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志怪小說的發展脈絡是什麼樣的?

2021-01-15 Kindle讀書

作者 | 孫見坤

本文摘錄自其在《中國妖怪大全》一書中所寫的自序

提起妖怪,人們腦海中首先想到的,都是各種各樣形狀奇怪、樣貌可怕,會使用法術,時常害人的精怪。這麼理解固然不錯,但未免略顯狹隘。實際上,一切反常、怪異的現象與事物,都可以被稱作「妖怪」。例如《漢書·龔遂傳》中就說:「久之,宮中數有妖怪,王以問遂,遂以為有大憂,宮室將空。」宮中自然不可能屢次出現青面獠牙的精怪,這裡的「妖怪」指的只能是一些怪異難解的現象。

而「妖」與「怪」這兩個字,細說起來又有所區別。

妖,《說文解字》中說:「地反物為。」(「妖」字在《說文解字》中寫作「」)這句話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所謂「反物」,也就是指違反事物的本性,簡言之就是反常。

那麼「怪」字又如何解釋呢?《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很簡潔:「異也。」而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說:「詭異為怪。」王充的《論衡·自紀》中則說:「詭於眾而突出曰怪。」到了慧琳的《一切經音義》中總結為:「凡奇異非常皆曰怪。」可見「怪」的關鍵在於一個「異」字。

妖者反常,怪者奇異,「妖怪」這個詞實際上已經囊括了絕大多數超自然與不可知的現象與事物。然而「妖」字多多少少還是帶有一些不吉的意味,加之反常也可以視作是奇異的一種,因此古人在撰寫這一類著作時,使用「怪」或與「怪」等同的「異」,要遠遠多過「妖」字。

例如漢末的《異聞記》,魏晉時期王浮的《神異記》,南北朝時祖衝之的《述異記》,蕭繹的《金樓子·志怪篇》,不知作者的《八朝窮怪錄》,唐代牛僧孺的《玄怪錄》,鄭還古的《博異記》,宋代張師正的《括異志》,明代閔文振的《涉異志》,以及清代蒲松齡不朽的《聊齋志異》。因此之故,明代胡應麟在為小說分類時,便將這一類著作統稱為「志怪」,並一直沿用至今。

志怪的歷史幾乎與中國文學史一樣長。且不說《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中豐富的神話故事,就連儒家經典之一的《左傳》中,也有不少類似於後世志怪故事的內容。最典型的就是《左傳·宣公十七年》中記載的,晉國魏武子的兒子魏顆沒有按照父親的遺命,把他所喜愛的妾殉葬,而是讓她改嫁。後來,魏顆與秦國作戰時,有一位老人用草繩將敵人絆倒,助其得勝。魏顆不知道這位老者是何人。到了晚上,老人託夢給魏顆,說自己就是那位妾的父親,特來報恩云云。這已經與後世志怪小說中經常講的因果報應故事相差無幾了。然而這樣的記述雖然有了志怪的雛形,但並不等於就是志怪。

志怪的真正獨立,要到漢代。

這一時期的志怪,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受《山海經》影響的地理博物類志怪,典型的代表是託名東方朔的《神異經》。

第二種是受《穆天子傳》影響的傳記類志怪,比較典型的代表有劉向的《列仙傳》《徐偃王誌異》等。這時的志怪已經逐漸脫離原始的神話,而逐漸向小說的方向靠攏了。這一點從《神異經》與《山海經》的對比中便可以明顯看出。《神異經》雖然在結構、內容、筆法等方面,都有意模仿《山海經》,但是全書有意淡化了地理背景,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異聞、異事的敘述上面,在故事情節上也比《山海經》更為豐富、細緻。

而漢代志怪中最值得注意的新發展,是雜記類志怪的出現。這種志怪不同於前面兩種志怪,或是專記山川方物、殊方異聞,或是專記歷史異事、古今奇人,而是不分軒輊地雜記古今中外一切奇聞怪事。漢末陳寔所著《異聞記》的出現,標誌著這一類志怪的正式誕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志怪創作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政治與社會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動。倘若從東漢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率兵進入洛陽算起,到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為止,整整四百年間,絕大多數時間都處於分裂動亂之中。士大夫成為政權頻繁更迭中的犧牲品,老百姓則在連年的戰亂與對峙中飽受蹂躪。自上到下,所有人都生活在危機四伏之中,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一時之間,談玄說鬼之風大盛。

