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問題與安全爭議未休,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邊界該如何圈點?

2020-08-03 智能門鎖研究院


隱私問題與安全爭議未休,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邊界該如何圈點?

隱私問題與安全爭議未休,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邊界該如何圈點?


人臉識別技術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生物識別技術,該技術以人的面部外觀特徵為分析目標,包括眼、眉毛、鼻、耳廓、嘴唇、下巴等面部器官的外觀、大小、位置以及它們相互間對應的平面或立體空間關係等。人臉作為身份識別特徵,直觀性較好,具有較高的唯一性。


根據億歐智庫《2019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市場研究報告》,2018年中國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為151.7億元,預計2021年將達53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53%,市場規模增長迅速。


近年來,隨著智能門鎖行業的快速發展,生物識別技術在其中也大放異彩。在主流的指紋識別技術之外,人臉識別技術異軍突起,近幾年湧現出大批人臉識別智能門鎖,也成為區別於一般指紋鎖的產品亮點。

隱私問題與安全爭議未休,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邊界該如何圈點?


人臉識別技術廣泛的應用場景


人臉識別最初的應用源於公安部門關於罪犯照片的存檔管理和刑偵破案,現在該技術在安全系統、商業領域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多成熟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


01. 刑偵破案。當公安部門獲得罪犯的照片之後,可以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在存儲罪犯的資料庫中找出最相像的人作為嫌疑犯,極大的節省了破案的時間和人辦物力。


隱私問題與安全爭議未休,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邊界該如何圈點?


02.證件驗證。身份證、駕駛執照以及其他很多證件上都有照片,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交由計算機完成,從而實現自動化及智能管理。


03.入口控制。需要入口控制的範圍比較廣,可以是重要人物居住的住所、保存重要信息的單位,只要人類覺得安全性比較重要的地點都可以進行入口控制,比較常用的檢查手段是核查證件。


隱私問題與安全爭議未休,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邊界該如何圈點?


04.視頻監控。在銀行、公司、公共場所都設有24小時的視頻監控,如何對視頻圖像進行篩選分析,就需要用到人臉檢測、跟蹤和識別技術。


05.視頻會議。人臉識別技術還可以用於視頻會議、機器人的智能化研究等領域,人類可以輕鬆根據人臉辨別一個人。


人臉識別技術淺析


目前智能門鎖市場中所使用的人臉識別技術,主要有兩種。


首先是基於對標準視頻圖像的識別,通過攝像頭拍攝人臉圖形並轉換成數位訊號,再利用計算器對圖形進行人臉圖片抽取、分析以及匹配。


視頻圖像面部識別是一種常見的身份識別方式,現已被廣泛用於公共安全領域,但其容易受光照影響,同時人體面部與攝像機的成像角度也會顯著影響識別效果。該技術也被稱為2D人臉識別技術。


在人臉識別智能門鎖投入市場的初級階段,產品所採用的大多為2D人臉識別技術。2019年1月,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了人臉識別鎖試驗結果:有人臉識別開鎖功能的智能門鎖存在較高風險,4批次高端產品,不合率100%。這4批次產品存在的共同問題是無法準確分辨真實的人臉和面部照片的區別。


人臉識別智能門鎖被央視曝光出來的安全性問題,也促進了鎖廠開始對其產品所採用的人臉識別鎖識別技術進行更新換代。


隱私問題與安全爭議未休,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邊界該如何圈點?


於是,推出人臉識別鎖的智能門鎖企業逐漸開始選用另一種人臉識別技術,即熱成像技術,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3D活體人臉識別技術


該技術主要通過分析面部血液產生的熱輻射來產生面部圖像並進行分析。其依據是人體面部各個部位的骨骼與肌肉組織的溫度不同,向外界散發出來的紅外光譜也不同,並且具備個人唯一性,不受外界光照度的影響,在黑暗環境下也能正常使用,並且不易通過化妝來遮蓋及偽造。


