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走路不穩動作慢 警惕帕金森

2020-12-05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侯賽

  提起帕金森病,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只有老年人才會得的疾病。然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中青年患上了帕金森病。據了解,目前全球有500多萬帕金森病患者,其中近300萬在中國。發病率不低,而與之相對的是廣大患者對此疾病的低認知度、低就診率。

  得了帕金森病到底怎麼辦?帕金森病真的是不治之症嗎?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遊詠。

  帕金森病易誤診

  每一個帕金森病患者都經歷了艱難的求醫和康復歷程。

  今年40歲出頭,家住萬寧的教師符瓊花(化名)患上帕金森已近10個年頭。2009年,她開始感覺胳膊肌肉酸疼,黑板上的字寫得越來越輕,坐在後排的學生都說看不清她的板書;給學生批改作業時候,覺得胳膊發酸發漲。

  符瓊花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當時也有醫生懷疑她可能患上了帕金森病,但考慮到她年紀不大,便忽略了這個可能。

  此後的4年間,符瓊花一直按照頸椎病接受治療,但病情一直持續加重,後來連走路也成了問題,需要別人攙扶。這些症狀斷斷續續持續了幾年,在四處求醫後,符瓊花最終被確診為帕金森病。

  「200多年前帕金森病被發現,如今,很多人依然對帕金森病感到陌生。」遊詠介紹, 現在很多醫生和患者對帕金森病的認識都不夠,經常把帕金森病誤診為肩周炎、腦梗、周圍性神經炎,甚至還有被誤診為前列腺增生的。

  遊詠介紹,帕金森病患者往往都會出現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運動症狀中,最常見的就是運動遲緩和震顫,如果患者出現了震顫,一般都會懷疑是帕金森病。但是如果是動作變慢,則很容易被認為是正常老化而被忽略。帕金森病在運動症狀出現前10年,患者可能出現各種非運動症狀,如便秘、焦慮、抑鬱、失眠、睡覺時大喊大叫等,當這些現象合併動作遲緩時要高度注意,及時就診。

  遊詠表示,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近些年對帕金森病運動症狀的治療效果已顯著提高,但與此相對的是非運動症狀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比如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現痴呆,嚴重影響患者獨立生活能力,如果在疾病早期及時進行評估,提早幹預,有望延緩帕金森病性痴呆的發生和發展。

  帕金森病盯上年輕人

  時下,帕金森病正盯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三四十歲的中青年患病群體逐漸增多。遊詠介紹,她接診過年齡最小的帕金森病患只有14歲。

  「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主要與人體老化、遺傳和環境等綜合因素有關,而年輕患者不少是遺傳因素導致的。」遊詠認為,缺乏運動、長期接觸毒素等,也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發現,長期接觸殺蟲劑、除草劑、農藥等這些化學物質或錳、鐵、鉛、銅這些金屬的人群,患帕金森病的危險性會顯著提升。長期接觸有毒有害物質的人群,如油漆工人,也是帕金森病的高發人群。」遊詠介紹,「從目前來看,農村地區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城市。」

  遊詠建議,經常接觸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的人群必須要加強勞動防護,在進行與農藥密切接觸的作業時要穿隔離衣、戴口罩,作業完成後要洗頭、洗澡、更換衣服,尤其是已經有家屬罹患帕金森病的人,更需要儘量減少或避免與農藥接觸。

  帕金森患者需長期規範治療

  遊詠介紹,帕金森病目前還沒有治癒的方法。雖然帕金森病本身並不致命,一般不影響壽命,但是,帕金森病的一系列症狀卻會導致比較嚴重的後果。

  比如,有患者在過馬路時,毫無預兆地突然雙腳一動不動,極易引發交通事故;吞咽障礙會引發肺炎,並增加患者窒息死亡的風險;平衡和姿勢問題會導致患者跌倒,甚至引發骨折和腦外傷等。

  「儘管目前帕金森病無法治癒,但藥物和手術都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症狀,因此帕金森病的治療強調的是一個 『持久戰』管理。」遊詠介紹,目前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已經開設了帕金森專病門診,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精神心理及康復科等多學科診療團隊的緊密合作,可以讓越來越多的患者經過科學規範的藥物和手術治療後保持良好的運動機能、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

  遊詠指出,患者到帕金森專病門診就診,醫生可以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更清楚地了解患者的初始症狀、發病情況以及體徵,包括治療的情況。帕金森專病門診的醫生可以根據帕金森病患者不同的發病階段,給出相應適合的治療方案,而科學細緻的評估和多學科的綜合管理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減輕照護者負擔。

