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物理】大氣光現象與天氣諺語

2021-01-21 環球物理

天氣諺語是以成語或歌謠形式在民間流傳的能夠預示未來天氣變化的經驗辭語,它因果關係明確、語句簡煉,是中國民間所特有的一筆寶貴文化財富。許多天氣諺語與大氣中的光現象密切相關,蘊藏了豐富的物理道理。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引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天氣諺語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一、大氣中的光現象

  大氣是由空氣分子和水滴、冰晶及其它各種氣溶膠粒子組成的,它們都會與光波發生相互作用。由於大氣的不均勻性,以及大氣總處於不停頓的複雜運動之中,它對光的折射、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是複雜多變的,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絢麗多彩的大氣光現象。肉眼所能直接感覺到的大氣光現象可以分為三類:

  1、大氣中光的散射現象



  當我們避開太陽朝天空張望時,看到的是蔚藍的天空,這就是說,在那個方向的天空有光線射入我們的眼帘,從太陽發射過來的光線,在天空的某個地方改變了方向,不然的話,我們所能看到的一切,就只不過是星際空間的黑暗,或者是來自某個遙遠星辰的亮光。原來,當光線穿過地球周圍的大氣時,它遇到大氣分子或氣溶膠粒子等時,便會與它們發生相互作用,重新向四面八方發射出頻率與入射光的相同,但強度較弱的光(稱子波),這種現象稱光散射。在清潔大氣中,起主要散射作用的是大氣氣體分子,發生分子散射(或稱瑞利散射)。散射光分布均勻且對稱,散射光強度與人射波長4次方成反比,所以在發生大氣分子散射的日光中,紫、藍和青色光比綠、黃、橙和紅色光為強,最後綜合效果使天穹呈現藍色。但當大氣十分渾濁、大氣中懸浮粒子大量增加時,起主要作用是散射光的強度分布不對稱的米氏散射。米氏散射與入射波長依賴關係不明顯,因此天穹呈現青灰色,在天邊甚至出現不透明的灰白色。曙暮光是大氣散射的另一現象,當太陽在地平面以下時,太陽光無法直接到達地面,但是它能照亮地面以上的大氣層,使天空明亮。曙暮光指的就是黎明和黃昏這段時間的光亮。

  2、大氣中光的折射現象


  當光在大氣中傳播時,大氣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連續介質。大氣折射率的大小取決於大氣的溫度、壓強和大氣中水汽分子密度。一般情況下,地球上空氣的密度隨高度變化,折射率隨密度減小而減小,因此光在大氣中傳播時,通過一層層密度不同的大氣,在各層的分界面處會發生折射,使光線不沿直線傳播而是變彎曲。這樣當我們觀察太陽、月亮或其它星體時,從大氣外層射入的光線在進入大氣層後的軌跡是一條彎向地面的弧線。然而就人的主觀感覺來講,總認為光線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天體的真實方向與視方向之間存在一定的夾角(稱為蒙氣差)。也正是由於大氣的折射,日出時,在太陽未達到地平線之前,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太陽了;而在日落時,太陽剛剛落到地平線以下時,我們還能看到它。

  由於大氣中,氣壓、溫度、溼度的分布很不均勻且不斷變化,因此大氣折射率的分布和變化實際相當複雜,因此會形成多種多樣的折射現象。如當大氣中溫度的垂直分布出現異常時,就會引起空氣密度垂直變化異常因而產生異常折射,來自遠處目標物的光線可能在另一高度發生全反射,這樣除能看到本身實物外,還可以看到它的反射像,這就是我們通常稱為的「海市蜃樓」。

   3、雲霧中的光現象



  雲霧中存在大量懸浮的水滴和冰晶。光線通過雲霧時,不同大小的水滴對光的傳播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光線會在大水滴表面發生折射與反射現象,對於一定大小的小水滴會發生衍射現象,對於與光波長接近的微小水滴,則會發生散射。因而,伴隨著雲霧降水的發展,就形成了許多種光學現象,最常見的有虹、華和暈。

  虹是由於太陽光線在大氣水滴表面的折射與反射產生的。光線照射到雨滴後,在雨滴表面會發生折射,各種顏色的光發生偏離,其中紫色光的折射程度最大,紅色光的折射最小,其它各色光則介乎於兩者之間,折射光線再經過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到我們的眼裡。由於空氣懸浮的雨滴很多,所以當我們仰望天空時,同一弧線上的雨滴所折射出的不同顏色的光線角度相同,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內紫外紅的彩色光帶,即彩虹。若光線在雨點內產生二次內反射後再通過折射到我們眼帘時,光弧色帶就與虹正好相反,稱為副虹或霓。