3D人臉識別技術原理


目前3D人臉識別在市場上根據使用攝像頭成像原理主要分為:3D結構光、TOF、雙目立體視覺。

3D結構光通過紅外光投射器,將具有一定結構特徵的光線投射到被拍攝物體上,再由專門的紅外攝像頭進行採集。主要利用三角形相似的原理進行計算,從而得出圖像上每個點的深度信息,最終得到三維數據。


基於3D結構光的人臉識別已在一些智慧型手機上實際應用,如國外iPhone X,國內OPPO、Vivo手機品牌的新款手機。以iPhone X為例,下圖中從左至右依次是:紅外鏡頭、泛光感應元件、距離感應器、環境光傳感器、揚聲器、麥克風、700萬像素攝像頭、點陣投影器。在傳感器配合下,點陣投影器向人臉投射3萬多個點位,描繪出一張完整的人臉3D建模。經過蘋果搭載著神經網絡計算邏輯的A11晶片,FaceID便可在一瞬間識別用戶並解鎖手機。

隱私問題與安全爭議未休,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邊界該如何圈點?

2019年10月,大華樂橙發布3D刷臉門鎖新品V8i,也是基於3D結構光AI人臉識別技術,其內置的3D傳感攝像頭採用的是國內頂級3D傳感供應商奧比中光門鎖定製模組U1,符合金融級別的安全標準,憑藉著體積小、功耗低等先進特性完美適配。

TOF簡單的說就是雷射測距,照射光源一般採用方波脈衝調製,根據脈衝發射和接收的時間差來測算距離。HUAWEI Mate30採用的便是TOF 3D人臉識別技術。

雙目是基於視差原理並由多幅圖像獲取物體三維幾何信息的方法。由雙攝像機從不同角度同時獲得被測物的兩幅數字圖像,並基於視差原理恢復出物體的三維幾何信息,從而得出圖像上每個點的深度信息、最終得到三維數據。


由於雙目立體視覺成像原理對硬體要求比較高,特別是相機的焦距、兩個攝像頭的平面位置,所以應用範圍相對3D結構光TOF少。

隱私問題與安全爭議未休,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邊界該如何圈點?


人臉識別鎖的安全性爭議


如前文所述,人臉信息作為人體重要的生物信息,在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已經應用到支付、娛樂、安防、教育等各個生活領域,如今也應用到我們的智能門鎖產品當中。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臉識別作為一項高新技術,人們在體驗其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在公共場景下也不能忽視其帶來的信息安全、隱私洩露等問題,而在家庭安防場景下,其安全性能也絕對不可忽視。


隱私問題與安全爭議未休,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邊界該如何圈點?


自從2019年初市場監管總局發出公示,建議關閉智能門鎖上的人臉識別功能之後,輿論環境日漸顯現出對人臉識別安全性的擔憂。


但一般生物識別技術具有三種特徵:穩定性、複雜性、可分類性,具備這種特徵的技術,都可以在民用產品上將其利益化。而且現在主流人臉識別方案的模塊可以達到拒真率≤0.01%,認假率≤0.0001%,達到了家庭安防等級。


正如前文提及的,主流品牌推出的人臉識別智能門鎖產品基本已採用了3D人臉識別技術,穩定性、識別率都在以往2D人臉識別的基礎上實現了質的飛躍。


人臉識別鎖的未來趨勢


無論如何,從體驗性來說,人臉識別對智能門鎖來說還是有很多優勢。比如,人臉識別方案可以做到真正的無感進入;用戶在走向入戶門的過程中,智能門鎖做出判斷,可以提前開門迎接。


金融行業最嚴苛的安保體系,都是基於人臉、虹膜或靜脈來實現的。如果智能門鎖的人臉識別安全性,在硬體和軟體上能達到支付級別,那麼相比指紋要更加安全。


目前市面上推出人臉識別鎖的廠家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專業的人臉識別鎖廠家,例如中控,其自主研發人臉識別模塊,從誕生之初就聚焦於人臉識別鎖領域;


第二類是指紋鎖廠家,例如凱迪仕、德施曼、大華樂橙,他們所採用的模塊均來自於國內頂級3D人臉識別方案提供商,安全可達到金融支付級別;


