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May 1 封面圖(來源:官方)
鈦媒體5月1日消息,美國馬蘭學帕克分校的科研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學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在惰性氣氛中輻射加熱,採用大數據計算方式,開發了一種超快高溫燒結(UHS)工藝方法,10秒合成,最多需要1分鐘時間加熱,就可輕鬆完成燒結陶瓷過程,從而製備陶瓷材料,形成固態樣品。
據悉,該研究成果剛剛發表在知名科學期刊《Science》(科學)雜誌封面上。
本論文通訊作者,馬裡蘭大學傑出講席教授,材料創新中心的主任胡良兵(Liangbing Hu)教授通過郵件方式對鈦媒體App表示,這一新的研究成果,是將傳統工藝與大數據計算結果相結合,實現了高功能材料快速篩選過程,加速陶瓷材料領域發展進程。
馬裡蘭大學的胡良兵教授(受訪者提供)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為主要原料,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燒制過程才得到的。由於其出色的外觀和化學穩定性,陶瓷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場景中。
而在製造陶瓷的過程中,燒結工藝是最耗時間,也是最難的流程之一。
經過成型之後的陶瓷製品,坯體表面仍具有「表面能」(註:「表面能」指的是創造物質表面時,破壞分子間作用力所需消耗的能量)較高的粉粒。工人利用燒結方式,實際上是在降低「表面能」的方向變化,不斷進行物質遷移,晶界隨之移動,氣孔逐步排除,產生收縮,使坯體成為具有一定強度的、緻密的瓷體。工人需要花費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天時間,才可以煅燒出精美的陶瓷樣品。而且,燒結過程並不可控,最終成品良率並不高。
因此,現有燒結工藝具有很多局限性,例如,燒結時間長,燒結工藝複雜,燒結過程需要加壓 (SPS 燒結),燒結溫度低,燒結樣品結構局限單一等,陶瓷成品低的主要原因是揮發性成分元素的降解,使得合成潛力受限。
而胡良兵團隊的最新研究,旨在提供一種快速,高效,簡單,節能,普適性的燒結方法,提升合成潛力。
10秒陶瓷合成模擬顆粒加熱過程
經過多次試驗後,他們利用鹽或氧化物,壓制一形狀與藥片類似的顆粒,夾置在兩個焦耳加熱碳帶之間,形成加熱臺,將其放入煅爐內,使得揮發性成分元素不降解,成型陶瓷樣品表面可均勻受熱。大約10秒鐘後,樣本表面就可達到三千攝氏度以上,滿足燒結溫度。他們還利用大數據計算方式,檢測緞爐燒制溫度,讓加熱臺在適宜時間放入煅爐。
利用這一新的燒結方法,科研人員最終得到了穩定的陶瓷樣本,成品良率顯著提升。
胡良兵對鈦媒體App表示,這一快速燒結工藝的燒結時間是可調的,可根據燒結材料特性和所需結構而定,一般在1秒到1分鐘之間,而傳統燒結工藝需要幾十個小時。
他強調,新的燒結方法和傳統燒結方法相比,會有很大不同。不僅僅在於電阻加熱和壓制顆粒的作用,更多的是在燒結陶瓷過程中,固相反應和高溫煅燒同時進行,加速陶瓷表面氣孔減少過程,提高合成潛力。
胡良兵認為,該方法還能與3D列印技術相結合,實現複雜的陶瓷材料結構設計,未來或能夠用於製造新型固態電解質。
當被問及該研究的局限性時,胡良兵教授對鈦媒體App表示,由於該研究所涉及的燒結覆蓋面積有一定限制,目前團隊正在研究大面積燒結技術。但他認為,總體而言,本論文中提及的快速燒結方法,有很好的普適性、高效性。燒結機理是值得分享和借鑑,這是至關重要的。
下一步,該團隊將持續研究這一燒結機理,並未來有望於推廣到催化、固態電池等領域,用於解決現有金屬,玻璃,催化劑製備過程遇到的升降溫速率慢、元素易揮發,結構不緻密等難題。他們已經成立了一家名為HighT-Tech LLC(高溫高科)公司,處理相關需求。(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林志佳,編輯 | 趙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