  雲中分布著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當其直徑僅比光波波長大幾倍到十幾倍時,入射的日、月光在雲中會發生衍射現象,在日、月周圍可以看到小的彩色光環,這種現象稱為華(或冕)。因為衍射現象中各種顏色光受到的影響程度不同,因而光環為彩色,內環呈青藍色(紫色不太顯著),其外呈黃色為主,最外呈紅色,並且水滴愈小華環愈大。由於日光太亮,一般不易觀察到日華,月華則比較常見。

  若天空中有卷層雲,陽光或月光透過雲中的冰晶時發生折射和反射,便會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產生彩色光環,這種七色彩環稱為日暈或月暈,統稱為暈。暈的色序與虹相反,內側呈淡紅色,外側為紫色。暈的種類很多,有的呈環形,稱之為「圓暈」;有的呈弧形,稱之為「珥」;還有的呈光斑形,稱為「幻日」或「假日」。

  二、相關天氣諺語的分析

  大氣中的不同光現象反映了大氣中不同的狀態分布和大氣的微物理結構。很多大氣光現象與天氣過程有聯繫,可作為未來天氣的徵兆,據此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和歸納出了許多天氣諺語。


  1、與大氣中光的散射現象有關的諺語


  在黃昏和黎明時,陽光斜穿過大氣層,在低層大氣中有很長的光程,並經大氣中空氣分子、水汽、塵埃微粒的散射和吸收才能到達人的眼睛, 在天邊有時會出現五彩繽紛的霞。一般來講,在日出日落方向上,從地面向天頂,霞的色彩排列是接近地面為紅色,漸次變為橙、黃、綠、蘭各種顏色。當大氣中溼度較大時,或在系統性雲系移近時,空中會懸浮著很多較大的水滴,這些不同大小的水滴對各種顏色光有不同的散射作用。大氣中水汽含量越多,霞的色彩就越鮮豔。我國大部分地區降雨天氣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一是受西風帶影響,系統性天氣過程自西向東移動,形成系統性降水天氣。另一個是受空氣對流影響形成對流性降水過程,隨著日照加強而空氣對流增強,往往在中午前後形成局部降雨。夏季早上,低空空氣穩定,很少塵埃,如果當時有鮮豔的紅霞,稱為早霞。這表示東方低空含有許多水滴,有雲層存在,隨著太陽升高,熱力對流逐漸向平地發展,雲層也會漸密,壞天氣將逐漸逼近,預示天氣將要轉向陰雨;而傍晚,是一天中溫度相對較高的時候,低空大氣中水分一般不會很多,但塵埃因對流變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層。因此,如果出現鮮豔的晚霞,主要是由塵埃等幹粒子對陽光散射所致,說明我們西邊的上遊地區天氣已經轉晴或雲層已經裂開,按照氣流由西向東移動的規律,未來本地的天氣就要轉晴。因此諺云:「朝霞不出門,暮霞走千裡」,也才有了「日出一點紅,不雨便是風」、「日落晴彩,久晴可待」、「早燒不出門,晚燒行千裡」等諺語。


2、與大氣中光的折射現象有關的諺語



  光線穿過大氣層會發生折射。我們會經常看到星光的位置和亮度不斷發生變化,出現閃爍現象。這是因為大氣中存在著亂流運動,這種運動使大氣中有著很多不斷變化著的、折射率與周圍大氣很不相同的微小氣塊,當光線經過這些小氣塊時,光線傳播的方向與強度都會發生瞬時變化,使我們感到星光在閃爍,有時亦可看到顏色變化。星光閃爍程度反映了大氣的物理狀態,若夏天夜晚天空星光閃爍不定,說明大氣擾動劇烈,預示不久將有風雨出現。星從哪方開始閃動,風雨就從哪方來。如滿天星鬥閃動,風雨就有可能在天明來臨。因而有「星星眨眼,下雨不遠」的天氣諺語。

