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胡良兵等團隊開發了陶瓷快速燒結技術

2020-06-14 愛科學愛自然

相比於其他類型材料而言,陶瓷材料具有優異的耐熱性、耐腐蝕以及介電性能,被廣泛用於現代電子電氣領域。縱觀陶瓷材料的發展歷史,人們往往通過陶瓷組分的篩選、製備工藝的優化等方式得到綜合性能優異的陶瓷材料,以適應先進電子電氣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需求。然而,陶瓷的製備周期是限制其組分快速篩選的主要因素。為縮短陶瓷的製備周期,一系列快速燒結技術不斷湧現,例如,電火花燒結、微波燒結以及光子燒結技術確實能有效縮短陶瓷的製備周期,但上述快速燒結技術存在著設備成本高、對樣品要求苛刻或無法批量製備等不足。因此,開發出一種低成本、普適度高以及能批量化陶瓷快速燒結技術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

2020年5月1日,美國馬裡蘭大學胡良兵團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A general method to synthesize and sinter bulk ceramics in second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為了提高陶瓷組分的篩選效率,從陶瓷的燒制工藝入手,作者創造性地開發了全新的陶瓷快速燒結技術,僅用10秒左右的時間即能將陶瓷緻密化,大大縮短陶瓷的製備周期。與現存快速燒結技術(電火花燒結、微波燒結以及光子燒結技術)不同的是,該快速燒結技術具有低成本、普適性強以及可批量化等優勢。特別地,該快速燒結技術能與陶瓷基3D列印領域進行有機的結合,能有效地克服陶瓷基異形3D列印物件帶來的難加工等不足。


劃時代!胡良兵等團隊開發了陶瓷快速燒結技術


為滿足現代電子電氣行業的發展需要,加快陶瓷材料的篩選效率成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然而影響陶瓷篩選效率的關鍵在於耗時的製備工藝環節(通常陶瓷的燒制需要耗時10小時左右),因此,本研究開發出一種超快升降溫速率、超高燒結溫度(高達3000oC以上)以及熱量均勻分布的快速燒結技術,採用該工藝僅需10 s左右即可獲得高度緻密的陶瓷材料。


在燒制時,將陶瓷前驅體生片直接夾在兩根碳條之間,利用快速升溫的碳條向生片進行熱輻射和熱傳導,使其受熱均勻。值得注意的是,在極短的燒制過程中可避免揮發性元素的損失以及減輕多層功能陶瓷層間擴散等不足。此外,與閃燒燒結不同之處在於,該快速燒結工藝能升溫至3000 oC,且不依賴於陶瓷自身的屬性,因此,該燒結工藝具有很強的普適性,基本能燒結所有的陶瓷材料。


劃時代!胡良兵等團隊開發了陶瓷快速燒結技術

快速燒結技術以及陶瓷的製備過程(圖源自Science )


快速燒結技術能快速地合成多種陶瓷材料,使人們能夠快速驗證所設計預測新材料的性能,大大加快陶瓷材料的篩選效率。作者以Li石榴化合物(Li7A3B2O12;A=La group;B=Mo、W、Sn或Zr)為研究對象,採用快速燒結技術篩選所需的固態電解質。作者採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來預測和評估基於石榴石結構的非鋰離子化合物的能量。具有較小Ehull(顏色編碼為綠色)的材料應具有良好的相位穩定性,而較高Ehull(顏色編碼為紅色)則表示相位不穩定。在成分篩選中獲得大多數已知的化學計量比Li7-石榴石,如Li7La3Zr2O12、Li7Nd3Zr2O12和Li7La3Sn2O12。由於含有不同類型的La組分,使得這些石榴石化合物顯現出不同的顏色。


