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的源頭是原始巫術

2021-01-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文學的源頭有神話說、勞動說、卜祝辭說、六經說等。諸家聚訟不已,莫衷一是。文學的起源問題是中國文學研究中不可迴避的重大議題,關乎中國文學的演進脈絡與發展規律。近年來,考古資料的不斷豐富,為中國文學源頭的探索揭開了新圖景。出土文獻愈來愈表明,中國文學的源頭在「原始巫術」。

  原始巫術與中國詩歌源頭

  眾所周知,《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集。然而,中國詩歌的源頭並不應止乎《詩經》,而應追溯至五帝時代早期的原始巫術咒語詩。五帝時代前期出現的原始巫術咒語詩,便是中國早期詩歌的雛形。傳世與出土文獻均表明,原始巫術咒語深刻影響了中國詩歌的起源與發展。

  考古資料顯示,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時代,原始巫術已經相當盛行。譬如,西安半坡、臨潼姜寨村、寶雞北首嶺等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魚紋」圖案,以及其中的「蛙形骨骼」圖案,都具有濃厚的原始巫術色彩。《國語·楚語下》載,顓頊「絕地天通」之前「夫人作享,家為巫史」,亦反映了五帝時代早期巫術流行的盛況。在巫術活動中,往往伴有繁賾的巫術儀式與表演,但最具「巫術魔力」的當屬巫師口中反覆吟唱的咒語。學者們認為,這些巫術咒語便是早期詩歌的雛形。例如,江林昌指出:「中國古代詩歌起源於原始巫術咒語。咒語也可稱為巫詩。」

  在傳世文獻中,五帝時代早期的原始巫術咒語詩時有閃現。《禮記·郊特牲》所載《蠟辭》云:「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記載的是伊耆氏在蜡祭時吟唱的巫術咒語,而伊耆氏屬於神農炎帝時代。《山海經·大荒北經》載:「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這是黃帝時代的巫術咒語詩。《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所載《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這首巫術咒語詩記載的是神農、黃帝時代的原始狩獵情景。

  五帝時代早期巫術咒語詩的表現形式便是反覆吟唱,旨在控制自然、神靈,以達到某種企圖。這種巫術咒語詩深刻影響了詩歌的發展。《詩經》中的《周南·芣苢》,便是一首通過反覆吟唱「芣苢」以求「胚胎」生子的巫詩;《召南·騶虞》也是一首通過反覆吟唱,以求狩獵成功的巫詩。《詩經》中還有一些類似的巫詩,茲不備舉。值得注意的是,《詩經》重章疊句的迴環復沓結構,極可能來源於原始巫詩反覆吟唱的形式。《詩經》中的《商頌》《周頌》《魯頌》屬於宗廟祭祀頌詩,祭祀與巫術有著內在聯繫,因而其內容仍舊充斥著巫術色彩。

  在出土文獻中,原始巫術咒語詩亦屢見不鮮。清華簡《祝辭》保存了先秦時期豐富的原始巫詩資料,亦應當屬於「詩」類文獻。祝辭,即咒語。《祝辭》共有五首巫詩,一首為「恐溺」的巫詩,一首是「救火」的巫詩,後三首則是射箭的巫詩。這些巫術咒語詩雖具體內容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即施咒者均可直接控制自然、神靈,這與五帝時代早期的原始巫術咒語詩相似。譬如,「恐溺」巫詩曰:「有上茫茫,有下湯湯,司湍滂滂,侯茲某也發揚。」這是命令司湍神控制急流。「救火」巫詩曰:「皋,詣武夷,絕明冥冥,茲我贏。」這是指令武夷山神滅絕火焰。這些巫詩皆與《蠟辭》《彈歌》相似。因此,《祝辭》中的五首詩應當就是五帝時期原始巫術咒語詩的遺存。由是觀之,《祝辭》應是未被今本《詩經》收錄的原始咒語佚詩。依此亦可推知,先秦時期應當還有大量的原始巫術咒語詩在民間流傳。

  無獨有偶,清華簡《禱辭》與《祝辭》亦相類似,乃禱祠地祇的告事求福之辭,辭多韻語。所不同的是,該篇禱辭應當屬於宗教祭祀頌詩。這首宗教祭祀頌詩,亦屬於佚詩。另外,九店簡《告武夷》、睡虎地《日書》甲種的《馬禖》《夢》等短章以及新蔡簡、裡耶簡的部分殘簡亦有此類禱辭。這些禱辭都可看作宗教祭祀頌詩,都具有濃厚的巫術色彩。