  3、與雲霧中的光現象有關的諺語



  雲霧中的水滴、冰晶會引起虹、華和暈等光現象。

  虹的出現與天氣變化密切相關,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中緯度,系統性降水天氣大多由西向東移動。因為虹都出現在太陽的相對方向,如果早上在西方天空出現虹,說明西邊的大氣中存在大量水滴,它隨著天氣系統自西向東移動,本地將會下雨;如果在傍晚看到東方出現虹,說明東邊的大氣中存在大量水滴,而西方已經轉晴。由於天氣系統已東移過境,未來本地就不再下雨了。因此,我國廣泛流傳著「東虹日頭西虹雨」、「有虹在東,有雨落空;有虹在西,人披蓑衣」等諺語,《詩經》中所寫「朝臍於西,崇朝其雨」也是這一含義。

  由於有卷層雲存在才出現暈,而卷層雲通常出現在氣旋的前端。在離鋒面數百公裡的後面,就是鋒面所造成的雲雨區。隨著地面鋒的移近,伴隨而來的天氣將是雲層愈來愈低,風力逐漸增強,並出現降水。所以,日、月暈的出現,就意味著風雨天氣即將到來,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月光帶枷,大雨落下」、「月亮生毛,大雨衝壕」之說。當然這並不是說,出現日暈一定是下雨的徵兆,出現月暈必颳風,還要看其他的天氣條件。若只是氣旋邊緣經過此地,則不一定有雨,只是雲層增厚,風力增強,風向改變。在熱帶氣旋的外緣,也有卷層雲存在,同樣會成暈。所以颱風季節,低緯度地區看到天空有捲雲並有暈出現時,可能是颱風將至的徵兆。

  華是衍射造成的,光通過小水滴或小冰晶時發生衍射的情形與夫朗和費小孔衍射基本相似。彩色圓環的大小顯示出雲中水滴或冰晶的大小。日環變大是天氣晴朗的預兆,這表明水蒸氣正在蒸發,藍天會更清晰。縮小的日冕意味著將要下雨。午後太陽如果閃爍綠光,表明天氣相當不錯,這樣的狀況至少可以維持 24小時。所以有「大華晴、小華雨」的諺語。

  當然,由於天氣諺語往往具有地區和季節的局限性,並且是人們憑視覺和感覺來預測天氣的。而天氣是一個不斷移動、發展的複雜系統,用天氣諺語這一比較籠統的表述預測天氣可能會產生偏差。所以對天氣諺語,必須結合理論和實踐進行分析和驗證,因地制宜地正確運用。




