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登上Science封面:一分鐘完成燒結陶瓷

2021-01-08 鈦媒體APP

《Science》May 1 封面圖(來源:官方)

鈦媒體5月1日消息,美國馬蘭學帕克分校的科研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學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在惰性氣氛中輻射加熱,採用大數據計算方式,開發了一種超快高溫燒結(UHS)工藝方法,10秒合成,最多需要1分鐘時間加熱,就可輕鬆完成燒結陶瓷過程,從而製備陶瓷材料,形成固態樣品。

據悉,該研究成果剛剛發表在知名科學期刊《Science》(科學)雜誌封面上。

本論文通訊作者,馬裡蘭大學傑出講席教授,材料創新中心的主任胡良兵(Liangbing Hu)教授通過郵件方式對鈦媒體App表示,這一新的研究成果,是將傳統工藝與大數據計算結果相結合,實現了高功能材料快速篩選過程,加速陶瓷材料領域發展進程。

馬裡蘭大學的胡良兵教授(受訪者提供)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為主要原料,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燒制過程才得到的。由於其出色的外觀和化學穩定性,陶瓷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場景中。

而在製造陶瓷的過程中,燒結工藝是最耗時間,也是最難的流程之一。

經過成型之後的陶瓷製品,坯體表面仍具有「表面能」(註:「表面能」指的是創造物質表面時,破壞分子間作用力所需消耗的能量)較高的粉粒。工人利用燒結方式,實際上是在降低「表面能」的方向變化,不斷進行物質遷移,晶界隨之移動,氣孔逐步排除,產生收縮,使坯體成為具有一定強度的、緻密的瓷體。工人需要花費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天時間,才可以煅燒出精美的陶瓷樣品。而且,燒結過程並不可控,最終成品良率並不高。

因此,現有燒結工藝具有很多局限性,例如,燒結時間長,燒結工藝複雜,燒結過程需要加壓 (SPS 燒結),燒結溫度低,燒結樣品結構局限單一等,陶瓷成品低的主要原因是揮發性成分元素的降解,使得合成潛力受限。

而胡良兵團隊的最新研究,旨在提供一種快速,高效,簡單,節能,普適性的燒結方法,提升合成潛力。

10秒陶瓷合成模擬顆粒加熱過程

經過多次試驗後,他們利用鹽或氧化物,壓制一形狀與藥片類似的顆粒,夾置在兩個焦耳加熱碳帶之間,形成加熱臺,將其放入煅爐內,使得揮發性成分元素不降解,成型陶瓷樣品表面可均勻受熱。大約10秒鐘後,樣本表面就可達到三千攝氏度以上,滿足燒結溫度。他們還利用大數據計算方式,檢測緞爐燒制溫度,讓加熱臺在適宜時間放入煅爐。

利用這一新的燒結方法,科研人員最終得到了穩定的陶瓷樣本,成品良率顯著提升。

胡良兵對鈦媒體App表示,這一快速燒結工藝的燒結時間是可調的,可根據燒結材料特性和所需結構而定,一般在1秒到1分鐘之間,而傳統燒結工藝需要幾十個小時。

他強調,新的燒結方法和傳統燒結方法相比,會有很大不同。不僅僅在於電阻加熱和壓制顆粒的作用,更多的是在燒結陶瓷過程中,固相反應和高溫煅燒同時進行,加速陶瓷表面氣孔減少過程,提高合成潛力。

胡良兵認為,該方法還能與3D列印技術相結合,實現複雜的陶瓷材料結構設計,未來或能夠用於製造新型固態電解質。

當被問及該研究的局限性時,胡良兵教授對鈦媒體App表示,由於該研究所涉及的燒結覆蓋面積有一定限制,目前團隊正在研究大面積燒結技術。但他認為,總體而言,本論文中提及的快速燒結方法,有很好的普適性、高效性。燒結機理是值得分享和借鑑,這是至關重要的。

下一步,該團隊將持續研究這一燒結機理,並未來有望於推廣到催化、固態電池等領域,用於解決現有金屬,玻璃,催化劑製備過程遇到的升降溫速率慢、元素易揮發,結構不緻密等難題。他們已經成立了一家名為HighT-Tech LLC(高溫高科)公司,處理相關需求。(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林志佳,編輯 | 趙宇航)