相關焦點

  • 手抖就是帕金森嗎?哪些症狀能確診是得了帕金森病?
    手抖就是帕金森嗎?帕金森因為有些症狀與腦萎縮、老年痴呆等疾病相似,很容易被誤診,還有些人以為帕金森是小毛病,直接忽視了治療,那麼,到底出現哪些症狀說明是得了帕金森呢?帕金森病有哪些臨床表現?動作變慢穿衣服、系扣子、刷牙、洗臉等動作變慢,上下床費勁,寫字越來越小,很多人會誤認為是老年痴呆,其實也可能是帕金森。姿勢不穩自然站立時身體前傾,走路時擺臂減少,容易跌倒,尤其在轉彎時。
  • 帕金森為什麼被稱為不死的癌症?帕金森的4大症狀,要警惕
    ,但了解此病的人並不多,目前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帕金森疾病也逐漸高發。  帕金森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神經病變所導致的運動障礙疾病,在臨床上主要是以動作遲緩,肌肉強直以及不知步態障礙為主要特徵。此病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相對來講男性發病率比女性更高一些。  在目前有醫學研究認為帕金森的發生和年齡增長、環境、毒素接觸等有密切關係,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導致身體細胞凋亡,免疫系統異常,而使神經元大量變性而出現疾病。
  • 世界帕金森病日 | 遠離顫抖,不要「帕」
    2020年4月11日是第24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題為「抗疫抗帕,你我同行」看過電影《瘋狂動物城》的童鞋們都對那隻叫「閃電」的樹懶印象深刻總是慢半拍的動作讓人忍俊不禁
  • 世界帕金森日 | 不明原因嗅覺減退,需警惕帕金森病
    世界帕金森日 | 不明原因嗅覺減退,需警惕帕金森病 2020-04-07 1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帕金森的症狀有這些?
    帕金森是一種突發的,緩慢進展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其特徵是動作的緩慢與缺失,肌肉僵直,靜止性震顫和姿勢不穩。 2.運動遲緩,患者若長時間靜坐或停止活動,再次開始活動身體會很困難,且動作會變慢,運動幅度也會減少。很多人會把運動遲緩症狀誤解為無力,若這樣跟醫生主訴,就會被誤診為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或是頸椎病。因此若患者動作開始緩慢,同一側肢體出現無力,並伴隨有肌張力增高時,應警惕可能患上帕金森病。
  • 聰明人容易得帕金森 測一測你是易感人群嘛
    症狀非常多抖、慢、緊、不穩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狀,即手抖或是動作慢,比如寫字寫得越來越小;緊是指肌肉緊,手伸出去覺得僵硬;不穩是平衡不好,走路容易晃、摔跤。這其實是帕金森病發展到中晚期的症狀,等到真正出現手抖了,這個病可能至少存在3年,甚至十幾年了。而早期的非運動症狀,如失眠、嗅覺減退、血壓不穩定、焦慮等最困擾患者。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帕金森除了常見主症狀,還有這些不常見症狀,你都知道嗎?
    帕金森不止多發於老年人,年輕人也有可能會患上帕金森,需要提高重視與警惕。帕金森症候群會對生活質量以及身體造成極大的影響。對於帕金森病,提高認知與了解是很重要的。  而帕金森病除了典型的三大主症外,還有一些不常見的症狀,下面為大家列舉一下:  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狀以及不常見症狀:  首發的帕金森的症狀有震顫或顫抖、肌強直或動作緩慢、寫字障礙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帕金森臨床表現有哪些
    成都西南腦科醫院 顱內腫瘤、腦血管等神經外科疾病診治 帕金森臨床表現有哪些?
  • 一文讀懂帕金森病的「那些事」
    帕金森病的運動症狀 帕金森病的表現不僅僅是手抖(顫)一說起帕金森病的臨床症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手的顫抖(靜止性震顫),其實,PD病人的臨床表現還有運動遲緩(運動變慢)、肌強直(肌肉僵硬)和姿勢步態障礙(走路不穩)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冷門的肉食小動物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計思佳  10月3日,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發表了一篇名為《海蝽科在中國的首次記錄及新種羚羊礁海蝽的描述》的論文。該論文將一種新的海生昆蟲——羚羊礁海蝽,帶到世人面前。
  • 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手抖,這個症狀才是診斷的必要條件
    說到帕金森病,很多人都會想到手抖,確實這個症狀是大家比較熟知的,但也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會出現手抖,動作緩慢、走路慢才是診斷帕金森病的必要條件。帕金森病的表現主要就是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運動遲緩指的是動作變慢,逐漸會喪失主動運動,患者會做不了精細運動,繫鞋帶和扣紐扣等動作都變得緩慢,感覺困難。疾病早期,患者會感覺自己肢體的無力,沒有引起重視,一旦合併有肌張力的增高,就需要警惕帕金森病的風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旗艦動物」儒艮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有一種海洋動物,讓全世界的水手從古至今都深深懷念,衍生出了無數動人的童話故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周氏瞼虎隱含的生物密碼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孫慧  這是一場可遇不可求的幸運——於成千上萬年之後,剛好趕上時空的站點,發現物種新紀錄,為之命名,證明其與人類共同存在於此時此刻的地球上。  80後周潤邦撞上了這份幸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