與此同時,舊時有的方術巫鬼,摻雜了儒家經學的讖緯符瑞,新興的道教與佛教等思想瀰漫於全社會,加上中外貿易與交往的繁榮,大量異域思想與奇物傳入中國,為志怪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同時,越來越多的文人士大夫參與到了志怪創作的隊伍中來。張華、郭璞、葛洪、幹寶、陶淵明、劉義慶、祖衝之、吳均、顏之推等,一大批在中國文學史與文化史上聲名赫赫的人物都曾參與其中,也使得這一時期志怪的文學價值大為提升。

而且由於志怪內容的限制,使得作者通常採用史傳筆法,以散文形式寫成。篇幅簡短、布局緊湊、結構簡單、敘述直接、語言凝練,在當時盛行的駢儷文風中,以一種獨有的古樸質直的面貌出現,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在文學價值提升的同時,這一時期的志怪在內容上也有了極大的推進,單純的地理博物類志怪和傳記類志怪已經很少見,而雜記類志怪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加之自東晉後期起,南朝形成了追求淵博、崇拜知識的風氣,聚書藏書成為社會風尚,博學多識成為人們,特別是士大夫階層的追求,在這樣的大環境影響之下,使得這一時期的志怪,在內容上空前的豐富。

王國良先生在《六朝志怪小說考論》中曾將這一時期志怪代表性的內容總結為十三類,即神話傳說、陰陽數術、民間信仰、精怪變化、鬼神靈異、殊方異物、服食修煉、仙境傳說、異類婚姻、宗教靈驗、冥界遊行、因果報應、因果報應、佛道爭勝。可見其所記範圍之廣闊,事物之龐雜,幾乎到了無所不包、無所不記的程度。

進入唐代之後,志怪創作的風氣依舊不減,而且除了原有的志怪形式繼續發展以外,又出現了「傳奇」這一新的小說類型。

雖然當傳奇發展到肅宗、代宗時,內容已經不再局限於神鬼妖怪,但當它誕生之初,卻不得不說是由志怪演變發展而來。例如唐代早期的傳奇《古鏡記》中,將十個互不相關的妖怪故事,用一面古鏡作為主線串聯起來。這種情況在傳奇產生之初還是頗為常見的,例如《梁四公記》中,以朝見梁武帝為主線,將四個異人的故事串聯起來;《懷渡》中,以懷渡和尚為主線,將八個獨立的小故事串聯起來。從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由志怪向傳奇過渡的痕跡。

傳奇與志怪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傳奇是作者有意識地創作,情節曲折、語言華美、想像豐富,人物性格與形象往往塑造得比較鮮明。這些都與傳統的志怪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然而,傳奇並未能取代志怪,在整個唐代,志怪與傳奇都是並行不悖,各自發展的。

而從唐代開始,無論是志怪還是傳奇,作品的宗教意味都越來越淡。不但宣揚教義的作品日漸稀少,而且參與創作的宗教人士,相較南北朝時期也大幅減少,優秀作品更是幾乎沒有。只有唐末五代的傳真天師杜光庭曾經閃耀一時。然而他的代表作《虯髯客傳》,卻與道教教義或是道教神仙基本沒有什麼關係。

宗教意味的淡化,在進入宋代以後更為明顯。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無論是道教的神仙天尊,還是佛教的羅漢菩薩,在宋代的志怪與傳奇中都極少以主要人物的身份出現。與此同時,妖怪與鬼魅成了這一時期志怪與傳奇創作的重點。不但數量日益龐大,同時在內容上也跳出了單純的因果報應、精怪變化、搜奇記異的範疇,而是藉由妖怪與鬼魅來描寫和揭示社會與人生的方方面面,提升了志怪的意義與價值,對後世志怪的創作影響甚為深遠。

同樣是在宋代,話本與南戲的產生,使得志怪文學得以有了新的發展方向。

到了明代,最終形成了中國志怪文學的三大支柱:志怪筆記、神怪戲曲、神魔小說,三足鼎立的局面。

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隨著科學主義的盛行,志怪文學一度被扣上「宣揚迷信」的帽子而被批判。但這時的批判還主要集中在知識精英當中,普通民眾中閱讀志怪文學、觀看神怪戲曲的依舊大有人在。

