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圖解中國傳統志怪故事
《中國志怪故事》封面 魚笛繪
近期,由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策劃、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志怪故事》面世。《中國志怪故事》用帶有志怪小說語言特色的白話文寫作,每個故事都配有若干幅8開跨頁插圖,用圖文的形式進行講述,選取了《聊齋志異》、《列異傳》、《搜神記》、《太平廣記》、《子不語》等志怪小說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志怪小說是中國小說中極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其自魏晉南北朝肇始,到清代極盛,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可謂是人盡皆知。志怪小說曾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是頗受人們喜愛的消遣方式。在其短小的篇幅中既有扣人心弦的情節,又有立體多元、個性鮮明的人物,讓人讀起來頗有欲罷不能之感。
自《莊子》中出現「齊諧」(《莊子》中所提及的志怪文本)、《列子》中出現「夷堅」的稱謂開始,中國便有了「志怪」之作。儘管魯迅稱這些「然皆寓言,不足徵信」,但恰說明即便是先秦古民,仍然對於超出其認知的人和事有獨特的喜愛與要求。在文學意義上的志怪小說出現之前,人們通常把記載神奇之事的作品稱為「神話」。
至於魏晉,則出現了真正可以稱為志怪小說的作品。先民自上古進行巫祝活動,至於秦漢時期又多流行神仙之說,而魏晉時期,小乘佛教也逐漸興盛起來。所以自此時開始至於隋代,時人創作了許多鬼神志怪之書。這時的作品並非作者有意虛構出的小說作品,而是「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兩晉時期較為出名的志怪小說作品有幹寶的《搜神記》等。
到了唐代,小說雖然仍然離不開「搜奇記逸」,但是文辭的華美程度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民間大受歡迎。這些作品多收錄在成書於宋代的《太平廣記》中。《太平廣記》採摭宏富,收錄圖書344種。到了清代,則出現了似蒲松齡這般「離經叛道」之人,寫下了大名鼎鼎的《聊齋志異》;亦有壯年便辭官歸家的袁枚以「子不語」為題寫下了許多「非主流」但是讀起來精彩絕倫的故事。縱看之下不難發現,雖然在儒家文化「怪、力、亂、神,子所不語」觀念的影響下,志怪故事一直都不是文學創作領域的主流,但是它們頗受歡迎而一直延續且廣為流傳。直至今日,志怪故事依然有不少擁躉。
《中國志怪故事》一書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說明這個問題。這套書從《聊齋志異》、《子不語》、《河東記》、《列異傳》、《幽冥錄》、《太平廣記》、《搜神記》等書中精選近百篇具有代表性的志怪故事,並為每個故事中具有代表性的情節橋段配以8開跨頁全彩插圖,形成了一本畫冊一樣的故事書。
記者採訪到了全程參與策劃、製作這本書的編輯楊陸,她做這本書也深受小時閱讀志怪故事的影響。
楊陸是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由於美術專業背景,讓她對書的配圖有很高的要求,終於有一天,她對畫的喜愛、對志怪故事的喜愛堆積在一起,產生了做一本志怪故事畫冊的念頭。於是楊陸找到了這套書的文字作者胡典譜,用既有古韻又明白易懂的語言呈現經典的志怪故事。楊陸還找到了幾位對這個題材感興趣的90後畫師,這些畫師在創作中既有中國畫的古風,又融入了一些更容易讓當下年輕人接受的日式元素。從接受的角度看,當下的年輕人深受日本漫畫的影響,融合這樣的畫風更能引起年輕讀者的關注和他們對於中國傳統志怪故事的興趣。
在故事的選擇上,《中國志怪故事》的原則是「耳熟能詳、積極向上」。書中選的第一個故事《促織》來自《聊齋志異》,這個故事還曾出現在中學語文的讀本之中。宣德年間的秀才成名因為無法完成進貢蟋蟀的任務而發愁,好不容易尋得一極品蟋蟀,卻被兒子不小心踩死。正在焦頭爛額之際,突然發現其子墜井昏迷。不久便在院中發現一隻善鬥的蟋蟀,進獻蟋蟀之後獲得了重賞。一年之後,成名的兒子甦醒過來,自稱夢中自己成了一隻善鬥的蟋蟀。故事對當時黑暗的封建政治進行了含沙射影的諷刺,也有對於父子親情的描摹。
楊陸告訴記者,很多知名的志怪故事被改編過多次,也讓人們已經忘記了故事的原貌,而這套書則能讓很多人重新認識故事的原貌。《中國志怪故事》中所選的故事都有著「行善則有好報」、「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捨己為人」的正能量內核,「希望更多人能在知道志怪故事原貌的同時被感動。」楊陸笑著說,「因為這些故事的正能量內核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適用。這些故事中表現著最美好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