在傳統陶瓷製備工藝中,陶瓷的燒結過程佔其製備過程大部分的時間,這成為陶瓷篩選最大的障礙。然而,通過快速燒結技術能同時對100片陶瓷同時進行燒結,其燒結過程僅耗時10 s。相比之下,儘管SPS燒結技術作為目前高通量篩選陶瓷的主要方法,其燒結過程通常需要1~2 h,然而,SPS燒結技術無法進行批量化燒結,而且SPS燒結設備比較昂貴。這種快速燒結技術僅在數秒完成燒結,這有效地降低了可發揮發性元素的損失,另外也降低了雜相以及缺陷的產生。採用快速燒結的Li金屬塗層的Li-LLZTO-Li對稱電池的臨界電流密度高達3.2mA/cm2。此外,對Li-LLZTO-Li對稱電池進行了疲勞循環,該電池可以在0.2 mA/cm2的電流密度下循環超過400小時,顯示出良好的循環穩定性。


多層陶瓷在新能源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但是多層陶瓷在燒制過程中面臨著界面擴散的問題。作者採用快速燒結技術合成了LATP/LLZTO雙層固態電解質,與常規的燒結工藝相比,在該燒結過程中基本無界面擴散和相關的副反應產生。與LLZTO相比,LLZTO石榴石對Li金屬陽極具有較好的氧化穩定性。在陶瓷中引入低熔點的組分是在低燒結溫度下實現陶瓷緻密化的常規做法。


作者在LLZTO石榴石中摻雜了Li3PO4,使得LLZTO在較低的溫度下實現緻密化。與SPS燒結技術不同之處在於,該快速燒結技術對燒結樣品的形狀沒有特殊要求,特別適合採用3D列印合成的異性陶瓷基物件的燒結,而3D列印結構複雜的物件是無法通過SPS燒結來實現燒結的。作者採用3D列印製備了Al摻雜的SiOC(壓阻層)以及Co摻雜的SiOC(磁響應層),並進行複合疊加,經過燒結去除聚合物基體,形成多功能化的磁流傳感器。3D列印的磁流傳感器能將磁場轉變為電壓信號。對比兩種燒結方式(常規燒結和快速燒結)得到的傳感器性能,發現採用快速燒結製備得到傳感器的壓阻效應要顯著高於常規方法製備的傳感器的壓阻性能。


啟發與問題:

1. 該種高效率陶瓷快速燒結技術是否容易造成陶瓷內部缺陷?這一技術對於固態儲能電解質是否適用?(儲能電介質通常需要具有較高的擊穿電場)

2. 利用該種技術是否容易造成陶瓷晶粒生長不均勻,例如,陶瓷局部晶粒異常長大,或是對陶瓷晶粒生長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控性?

3. 對於快速燒結過程結束後,在樣品冷卻方面是否具有可控性?如果經歷驟冷,樣品出現裂紋和宏觀缺陷的概率就會增大,這對於材料本身的性能是不利的。

4. 這一技術在無機材料成型領域確實具有顛覆性,傳統的燒結爐是不是該退出歷史舞臺了?

5. 對於這一技術的產業化方面,是否會有相應的快速燒結設備出現?設備價值幾何?是否會比傳統的燒結爐貴?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實際問題。

6. 本工作中的快速燒結技術能大大提高陶瓷篩選效率,必將會對固態電解質、高性能電介質以及陶瓷基3D列印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消息: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0/521