然而進入50年代以後,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整個志怪文化一度幾近消失。除了個別書籍如《搜神記》《博物志》《太平廣記》《夷堅志》《西遊記》等,作為古典文學名著得以出版發行,其餘大量的志怪文學在書店裡卻失去了蹤影,曾經種類繁多的神怪戲曲也幾乎從舞臺上完全消失。

無獨有偶,日本的「妖怪文化」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說來有趣,日本原先並沒有「妖怪」這個詞,在19世紀末之前,日本人主要是用「ばけもの」(漢字可譯作「化物」)這個和語詞彙來稱呼妖怪的。

到了19世紀90年代,哲學家井上圓了出於破除迷信、普及科學的目的,創立了「妖怪學」,並正式使用了「妖怪」一詞。換言之,日本妖怪學的誕生是為了否定妖怪。隨著教育的普及與科學的發展,很快大多數日本國民都已經認識到了妖怪妖怪的無稽。按照創立之初的目的來說,妖怪學的使命已經完成,妖怪學的研究也確實一度陷入沉寂。

然而,很快就有人發現,妖怪學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破除迷信而已,「妖怪」實際上是一種十分值得研究與重視的民俗現象。以柳田國男為代表的民俗學研究方向,以及以芥川龍之介為代表的運用妖怪素材進行新文學創作,為日本妖怪學帶來了「二戰」前的「中興」。

「二戰」開始後,妖怪學在日本再度陷入沉寂。然而,當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之後,各種娛樂文化也隨之復甦或傳入。妖怪元素作為一種奇特的素材,也隨著娛樂文化一起重新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中,並且形成了多元化的發展,既有學者們的嚴肅研究,又有各種以之為素材的二次創作,範圍涵蓋了文學、影視、動漫、美術等諸多方面,可以說是蔚為大觀。

反觀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後,一大批古代與近代的志怪文學得以整理出版,許多神怪內容的戲曲、曲藝也得以重新編排演出。同時,新的志怪文學和神怪內容的影視作品,以及嚴肅的學術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斷地出現。

但是,新創作的文學與影視作品,往往有著兩個共同的問題:

第一是經典素材重複率高,人物、情節、神怪等內容往往局限於《山海經》《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少數幾部作品中。

第二是原創內容質量偏低,在經典素材之外的原創內容,往往是設計過於現代,或是模仿痕跡太重。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創作者對於我國的志怪文化了解不足。不過這其中也有可以諒解之處。歷代志怪文學留存到今天的,至少有上千卷之多,加之魚龍混雜,質量良莠不齊,驟然面對,往往不知該如何選擇。文字雖不能說是古奧,但對於缺少文言閱讀訓練的現代人來說,也不是一件輕鬆的差事。

關注@亞馬遜Kindle,讀書與不讀書,人生大不一樣!用Kindle,拒絕打擾,感受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相關焦點

