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傾倒了無數讀者並為他帶來了世界聲譽。但是,其著作中也存在一些並不符合昆蟲婚戀和性愛的闡述和理論,而且,如果放眼於昆蟲的羅曼史還可以發現,原來昆蟲的情感世界並不遜色於人類。
為愛而死和紅杏出牆
小小的昆蟲也會像人一樣,或以身殉情,或為愛而紅杏出牆。前者似乎是對愛的堅貞不渝,而後者則是對愛的不忠。這是為什麼呢?
法布爾在《昆蟲記》中說,「雄螳螂在交尾時奉獻自己的身體作為雌蟲的食物,以提供雌蟲產下更多的卵的營養」,而且「雄蟲為了交尾接近雌蟲,被雌蟲發現,瞪了一眼後,雄蟲就好像被雌蟲點到穴道般,無法動彈」。但是,這些描述被一些昆蟲學家,至少是臺灣的昆蟲學家朱耀沂先生看來,是不真實的。
朱先生從對具有雌性吃掉雄性的螳螂和蜘蛛的觀察和研究,得出的是另一些結論。其一,螳螂並非像法布爾所說的那樣是為雄螳螂獻身,大部分雄螳螂(2/3)在交配後都會趕緊離開雌螳螂,只有那些倒黴的來不及離開的雄螳螂才會被雌螳螂吃掉。原因在於,一是螳螂的捕食本性是自相殘殺,二是雌螳螂當時相當飢餓。
而對同樣是取食同類的鬼蛛的研究倒是證明類似法布爾的結論。雌蜘蛛吃掉雄蜘蛛後其增長的體重,超過取食相同重量的其他食物的雌蜘蛛,說明對雌蜘蛛而言,雄蜘蛛是極富營養的食物,有利於孕育後代。所以,著名的毒蜘蛛黑寡婦在交尾時,雄蜘蛛會有意把身體翻轉到雌蜘蛛的口器附近,以供雌蜘蛛取食。
當然,關於雄蜘蛛為愛而獻身還有其他的推論。雄蜘蛛獻身於雌蜘蛛的目的是為了不讓雌蜘蛛再去找其他雄蜘蛛進行二次交配,以保證其基因能傳給後代。這種情況在一些蜘蛛身上得到驗證。比如一些雄蜘蛛在與雌蜘蛛交配後是把一種特殊的物質放到雌蜘蛛的生殖道內進行堵塞,不讓其他雄蜘蛛再與雌蜘蛛交配。
除了為愛獻身外,紅杏出牆在昆蟲身上也相當普遍,例如在紋白蝶身上最為明顯。
起初。紋白蝶雌蝶也是忠貞不渝的,剛完成交配的雌蝶會拒絕來自雄蝶的引誘。若是在田間野外看到大張翅膀、舉起腹端的雌蝶,就表明它是「羅夫有夫」,拒絕交配。因為雌蝶擺出這種姿勢時。雄蝶便無法把交尾器插入雌蝶的生殖口。若雄蝶還不死心,雌蝶會忽然起飛,通過急速飛或連續上升下降的方式逼使雄蝶放棄。然而,並非所有雌蝶都這麼做,也有一些或相當多的雌蝶經不起雄蝶的誘惑。
只要看一個事實就會很清楚。雄蝶交尾時會把一個精包送進雌蝶體內,而一次交尾只送一個精包。但是,解剖大多數紋白蝶雌蝶體內的精包數就可發現,其中2~4個精包是常見的情況。這意味著雌蝶對愛情並非忠貞不渝。那麼,它們為何要紅杏出牆?
對於這種情況,生物學家有多種解釋。例如,為了基因的多樣性,或是因為雄蝶送入雌蝶生殖道內的精子不足,因而無法孕育後代。但是,這些理由也都經不起推敲,現在,研究人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更科學的解釋。
研究人員以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胺基酸餵養雄蝶,以此來檢驗與這種雄蝶交尾的雌蝶。結果發現,在雌蝶卵巢內未受精且未成熟的卵子中,有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由此可以推知,雌蝶並非是為了受孕而要獲取更多的精子,而是要利用精子獲取營養。雌蝶趁交尾時從雄蝶那裡獲得大量精子可以輸送到卵巢,供卵子發育所需。這才是雌蝶多次交尾,紅杏出牆的真實原因。也許,這種為了後代的紅杏出牆行為是值得原諒的。
形形色色的求愛招數
在物競天擇的環境中,為了生存並讓自己的種族繁衍下去,昆蟲這種小小的精靈可能絲毫不遜色於人類的戀愛招數,甚至更勝過人類。
昆蟲沒有語言,可能不會像人類一樣用甜言蜜語來求愛,但是,它們有自己的手段和方法。蜻蜓是靠佔領屬地和飛翔來求偶,而鳳蝶是靠「色」來追求異性,
螢火蟲更浪漫,是用自己的螢光信號燈的變化來求愛,
還有舉尾蟲是靠自己搖尾和舉尾來乞求愛情,當然還有靠性費洛蒙(性信息素)來吸引異性的。
不過,昆蟲也會用聲音或歌唱求愛,比如蟋蟀。但是,一種人們比較陌生的昆蟲——石蠶的求偶更獨具風味。
石蠶是一種人們比較陌生的昆蟲,在昆蟲分類學上屬於橫翅科,像蜻蜓一樣幼蟲生活在水中,成蟲則轉到陸地上生活。早在1851年一位英國昆蟲學家就發現,石蠶會用敲鑼打鼓來求偶。它們的鼓是其腹部的突起,以「肉鼓」擊打葉片(草葉、樹葉)。當時研究人員就推測,這是一種求偶的音樂。然而,由於野外觀察石蠶的交配比較困難,因此科學家轉而從室內餵養來觀察,其中一種就是短尾微石蠶。
以不透明的紙板將容器隔成兩個房間,各放入一隻未交尾的雄蟲和雌蟲。這時可以觀察到雄蟲的第9腹節腹面有一個匙狀突起物,然後雄蟲會彎曲腹部,利用它的突起物擊打地板。雌蟲腹部則沒有匙狀突起,但它能接收到隔壁雄蟲的擊打聲,於是跟著雄蟲的擊打聲上下移動腹部,擊打地板。
雄蟲聽到響聲後,會一邊循著聲音尋找雌蟲,同時一邊用它的肉鼓擊打地板。雌蟲雖然斷斷續續地回應雄蟲的擊鼓聲,但卻並不移動位置。當雄蟲用觸角找到雌蟲後,便立刻跳到雌蟲的背上,把腹部彎曲成S形與雌蟲完成秦晉之好。
通過觀察,科學家發現,雖然石蠶種類超過150種,但它們的浪漫婚戀不外乎三種共同特徵:一是進入戀愛季節的石蠶都有打鼓行為;二是打鼓行為皆由雄蟲發起,雌蟲回應,並且持續到雄蟲發現雌蟲為止;三是雄蟲的打鼓行為不受是否交尾的影響,但雌蟲受影響。只有未交過尾的雌蟲才會響應雄蟲的打鼓行為,而且產卵後的雌蟲也不會對打鼓行為回應。
看一看和比一比,多麼像人類的求偶與婚戀!
