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

「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

還有一條天氣諺語,叫「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這是說,天空若出現如下圖一樣的雲塊/雲條,那麼將是晴好、日照強烈的天氣。這是怎麼回事呢?

當大氣中存在空氣密度和氣流速度不同的界面時,便會引起波動。此時,處于波峰的空氣上升冷卻成雲,處于波谷的空氣下沉無雲形成,我們就會看到「間斷」的雲排列成一條一條的樣子(氣象學上稱其為「波狀雲」)。

當大氣層下層不穩定,而上層很穩定,特別有利于波狀雲的形成,此時既保證氣流有垂直方向的波動,又不至於發展成對流,故而是天氣晴好的預兆。

相關焦點

  • 火燒雲、烏雲…… 昨兒濟南的天驚著你了嗎
    11日,這樣的任性場面再次驚呆小夥伴們:上午還下著雨;午後天氣漸漸晴朗;傍晚6點半左右,西邊是落日餘暉,東邊卻烏雲壓頂,一時間,火燒雲、烏雲、雷電、陣雨、彩虹……噼裡啪啦全來了!截至19:40,烏雲已經漸漸散去。小小的雨雲不只給我們帶來了雨水,更是留下了令人驚豔的氣象景觀,常駐我們的腦海。
  • 「魚鱗天」的天氣諺語
    在天氣諺語中有「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和「魚鱗天,不雨也風顛」之說,但同是「魚鱗天」,為什麼對未來天氣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預測呢?其實在氣象觀測中,「魚鱗斑」和「魚鱗天」所表現的天氣現象是不一樣的。  「魚鱗斑」指的是由很多粗魚鱗狀或瓦片狀的灰白雲塊有規律地排列而成。各個雲狀成塊,但又互相相關。在雲狀之間的空隙,可以看見藍天。即使雲層較厚的地方,也能顯示出太陽或月亮的位置,雲塊中心較厚,看上去較灰暗,邊緣較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好像一片粗魚鱗。雲塊排列整齊,又像房頂上的瓦片。氣象上稱它為透光高積雲。
  • 50條天氣諺語,有趣又實用,收藏起來慢慢看
    有人說:「中國古代高度文明的時候,許多歐洲國家的祖先還在樹上」,確實,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之一,即使沒有衛星,沒有網絡,自有一套「天氣預報」的方法,則天氣諺語。民間流傳的天氣諺語數不勝數,為大家整理30條經典天氣諺語,趕快收藏。
  • 70年代的小學生採用各種辦法驗證諺語預報天氣的準確性
    天氣預報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國家正規機構公布的天氣預報,需要一系列的測量儀器對溫度、溼度、氣壓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最終得出近幾天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相對高些。另一個是靠口口相傳、民間諺語預報天氣情況,主要是根據動物在天氣變化前的異常反應進行天氣預報,準確率相對低些。
  • 世界氣象日: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氣象諺語嗎
    日落烏雲接,明天把工歇。 " 聽著這些有趣的諺語,大家是不是覺得很親切呢!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著氣象變化的奧秘。在那個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預報天氣的時代,廣大勞動人民憑藉著自己的經驗,一點點總結出了這些有趣又很有道理的氣象諺語,用來方便人們的生活和勞作。
  • 經常聽到不少與天氣有關的諺語 它們靠譜嗎?
    經常聽到不少與天氣有關的諺語,人們常以此來預報天氣。比如「東北風,雨太公」、「瓦塊雲,曬死人」等,預報的效果往往還不錯。那麼,天氣諺語有無科學道理?氣象工作者經過大量研究,發現生活中的許多天氣諺語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要準確地預報天氣,還要重視地方性和季節性的特點。
  • 關於雲的諺語:雲的寓意
    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云的形狀、來向、移速、厚薄、顏色等的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我們在這裡將這些有關「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彙總在一起,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觀察對照。
  •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還有誰記得這些諺語,用來預測天氣呢?
    二、觀測雲層預測天氣通過觀測雲層來預測天氣的變化,既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也是長久以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在我國的民間諺語中,有許多是告訴人們如何根據云層的變化來識別天氣的。「日落火燒雲,明朝曬死人」,說的是如果日落時出現了紅雲或是火燒雲,第二天一定是個大晴天。「紅雲變黑雲,必是大雨淋」,就是說隨著太陽的升高,太陽初升時的紅雲變成了黑雲,那麼一場大雨就要來臨了。
  • 看雲識天氣,你會了嗎?
    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云的形狀、來向、移速、厚薄、顏色等的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我們在這裡將這些有關"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彙總在一起,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觀察對照。