相關焦點

  • 陶瓷10秒鐘就能超高速燒結?美國最新發明來了
    最近,美國大學研發出了2項陶瓷燒結工藝,引起了學界的重視。其中,冷燒工藝可以讓陶瓷可以在200°C以下製成,而不需要1400-3000°C高溫,而且燒結時間只需幾分鐘。另一項超高速高溫燒結方法,燒結溫度高達3000℃,瓷磚燒結總時間不到10秒,比傳統的燒結爐方法快1000倍以上。
  • 陶瓷10秒鐘就能超高速燒結?美國最新發明來了
    最近,美國大學研發出了2項陶瓷燒結工藝,引起了學界的重視。其中,冷燒工藝可以讓陶瓷可以在200°C以下製成,而不需要1400-3000°C高溫,而且燒結時間只需幾分鐘。200℃冷燒工藝,成本僅為傳統燒結工藝1/7‍陶城君曾報導過,美國研發出一種叫做冷燒工藝(Cold Sintering Process)的新技術,最高只需200℃就能製成陶瓷,並且最短在15分鐘之內就能完成燒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陶瓷製造成本。
  • 胡良兵等團隊開發了陶瓷快速燒結技術
    為縮短陶瓷的製備周期,一系列快速燒結技術不斷湧現,例如,電火花燒結、微波燒結以及光子燒結技術確實能有效縮短陶瓷的製備周期,但上述快速燒結技術存在著設備成本高、對樣品要求苛刻或無法批量製備等不足。因此,開發出一種低成本、普適度高以及能批量化陶瓷快速燒結技術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這隻甲蟲機器人最大的特色是,它一改以往電池供電的傳統,用甲醇(CH3OH)作為燃料驅動,而甲醇也是「假酒」中一種對人體有害的成分。楊秀峰說,未來這個微型機器人可能還會應用於各種場景,比如協助完成人工授粉、環境監測、進行基礎設施的檢查、完成自然災害後的搜救任務等。
  • 與傳統燒結方法相比,氮化矽陶瓷微波燒結的優勢在哪?
    氮化矽陶瓷的傳統燒結工藝有反應燒結、熱壓燒結、常壓燒結和氣壓燒結,近年來,出現了微波燒結等新型燒結方法。利用微波能對被燒材料進行整體加熱是其最大特點,由於是整體加熱,材料受熱均勻、溫度梯度小,這樣燒成的材料性質均勻,晶粒細小,緻密性好。另外,微波燒結還有升溫速度快、高效節能等特點,可以實現傳統燒結方法無法實現的結構和性能。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谷歌量子計算模擬化學反應登上Science封面
    去年 10 月,谷歌宣布實現的論文登上了《自然》雜誌封面,成為科技領域關注的焦點。時隔不到一年,谷歌量子計算又登上了《Science》封面。這一次,他們用量子計算機進行了一次化學模擬,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用量子計算機進行的最大規模化學模擬,揭示了通往量子化學系統逼真模擬的路徑。
  • 氧化鋁陶瓷在用微波燒結的優勢
    氧化鋁陶瓷本身可以用多種方法製造,一般的緊急壓燒結法、熱壓和熱等靜壓燒結法、Sol-Gel法、CVD法等,眾所周知方法。
  • 陶瓷革命!3D列印介電陶瓷部件不用再燒結
    中國3D列印網11月18日訊,我國很早就製作陶瓷了,其中燒制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但一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通過3D列印創建介電陶瓷部件,同時避開了通常必要的燒結階段。粉末床熔合是陶瓷添加劑製造的唯一單步工藝。研究人員專注於材料擠出。
  • AlphaZero誕生一周年:登上Science封面,完整論文首次公開
    大數據文摘出品作者:魏子敏、蔣寶尚阿爾法元(AlphaZero)誕生一周年之際,《自然(Science)》雜誌今天以封面文發布了阿爾法元(AlphaZero)經過同行審議的完整論文,Deepmind創始人兼CEO哈薩比斯親自執筆了這一論文。
  • 鋯鈦酸鉛(PZT)壓電陶瓷燒結有門道!
    固相燒結是製備PZT陶瓷的傳統方法,由於其操作簡單,不需要特殊設備,是已實現工業化生產PZT的主要方法。但它又存在著嚴重不足,如需要較高的燒結溫度才能燒結(通常溫度高達1300~1400℃),而PbO在高於800℃就會揮發,這樣勢必會引起組分波動,最終影響PZT陶瓷的性能,所以要求對燒結條件和燒結氣氛的控制非常嚴格。
  • 光固化陶瓷3D印表機列印、漿料配製、坯體燒結流程全解