  • 圖解中國傳統志怪故事
    《中國志怪故事》封面 魚笛繪近期,由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策劃、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志怪故事》面世。《中國志怪故事》用帶有志怪小說語言特色的白話文寫作,每個故事都配有若干幅8開跨頁插圖,用圖文的形式進行講述,選取了《聊齋志異》、《列異傳》、《搜神記》、《太平廣記》、《子不語》等志怪小說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志怪小說是中國小說中極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其自魏晉南北朝肇始,到清代極盛,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可謂是人盡皆知。志怪小說曾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是頗受人們喜愛的消遣方式。
  • 東方朔:中國志怪小說山海經的續集——神異經,真實的尋妖指南
    神異經(節選)是中國古代神話志怪小說集,共一卷四十七則。舊時認為是東方朔所著。其記載類型上沿襲《山海經》的風格,分為東荒經、東南荒經、南荒經、西南荒經、西荒經、西北荒經、北荒經、東北荒經、中荒經等九章。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到「然略於山川道裡而詳於異物」跟山海經沒什麼兩樣,只是文字也不象《山海經》那樣古樸。
  • 神仙鬼怪、奇人異事,魏晉南北朝小說,堪稱玄幻小說鼻祖
    玄幻小說一直是各大網文榜的霸主,為什麼它會一直霸佔各個小說網站的排行榜呢?原因無非是一個字爽!那麼身為爽文存在的玄幻小說穿越回古代又會是什麼樣子呢?這就要從魏晉南北朝說起。魏晉南北朝的小說分為兩大類,一是志怪小說,專寫方士巫師和神仙鬼怪,堪稱古代版的玄幻小說,連後起之秀《聊齋志異》都得拜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小說;二是志人小說,專門記錄一些奇人異聞,堪稱古代版的故事會。
  •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四)中國文字的發展,從歷史上就有三條發展脈絡。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二條:中國方塊漢字的發展脈絡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發展脈絡,此篇文章,我們就來論述中國文字的第三條發展脈絡,這就是:中國民俗文字的發展脈絡。什麼是「中國民俗文字」?
  • 山海經裡排名不高的上古神獸,卻是志怪小說裡的常客
    其實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山海經》也可以被理解成一本志怪小說,但是由於它出現的時間被推測到了戰國時期,那個時期不論是消息還是知識的傳播都相對來說非常的閉塞,它的出現被很多人認為是當時最主流的巫術典籍。在這其中有一種神獸叫做饕餮,論戰鬥能力,在書裡的排行可能連前五的到不了,但是它卻非常受志怪小說作者的青睞,仿佛提到上古時代,若是沒有提到饕餮,就仿佛遺落了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它跟人類的關係真的就如此緊密嗎?
  • 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強烈興盛,這對後世文學發展有何貢獻?
    四大名著在小說的起源階段自然還是要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漢末時期,諸侯割據,最終形成曹魏、蜀漢、東吳三代政權,這段歷史也成為了後世在文學與娛樂上的重要靈感來源;在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得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也受到特別的影響。儒家因戰亂而愈加繁盛,民間玄學的興起、佛教的大力發展、道教的盛興,甚至有遠處西方波斯與希臘文化的羼入。中國古代小說分為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兩種系統。
  • 漢魏六朝小說為後世優秀作品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然而這個故事確曾流傳於漢代,從《風俗通義》、《論衡》等書裡都曾述及這點看來,它可能是現存唯一的比較可靠的漢人小說,也是後世講史話本的先驅。《世說新語》是志人小說(亦稱軼事類小說)的代表作。「志人」這個名稱是魯迅從「志怪」推衍出來的。書中所載都是經過選擇的精彩片斷,特別注意語言的提煉,比一般野史雜事更富於文學性。許多故事只用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人物形象,有很高的概括力。
  • 中國文學的源頭是原始巫術
    中國文學的源頭有神話說、勞動說、卜祝辭說、六經說等。諸家聚訟不已,莫衷一是。文學的起源問題是中國文學研究中不可迴避的重大議題,關乎中國文學的演進脈絡與發展規律。近年來,考古資料的不斷豐富,為中國文學源頭的探索揭開了新圖景。出土文獻愈來愈表明,中國文學的源頭在「原始巫術」。
  • 推薦五本靈異志怪小說,由多個輕微恐怖懸疑的小故事組成...