相關焦點

  • 華人科學家登上Science封面:一分鐘完成燒結陶瓷
    《Science》May 1 封面圖(來源:官方)鈦媒體5月1日消息,美國馬蘭學帕克分校的科研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學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在惰性氣氛中輻射加熱,採用大數據計算方式,開發了一種超快高溫燒結(UHS)工藝方法,10秒合成,最多需要1分鐘時間加熱,就可輕鬆完成燒結陶瓷過程
  • 陶瓷10秒鐘就能超高速燒結?美國最新發明來了
    英國華威大學研究團隊將冷燒工藝與其他一系列陶瓷燒結技術進行對比,全面分析了冷燒技術所帶來的經濟和環境效益。燒結在陶瓷製造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但這個環節耗能高,而且碳排放量大。而冷燒工藝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緻密陶瓷可以在200°C以下,而非1400-3000°C的溫度範圍內,並只需幾分鐘,而非幾個小時內完成燒成這一環節。
  • 陶瓷10秒鐘就能超高速燒結?美國最新發明來了
    英國華威大學研究團隊將冷燒工藝與其他一系列陶瓷燒結技術進行對比,全面分析了冷燒技術所帶來的經濟和環境效益。燒結在陶瓷製造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但這個環節耗能高,而且碳排放量大。而冷燒工藝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緻密陶瓷可以在200°C以下,而非1400-3000°C的溫度範圍內,並只需幾分鐘,而非幾個小時內完成燒成這一環節。
  • 【材料課堂】陶瓷3D列印選擇性雷射燒結熔融技術,到什麼程度了?
    為滿足新一代複雜零部件的先進位造需求,產品的輕量化以及節能高效的先進位造工藝越來越受到青睞,新型製造技術不斷湧現,這些新加工方法在彌補和克服傳統加工工藝不足的同時為陶瓷零件的製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增材製造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一種新型「增量」快速製造技術,將三維模型降為系列二維平面,利用離散材料逐層堆積,自下而上「生長」成具有任意複雜結構的三維產品。
  • 與傳統燒結方法相比,氮化矽陶瓷微波燒結的優勢在哪?
    氮化矽陶瓷的傳統燒結工藝有反應燒結、熱壓燒結、常壓燒結和氣壓燒結,近年來,出現了微波燒結等新型燒結方法。利用微波能對被燒材料進行整體加熱是其最大特點,由於是整體加熱,材料受熱均勻、溫度梯度小,這樣燒成的材料性質均勻,晶粒細小,緻密性好。另外,微波燒結還有升溫速度快、高效節能等特點,可以實現傳統燒結方法無法實現的結構和性能。
  • 韓英聯合開發超低介電新星——非晶氮化硼
    a-BN的化學結構     再見傳統耗時的陶瓷燒結工藝,10秒快速燒造陶瓷的技術來了! 馬裡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胡良兵,莫一非、維吉尼亞理工大學鄭小雨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駱建合作將具有26000年歷史的陶瓷製造工藝重新改造成一種創新的陶瓷材料製造方法,這種陶瓷材料在固態電池、燃料電池、3d列印技術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製造電池固態電解質過程中,採用傳統的燒結工藝耗時漫長,需要給爐子加熱數小時,之後燒制數小時,才能完成陶瓷材料的「烘烤」。
  • 雷射燒結快速成型技術在泵製造中的應用
    而目前大多數水泵企業都是用傳統的方法來開發新產品,產品研發的周期比較長,更難以實現小批量、多品種、改型快的要求。  雷射燒結快速自動成型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直接根據CAD 模型快速生產樣件或零件的成組技術總稱。它集中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製造技術、雷射技術和材料科學技術,是先進位造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 氧化鋁陶瓷在用微波燒結的優勢
    氧化鋁陶瓷本身可以用多種方法製造,一般的緊急壓燒結法、熱壓和熱等靜壓燒結法、Sol-Gel法、CVD法等,眾所周知方法。
  • 2020先進陶瓷科技與產業大盤點
    研究者開發出10秒快速燒造陶瓷的技術 馬裡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胡良兵,莫一非、維吉尼亞理工大學鄭小雨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駱建合作開發出超高速高溫燒結新方法具有加熱速度快、冷卻速度快、溫度分布均勻、燒結溫度高達3000攝氏度等優點。