  • 「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原標題:「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問:在缺乏天氣預報設備的古代,人們根據云的形狀、來向、顏色等變化,總結出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氣象規律,變成氣象諺語口口相傳。直到今天,不少天氣諺語還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預報未來天氣變化,比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東虹日頭西虹雨」等等。
  • 農村俗語:「二月裡打雷,麥子積成堆」,老人的話,靠譜嗎?
    老話兒講,「長五月短十月,不長不短二八月」,時間已經到了二月下旬,天也慢慢變長了。隨著天氣的回溫,村頭的老人們又開始聚堆兒聊天嘮嗑了。村裡有個老頭,大傢伙兒一般都喊他老廖,這老頭在筆者老家可不簡單,他要麼不說話,要麼一說話就成為聊天「小分隊」的核心,在當地,老廖可算得上是個「農事通」了,尤其是對於農耕生產方面的諺語俗語尤為精通。這不,二月臨尾了,老廖又給大傢伙兒普及起來關於「二月」的俗語諺語了。
  • 民間諺語是這樣說的
    靠天吃飯的人們對這一節氣的天氣狀況十分看重,就連驚蟄前後是否下雨和打雷也預示著一年的收成好壞,並以此來決定春耕的時機。對於不用種地的人群,似乎不太需要關注這些。然而,「春雷響,萬物長」,驚蟄一到,萬物復甦,病菌開始活躍,天氣乍暖還寒,挑戰著人們的抵抗力,如果不加以重視和預防,疾病隨時會乘虛而入。
  • 請保持自己的好奇心之:蜘蛛真的可以預測天氣嗎?
    人們常說「蜘蛛吐絲天放晴」,意思是說,蜘蛛開始吐絲織網了,說明天氣馬上就好轉了。這種說法真的靠譜嗎?小小的蜘蛛真的能預測天氣嗎?當陰雨天氣來臨時,由於空氣中溼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絲器部分凝結成小水珠,這樣蜘蛛吐絲時會感到困難,於是它們便停止放絲而收網。相反,當空氣中溼度變小、天氣轉好時,蜘蛛吐絲順利,便張網捕蟲了。此外,有研究證實,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頻率的聲音。當天氣轉晴時,昆蟲活動頻繁,蜘蛛很快就會發覺,所以便添絲織網,準備捕捉。這就是民間諺語「蜘蛛掛網,久雨必晴」的科學依據。
  • 天氣諺語:朝霞不出門,下一句才是要出發的時間!值得收藏!
    在古代,古人不僅製造了《24節氣》,還能通過太陽的日升日落來觀測天氣,對於古人的智慧,我們不得不佩服,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和太陽有關的諺語。1、朝燒莫洗衣裙,晚燒明日天晴。早上如果有朝霞,想必今天可能會下雨,晚霞的話明日一定是大太陽。
  • 世界氣象日|觀雲識天!讓我們讀懂天氣「表情包」
    nbsp&nbsp&nbsp這也是人們常說的「看雲識天氣」&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這類的諺語大家一定很熟悉。
  • 【考向預測】一文教你如何從農業諺語和物候學中學習地理知識
    有光,電、聲現象與天氣的諺語 星星密,雨滴滴。 星星稀,好天氣。 星星明,來日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直閃雨小,橫閃雨大。
  • 農村諺語,預測天氣準確度竟如此高,你知道幾個?
    有句老話;「智慧來自於民間」在日常生活中就會發現,來自民間預知天氣的諺語和天氣預報的準確度不分上下,下面隨便列出5條,看看你都知道嗎?二、久晴大霧雨,久雨大霧晴這句諺語後經氣象學家分析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晴朗的天氣久了,空氣含有的水分自然後會少, 突然出現了大霧天,最大可能就是暖溼空氣侵入,預示將轉陰雨天氣。反之是一個道理。可見農民長期的與大自然接觸,觀察周圍的事物跡象,預知天氣準確度是十分的高。
  • 玩野哥:外出遊玩, 如何看雲識天氣
    登山怕暴風雪,徒步怕雨天溼滑……多少事故,歸根結底與突變的天氣有關。然而,天氣預報那麼不靠譜如何成為夜觀天象就能判斷天氣的真正高手?天氣對戶外有多重要?做好準備再出發對戶外愛好者來說,天氣至關重要。鉤捲雲往往比較薄,並且平行排列,一頭大,一頭具有彎曲拖尾,像加長版的標點符號中的逗號,這種雲是因高空中冰晶下降過程中因風切入而形成,如果鉤捲雲的大量出現往往意味著變天,所以民間有「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的說法。
  • 【生活物理】大氣光現象與天氣諺語
    天氣諺語是以成語或歌謠形式在民間流傳的能夠預示未來天氣變化的經驗辭語,它因果關係明確、語句簡煉,是中國民間所特有的一筆寶貴文化財富。許多天氣諺語與大氣中的光現象密切相關,蘊藏了豐富的物理道理。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引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天氣諺語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 「霜重見晴天」靠譜嗎?
    我們生活中有許多耳熟能詳、流傳甚廣的氣象諺語,如「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蜻蜓低飛要下雨」等,它們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預測天氣變化的經驗性俗語。多數氣象諺語來源於觀察當地天氣現象的經驗總結,僅適用於局地小範圍,但也有一些像「霜重見晴天」這樣的諺語廣泛適用於大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