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中國傳統志怪故事

2021-01-15 鳳凰網

原標題:圖解中國傳統志怪故事

《中國志怪故事》封面 魚笛繪

近期,由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策劃、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志怪故事》面世。《中國志怪故事》用帶有志怪小說語言特色的白話文寫作,每個故事都配有若干幅8開跨頁插圖,用圖文的形式進行講述,選取了《聊齋志異》、《列異傳》、《搜神記》、《太平廣記》、《子不語》等志怪小說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志怪小說是中國小說中極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其自魏晉南北朝肇始,到清代極盛,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可謂是人盡皆知。志怪小說曾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是頗受人們喜愛的消遣方式。在其短小的篇幅中既有扣人心弦的情節,又有立體多元、個性鮮明的人物,讓人讀起來頗有欲罷不能之感。

自《莊子》中出現「齊諧」(《莊子》中所提及的志怪文本)、《列子》中出現「夷堅」的稱謂開始,中國便有了「志怪」之作。儘管魯迅稱這些「然皆寓言,不足徵信」,但恰說明即便是先秦古民,仍然對於超出其認知的人和事有獨特的喜愛與要求。在文學意義上的志怪小說出現之前,人們通常把記載神奇之事的作品稱為「神話」。

至於魏晉,則出現了真正可以稱為志怪小說的作品。先民自上古進行巫祝活動,至於秦漢時期又多流行神仙之說,而魏晉時期,小乘佛教也逐漸興盛起來。所以自此時開始至於隋代,時人創作了許多鬼神志怪之書。這時的作品並非作者有意虛構出的小說作品,而是「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兩晉時期較為出名的志怪小說作品有幹寶的《搜神記》等。

到了唐代,小說雖然仍然離不開「搜奇記逸」,但是文辭的華美程度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民間大受歡迎。這些作品多收錄在成書於宋代的《太平廣記》中。《太平廣記》採摭宏富,收錄圖書344種。到了清代,則出現了似蒲松齡這般「離經叛道」之人,寫下了大名鼎鼎的《聊齋志異》;亦有壯年便辭官歸家的袁枚以「子不語」為題寫下了許多「非主流」但是讀起來精彩絕倫的故事。縱看之下不難發現,雖然在儒家文化「怪、力、亂、神,子所不語」觀念的影響下,志怪故事一直都不是文學創作領域的主流,但是它們頗受歡迎而一直延續且廣為流傳。直至今日,志怪故事依然有不少擁躉。

《中國志怪故事》一書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說明這個問題。這套書從《聊齋志異》、《子不語》、《河東記》、《列異傳》、《幽冥錄》、《太平廣記》、《搜神記》等書中精選近百篇具有代表性的志怪故事,並為每個故事中具有代表性的情節橋段配以8開跨頁全彩插圖,形成了一本畫冊一樣的故事書。

記者採訪到了全程參與策劃、製作這本書的編輯楊陸,她做這本書也深受小時閱讀志怪故事的影響。

楊陸是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由於美術專業背景,讓她對書的配圖有很高的要求,終於有一天,她對畫的喜愛、對志怪故事的喜愛堆積在一起,產生了做一本志怪故事畫冊的念頭。於是楊陸找到了這套書的文字作者胡典譜,用既有古韻又明白易懂的語言呈現經典的志怪故事。楊陸還找到了幾位對這個題材感興趣的90後畫師,這些畫師在創作中既有中國畫的古風,又融入了一些更容易讓當下年輕人接受的日式元素。從接受的角度看,當下的年輕人深受日本漫畫的影響,融合這樣的畫風更能引起年輕讀者的關注和他們對於中國傳統志怪故事的興趣。

在故事的選擇上,《中國志怪故事》的原則是「耳熟能詳、積極向上」。書中選的第一個故事《促織》來自《聊齋志異》,這個故事還曾出現在中學語文的讀本之中。宣德年間的秀才成名因為無法完成進貢蟋蟀的任務而發愁,好不容易尋得一極品蟋蟀,卻被兒子不小心踩死。正在焦頭爛額之際,突然發現其子墜井昏迷。不久便在院中發現一隻善鬥的蟋蟀,進獻蟋蟀之後獲得了重賞。一年之後,成名的兒子甦醒過來,自稱夢中自己成了一隻善鬥的蟋蟀。故事對當時黑暗的封建政治進行了含沙射影的諷刺,也有對於父子親情的描摹。

