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研究發現長壽基因 小鼠增壽1.4倍人類應用尚早
中國臺灣網5月3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陽明大學研究團隊聲稱找到調控壽命長短的Cisd2基因,進一步利用基因轉殖技術,提升長壽基因蛋白的量,使實驗中的小鼠存活達36個月,較一般老鼠增加1.4倍,相當於人類的110歲。更重要的是,這些「長壽鼠」仍精力充沛毫無老態。未來若能找出補充Cisd2基因的物質,人類也可望長生不老、永保青青。
-
博鰲樂城一齡自然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啟動 助推海南健康產業發展
博鰲樂城一齡自然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啟動。記者 蘇桂除 攝一齡自然免疫醫學研究中心依託博鰲一齡生命養護中心、博鰲一齡生命品質改善中心、博鰲超級中醫院,開展以物理醫學、水路醫學、營養免疫學、外治醫學、運動醫學為基礎的「水路外治自然免疫療法」,運用自然療法、本草調理、運動康復、雲移動醫療服務等手段,打造以提升自體免疫力為目的的全生命周期、全民健康新業態,實現中西結合的國際化康養模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在荷蘭人體博物館,開啟一段奇幻旅程
在荷蘭人體博物館,你也可以實現一次類似《驚異大奇航》中的奇幻旅程。荷蘭人體博物館Corpus,是世界首座人體博物館,位於阿姆斯特丹和海牙之間A44號高速公路邊上,是一個高35米的透明建築和一個巨大人體形狀建築的結合體。它既是有關健康教育的博物館,也是一個主題樂園。
-
「中國車都」2019奇幻旅程——獻給追夢路上的開發區人
2019年10月18日晚,武漢體育中心,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開幕式,上演了一幕幕奇幻的場景: 一灣碧水在舞臺上奔騰而下,生機盎然。歌舞演員們在水邊,載歌載舞;在聚光燈下,「復興號」高鐵列車在環形多彩光軌上前行,盡顯快速發展的中國奇蹟…… 這一幕,武漢開發區的「高光時刻」,永遠定格在流動的時空裡。
-
我對20年替代醫學研究的總結
本文作者:英國Exeter大學替代醫學部主席Edzard Ernst、從事替代醫學研究20年。但是這樣一來就產生了新的問題:一旦他們(至少在表面上宣稱過)致力於科學、他們難道就這麼倒戈嗎?沒想到解決這個兩難問題的辦法比想像的簡單:那就是一邊號稱科學、另一邊卻爭辯說:正是由於CAM的深奧、整體性與複雜性blablabla、、、研究CAM需要另一套科學手段。
-
英國權威醫學雜誌:全球近20%的人是死於「吃錯飯」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指出:全球近20%的人是死於「吃錯飯」 吃得健康是每個人的心願,所以,我們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在選擇健康的食物上面。然而,現實情況卻是,我們吃的很多食物並不健康。 最近,英國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布了全球飲食領域的首個大規模重磅研究——195個國家和地區飲食結構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分析。這項統計追蹤了全球195個國家、從1990年到2017年的15種飲食因素的攝入量趨勢,分析了世界各國因為飲食結構而導致的死亡率和疾病發生率。結果顯示,全球近20%的死亡案例是因為吃的食物不健康導致的。 在這個研究中,中國被點名兩次。
-
亞太老齡化社會的抗衰老醫學學術地圖怎麼畫?
12月13日,由(臺灣)亞太精準抗衰老醫學學會主辦,臺北市政府擔任指導機構的《亞太精準抗衰老醫學學會成立大會暨2020年度融合醫療論壇》上,來自政府、學術 、投資、媒體的各界人士展開多方探討。 此次論壇從精準和抗老化兩大醫學研究趨勢入手,從產業和專業兩個維度去解析精準抗老化醫學,分享了精準抗老化產業的前沿分析和趨勢判斷,共同描繪未來亞太「抗衰老醫學學術地圖」。
-
20年後,重返霍格沃茨!
「第一本哈利波特書是我英國朋友03年送我的,當時她委託她丈夫給我帶了那本13英鎊的書!可惜後來失去聯繫,懷念她。」(披靡張)1為何我們希望霍格沃茨永不畢業「哈利·波特」進入中國的20年來,始終佔據著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是《聖經》、《毛主席語錄》之外銷量最多的書)。
-
博鰲樂城先行區啟動自然免疫醫學研究中心
來源: 中國新聞網一齡自然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啟動儀式26日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下稱樂城先行區)舉行。該中心將在清華大學能源生物實驗室的支持下,建立富有樂城先行區特色的自然免疫醫學服務體系,利用樂城先行區的特殊政策優勢,實現國際前沿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
高齡孕婦胎兒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發生率研究_高齡孕婦_拷貝數變異_高...