第三類就是人臉識別方案商,他們紮根專業技術,看好行業前景,意圖進軍智能門鎖市場。


為了規範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2019年11月20日,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生物特徵識別分技術委員會換屆大會在北京舉辦,包括騰訊科技、阿里巴巴、商湯科技、雲從科技、小米科技、平安科技等27家在內的企業共同組成人臉識別技術國家標準工作組,全面推動人臉識別國家標準制定工作。


總體看來,現在人臉識別方案的成本與指紋相比仍然較高,但如果支付級別的3D人臉識別模塊成本降下來,同時加上諸多智能門鎖廠家的規範應用,勢必會推動人臉識別鎖的迅速普及,人臉識別也將成為未來智能門鎖的主流識別方式之一。

本文參考資料:

[1]CSDN博主「duozhishidai」《人臉識別技術難點是什麼,主要應用在哪些領域?原文連結:https://blog.csdn.net/duozhishidai/article/details/87191025

[2]杜秀龍.生物識別技術的特點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探析[J].中國安防,2014(11):76-78.

[3]智哪兒,《話說,人臉識別會成為智能門鎖的主流嗎?》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人們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入住酒店……幾乎時時處處都要把臉推到前臺,但是頻繁刷臉背後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我們的「臉」有沒有被盜用或濫用,到底應該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臉」。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
  • 到處都是人臉識別,我們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時,是不是我們在潛意識裡已經默認選擇用個人隱私作為交換。而隨著現代社會對網絡依賴程度的逐漸加深,我們的個人信息是不是還會遭到更嚴重的威脅?大數據時代下,我們又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 好用≠濫用,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在哪裡?
    編輯導語:如今人臉識別在很多場合都可以見到,比如超市買單、進園刷臉、學校、乘坐交通工具等等;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臉識別隨之用途變多,但安全性以及隱私性就不得而知了;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普及應用,已經是現在不爭的事實了;我們對人臉識別在相關安防、出行、金融、安全等領域的產業現狀也有過諸多介紹。
  • 房產售樓處私自收集客戶人臉信息,刷臉邊界爭議升級
    人臉識別作為一項新技術,本無原罪,但它的應用不能沒有規矩、沒有邊界,尤其不能在侵犯個人信息權益和隱私的違法違規邊緣瘋狂試探。  採集信息失控 與立法背道而馳  關於人臉識別系統的爭議一直存在。一方面,人們的確享受了技術帶來的便捷高效,節約了時間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人臉識別的泛濫也為用戶面部信息洩漏留下了安全隱患。
  • 人臉識別下的隱私讓渡,代價有多大?
    20世紀70年代,在計算機技術、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諸多學科的快速發展下,2D人臉識別算法誕生。2D人臉識別算法孕育了2D人臉識別技術系統,而繼承了2D人臉識別技術自然識別過程的3D人臉識別技術則同時具備了高效率與高識別正確率。當下,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嵌入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財務行為、工作場所監督、安全防控等領域得到普遍應用。
  • 人臉識別技術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據微信公眾號"App個人信息舉報"29日消息,一份萬人問卷調查顯示,人臉識別技術的便捷性受到認可,但受訪者對其安全性感受一般,很多時候遭遇強制要求使用現象;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被濫用的趨勢。  網絡平臺過度掠取信息  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特別節目對部分App應用人臉識別技術過程中的典型問題進行曝光和分析。
  • 陳根:從「匿名」走向「顯名」,人臉識別的正當性邊界何在?
    文/陳根1964年,布萊索(Bledsoe)提出了世界上首個人臉識別算法,該算法以鏈碼為特徵進行人臉識別,一腳踢開了真正意義上的自動人臉識別技術研究的大門。當下,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嵌入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財務行為、工作場所監督、安全防控等領域得到普遍應用。從2015年到2019年,人臉識別、視頻監控的專利申請數量從1000件飆升到3000件,其中四分之三在中國。
  • 擔憂人臉識別技術有照片洩露風險 如何應對?
    當你的臉變成 一串「密碼」之後……不少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表示擔憂,主要認為其有照片洩露的風險。照片洩露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鍋」嗎?面對洩露風險,我們要如何應對?伴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其爭議始終存在。
