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戎國彭
從西湖邊的迷人秋色中回到辦公室,即從網上發現兩則新聞頗有意思。
一則說,一隻雄性華南虎幼崽在南非降生。另一則,則是南京有報紙還在起勁地追蹤報導西湖野豬風波。
聽說這虎寶寶是要回娘家來的,能見上一面多好呀——當然是關在籠子裡,萬一它不肯待在籠子裡,我們進去也不妨;但如果打個照面得在野外的,那還是算了吧,彼此老死不相往來,最好。
有道是: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這多半是指家豬吧,以暗示人的見多識廣。若換作野豬,跑得更起勁的,肯定是人而不是豬。要說野豬也真不知好歹,稍加保護,就發展壯大,再朝人類反咬一口,一點都不懂和諧相處,仗著法律保護傘,橫行鄉裡魚肉百姓,已經夠討厭的了,居然在西湖核心景區擾民,嚇得人魂飛魄散,引得輿論大譁,我查了一下,南到廣州,北到新疆,報紙上都有這野豬的蹤影,要不是陝西華南虎照片的真偽爭論,這西湖邊的野豬風波,很可能要得2007年度十大生態新聞的頭名狀元。最後,在外地報紙上事件都演變成了野豬闖進都市的地步,在我看來,頗有些眾口鑠金的味道,甚至有唯恐天堂不亂之嫌。
這倒有個好處,就是提醒甚至拷問我們:萬一西湖邊的野豬們,也借著西湖景區生態優化的勢頭,想與人共享生態文明的成果,遊興大發,來個春遊蘇堤春曉或者秋遊平湖秋月什麼的,會鬧出何等的亂子。更確切地說,該如何避免?至少,在理論上,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誰都打不了包票。以我個人的經歷,三年前經龍井村民指點,在棋盤山的遊步道邊識得了一長串野豬腳印。據說,野豬們去年還在獅峰茶園裡,把茶農給茶樹當基肥的豆餅,從地裡刨出來當夜點心吃了。當時想的,不過是小心點避避開就是了,根本沒想到野豬會在東山弄一帶人氣較旺的地盤神出鬼沒。
至於對策,你要跟野豬君子動口不動手地講陽關道獨木橋之類的交通安全,肯定白搭,難度絕對大於與虎謀皮。
老老實實地依照現行法律法規,不獵殺而只是將野豬驅除出境,願望是良好的,手段也頗文明,但如此興師動眾一番之後,誰敢保證景區的野豬們都那麼覺悟地動遷到「邊遠山區」去,說不定有野豬故土難離,不滿這樣的待遇,經此劫難誓與人類不共戴天,變本加厲地報復攻擊。
不少媒體請教專家後傳經送寶,說野豬不會主動攻擊人,一旦狹路相逢,及時躲閃就可以避險,而且據說杭州西湖的野豬們,跟西班牙的牛們一個脾氣,也見不得紅色的。但我們實在不敢就此判斷自己的何種言談舉止讓野豬們覺得對方是和平親善的使者,專家也未必願意在野豬面前,給我們言傳身教地示範講解騰挪躲閃的要領,杭州人在歡迎四方來客時也不會人為製造緊張氣氛,關照他們遊西湖最好不要穿紅衣裳吧?
於現實的相對滯後,是法律法規的一大常態,古今中外皆如此。我們當然期待相關法律法規能與時俱進不斷修正,能針對新的現實重新協調人與其他生態元素之間的平衡關係。否則,要麼是只做不說,想變通辦法積極緩解或化解矛盾,要麼是只說不做,等事態的自行變化再作定奪。
眾生平等的理念是美好的,但居於食物鏈最高端的人,在面臨野豬的挑戰時,恐怕最現實的策略,就是豬不犯人,我不犯豬;豬若犯我,我必犯豬!我的地盤我做主——杭州西湖,人間天堂,還能讓野豬們四處撒野打破我們的「金飯碗」不成?
人是不好惹的。可惜,野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