楊陸告訴記者,很多知名的志怪故事被改編過多次,也讓人們已經忘記了故事的原貌,而這套書則能讓很多人重新認識故事的原貌。《中國志怪故事》中所選的故事都有著「行善則有好報」、「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捨己為人」的正能量內核,「希望更多人能在知道志怪故事原貌的同時被感動。」楊陸笑著說,「因為這些故事的正能量內核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適用。這些故事中表現著最美好的願望。」

相關焦點

  • 中國志怪小說的發展脈絡是什麼樣的?
    且不說《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中豐富的神話故事,就連儒家經典之一的《左傳》中,也有不少類似於後世志怪故事的內容。最典型的就是《左傳·宣公十七年》中記載的,晉國魏武子的兒子魏顆沒有按照父親的遺命,把他所喜愛的妾殉葬,而是讓她改嫁。後來,魏顆與秦國作戰時,有一位老人用草繩將敵人絆倒,助其得勝。魏顆不知道這位老者是何人。到了晚上,老人託夢給魏顆,說自己就是那位妾的父親,特來報恩云云。
  • 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那些神奇動物
    《中國古代神奇動物圖鑑》 五色神石 編著 孟憲龍 繪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孫珺)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的神奇動物都有哪些?
  • 東方朔:中國志怪小說山海經的續集——神異經,真實的尋妖指南
    神異經(節選)是中國古代神話志怪小說集,共一卷四十七則。舊時認為是東方朔所著。其記載類型上沿襲《山海經》的風格,分為東荒經、東南荒經、南荒經、西南荒經、西荒經、西北荒經、北荒經、東北荒經、中荒經等九章。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到「然略於山川道裡而詳於異物」跟山海經沒什麼兩樣,只是文字也不象《山海經》那樣古樸。
  • 妖怪,是傳統文化裡承載著無限想像力的符號
    這些關於妖精鬼怪的記載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盛開的一朵璀璨的花朵。自號「搜神館主」的作家張雲,也是位嗜妖如命的主。自幼就對中國的妖怪文化情有獨鍾,他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在典籍中搜集、整理各種妖怪故事,並參考各種民間傳說、地方志等,結合自己的研究加工,形成了這本《中國妖怪故事(全集)》。
  • 山海經裡排名不高的上古神獸,卻是志怪小說裡的常客
    其實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山海經》也可以被理解成一本志怪小說,但是由於它出現的時間被推測到了戰國時期,那個時期不論是消息還是知識的傳播都相對來說非常的閉塞,它的出現被很多人認為是當時最主流的巫術典籍。在這其中有一種神獸叫做饕餮,論戰鬥能力,在書裡的排行可能連前五的到不了,但是它卻非常受志怪小說作者的青睞,仿佛提到上古時代,若是沒有提到饕餮,就仿佛遺落了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它跟人類的關係真的就如此緊密嗎?
  • 在中國古代有哪些神話故事和小說?給後世留下了哪些文化遺產?
    中國神話,是我國上古時期傳統文化的產物,反映了早期華夏兒女淳樸的思想以及古代人們對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幻想,並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和傳說。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表達了先民徵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主要經過寫書與口耳相傳等方式在民間進行傳播。
  • 小小故事屋——《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春節的故事
    小小故事屋——《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春節的故事 2020-01-25 1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妖怪故事》:從日本怪談文化,追溯妖怪們的「前世今生」
    訴諸了這麼多心血,前後近十年時間,張雲終於得償所願,寫成了這本《中國妖怪故事》,書中一共搜集了1080種妖怪及其故事,是目前為止國內收錄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長、條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專著,絕對擔得起「中國妖怪百科全書」這一稱號。
  • 豪俠·志怪·聊齋·靈異風的仙武文盤點
