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小鬱有一件黃色的耀眼衛衣。
我不止一次的告訴他,穿上這件衛衣的他看起來就像一顆又酸又圓的檸檬精,他自己也承認這衛衣實在不怎麼適合自己。
但是我還是依然頻繁的會見到這件讓我很暴躁的黃色衛衣。
「你今天又穿這件衛衣。要不我給你眾籌,你買件別的顏色的衣服吧行不行。」在我第108次忍不住捂著額頭翻著白眼看見這顆檸檬精緩緩向我走來的時候,我終於忍不住ball ball他放過我的眼睛。
「我有什麼辦法?」他倒好,小手一攤一臉無辜,「星座說了,今天黃色是我的幸運色啊。」
一個一米八幾五大三粗的漢子,一個堂堂心理諮詢師,居然也給我相信星座?!!
好吧。我咽了咽口水。拿星座說事就沒辦法了。因為我也信。
別說我了,我們這個專做心理學的嚴謹科學大公司,幾乎男女老少全都信星座。
別急著吐槽,這沒有辦法,誰叫星座這個東西,人人都懷疑不準,卻人人都信呢?因為他實在太滿足我們人類生存的基本心理需求了。
星座,簡直是比心理醫生還可怕的存在。
巴納姆效應
我們的世界上現在大約有78億個人,卻只有12個星座。也就是說,你剛剛讀過覺得超級準的星座描述,也得同樣適用於大概6000萬人。這個形容夠不夠讓你開始能夠思考星座到底有沒有道理?如果還不行,來看看接下來這段描述:
「看開了很多,不疾不徐,不驕不躁,按部就班的做事。當你不再有那種緊抓不放的心態,外界的一切就開始圍著你轉。」
聽起來有沒有很像你?反正我是覺得還挺符合我的。
噢,但是直至我隨便網上搜了個某星座的某天運勢預測—其實仔細想想,這句模稜兩可的話,其實根本沒有預測任何事不是嗎?
這其實是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這個效應被廣泛應用於解釋為什麼一些非常寬泛本質上什麼也沒說的形容,比如上述這句星座運勢,或者一些性格測試結果,卻讓你覺得如此精準的描述了自己。
這個效應來自於一個有名的心理學試驗,一群學生被要求做一個性格測試,而所有人都被給了同樣的描述,包含比如說「你渴望大家都喜歡且尊敬你,因此你有時會對自己過度嚴苛」這樣的毫無意義的描述,且所有這些描述都是隨便從某個報紙上的星座專欄摘抄的。
然後學生被要從1到5分來評價這個性格測試的結果有多準,5分代表最準。而平均分居然達到了4.26,代表大部分人都覺得這個和他們自己性格測試毫無關係的結果非常準確的描述了自己。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渴望相信這些概括性的描述,只要這些描述能夠滿足他們內心的期望。只要這些描述符合你內心深處的渴求,你的大腦就會開始自動搜集能夠證明這個描述是正確的證據,並且忽略不正確的證據。
同時,我們的大腦傾向於不斷強化你已有的信念,所以如果一段描述符合你的已有信念,你就會本能的認為這段描述是正確的。
我自己曾經好多次去佔星。但是我發現,過了很久以後,我似乎只能記得那些對了的描述,而那些當下覺得不準確的東西卻逐漸被我遺忘了。
小夥伴們,當知道了這個效應之後,再去好好看看你們的佔星結果或者星座解析,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而又有多少只是你希望發生的呢?
