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所知,在日本有一門精深的學問,叫做「妖怪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妖怪的科目。大概是日本妖怪文化極其豐盛,畢竟日本神話號稱有八百萬眾神(妖怪)。日本對於妖怪的研究是十分正經的。
眾多日本學者,從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文藝學、心理學、醫學等方面,對各種怪異現象進行全方位的探究。雖說日本妖怪大多發源於中國,但在這方面的研究上,我們只能甘拜下風。
其實妖怪,是神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沒必要談妖色變,統統都打入封建迷信的範疇。相較於高高在上的宗教神仙,各種妖怪故事反而更貼近生活,是廣大老百姓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體現。
什麼是妖怪?
我們中國的妖怪文化,也是歷史悠久。這幾十年不讓成精,其實也並沒太大影響。那麼到底什麼是妖怪呢?前邊一直說的妖怪,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含了妖、精、怪等多種概念集合。
按照《左傳》的說法,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就是說妖的誕生跟人有關,一切反常的東西,都可以叫妖。而怪,就是不常見的,非「常」為怪。因此古人將妖怪兩字連用,就可以概括大部分不科學的、活久見的情況。
再往深點研究,這就是泛靈論思想的體現,萬物皆有靈性。《抱樸子》中說,物老成精。任何東西時間久了,都有可能產生異變,而「活」過來。也就是俗稱「成精」。成精之後呢?
按《抱樸子》中說,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託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試人。也就是說,它們會變成人形,來迷惑人類。這也就是我們現代人認知中的,比較狹義的妖怪了。就比如《西遊記》中的妖怪。
人與妖怪的互相傷害
最早人和妖怪之間的關係,無非就是吃與被吃。妖怪吃人我們可以理解,人還有吃妖怪的?當然可以,按前邊說的狹義上的妖怪,無法就是比普通動物多一點靈性而已,本體也是血肉之軀,自然也是可以吃的。
你比如《山海經》中記載的九尾狐,這在後世可是法力無邊的大妖怪,狐狸精的老祖宗。然而在大吃貨的眼中無非就四個字,食之不蠱。吃了九尾狐的肉,可以讓人不受蠱惑。總之,只要本體是可以吃的妖怪,那就是人可以吃的。
當然,自古妖怪吃人的故事,還是要更多,畢竟這個東西被人賦予的意義,就是違反人的倫理綱常。所以吃人,或者說害人,自然是妖怪最基本的屬性。最早人與妖怪就是這樣吃與被吃的關係。
在唐朝或之前的志怪小說中,我們大概率看到的,都是妖怪吃人害人的故事。少部分是妖怪報恩救人的故事,妖怪其實也就是人形的野獸而已。比如白娘子的原型,在唐朝還是一個白蛇害人的故事。
人與妖怪的愛情
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人們常藉助妖怪來隱喻、批判一些現象。所以人類越來越多的賦予了妖怪人性,典型的就是明清小說《聊齋》,至此和妖怪談戀愛才成了主流。也就是說,人類開始和妖怪談戀愛,其實也沒幾年。
而人們之所以喜歡看人、妖之戀,而不喜歡看妖怪吃人。除了新奇之外,主要還是思想、環境上的一些改變,人們需要衝破一些傳統、封建文化的枷鎖。這也是為什麼相當一段時期內,愛情都是文學、藝術等作品中的主旋律。
而妖怪只是恰逢其會罷了,相比之下人仙相戀的關係要古老、悠久的多。而妖怪的優勢在於,比較有衝突性,你想連妖怪這種異類都懂得愛了,人類有什麼理由不懂?不過從妖怪的角度說,這相當於妖怪被人類所馴服。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