  綜合分析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可知,原始巫術對中國早期詩歌的起源與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詩歌的源頭實應追溯至此。

  原始巫術與中國辭賦源頭

  屈原賦可謂中國辭賦的源頭,從《離騷》《九歌》來看,屈原賦明顯具有濃厚的巫風色彩,而這正是五帝時代原始巫術的遺存。

  《九歌》中保存了一些遠古部族的宗廟祭祀頌詩,而這些頌詩便可追溯至五帝時代。據江林昌《遠古部族文化融合創新與〈九歌〉的形成》一文考證,《九歌》中有五帝時代海岱東夷族虞舜時代的《韶》樂、中原華夏族禹啟時代的《虯歌》。東夷部族與華夏部族的起源均在五帝時代,五帝時代是巫術盛行的時代,因而《九歌》中遺存的巫風現象便不難理解了。

  《離騷》對五帝時代原始巫術的保存,主要體現為「以玉通神」。考古資料表明,五帝時代的玉器是巫師通神的重要法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都以大量隨葬玉器為特點,這些玉器都與原始巫術宗教活動有關。顓頊「絕地天通」的巫術改革之後,玉更成為尊貴的通神法器。「以玉通神」的原始意象,作為文化傳統和文化心理的長期積澱,始終保留在原始先民的思維和意識形態之中,並被傳承下來。屈原《離騷》便充分繼承與發揚了這種原始意象,而最終發展成為綿延兩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傳統。

  《離騷》:「駟玉虯以乘鷖兮,溘埃風餘上徵。」「為餘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屯餘車其千乘兮,齊玉軑而並馳。」「玉虯」「瑤象」「玉鸞」和「玉軑」作為玉器,均可通神。其中,「虯」「象」和「鸞」作為本身即可通神的動物,可以輔助人借「玉」更好地與神靈溝通。有意思的是,「玉虯」「玉鸞」和「瑤象」在考古遺址中均有發現,且都被用來通神。

  《離騷》中「以玉通神」的原始意象對後世辭賦作品產生了深遠影響。漢代「紹騷體」便明顯受此濡染,主要表現為「食玉」以通神。嚴忌《哀時命》:「願至崑崙之懸圃兮,採鍾山之玉英。攬瑤木之橝枝兮,望閬風之板桐。」王逸註:「上崑崙山,遊於懸圃,採玉英咀而嚼之,以延壽也。言己既登崑崙,復欲引玉樹之枝,上望閬風、板桐之山,遂陟天庭而遊戲也。」咀嚼「玉英」可以延年益壽,攬「瑤木」之玉枝可以通神,而「陟」天庭。

  依上而知,屈原賦作為中國辭賦的源頭,其創作源泉與創作思維都深受原始巫術的薰染,並對後世辭賦產生了深遠影響。

  原始巫術與中國散文源頭

  中國散文可分為敘事散文與說理散文,而敘事散文的產生時代遠早於說理散文。敘事散文又稱歷史散文,其源頭可追溯至商代的甲骨卜辭。從甲骨卜辭到《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我國敘事散文經歷了由萌芽到成熟的發展歷程。甲骨卜辭雖然記言記事比較簡略,但有的已長達幾十字或百餘字,其敘事體系已經相對比較完整。譬如,郭沫若《卜辭通纂》第五一二片,這條卜辭所敘述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均已完備,敘事亦較為清楚完整,已經初具敘事要素。因此,這類甲骨卜辭可視作我國敘事散文的濫觴。

  甲骨卜辭產生的歷史文化土壤便是巫史文化,卜辭從業者也主要是巫覡。商代社會極端崇信鬼神,《禮記·表記》便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從出土甲骨卜辭可看出,商王亦經常參與卜筮。陳夢家指出:「由巫而史,而為王者的行政官吏;王者自己雖為政治領袖,同時仍為群巫之長。卜辭中常有王卜、王貞之辭,乃是王親自卜問,或卜風雨或卜祭祀、徵伐、田遊。」總之,整個商代社會極度尊崇巫術。商代的巫史文化推動了甲骨卜辭的發展,而甲骨卜辭又孕育了我國最早的敘事散文。

