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講了根枝葉果的理論,然後再往上就到枝幹了。枝幹我已經講過了,它是演講時候的框架、邏輯脈絡。
咱們來看一下是不是?小說、話劇、電影,它們都有一個情節發展的主線,演講也應該有,演講也是一個作品,而且演講的脈絡必須比電影、小說和話劇要簡單。
原因是什麼?首先演講不像電影,電影是每一幀都有一個畫面,同一個畫面裡面,導演可以同時傳達很多信息。比如兩個人物他們的表情不一樣,導演就可以在這一個畫面裡面讓聽眾同時知道這兩個人物的內心活動是什麼。
但演講不可以。聽眾的每一秒中只能聽到單一的一個字,一個信息,他不可能在同樣的時間內,接受不同的信息。說話是線性的,你聽過了就是聽過了,它也不像小說一樣,可以來回翻。小說可以很複雜,小說可以有很多條脈絡,有明線,有暗線,我看不懂,我翻一翻,但演講不可以!
演講不像電影,同時可以讓聽眾接受到很多信息,也不可以像小說一樣,讓聽眾有時間來回翻。所以如果你的演講結構太複雜,或者你前一句話跟後一句話之間的關係,沒有說的太明白,斷掉了,都會造成觀眾的迷惑,就會出現下面三個問題:
第一,聽眾會很茫然,他不知道你在講什麼;
第二,他有衝動去打斷你去提問,或者他問旁邊的人,為什麼講到這兒了?
第三,他可能會思考,想剛剛自己到底錯過了什麼信息,為什麼現在說到這兒了?
茫然、打斷和思考,這些都不是你在演講的過程當中,希望聽眾會有的動作。因為他一茫然一提問,一思考,他就錯過了你後面的東西,整個就聽不明白了。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演講的脈絡一定要簡單,絕對不能讓聽眾有任何迷惑的風險。所以,你千萬不要在做演講的時候,跟寫東西一樣,用特別高級的詞彙,特別複雜的脈絡,才能夠體現出自己的技能很強,不要這種想法,演講就是簡單。
簡單到什麼程度,你的結構最好只有三個部分,你每次講話的時候最好只講三點,不要超過三,超過三,人就會有負擔。這個三我不多做解釋了,很多人也說過,就是說話不要超過三點,這個理論跟我們大腦的思考機制有關係。
所以在枝幹的部分,我們給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簡單,絕對不可以太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