  • Fraunhofer IKTS開發多材料噴射3D列印技術,可製造陶瓷、金屬等材料
    德國Fraunhofer 陶瓷技術與系統研究所(Fraunhofer IKTS)開發了一種多材料噴射3D列印系統(Multi Material Jetting,MMJ)。MMJ 3D列印技術目前一次最多可列印四種不同的材料,包括金屬、陶瓷這樣的高性能材料。
  • 淺析金屬粉末選擇性雷射燒結快速成型技術
    近年來,他們對單一金屬粉末雷射燒結成形進行了研究,成功地製造了用於F1戰鬥機和AIM9飛彈的工NCONEL625超合金和Ti6A 14合金的金屬零件。美國航空材料公司已成功研究開發了先進的欽合金構件的雷射快速成形技術。
  • 雷射燒結快速成型技術特點及發展趨勢
    SLS快速成型技術特點:         1.縮短生產周期         2.令產品更早投入市場         3.達到更佳設計效果         4.減少因設計錯誤引致的模具修改,降低工模製造的成本         5.有多種原材料可供選樣:
  • 陶瓷革命!3D列印介電陶瓷部件不用再燒結
    中國3D列印網11月18日訊,我國很早就製作陶瓷了,其中燒制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但一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通過3D列印創建介電陶瓷部件,同時避開了通常必要的燒結階段。粉末床熔合是陶瓷添加劑製造的唯一單步工藝。研究人員專注於材料擠出。
  • 鋯鈦酸鉛(PZT)壓電陶瓷燒結有門道!
    固相燒結是製備PZT陶瓷的傳統方法,由於其操作簡單,不需要特殊設備,是已實現工業化生產PZT的主要方法。但它又存在著嚴重不足,如需要較高的燒結溫度才能燒結(通常溫度高達1300~1400℃),而PbO在高於800℃就會揮發,這樣勢必會引起組分波動,最終影響PZT陶瓷的性能,所以要求對燒結條件和燒結氣氛的控制非常嚴格。
  • 變廢為寶節能低價 東北林大團隊研發桌面型全功能雷射燒結3D印表機
    走進東北林業大學3D列印材料與技術研發中心的3D列印展區,心臟動脈模型、藝術與嚴謹兼備的微縮建築、高精度的工業零部件、獨具個性的造型工藝品……很難置信的是,這些東西的製作原料是秸稈、果殼、木竹廢料等農林廢棄物。
  • CeraBuilder100陶瓷3D印表機 助力高性能微波陶瓷器件快速研發
    陶瓷3D列印技術在航空航天,人工骨、工業精密零件製作、工藝品等領域有著諸多的應用。然而,在射頻器件、微波領域的應用鮮有報導。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電子信息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呂文中教授團隊利用武漢因泰萊雷射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CeraBuilder 100陶瓷雷射3d印表機進行了高性能MgTiO3-CaTiO3微波陶瓷3D列印成型及相關性能研究,該微波介質材料在高頻通訊、5G領域有著非常好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國際權威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上,文章名為「Fabrication
  • 選擇性雷射燒結成型技術的優點和缺陷
    採用雷射作為熔化粘結顆粒材料的熱源,列印材料為粉末,可用材料種類多,基本上加熱後可實現粘接的材料都可以,現在的材料主要有尼龍、金屬、陶瓷粉末材料。加工時,需要先把粉末預熱到比材料熔點低一點的溫度,這個過程大概需要幾個小時,這也使得SLS列印時間總體來說用時比較長(單獨從選擇燒結來說,它的列印速度可以說是最快的)。SLS列印可以分為散步,前處理、雷射選擇燒結和後處理。
  • 光固化陶瓷3D印表機列印、漿料配製、坯體燒結流程全解
    光固化陶瓷3D列印技術是一種低溫3D列印成形的先進陶瓷製備方法,可以在基板上成形複雜的幾何形狀,可用於製造高性能陶瓷的複雜構件。迅實科技自主研發的陶瓷3D印表機CeraRay系列可以列印陶瓷插針、電子陶瓷器件、多孔陶瓷過濾件、陶瓷牙齒等形狀複雜、精度高的產品。該款設備使用的是DLP技術,屬於光固化3D印表機。設備現有的適配材料多樣,包括氧化鋁、氧化鋯、氧化矽、氮化鋁、氮化矽、羥基磷灰石等。
  • 清華大學楊金龍教授課題組合作發明燒結不收縮高強度泡沫陶瓷
    陶瓷材料在燒結過程中存在自發收縮,特別是高氣孔率泡沫陶瓷,其燒結收縮率高達40~80vol%。Al2O3陶瓷及Al2O3/Al複合材料,揭示了Al核/ Al2O3殼層結構在熱氧化過程中發生的空心化過程及機理,並進一步利用亞微米級粉體原位空心化造成的膨脹與粉體燒結收縮相抵消,真正實現了陶瓷材料的燒結零收縮甚至是負收縮製備,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