  甲骨卜辭之後的敘事散文中,亦經常見到巫風色彩濃厚的敘述。新出竹簡文獻也有類似敘述,清華簡《楚居》便是典型。《楚居》的敘事風格類似《國語》等,可看作歷史地理敘事散文。《楚居》講述了楚人之源起,分別敘述季連、鬻熊、熊繹的傳說,詳述了楚公、楚王的居處與遷徙歷程。其中,「季連初降於山」的情形,便與中國古代的巫風習俗有關。更引人注目的是妣「生侸叔、麗季」的過程:「麗不從行,潰自脅出, 妣賓於天, 巫並該其脅以楚,抵今曰楚人。」這段話是說麗季在出生時不能順產,結果從妣的肋骨處降生,導致妣一時斷氣而「賓於天」,巫師用楚條為其包紮肋部,妣大概因此而復活,這便是楚人被稱為「楚」的淵源。這段充滿巫術色彩的敘述,既是楚人崇巫傳統的體現,也是原始巫術文化在敘事散文中的遺存。

  依此觀之,中國散文的起源與巫風傳統有著密切淵源,從甲骨卜辭到清華簡《楚居》,原始巫術的基因一直伴隨著敘事散文的產生與發展。

  原始巫術與中國小說源頭

  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志怪小說產生於魏晉時期。而新出竹簡卻表明,志怪小說早在戰國初期便已產生。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墓主記》,敘述了一位名為丹的大梁人死而復活的怪異故事。李學勤認為,這便是志怪小說的源頭,其時代比《搜神記》等書早了五百年。至此,志怪小說的源頭可追溯至秦代。清華簡《赤鵠之集湯之屋》記載了商湯射獲一隻赤鵠,命令伊尹烹之作羹,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其所述故事圍繞人、神、巫、鬼而展開,人物關係較為複雜,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並具有「小說」這類敘事文學作品的某些審美特徵。黃德寬指出,這顯然應當屬於志怪小說。清華簡的年代為戰國中晚期,而《赤鵠之集湯之屋》的流傳年代應當早於該時期,至少可推至戰國早期。因此,中國志怪小說的產生時代實可追溯至戰國早期。

  從清華簡《赤鵠之集湯之屋》來看,先秦時期志怪小說的產生與原始巫術有著密切淵源。《赤鵠之集湯之屋》整理《說明》謂:「簡文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有濃厚的巫術色彩。如說湯詛咒伊尹,使他『視而不能言』,隨後伊尹被稱作『巫烏』的鳥拯救,並由之知道『夏後』(桀)身患重病,原因是天帝命『二黃蛇與二白兔居後之寢室之棟』等情況,從而解救了『夏後』的危難。」《赤鵠之集湯之屋》中濃厚的巫術色彩,正是其可被稱為志怪小說的重要原因。商湯與伊尹的形象類似於巫覡,通曉人言的先知神鳥也被稱作「巫烏」。這些巫術現象,固然可能與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習俗有關,但更可能來源於商代甚至五帝時代以來流傳已久的巫風習俗。

  總而言之,中國志怪小說的產生與中國古代由來已久的信巫、崇巫的習俗密不可分。在志怪小說之中,原始巫術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影響了先秦志怪小說的起源,同時也為秦漢之後志怪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最終成為志怪小說的決定性基因。

  綜合分析考察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可知,中國詩歌、辭賦、散文、小說的起源與原始巫術皆有密切淵源,原始巫術可謂中國文學傳統中的決定性遺傳基因。原始巫術作為中國文化獨特傳統的核心根源,深刻影響了早期中國的文字、宗教、禮樂、哲學等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文學的起源與發展更是深受其濡染。如若脫離或忽略了這個文化核心,中國文學便會成為無本之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清華簡《系年》與東周國別史研究」(16CZS03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

