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帕金森病,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只有老年人才會得的疾病。然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中青年患上了帕金森病。據了解,目前全球有500多萬帕金森病患者,其中近300萬在中國。發病率不低,而與之相對的是廣大患者對此疾病的低認知度、低就診率。
得了帕金森病到底怎麼辦?帕金森病真的是不治之症嗎?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遊詠。
帕金森病易誤診
每一個帕金森病患者都經歷了艱難的求醫和康復歷程。
今年40歲出頭,家住萬寧的教師符瓊花(化名)患上帕金森已近10個年頭。2009年,她開始感覺胳膊肌肉酸疼,黑板上的字寫得越來越輕,坐在後排的學生都說看不清她的板書;給學生批改作業時候,覺得胳膊發酸發漲。
符瓊花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當時也有醫生懷疑她可能患上了帕金森病,但考慮到她年紀不大,便忽略了這個可能。
此後的4年間,符瓊花一直按照頸椎病接受治療,但病情一直持續加重,後來連走路也成了問題,需要別人攙扶。這些症狀斷斷續續持續了幾年,在四處求醫後,符瓊花最終被確診為帕金森病。
「200多年前帕金森病被發現,如今,很多人依然對帕金森病感到陌生。」遊詠介紹, 現在很多醫生和患者對帕金森病的認識都不夠,經常把帕金森病誤診為肩周炎、腦梗、周圍性神經炎,甚至還有被誤診為前列腺增生的。
遊詠介紹,帕金森病患者往往都會出現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運動症狀中,最常見的就是運動遲緩和震顫,如果患者出現了震顫,一般都會懷疑是帕金森病。但是如果是動作變慢,則很容易被認為是正常老化而被忽略。帕金森病在運動症狀出現前10年,患者可能出現各種非運動症狀,如便秘、焦慮、抑鬱、失眠、睡覺時大喊大叫等,當這些現象合併動作遲緩時要高度注意,及時就診。
遊詠表示,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近些年對帕金森病運動症狀的治療效果已顯著提高,但與此相對的是非運動症狀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比如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現痴呆,嚴重影響患者獨立生活能力,如果在疾病早期及時進行評估,提早幹預,有望延緩帕金森病性痴呆的發生和發展。
帕金森病盯上年輕人
時下,帕金森病正盯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三四十歲的中青年患病群體逐漸增多。遊詠介紹,她接診過年齡最小的帕金森病患只有14歲。
「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主要與人體老化、遺傳和環境等綜合因素有關,而年輕患者不少是遺傳因素導致的。」遊詠認為,缺乏運動、長期接觸毒素等,也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發現,長期接觸殺蟲劑、除草劑、農藥等這些化學物質或錳、鐵、鉛、銅這些金屬的人群,患帕金森病的危險性會顯著提升。長期接觸有毒有害物質的人群,如油漆工人,也是帕金森病的高發人群。」遊詠介紹,「從目前來看,農村地區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城市。」
遊詠建議,經常接觸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的人群必須要加強勞動防護,在進行與農藥密切接觸的作業時要穿隔離衣、戴口罩,作業完成後要洗頭、洗澡、更換衣服,尤其是已經有家屬罹患帕金森病的人,更需要儘量減少或避免與農藥接觸。
帕金森患者需長期規範治療
遊詠介紹,帕金森病目前還沒有治癒的方法。雖然帕金森病本身並不致命,一般不影響壽命,但是,帕金森病的一系列症狀卻會導致比較嚴重的後果。
比如,有患者在過馬路時,毫無預兆地突然雙腳一動不動,極易引發交通事故;吞咽障礙會引發肺炎,並增加患者窒息死亡的風險;平衡和姿勢問題會導致患者跌倒,甚至引發骨折和腦外傷等。
「儘管目前帕金森病無法治癒,但藥物和手術都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症狀,因此帕金森病的治療強調的是一個 『持久戰』管理。」遊詠介紹,目前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已經開設了帕金森專病門診,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精神心理及康復科等多學科診療團隊的緊密合作,可以讓越來越多的患者經過科學規範的藥物和手術治療後保持良好的運動機能、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
遊詠指出,患者到帕金森專病門診就診,醫生可以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更清楚地了解患者的初始症狀、發病情況以及體徵,包括治療的情況。帕金森專病門診的醫生可以根據帕金森病患者不同的發病階段,給出相應適合的治療方案,而科學細緻的評估和多學科的綜合管理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減輕照護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