自我認知的需求
其實我們相信星座信的是一種內心需求。人類是種奇妙的生物,我們總是在尋求一種「語言」來將我們的過去,未來與現在和人生目標與期待串聯起來,而這種「語言」於很多人來說就是星座佔卜。
心理學認為,星座與自我認知和不確定性存在密切關聯;星座明明缺乏科學性卻如此令人著迷的理由可以從定義自己是誰,一路跨越到尋求一種人生逆境的「解釋」從而來減輕情緒壓力。
這些理由往往是由我們心理上的意義建構傾向所驅動——即是說,我們會不斷試圖為我們的人生事件來找到一種有意義的解釋。
首先,從自我認知方面而言,我們內心都有自我認知的強烈需求,我們渴望更了解自己,也渴望通過各種解讀——比如星座,比如性格測試等等,來確認自己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來確認我們自己到底是誰。
而星座恰好滿足了這個需求;各種各樣的解讀,預測,甚至每個人獨特的星盤,都在一邊滿足我們的自我認知需求,一邊通過這種「私人定製」式的性格解讀,來幫助你潛意識裡確認自己的個體獨立性。
想想看,每一次你去星盤解讀,看到依據你的星盤而獨一無二打造的運勢與性格解讀,多維度的星座組合比如「上升星座,月亮星座和太陽星座」,是不是都也在無形中告訴你「你是一個特別的不可複製的個體」這件事呢?
同時,星座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重獲安全感與控制感這兩個人類基礎的情感需求。
這是因為星座的呈現形式與包含內容,不論準確與否,都可以抵消我們面對人生未知的恐慌感,因為它會幫助我們以一種對未來更有預測性的思維方式來生活。
比如說,有著社交焦慮的小夥伴們可以利用星座來解釋說「我這樣是因為我是巨蟹座」,因為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會將社交焦慮從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轉變為一種性格描述,從而不需要我們過多的困擾。
如果不適用星座這種「語言」,我們就會有將社交焦慮轉變為社會能力的壓力感,而這就需要我們改變我們的自我形容和自我認知。
而這種改變從心理學來說其實是在製造一種自我衝突,因為改變你基礎的認知體系實際是在威脅現存的自我;它需要我們毀滅現存的自我身份認同。而星座卻可以將社交焦慮變為一種「巨蟹座」的性格特質,從而跳過了這種衝突。
這種信仰體系也會「暗示」我們是這樣的人,從而使我們的行為變得越來越具有某星座的味道,從而讓我們更相信星座的準確性。
我們也會因此用星座來說服自己去相信我們渴望相信的東西。
星座給了我面對太難了的生活的勇氣
除此之外,我們相信星座還因為我們可以在面對人生危機的時候從星座中獲得安全感。星座佔星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甚至預測負面事件,比如分手,負債,工作不順等等。
心理學研究發現,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其實比知道一定會發生糟糕的事更加讓我們有壓力,因為人類天然的對信息匱乏造成的未知感存在恐懼。
通過佔星,星座運勢等等,我們可以獲得這種「沒有什麼是未知的」的安全感與控制感;星座這種不科學性恰好可以滿足這種需求—因為星座本身就是「超自然」的玄學,所以不需要我們的認知系統拿出應對科學的態度來面對。
更深度的來說,這個世界於我們每一個個體而言實際上就是充滿了無控制力,無法預測,且毫無意義的。
這也是我們很大程度上的焦慮來源,而相信超自然的力量—星座也好,宗教信仰也好—會給我們更多的控制感與預測能力。
心理學稱此為心理動力功能理論(Psychodynamic functions theory),也是在解釋大家為什麼對超自然的神秘學有著如此高的興趣方面應用最廣泛的理論之一。
總結來說,所有相信星座的原因都有幾點共同性—來自不確定性的壓力,負面情緒,負面生活事件等。
儘管有很多種方式可以應對這些東西,但是星座卻往往是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因為星座不僅將所有負面的東西歸因為外界,且會以預測未來和運勢的形式幫助我們解決人生中不安全感與失控感的來源—不確定性。
我的同事小鬱搬出星座大法以後,我瞬間沒有辦法扒下他這件亮瞎我眼睛讓我煩的抖腿的黃色衛衣了。
我只能默默掏出手機,給他改名為可惡的星座檸檬精。順便在他的啟發下寫下了這篇文章。
星座,就是一個誰都知道不靠譜,卻讓人無比沉淪的東西啊。
-END-
作者:焦糖
編輯:番薯
設計:昊昊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