相關焦點

  • 巫術與神秘學的娛樂時代
    一本《達·文西密碼》在全球銷出3000萬冊驚人數字不算,它還派生了一個寫字的行當,那就是類似於中國「紅學」的所謂「布朗解密」:在很多歐洲國家,尤其是英國和法國的大小書店裡,已經擺上架的對《達·文西密碼》內容進行證偽的論著就有7本之多。
  • 真正的恐懼是什麼:恐怖文學中的人類原始情感
    Lovecraft),中國的粉絲親切地稱他為愛手藝。他開創了「克蘇魯神話」體系恐怖與科幻小說,也影響了史蒂芬·金等一代恐怖大師。本文為洛夫克拉夫特系統性解釋恐怖文學的學術作品,從遠古人類對超自然的崇拜到美國的怪奇傳統,「未知」都是人類骨髓深處潛藏的最大恐懼。在未知被大面積剝離的當代,或許只有恐怖文學能給人們帶來久違的崇高感。01 真正的恐懼是什麼?
  • 神話,巫術,禁忌
    在中國,被國家宗教所認可和控制的對祖宗的這種崇拜,被看成是人民可以有的唯一宗教。德·格魯特de Groot在他對中國宗教的敘述中說,這意味著:「死者與家族聯結的紐帶並未中斷,而且死者繼續行使著他們的權威並保護著家族。他們是中國人的自然保護神,是保證中國人驅魔避邪、吉祥如意的灶君household-gods。……正是祖宗崇拜使家族成員從死者那裡得到庇護從而財源隆盛。
  • 圖書2020|2020年巫術類著述經眼錄
    (梅紹武《導言》)由歷史事件改編的文學作品,也可以引發有關「本事」和「故事」的討論,亦可從中觀察文學和歷史對於事件的不同處理方式。另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米勒曾來華訪問,後來還寫過一本《訪問中國》。1981年上海人民藝術劇院計劃演出米勒的作品,他親自推薦了這部《薩勒姆的女巫》,由黃佐臨先生執導。當時中國剛走出「文革」,劇中的內容在中國觀眾那裡得到了廣泛的共鳴。4.
  • 重新解讀中國神話:神話是文化和文學的源頭
    神話是文化和文學的源頭。提起中國的神話,人們會聯想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許多人認為,與西方神話相比,中國的神話只是遠古時代人類思考與探索自然並結合自己的想像所產生的並不成體系的東西。
  • 王宏超評《巫者的世界》|中國的巫術傳統及其諸面向
    中國學界關於巫術的研究,始於晚清民國時期,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學術研究重回正軌,加上當時的文化熱,學界重新開啟了關於巫術的研究。林富士對於巫術的研究,就始於八十年代,1987年,他完成了碩士論文《漢代的巫者》。近二十年的研究中,特別需要提及的是餘英時先生的《論天人之際》(2014),這是近年來有關中國巫術和思想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 神話是古埃及文學最早的源頭,到底有哪些文學作品摘自於神話故事
    神話是他們文學最早的源頭,許多文學作品都是摘自神話。由於古埃及人信奉的神比較雜亂,所以古埃及的神祇數量非常龐大,關係也十分複雜,每一個神所管理的地方不同,他們的權限也不同,每一個神都有自己的長處。這些神不僅和神之間關係混亂,而且神與人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這些故事生動有趣又充滿了人情味。
  • 世界未解之謎:苗疆巫術蠱毒知多少
    導讀:說到苗疆,人們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讓人聞風喪膽的神奇巫術和蠱。
  • 從原始蒙昧的自然崇拜開始,人類是怎麼用文學表現自然的?
    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詩句,表達了無數中國傳統文人士子在田園趣味中寄予高潔精神追求的人生選擇。此時的自然,不僅是簡單地提供給人類生存本源的母親形象,還被賦予了撫慰心靈和寄託情感的精神文化功能,彰顯出文學對自然的理想化表現趨勢。從宏觀歷史角度看,文學中的自然書寫發生重要轉變是在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後。
  • 文學理論考研名詞解釋匯總
    中國敘事學:綜合西方傳統敘事學和現代敘事學,具有創新性和個性的敘事研究方法和理論建構。  敘事:通過語言組織起人物的行動和事件,從而構成藝術世界的文學活動。  敘事的層面: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來觀察、分析敘事活動。敘述語言、敘述內容、敘述動作。  敘述語言:使故事得以呈現的口頭或書面陳述。敘述時間、敘述視角、敘述標記。
  • 中國哲學的發生,為什麼源於原始宗教?
    作為中國哲學的「源頭」---原始宗教,是原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類才開始產生一種十分原始和樸素的宗教觀念。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認為,人類生活資料的獲得手段及其發展程度是最重要的,並把它們作為劃分原始社會人類發展階段性的標誌,他將「古代社會」分為:1.蒙昧期;2.野蠻期;3.文明期。