    光固化陶瓷3D列印技術是一種低溫3D列印成形的先進陶瓷製備方法,可以在基板上成形複雜的幾何形狀,可用於製造高性能陶瓷的複雜構件。迅實科技自主研發的陶瓷3D印表機CeraRay系列可以列印陶瓷插針、電子陶瓷器件、多孔陶瓷過濾件、陶瓷牙齒等形狀複雜、精度高的產品。該款設備使用的是DLP技術,屬於光固化3D印表機。設備現有的適配材料多樣,包括氧化鋁、氧化鋯、氧化矽、氮化鋁、氮化矽、羥基磷灰石等。
  • 「不妥協」的仿生手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外觀高度類似人手,續航一整天
    登上《科學-機器人》封面這種仿生手被稱為 Hannes,由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科學家團隊研製。值得一提的是,這篇論文也登上了最新一期《科學-機器人》雜誌封面,看上去科技感十足。論文介紹,要想把一款假肢做到和人手能力一致、效率相當的地步,並非易事。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才下Nature封面,又上Science封面—氣泡的頂刊之旅
    近日的一期Science,氣泡再次登上封面這不僅引起佛經中的感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讓不少科學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氣泡的物理性質取決於液體的粘度,雖然水泡、肥皂泡破的非常快,但是在非常粘稠的液體中,表面氣泡的破裂過程可能會持續整整一秒,這就讓研究人員有更多的時間來觀察氣泡破裂過程的複雜相互作用。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做了個有意思的實驗。
  • 【材料課堂】陶瓷3D列印選擇性雷射燒結熔融技術,到什麼程度了?
    2004年 李景新等 通過理論和試驗分析雷射燒結納米Al2O3陶瓷,證明利用雷射燒結的方法,可使燒結陶瓷的晶粒保持在納米尺度,但由於超細粉料容易在成形過程中 形成團聚,並非粉末越細,燒結性能越好,團聚體之間 相互作用形成多孔的顯微結構將導致成形密度下降。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清華大學楊金龍教授課題組合作發明燒結不收縮高強度泡沫陶瓷
    陶瓷材料在燒結過程中存在自發收縮,特別是高氣孔率泡沫陶瓷,其燒結收縮率高達40~80vol%。Al2O3陶瓷及Al2O3/Al複合材料,揭示了Al核/ Al2O3殼層結構在熱氧化過程中發生的空心化過程及機理,並進一步利用亞微米級粉體原位空心化造成的膨脹與粉體燒結收縮相抵消,真正實現了陶瓷材料的燒結零收縮甚至是負收縮製備,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創新。
  • Science封面:三元鋰電池安全性差、壽命短問題已解決,來自美國能源...
    這項鋰離子電池的重要研究工作,發表在今天的Science封面上。研究團隊這項研究來自美國能源部PNNL實驗室的華人團隊,第一作者是Yujing Bi博士。她2008年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之後加入PNNL,擔任博士後研究助理,目前是電池和材料系統的首席科學家兼小組負責人。她還是Clarivate Analytics統計的前1%的高引學者。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超導現象是指材料在低於某一溫度時,電阻變為零的現象,而這一溫度稱為超導轉變溫度(Tc)。
  • 90後"超牛"博士後:新冠病毒研究登上《Science》封面!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鄢仁鴻所在團隊的研究成果還作為《Science》封面文章發表,揭開了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的神秘面紗,為更好地針對性抑制新冠病毒提供了重要方向。本期推送,帶你認識這位"年少有為"的山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