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系正常大氣光學現象國內多地都曾出現

2021-01-09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海口3月30日訊 (記者劉貢)3月29日,瓊海博鰲上空出現日暈,當天12時30分許,三亞上空也出現日暈這一天文現象。海南省氣象臺臺長蔡親波解釋,日暈是日光通過雲層中的冰晶時,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一種大氣光學現象。日暈形成的條件較為苛刻,但國內許多地方都曾出現。

  當光線射入雲層中的冰晶後,經過兩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有卷層雲時,天空中會飄浮著無數冰晶,在太陽周圍同一圈上的冰晶,都能將同一種顏色的光折射到我們的眼睛裡形成內紅外紫的暈環(通常呈環狀或弧狀,有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由太陽照射冰晶反射至人類眼睛稱為「日暈」,月球照射冰晶反射至人類眼睛則稱為「月暈」)。天空中有冰晶組成的卷層雲時,往往在太陽周圍出現一個或兩個以上以太陽為中心、內紅外紫的彩色光環,有時還會出現很多彩色或白色的光點和光弧,這些光環、光點和光弧統稱為暈。

  「所以,出現日暈現象並不是什麼預兆,只是一種正常的大氣光學物理現象,日暈的出現,往往會預示天氣要發生一定的變化。」蔡親波表示。下轉A04版▶

  ◀上接A01版

  蔡親波進一步解釋,日暈所需要的氣象條件是比較苛刻。首先天空得有適量的高雲,因為這個雲是產生幾日同輝現象的物質載體,雲太少了,它形成不了;雲太多了,可以把光直接吸收掉了,射不到地面上來;雲太低了,雲中主要含量是水滴而不是冰晶,形成的將是彩虹而不是日暈。

  第二個條件是空氣中必須得有足夠的水汽。冰晶是水汽在冰核上凝華增長而形成的固態水成物。通常情況下,六菱體的冰晶存在才能產生光的折射。

  第三個條件是風得比較小,大氣層也得比較穩定,否則的話,有規則的冰晶就會被打亂,也形成不了有規律的光的折射現象。

  蔡親波說,3月29日冷空氣影響減弱,氣溫明顯上升,天氣轉好,但高層西南風較強,高層水汽含量豐富,海南上空出現了較多的卷層雲,在這樣的氣象條件下,三亞、瓊海等地上空就出現了日暈。

相關焦點

  • 北京上空出現七彩雲和日暈 專家:系常見大氣現象
    北京上空出現七彩雲和日暈 專家:系常見大氣現象 原標題: 攝影/本報記者 崔峻  昨天,不少北京市民拍到了天空出現「七彩雲」和「日暈」的現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2019最後一天,這裡的天上出現了仨「太陽」!氣象學家:是大氣光學現象
    還有網友拍下視頻,視頻中有村民稱自己活30多年頭一次見到。
  • 海南日報數字報
    而海南的氣候、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養殖食蟹猴非常有利的自然條件。 隨著世界醫學研究不斷增長的需求,食蟹猴的需求量也就大大增加,2003年,身為海富實業董事長的蘇世華看到實驗動物廣闊的市場前景,乾脆就創辦了海南金港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實驗動物———食蟹猴的繁育。  從公司創建開始,蘇世華就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不能培育出純淨度高的食蟹猴,項目再好,海南的環境再好也無濟於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當紫水雞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它的外形特徵,它的羽毛顏色,它的生活規律,著實「萌」得很,但願這美麗的生靈,能永伴我們的生活環境。  紫水雞曾被認定為業已滅絕的鳥類,上世紀中葉重新出現,但數量稀少。  在海南,紫水雞唯一鍾情的地方是昌江海尾溼地公園。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文\見習記者 蔡 倩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黃茲志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 傑  將南洋風格與本土元素相結合是海南僑鄉建築的普遍特點,文昌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隨處可見,還將南洋風格與伊斯蘭風格的時尚大氣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介紹,以水母為代表的刺胞動物,佔據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的根基部位,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動物演化的開始。而作為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桃花水母又是該物種類群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盲枝,對於揭示遺傳基因規律、解讀遺傳密碼,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價值。  為什麼偏偏只有它能適應淡水?環境因子對它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桃花水母的身上有太多謎團待解。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走路不穩動作慢 警惕帕金森
    然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中青年患上了帕金森病。據了解,目前全球有500多萬帕金森病患者,其中近300萬在中國。發病率不低,而與之相對的是廣大患者對此疾病的低認知度、低就診率。  得了帕金森病到底怎麼辦?帕金森病真的是不治之症嗎?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遊詠。
  • 海南日報數字報-杓鷸雖小「地位」卻高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5月5日,海南觀鳥會「鳥友」dima(網名)在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昌明村附近的一處瓜菜地裡拍攝到小杓鷸的視頻。這是海口首次發現小杓鷸記錄。  小杓鷸屬於鴴形目鷸科的涉禽,體長30釐米左右,是體型最小的杓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羊風精說,2016年,他在自家的10多畝地裡種下200多棵牛油果樹,那是全家人致富的希望。可是,果樹病蟲害防不勝防,一開始,他以為只是偶然死樹,沒想到一個星期後,果樹就像得了傳染病一樣,100多棵樹陸續出現枯死症狀。羊風精心急如焚,希望能找到拯救牛油果樹的植物專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抹不去的時代印痕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5月13日至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代表將雲集海南博鰲,參加「中國知青文化博鰲高峰論壇」。論壇圍繞知青和知青文化,將一個特定年代的特殊事件重新梳理和解讀。1700多萬人的龐大知青群體,到海南插隊的就有30萬人之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一燈如豆到萬家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從一簇篝火到一盞油燈,從一根蠟燭到一顆電燈泡,昏黃的燈火搖曳升起,被照亮的一方天地裡升騰著溫熱的氣息,照明技術的變革與普及過程飽含著時代變遷的生動印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萬年火山雷虎嶺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通訊員 吳嶽貴  獨上高樓望帝京,  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繞郡城。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植物大觀園的熱帶情調
    文/見習記者 蘇慶明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特約記者 陳循靜  藍調萬寧  植物  傍山依海的萬寧,長夏無冬,雨量充沛,屬於典型熱帶季風氣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這裡十分適宜於各種熱帶亞熱帶植物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