相關焦點

  • 「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原標題:「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問:在缺乏天氣預報設備的古代,人們根據云的形狀、來向、顏色等變化,總結出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氣象規律,變成氣象諺語口口相傳。直到今天,不少天氣諺語還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預報未來天氣變化,比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東虹日頭西虹雨」等等。
  • 「魚鱗天」的天氣諺語
    在天氣諺語中有「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和「魚鱗天,不雨也風顛」之說,但同是「魚鱗天」,為什麼對未來天氣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預測呢?其實在氣象觀測中,「魚鱗斑」和「魚鱗天」所表現的天氣現象是不一樣的。  「魚鱗斑」指的是由很多粗魚鱗狀或瓦片狀的灰白雲塊有規律地排列而成。各個雲狀成塊,但又互相相關。在雲狀之間的空隙,可以看見藍天。即使雲層較厚的地方,也能顯示出太陽或月亮的位置,雲塊中心較厚,看上去較灰暗,邊緣較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好像一片粗魚鱗。雲塊排列整齊,又像房頂上的瓦片。氣象上稱它為透光高積雲。
  • 經常聽到不少與天氣有關的諺語 它們靠譜嗎?
    經常聽到不少與天氣有關的諺語,人們常以此來預報天氣。比如「東北風,雨太公」、「瓦塊雲,曬死人」等,預報的效果往往還不錯。那麼,天氣諺語有無科學道理?氣象工作者經過大量研究,發現生活中的許多天氣諺語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要準確地預報天氣,還要重視地方性和季節性的特點。
  • 「天光頭烏雲障,下半天曬死老和尚」 天氣諺語靠譜嗎
    「東虹日頭西虹雨」氣象工作者經過大量研究,發現生活中的許多天氣諺語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要準確地預報天氣,還要重視地方性和季節性的特點。例如,「東虹日頭西虹雨」是說,人們如果在傍晚看到東方天空有虹,則預示著當地天氣晴好;如果早上看到西方天空有虹,則表示當地將會是陰雨天。這樣預測是否有科學依據?
  • 日暈出現後會有什麼天氣 臨沂人一定知道這句諺語
    不管是日暈還是月暈都預示著不同的天氣,這是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總結的經驗,說明了暈的出現與天氣是有很大的關係的,那麼日暈預示著什麼天氣呢?   關於日暈,民間有一句諺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也就是說,日暈出現後,次日凌晨當地會出現降水天氣。
  • 世界氣象日: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氣象諺語嗎
    " 聽著這些有趣的諺語,大家是不是覺得很親切呢!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著氣象變化的奧秘。在那個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預報天氣的時代,廣大勞動人民憑藉著自己的經驗,一點點總結出了這些有趣又很有道理的氣象諺語,用來方便人們的生活和勞作。時至今日,這些諺語還仍然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幫助我們快速地了解天氣情況。
  • 周濤論述——光的一個物理現象
    正因為空間中存在有許多的未知的元素產生的能量,才使得我從傳統的意識認為是錯誤的現象中,發現了物質因光變、色就變,質就變,且光在空間受其他元素能量的影響後會變形----這一光的物理現象。通過光的這一物理現象又發現了光在受到某些元素能量的影響時,會形成不同色彩的光暈、光圖,光色結構。在空間中許多不同顏色的雲彩、光色、包括不同色彩的北極光,都是因為光在受到不同元素產生的能量的影響後形成的。
  • 50條天氣諺語,有趣又實用,收藏起來慢慢看
    大家應該留意到12號一條熱搜——天氣預報冷到發紫,說的是冷空氣南下,大部分地區遭遇大幅度降溫,「紫」表示降溫的一定程度(總之很冷就對了)。當看著天氣預報中國地圖大片紫色「瑟瑟發抖」時,大家是否想過這樣的問題,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古代,對於「陰晴雨雪」如何「預知」?
  • 70年代的小學生採用各種辦法驗證諺語預報天氣的準確性
    天氣預報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國家正規機構公布的天氣預報,需要一系列的測量儀器對溫度、溼度、氣壓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最終得出近幾天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相對高些。另一個是靠口口相傳、民間諺語預報天氣情況,主要是根據動物在天氣變化前的異常反應進行天氣預報,準確率相對低些。
  • 虹、霓與冰暈以及扯扯其他大氣光現象...
    12月13日晨於密雲後八家莊,日初升之22°日暈似乎也有一點點日柱的影子第一篇寫的獨自一人去密雲看天鵝,順帶地還看到了如此美麗的天象,同日北京大學青年天文學會在密雲古北口亦觀測到了這次冰暈。聽完校合唱團,走向圖書館列印東西路上抬頭所見,霧霾輕籠,月光朦朧,月華若有若無(注意,月華日華角半徑比22°小得多,且原理為衍射,哈哈,去學學夫琅禾費衍射吧23333),隨意拍了幾張,猛地發現高ISO的電子取景器中竟然出現了淡淡一大圈!真的,不到萬分之一秒就反應過來了,月暈?!周二晚上在寫這個「論文」時還翻了計雲天冬兩位大師微博,看一下別人的生活。