然而,雖然昆蟲也用聲音和歌唱求偶,但有些本來靠歌唱求友、求偶的昆蟲,例如蟋蟀,有時卻在進化的過程中丟掉了發音的翅膀,噤若寒蟬。
但是,這也難不倒它們,為了求偶,他們會利用草葉製造聲音。例如,萱蟋蟀雄蟲發出求偶信號時,先將頭部連帶胸部向下彎曲,讓口器接觸草稈,然後舉起腹端上下震動,將震波從口器傳到稈莖,起到嚶嚶求偶的作用。
一切為了後代
對於動物來說,性愛不是目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後代順利成長,延續種群。昆蟲也不例外,於是它們也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撫育後代的方式。
動物的繁殖通常分兩種類型:一是「精兵型」,二是「卵海型」。前者是指產少數後代,但給予周到的照顧,以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大多數哺乳動物,包括人類都採用這種方式。而後者則是產下數量繁多的卵子,廣種博收,疏於照料,希冀其中一部分能存活下來,魚類和大部分昆蟲就採用這種方式。
昆蟲的產卵最多可達100萬粒,最少只有lO粒。蝙蝠蛾是產卵量僅次於蜜蜂的昆蟲,它採用的便是典型的卵海戰術,母蟲一邊飛翔一邊產卵。
在澳洲大陸對蝙蝠蛾的一次實地調查中發現,母蟲一次產下了29100粒卵子。對它解剖後在腹部還發現了15000粒卵子,總共超過40000粒。而撒到地上的卵子孵化後在土中形成長達1米的垂直狀隧道,並取食桉樹的根部長大,成熟的幼蟲則在隧道中化蛹。這種生存方式決定了它們的存活率較低,所以母蟲不得不以卵海戰術來化解死亡率。
但是,少數昆蟲則採取重質不重量的哺育方式,例如糞金龜類,平均只產10隻卵,而後代是在母蟲的精心照料下長大的,不像蝙蝠蛾產下卵之後就讓後代自生自滅。糞金龜類的親代首先要利用哺乳動物的糞便製作糞球,然後埋入土中,再把卵產在糞球內或糞球表面。
這樣,孵化的幼蟲可以在糞球中取食,並同時免受外界氣候的影響和天敵的攻擊,安然度過脆弱的童年。但是,哺乳動物的糞便並非隨處可見,糞金龜從開始四處尋找糞便到製造糞球再產卵,其間的投入是巨大的,當然會影響到它的產卵。所以,它們採用「精兵型」方式養育後代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昆蟲的照料後代,也可以從動物對後代的照顧類型中加以劃分。動物照料後代一般分為四類:一是不照顧,讓其自生自滅;二是雌雄雙親照顧:三是由雌性親代單獨照顧:四是由雄性親代單獨照顧。大多數昆蟲都屬第一類,大多數哺乳類和鳥類屬於第二類,還有少數昆蟲屬於三、四類。
以雄性單獨照料後代的昆蟲而言,田鱉可謂好父親。
雄蟲與雌蟲要交尾10多次或20多次,其間雌蟲可以產卵近100粒,形成卵塊。不過,產完卵雌蟲就拋夫別子而去,剩下的責任則由雄蟲單獨來承擔。作為單親爸爸的雄蟲除了午間陽光過強時會躲在水中,大部分時間都要留守在卵塊上,晚上也要爬到卵塊上以它溼漉漉的身子覆蓋卵子。如果雄蟲的身體一變幹,它會馬上跑進水中弄溼身子再回到卵塊上。原因在於,如果卵子不保溼,就不能孵化,所以雄蟲的撫養角色可謂異常艱巨。而雌蟲則在離家出走後再次尋找食物,在肚子裡再生成好些卵子,以追求下一次豔遇,或者說為新的下一代再找一個父親。
食色為人之大欲,也是昆蟲之大欲,藉由對昆蟲的了解,可以幫助人類對自然進一步了解並獲得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