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江蘇省的傳統優勢產業,江蘇船舶製造聞名於世界,產量佔到全球1/10。但隨著近年來結構性產能過剩明顯,船舶製造業在我省逐漸陷入低潮期。與此同時,隨著各國對海洋資源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和船舶技術緊密相關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卻迎來了別樣的發展高潮期。
「十二五」初,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被江蘇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隨著南通中遠船務、熔盛重工、新揚子等一批船企轉型升級步伐的不斷加快,如今江蘇海工產業發展再次走在了全國前列。
捅破設計「窗紙」做真正的「中國製造」
從最初的修船、造船,到如今國內海工行業的領軍者,提及南通中遠船務,相信國內外海工企業無所不知。然而對於南通中遠船務來說,能夠取得如今的成就絕非易事。「以前中國有不少鑽井平臺,雖說是國內生產的,但其最核心的設計環節卻多來自於歐美,這也是之前我們海工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中遠船務副總經理莊建軍回憶說。
因為沒有,所以才要更加努力。莊建軍表示,設計一個鑽井平臺要考慮到風浪、腐蝕、傳送等多個因素,就連平臺上蓋住宿區的材料也要極為講究。為了能夠完成好項目,中遠為設計部門配備了近百人的團隊。「那時候幾十個人在辦公室裡徹夜亮燈是常事,光是設計圖紙的草稿,就能放滿一個房間。」
2012年2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從南通中遠船務有限公司傳出—由中遠自主設計、生產、調試、安裝的圓筒形超深水海洋鑽探儲油平臺「SE-VAN650」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我省首次有企業獲此殊榮!同年6月,又一個振奮的消息再次傳來—「SEVAN650」在巴西深海探測到世界最大的深海油氣田!
這是「MADE IN CHINA」的中國海工的首秀,也拉開了一系列壯舉的序幕:今年一季度,2號平臺「SEWAN BRILLER」再次在巴西海域鑽探發現新油田;隨後的2月和6月,公司為英國及新加坡石油公司生產的「浮式生產儲油船」和「半潛式生活服務平臺」又相繼在南通開工建造……「中國製造」向世界證明了實力,同時也打破了國外多年的壟斷!
海工船舶生產多路齊發搶「灘頭」
當然,海工產業不僅僅局限於各式平臺,鋪管船、儲油船、風車安裝船等各類特種船舶製造,也將傳統的造船業引領到了海工領域。在江蘇,就有一艘不得不提的3000米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這艘由熔盛重工自主設計建造的海工船舶,將我國海洋鋪管深度的記錄從150米的淺海一舉提升到了3000米的深海!
長204.65米,寬39.2米,型深14米……去年5月下水的「海洋石油201」拿下了9項「世界首次」應用的高新技術。「DP3動力定位系統就是該船的技術核心之一,因為無法拋錨固定,船在三千米深海要確保穩定在一個位置或一條航線上就必須依靠動力定位,而此項技術卻長期處於美、日、德三國的壟斷之下。」為了能夠拿下DP3,熔盛重工海工設計所副所長鍾宏才3年間沒回過幾次家,至2011年DP3通過驗收後,3歲的兒子幾乎不認識自己的爸爸。「一切都是值得的,熔盛重工是全國最大的私營船企,『海洋石油201』開赴南海實施鋪管作業,是中國對南海主權有力地宣示和維護。」鍾宏才鏗鏘有力地說。
除了中遠和熔盛外,來自省經信委的統計顯示,我省眾多有實力的船企也正在向海工領域邁進:靖江市新世紀造船集團投資13.5億元建設的海洋工程裝備技改項目,將加快開發和生產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和海上液化天然氣船等產品;東方重工公司將海工產業發展的方向定位為海洋鋪管船、海洋鑽井平臺輔助船和海上起重多用途船等配套產品;新揚子造船公司註冊4000萬美元成立了江蘇新揚子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有限公司,專門發展海工產品……
政策指引勾勒產業發展宏偉藍圖
11月28日,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就不久前印發的《江蘇省加快船舶產業轉型升級與海洋工程裝備發展三年(2013-2015年)工作方案》作出解讀。會上,政府副秘書長王志忠表示,從產業階段特點看,海洋工程裝備的主要問題是規模偏小,而船舶產業的主要問題是大而不強,「鑑此,我省將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作為一個整體,推動其轉型發展。」
而為了避免海工產業重蹈傳統造船行業產能過剩的覆轍,省經信委副主任秦雁則表示:「海工這個產業比普通的船舶產業更加需要資金和技術,對企業的資金量和技術含量要求非常高,一般的企業不能隨便進入這個領域。」此外,任秦雁還表示,海工產業需要很大的場地,要有很好的岸線、土地資源,但岸線資源不會向所有企業開放傾斜,拿不到土地和岸線資源,就進入不了這個行業。
按照《方案》要求,對列入重點項目的海工裝備企業、首次使用省內海工裝備和船舶配套產品的企業、骨幹船企改制改組後的企業等給予稅收支持;對有市場、有訂單的企業金融機構按照「一企一策」保障生產經營所需資金。到「十二五」末,全省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主要產品,國內、國際市場佔有率要分別提高到30%、10%;1-2家船舶製造企業進入全球前10強,5家海工裝備總承包企業進入全國前1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