    推薦非常喜歡的五本靈異志怪小說,由多個懸疑小故事組成!1.饕餮娘子by佟婕本書以十歲的普通小女孩為主角,通過孩童的眼睛用第一人稱講述成人世界裡因妄念而滋生各種欲望的故事,在天真懵懂的人性之初,冷眼旁觀過這一幕幕魑魅世事、魍魎玄奇的人間百態。
  • 央視網非遺地理《不遠萬裡》,關注中國傳承的地理脈絡
    《不遠萬裡》從「地理脈絡」中尋找中國傳承的基因。節目內容來源於中華文化重要的地理起源地,涉及山、河、湖乃至古民族心中的「海」。通過對這些地理環境巡禮式的探訪行走,關注中華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歷史資源——路徑。
  • NO.399|怪力亂神(志怪小說)
    《漢武洞冥記》《漢武故事》《漢武內傳》《括地誌》《列仙傳》《神仙記》《神異經》《十洲記》《蜀王本紀》《徐偃王志》《玄黃經》《虞初周說》《異聞記》魏晉南北朝《博物志》《集靈記》《旌異記》《列異傳》《靈鬼志》《靈異記》《冥祥記》《齊諧記》《神仙傳》《神異記》《拾遺記》《述異記》《搜神後記》《搜神記》《續齊諧記》《宣驗記》《研神記》《異林》《異苑》《幽明錄》《冤魂志》《甄異傳》《志怪
  • 看中日誌怪小說,談談兩國狐文化
    李建國在《中國狐文化》中認為「這是第一例狐妓故事,標誌著狐妓原型——宋以後曾不斷出現於小說之中——的建立。」認為這是「開創了以狐喻妓的先河,給娼妓文化注入新的觀念。」後來,在淫狐的妖媚形象中,從性誘惑到正常婚戀,甚至成為了賢妻良母的角色。《太平廣記》卷四百五十四中女狐一改之前蠱惑男子與其交接吸取精氣的形象,李氏為計真育七子二女,隨著丈夫東奔西走而毫無怨言。
  • 在中國古代有哪些神話故事和小說?給後世留下了哪些文化遺產?
    如果我們對神話的範圍作廣義的理解,除了遠古的神話傳說之外,把歷代文人所創作的有關神、鬼、怪的故事,即志怪小說,以及傳奇小說等都包括在內,那麼數量就非常之多,優秀的作品也頗不少。一、我國最早的神話小說《山海經》我國最早的神話小說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的《山海經》。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神話小說,應該算是史上最早的地理志,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等。《山海經》中很多記述都是後世神話的的雛形。所以,後世稱《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
  • 郝敬:《建構「小說」——中國古體小說觀念流變》
    內容簡介該書專門討論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古體小說」,即主要著錄於子部小說類的非白話小說,力避西人觀念影響下的現代小說觀念,從「古體小說」這一中國傳統文類出發,考察古人相關認識的變化,對其特性和內涵的框定及流變,還原歷史實相,頗多創新之處。
  • 豪俠·志怪·聊齋·靈異風的仙武文盤點
    金手指是地球道家的各種道經典籍,之前推過一本降妖除魔類的《妖魔哪裡走》,不斷有書友跟我求同類,《大奉打更人》是推過的,所以今天推下《大周仙吏》~因為是轉型失敗過的作者,所以對這書期望不高,沒想到幼苗速遞之後,反饋持續不斷,口碑都還不錯~ 《異明1561》嗷世巔鋒,架空中國古代的另類scp文,結合克蘇魯元素
  • 隱蔽的寫作者——評郎生的中國文言小說史著《補白》
    近日,由作家、記者、文學批評家郎生獨立完成的中國古典文學史著《補白——中國文言小說的傳統與輝煌》,由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該著從文學內部,對中國宋前的文言小說,進行了視野廣闊而又言之有據的點評和論述,使之與眾多由歷史角度書寫的中國文言小說史著區別開來。
  • 超級演說家冠軍劉媛媛分享:怎樣讓演講脈絡簡單清晰的方法
    枝幹我已經講過了,它是演講時候的框架、邏輯脈絡。 咱們來看一下是不是?小說、話劇、電影,它們都有一個情節發展的主線,演講也應該有,演講也是一個作品,而且演講的脈絡必須比電影、小說和話劇要簡單。 原因是什麼?
  • 神魔小說與中國神話
    西遊記關於神魔小說存在的意義,有人這樣問:「如果沒有《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國的神話會不會失傳?」《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毫無疑問是神魔小說的扛鼎之作,但它們本身只代表仙話的最高水平而並不完全代表中國神話。
  • 從上古神話到志怪小說人類怎樣「馴化」了神獸
    中國神話的譜系是中國文化譜系的體現,隨著對中華創世神話的不斷梳理,「神獸」作為神話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談論。神獸不僅是神話中的必要角色,更是人類各種內部、外部關係的折射。研究神獸在歷史脈絡中的位置,何嘗不是對民族精神的探索?  ———編者  「神獸」這個概念是和神話伴生的。
  • 老外看小說戒毒癮 回家滿腦子都是中國玄幻小說
    老外看小說戒毒癮;網友調侃:中國文學之光。推動這些小說發展的情節,常常就是誰不給誰面子。  當日韓漫畫和輕小說培育出的英語讀者,對這類故事的套路感到厭倦時,他們便順理成章地將目光轉向新生的中國網絡小說。  因為中國特殊的出版歷史,網絡文學吞下了印刷文學沒吃到的最大一塊商業蛋糕--類型小說,再加上先進媒介蘊藏的巨大能量,長成了現在這樣的世界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