  • 新技術變成「危險武器」 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但這項給生活帶來美好改變的技術,這項給生活帶來美好改變的技術,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爭議之中:當人臉識別技術不斷引發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人們將之稱作「危險的武器」。人臉識別開始接連被叫停,從杭州動物園發生的「人臉識別第一案」到杭州一小區抵制人臉識別技術事件,人們已經對人臉識別技術產生警惕。
  •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廣泛不代表是安全最好?
    如今,在安防設備如視頻、門禁、梯控,在支付場景如手機刷臉支付等,在我們生活當中大部分人都使用過人臉識別技術,人臉識別的智能便捷讓我們的生活距離未來智能更進一步了,但人臉識別背後所帶來和引發的安全問題也一直存在也毋容置疑,當然,人臉識別技術作為生物識別技術其中一種,也不僅僅是人臉識別,包括指紋識別
  • 人臉識別存在法律風險該如何防範?
    人臉識別技術通常包括人臉檢測、人臉跟蹤、人臉比對三個部分。該技術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光學成像技術的發展在80年代後得到提升,而真正進入初級應用階段則在90年代後期,並且以美國、德國和日本的技術實現為主。
  • 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
    隨著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日前宣判,人臉數據信息保護問題再一次引發關注和討論。11月20日,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因強制刷臉入園,被判賠償當事人郭先生1038元。緊隨其後的21日,合肥市公安局也在政務平臺上答覆了市民對刷臉門禁是否會洩露信息的擔憂。與快速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共同發展起來的,是人們隱私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那麼,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
  • 人臉識別技術或將被禁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標誌之一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應用。隨著該技術已廣泛應用到了全球安防、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這似乎體現了一個現代文明應具備的高效、便捷和安全等特點;與此同時這也不禁讓人們的內心滋生了些許不安
  • 探討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的應用
    事實上,UL卡乃至M1卡,都曾陸續曝出過被破解的安全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無卡化的趨勢似乎也是一種解決途徑。繼二維碼支付、NFC支付在AFC系統應用之後,作為生物識別的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應用的需求,又一次被提了出來。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如何讓人臉識別即便捷、又安全,成為社會各方的關注焦點。落地場景多濫用引爭議選好商品,在櫃檯前選擇刷臉支付,通過人臉識別後,只需輸入手機號碼後幾位就可完成付款——在北京一家甜品店內,不少消費者通過刷臉支付設備為所購商品結帳。
  • 走到哪都可能「丟臉」,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
    新華社天津12月4日消息,買房、存包、取廁紙,上班、上學、逛動物園……人臉識別已經全面嵌入生活。  近期,戴頭盔看房、人臉識別第一案、天津出臺條例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等相繼成為熱點,透露出人們對人臉信息洩露的焦慮。走到哪都需要「刷臉」,有必要嗎?人臉信息被「弄丟」的風險高不高?我們又該怎麼保護自己的「臉」?
  • 該關注隱私和技術風險了
    近日,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牽頭成立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查報告2020》,其中提到,9成受訪者稱「使用過人臉識別技術」;6成受訪者認為該技術「有濫用趨勢」;3成表示個人隱私或財產安全已因此遭受損失。
  • 人臉識別真的安全嗎?關於人臉識別技術發展的瞻望
    他同時表示,如今人臉識別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各個行業,其中在安防行業的體現尤為「突出」;另外,該技術在國家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全球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該技術的發展主要是依靠深度學習、三維人臉識別、超低解析度人臉三個方面,」蘇教授介紹道。
  • 虹膜識別技術優勢明顯 比指紋、人臉識別更可靠
    虹膜特徵具有唯一性,且在整個生命歷程中保持不變,相較於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的錯誤率低至百萬分之一,虹膜複雜的細節特徵使得其偽造難度極大,因此虹膜識別是現階段最穩定、最準確、安全係數最高的生物識別技術,可以廣泛應用在需要高度保密場景以及門禁系統領域。
  • Face Recognition:謹慎人臉識別背後的隱私洩露|OPINION
    人臉識別是一種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包括人臉圖像採集、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身份識別和身份搜索等。As a new technology, face recognition rise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