  • 正月十五話圓月,中國燈節源自原始拜月,西方拜月滿足於歡欣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人們要觀燈、放焰火,實際上是原始拜月行為的變形;而西方人顯然沒有這樣的習慣。幸好東西方的先哲都留下眾多作品,月亮作為一種意象遍布其中。
  • 牛頓、巫術和宗教:論藝術和科學、宗教的關係
    現代文化史論家們認為,人類早期的宗教雛形來源於神話傳說,尤其是原始部落中的巫術儀式,這些儀式往往帶有非常神秘的色彩,主持儀式的人身份也顯得非常特殊,他們往往具備部落裡面其他人所不具有的特異功能,而且其他人也相信,這種功能可以帶給他們好運,得到神靈或者自然的庇佑。
  • 關於巫術的誤解:比宗教更接近科學
    無論你相信與否,巫術是更接近科學的學科,而並非站在科學的對立面。大家之所以對巫術有迷信概念的誤解,一方面源自於巫術商業話的社會發展,一方面源自於對巫術和科學兩個概念的理解偏差。我將從巫術、神學、宗教、藝術的發展邏輯和巫術與科學概念重新認知的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遠古人類是崇尚自然力量的,尤其是人類的食物獲取渠道由狩獵方式過渡到農耕方式後,人類更加依賴大自然力量的恩賜。陽光、雨水、風力風向均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有巨大的影響。這也導致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恐懼和敬畏。
  • 寫作素材:關於神魔法巫術由來與簡介,寫個玄幻小說吧
    八、中國藏族巫術在藏區進行人文調查和田野採風時,社會學者發現了不少應該屬於古老巫術的遺存,例如:為了避免天降暴風雨、冰雹;防止野獸和其他災害的襲擊和侵擾,藏族群眾便請來巫師進行攘拔或施巫,以保人畜平安和莊稼的收成。有時請來的不是巫師,而是藏傳佛教寺廟中的喇嘛,但即使是在這些喇嘛所作的攘拔儀式中,仍不乏巫術。
  • 病毒源頭實錘了?劍橋研究團隊發布重磅消息,最原始病毒主要在美澳...
    據該論文介紹,最原始的新冠肺炎病毒類型主要出現在美國和澳大利亞,而不是在武漢。論文一經發表後,迅速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病毒源頭愈發撲朔迷離論文很長,但結論似乎不難總結:病毒源頭很可能不是中國,而源頭也愈發撲朔迷離。更為關鍵的是,現實情況似乎也在支撐這個結論。義大利知名醫學專家朱塞佩·雷穆齊就曾公開表示:「義大利疫情或早於中國傳播。」
  • 中國有一種神秘的「巫術」,一旦被鎖定必死無疑,愣是被國家禁止
    不知是不是受了影視文學作品的影響,似乎中國人關於蠱術這方面的東西都能說出一點門道。而談及它,人們腦海中想像的場景都大同小異,施法者一定是個老太婆,穿著也不是傳統的漢人服飾十分怪異... ...這時候,她還會拿出一個詭異的陶製罐子,往往在這巫婆操作幾下後,就會有一個人慘死,並且,死狀十分恐怖。
  • 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影響效果評估研究
    在中國當代文學歷史中,1949 年至 1978 年的 30 年文學階段,是一個具有鮮明特徵的文學時期。其中大體可以分為「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時期的兩個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七年小說中的革命理想主義是構建新時代理想精神的主要思想源頭之一。《白毛女》就是這樣一部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自 1945 年誕生以來至 21世紀的今天,在 70 多年的時間裡,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獲得世界影響最大的一部藝術作品之一。
  • 道教咒語與巫術有何關係?為何又稱之禁咒,有怎樣強大的力量?
    一、咒語與巫術的關係咒語起源於原始宗教的先民對語言魔力的崇拜,後來成為巫術的核心要術。道教繼承了巫術的咒術並加以發展,同時又吸納進一些佛教咒語,但從總體上來說道教咒語有自己的特點。這裡順帶提一下,佛教中的真言宗,也就是唐密,一派非常擅長咒語,善於驅妖。真言宗基本被日本給繼續下來了。為什麼道教咒語通常結尾是「急急如律令」?
  • 朱大可:三星堆文明的眼睛巫術——縱目神的崛起
    這些「眼睛」顯然是用以實施巫術的重要法器。人們至今還不清楚這種巫術的具體含義,但它無疑是卓有成效的,鼓舞著來自各地的魔法師在此朝覲和學習,以致「眼寺」可能是一座眼睛巫術的訓練基地,而數千個眼睛法器則充當了某種「教學用具」。這些形態各異的巫具,可能分別代表著功能不同的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