    金手指是地球道家的各種道經典籍,之前推過一本降妖除魔類的《妖魔哪裡走》,不斷有書友跟我求同類,《大奉打更人》是推過的,所以今天推下《大周仙吏》~因為是轉型失敗過的作者,所以對這書期望不高,沒想到幼苗速遞之後,反饋持續不斷,口碑都還不錯~ 《異明1561》嗷世巔鋒,架空中國古代的另類scp文,結合克蘇魯元素
  • 【佳節有新知|圖解】粽香端午話傳統@文化自信
    【佳節有新知|圖解】粽香端午話傳統@文化自信 2020年06月24日 22:1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文學的源頭是原始巫術
    這段充滿巫術色彩的敘述,既是楚人崇巫傳統的體現,也是原始巫術文化在敘事散文中的遺存。  依此觀之,中國散文的起源與巫風傳統有著密切淵源,從甲骨卜辭到清華簡《楚居》,原始巫術的基因一直伴隨著敘事散文的產生與發展。
  • 老虎包鉤針編織圖解
    虎頭以老虎為形象,是中國民間兒童服飾中比較典型的一種裝飾。人們把虎頭做成虎頭鞋、虎圍嘴、虎面肚兜、虎頭帽等,這些成為兒童服裝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特色,這些以虎為形象的兒童服飾寓意深遠,寓意孩子能長得虎頭虎腦、健壯活潑,深受中國傳統虎文化因素的影響。
  • NO.399|怪力亂神(志怪小說)
    先 秦《歸藏》《黃帝說》《汲冢瑣語》《穆天子傳》《山海經》《禹本紀》《伊尹說》兩 漢《漢武洞冥記》《漢武故事》《漢武內傳》《括地誌》《列仙傳》《神仙記》《神異經》《十洲記》《蜀王本紀》《徐偃王志》《玄黃經》《虞初周說》《異聞記》魏晉南北朝《博物志》《集靈記
  • 中法藝術家聯袂採擷中國傳統民間故事 今天如何重述中國民間故事?
    當我們的孩子讀《格林童話》的時候,是否知道中國的「灰姑娘」故事要比德國的「灰姑娘」早一千年?當中國家長追捧國外大獎繪本的時候,是否知道中國民間故事的巨大寶藏?旅居法國的華裔葉俊良先生,熱衷於向法國民眾介紹和推廣東方文化,他搜羅中國民間故事,並邀請一群同樣熱愛中國文化、活躍在巴黎的新銳藝術家共同創作了這套《中國民間故事繪本》。
  • 重慶市樹人小學: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
    中國網6月23日訊 近日,重慶市沙坪垻區樹人小學校主辦的英語素養提升專題活動——「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演講比賽決賽舉行。來自一、二年級的43位初賽優勝者參加了比賽。孩子們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家開始從外國文化的角度反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英語老師說:「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將中外文化自然地交融到一起。這讓我們的小學英語教育有了更崇高的使命感。比賽中,孩子們不僅講好了英語,也講出了濃濃的中國味,他們的天真可愛、刻苦認真和精益求精讓我感動。」
  • 志怪聊齋:猴鬼報仇
    導語:這些年,通讀了一些文言志怪古籍,總想把裡面的故事整理成系列發布出來。於是,便有了這個志怪聊齋。這個系列主要跟大家說說一些關於鬼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宋朝時候,青州有一富戶,家主名叫周世榮。結語:如果您看的滿意,喜歡這個故事,不妨留下您的評論、讚賞、轉發、分享。望大家多多支持!參考資料:【靈寶集】
  • 民間志怪故事:第一個故事中古人的信義之舉,今人恐怕很難理解
    別處讀來的三則民間志怪故事,頗為有趣,整理出來,以饗讀者朋友。俱是無稽村言,讀者不必深究。 1、菊花之約 很久以前有一個書生叫範臣卿,上京趕考,不想忽染重病,躺在客棧裡動彈不得。店中主人怕他瘟疫過人(傳染),對他不聞不問。
  • 圖解天氣-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圖解天氣」包含12個專題,以圖解天氣的形式傳播氣象科普知識,內容緊扣秋冬季天氣氣候特點、節氣和傳統節日及天津習俗,將氣象科普知識融入公眾日常生活,以氣候常識、健身休閒兩方面展示。在近年氣象科普活動中發放近1000冊,受到公眾喜愛。
  • 看中日誌怪小說,談談兩國狐文化
    這些故事中的女狐已不再是風流的妖狐形象,而更多地表現出善的一面。此外,還有狐男士人的形象。卷四百四十九中李元恭條中所載故事中,儒雅風流,江郎才俊,超凡脫俗,富有學識,具有非常明顯的儒生文人特徵。與其唐代士人和科舉制度推行的背景相聯繫。故事中狐男通過搶佔民女而達到與高位聯姻的目的,反映了士人其時對門第的一種渴望。而狐男最終被道士所殺,反映了士人身份低微,希望落空的結局。
  • 朝三暮四、牛郎織女,你會用地道英語講述中國傳統故事嗎?
    朝三暮四、牛郎織女、造化弄人、過年的由來……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國傳統成語、故事,要怎麼用英語來講述?優美的中國故事,也是溝通中國和世界的橋梁。《功夫熊貓》《花木蘭》這樣的中國故事,經過好萊塢的重新演繹,不僅受到歐美觀眾的青睞,也讓中國觀眾感到似曾相識又驚豔新奇——原來,中國故事也可以講得這麼世界。學習英語、融入世界的同時,也需要知道自己文化的「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