摘要:目的 探討應用基因組拷貝數變異測序(CNV-seq)技術檢測高齡孕婦羊水中基因組拷貝數變異(CNV)的發生率。Liang等[2]的研究證實,拷貝數變異測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技術可取得與單核苷酸多態性微陣列(SNP array)技術完全一致的檢測結果,甚至在某些方面優於SNP array;Dong等[3]研究表明,CNV-seq可應用於產前或產後的染色體微重複或微缺失的遺傳學診斷。
-
追尋絕對零度的奇幻旅程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6月25日報導,到達絕對零度是一個令人想來就會心生膽怯的目標,一百多年來,人們上下求索,但從未到達,不過,這絕非一場堂吉訶德般徒勞無功的探索,而是如少年派和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一樣,是一場處處有驚喜的奇幻之旅,這段探索之旅催生了很多科學奇蹟,是自然饋贈給人類的「意外之禮」。
-
落葉歸根—紅大馬哈魚的旅程
在進入廣闊的太平洋的生命旅程的最後階段,仍會返回出生的湖泊或溪流中。但有些紅大馬哈魚卻不進行溯河洄遊,即從不離開淡水生活。儘管這些終年生活在湖泊中的個體和遷徙個體同屬一個物種,但它們從不混群。逆流而上的旅程紅大馬哈魚和鮭目其他動物一樣,也有強有力的魚雷狀身體和較大的尾
-
「最具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強勢「發家史」
在很多健康領域的大v或企業號中,經常出現一個雜誌的名稱-《柳葉刀》,是什麼讓一本外國醫學雜誌,成為世界公認的「最具權威醫學雜誌」。今天小編就來帶你走進迄今為止「最偉大」的醫學周刊-《柳葉刀》。前世1823年,由託馬斯·威克利創辦的國際綜合醫學周刊《柳葉刀》問世,同年,出版第一刊。自創辦之日起,「柳葉刀」(The Lancet)的名字就一直沒有變過。今生《柳葉刀》一直致力於解決社會中的緊迫問題,通過發起學術討論,讓科學融入到具體的大環境中,從而影響各地的決策者。
-
英國權威醫學期刊發表研究報告:武漢採取的措施至關重要
2020.03.27 15:12【英國權威醫學期刊發表研究報告:武漢採取的措施至關重要】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子刊《柳葉刀·公共衛生》26日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武漢採取的嚴格封閉措施延緩了疫情暴發
-
在騰衝高黎貢山博物館,開啟一段探索自然的奇幻旅程
第二展廳史前高黎貢這個部分主要展示了在古生代(距今2.8億到6億年以前),騰衝高黎貢山做為古地中海的一部份,經長期的沉積,受到歷次造山運動的影響,開始發生變化;到中生代(1.35億到2.3億年)的時候,古橫斷山褶皺上升;
-
困於大腦:未被醫學完全解鎖的「植物人」
患者的大腦影像報告圖源:受訪者供圖醫生翻過一張張病理報告,試圖用「不再發電」「出現萎縮」等詞彙,描述一個至今未被醫學完全解鎖的世界。一位患者家屬被醫生告知,女兒再也沒有醒來的機會,醫生用「大部分燈都滅了」來形容。
-
3.8L排量的龐蒂亞克火鳥,車齡27年,掛3333牌,國內還不到20臺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這,在這裡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內容,最新鮮、最熱門的汽車事件都會在此呈現,而本期的熱門內容便是:一線城市現龐蒂亞克火鳥,車齡27年,3.8L排量,車牌成最大亮點前言:很多人都知道龐蒂亞克火鳥這款車在國內很稀有,雖然現在這個品牌的二手車在國內也就幾萬元
-
日本醫學博士20年研究:日行8000步,就能啟動「長壽基因」
對老年人來說,想要元氣滿滿、無病無痛的健康過一輩子,除非奇蹟降臨,而這個「奇蹟」就出現在日本群馬縣中之條村。年、追蹤5000人,發現了「日行8000步、快走20分」的黃金法則,被世界譽為「奇蹟的研究」。
-
20餘位中外院士齊聚川大!共商生物醫學發展,同賀張興棟院士從教60周年
82歲高齡的張興棟院士神採奕奕地出席報告會。「骨誘導組織」凝聚了張興棟院士畢生的心血。他也是將中國醫學生物材料送到世界舞臺最中央的人。目前,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生物醫學材料,被廣泛應用於診斷、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組織或器官。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支柱性產業。
-
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復原」化石蟲子的「最後旅程」
然而在五億五千萬年前,這些特徵才第一次同時「裝配」在動物身體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5日發布的最新研究「復原」了一個遠古奇幻場景:一條奇特的蟲子長眠在行進途中,它兩側對稱的分節形態和最後行跡同時留在了埃迪卡拉紀的海底。這一化石蟲子的「最後旅程」,揭示寒武紀大爆發前夕動物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