  • 初中物理:《光現象》教材分析
    >⑴光源:它是光現象出現的根本.⑵光的傳播:光被眼睛觀察到,被利用是光從光源傳出來而出現的.光是怎樣傳播的?是沿直線傳播的,還是沿曲線傳播的?傳播的速度如何 (要不要介質 )?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物體會怎樣?遇到不透明物體會怎樣?發生什麼現象?有沒有規律?如果有規律,怎樣找出這個規律? 是個什麼規律?找出它有什麼意義?
  • 天氣預報:從佔卜到經驗分析
    在此過程中誕生了不少流傳至今的氣象諺語,比如「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就是代表。這些諺語有的反映各種天氣變化的前後聯繫,有的則描述氣候規律,有的則是通過觀察日、月、雲、風、霧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反覆總結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可信度的生活常識。  我國的氣象預報在起步之初,還沒有衛星遙感技術,臺站資料也十分欠缺。很多預報還都依靠當地天氣諺語、動物在天氣變化前的反應等辦法。
  • 農村諺語,預測天氣準確度竟如此高,你知道幾個?
    有句老話;「智慧來自於民間」在日常生活中就會發現,來自民間預知天氣的諺語和天氣預報的準確度不分上下,下面隨便列出5條,看看你都知道嗎?二、久晴大霧雨,久雨大霧晴這句諺語後經氣象學家分析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晴朗的天氣久了,空氣含有的水分自然後會少, 突然出現了大霧天,最大可能就是暖溼空氣侵入,預示將轉陰雨天氣。反之是一個道理。可見農民長期的與大自然接觸,觀察周圍的事物跡象,預知天氣準確度是十分的高。
  • 盤點那些農村天氣老話,無時不刻不在透露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天氣諺語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與大自然鬥爭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實踐所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多以成語或歌謠的形式在民間流傳, 它有著非常豐厚的實踐基礎 ,也擁有比現有氣象資料年代長久的資料基礎,在古代這些寶貴的諺語給我我們的祖先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那麼接下來就與大夥分享幾個關於天氣的諺語吧
  • 原來還有這些罕見的天氣現象!
    冬天帶來的天氣可能會是陰天,下雨,亦或是下雪。這些天氣現象都是很常見的,但這篇文章不我是要和你談論天氣,我是要和你盤點那些可能很美麗,也可能很怪異的天氣現象。月全食的時候濃厚的大氣層可能會把其他顏色的光吸收掉,就只有紅色的光能透進來,然後大氣層就會把紅色的光折射到月亮上,這時候月亮在我們眼裡就變成紅色的了。
  • 大氣|與大氣作用相關現象的解釋
    大氣這種混合氣體,它對不同顏色的光的作用不同,這與空氣中物質的分子直徑有關,在可見光中紅色的光波最長,紅光在遇到大氣分子時或小顆粒塵埃時最不容易被散射,紅光的穿雲破霧的作用最強,因此,許多警示標緻多採用紅色,如火車的信號燈、汽車的剎車燈、警車的警示燈等等,這樣以便人們遠遠都能觀察到,從而達到預警的作用。
  • 光的轉換現象及其物理意義淺析
    作者:彭曉韜 日期:2020.05.22 [文章摘要]:光是人們最熟悉的、最不可勿缺的,但又是最不熟悉的、最具有爭議的物理現象。通常人們對光與介質的作用多以反射/散射、折射/透射來形容。但對無處不在的光的轉換現象卻很少關注,以至於達到了視而不見的程度。無論是太陽光下映入人們眼帘中的各種景色,還是璀璨星空,以及植物的葉綠花紅、動物的毛色斑斕、飾品的珠光寶氣、人臉的膚色變遷,無不與光的轉換有關係。本文就光的轉換現象及其物理意義作些嘗試性分析,供有興趣者參考。
  • 農村諺語:「蜘蛛織網,久雨必晴」,村民預測天氣有哪些妙招?
    農村諺語:「蜘蛛織網,久雨必晴」,村民預測天氣有哪些妙招?蜘蛛是一種其貌不揚的動物,歷史的軍事專家們都特別喜歡這種動物,因為通過蜘蛛的生活習性是可以預測到最近的天氣狀況。蜘蛛的尾部有很多吐絲的小器官,假如天氣將要下雨,空氣的溼度也會漸漸上升,水汽也會變得越來越多,然後水汽在蜘蛛吐的絲上凝聚了小水珠,這樣對蜘蛛的吐絲工作是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反之,如果天氣狀況晴朗,蜘蛛吐的絲會急劇上升,也是為了能夠捕食得以生存。這就是農村裡面用「蜘蛛織網在活動,久雨必晴捉昆蟲」這一諺語來觀察天氣的原因。
  • 火星夜空出現「發光現象」,一種看不見的光,是怎麼形成的?
    2020年8月5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一項新研究發現,當藍色太陽落山之後,火星黑暗面上空出現發光現象,一種看不見的光芒,只能通過特殊設備觀看。發光現象大約出現在70公裡高空,它是怎麼形成的呢?專家認為,只有當火星空氣中氮和氧結合成一氧化氮時,大氣層就開始發光。為了揭示這種奇怪發現現象,先得了解一下火星大氣,火星大氣雖比地球大氣稀薄得多,但是卻異常複雜,時常出現席捲全球的風暴。
  • 海南日報數字報-系正常大氣光學現象國內多地都曾出現
    海南省氣象臺臺長蔡親波解釋,日暈是日光通過雲層中的冰晶時,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一種大氣光學現象。日暈形成的條件較為苛刻,但國內許多地方都曾出現。  當光線射入雲層中的冰晶後,經過兩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