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國籍」:法律好辦,政治為難

2021-01-17 騰訊網

有關雙重國籍的爭論,已持續多年。而中國——從清朝開始算起直到新中國建立初期——也經歷了漫長的從承認到不承認的轉變,其間諸多政治考量。如今爭論又起。

目前世界上約有90個國家以不同方式或不同程度地承認和接受雙重國籍,但中國政府對此一直持謹慎態度,此前的2008年,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許又聲曾表示,「不承認雙重國籍的政策……不僅有利於海外華僑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同時,也有利於減少疑慮,增進互信。」

誰在意「雙重國籍」?

一位知名的美籍華人教授從美國回到中國講課,等他到首都機場時才發覺自己的籤證已經過期。即便他一再聲明自己是「中國人」,甚至找到大使館給他證明,但最後還是按規定被滯留了一晚上,「上廁所時,都有軍人看管」。

當然,這些擁有外籍護照的華人,很少會遇到這麼極端的事件。正常的情形是:回中國前,他們要像外國人一樣排著長長的隊伍,在中國大使館裡辦理籤證;回到自己的「祖國」時,若想找工作需要繁瑣的申請,孩子也必須上「國際學校」;在中國呆半年後就要出境再籤,若要碰上「奧運會」這樣的重大活動,籤證期限則縮短為一兩個月。如果逾期不出,代價是一天5000塊人民幣。

原因在於——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而這些已然取得海外國籍的「中國人」,很多時候「根」卻在中國。南方周末記者採訪的凱勝移民總裁李肇輝說,那些移民到加拿大的中國人,通常也不會把所有國內的資產都搬到國外,裡面的大多數,都是希望獲得雙重國籍,以便於往來於兩地工作和探親。

事實上,有關雙重國籍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多年。而中國——從清朝開始算起直到新中國建立初期——也經歷了漫長的從承認到不承認的轉變。此後雙重國籍問題不時浮現,而現在,爭論再起。

爭論源於如何吸引獲得外國籍的優秀華人人才。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專職副主席朱永新說,世界各個國家都把吸引優秀人才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承認雙重國籍,就是其中的辦法之一。由此他建議,「先探索在部分海外優秀人才當中建立特殊人才護照的制度,以人才護照替代大部分國籍政策的職能。等取得經驗後,再研究是否承認雙重國籍」。

更早的2005年,民建中央曾在兩會上提交黨派提案,建議中國承認雙重國籍,並提出讓海外移民涉足政治,以公民身份參加人代會和政協會的設想。

目前世界上約有90個國家以不同方式或不同程度地承認和接受雙重國籍,另外一些國家大多持默認狀態,即不承認本國公民的外國籍,也不因此而剝奪其本國籍。

事實上,吸引人才,也是海外華人試圖說服中國承認雙重國籍的核心理由。同只有擁有美國籍,才被允許進入美國某些尖端實驗室類似,一名常年在國內工作的上海交大教授,因為加入了美國國籍,便不能申請中國政府的研究經費。

雖然中國已經實行了吸引人才的「中國綠卡」制度,但其門檻太高,需要一次性投資200萬美元,在現實層面符合條件的寥寥無幾。至於幾年內免籤的「工作籤證」,由於辦理程序複雜,適用人群並不普遍。「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外資主要依靠海外的華商帶進來。」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經濟組召集人王輝耀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未來30年應該是招才引智,中國現在硬體資金都不缺乏,而是缺人才。」

王提到,按照美國政府一個研究機構的統計,中國在美國的理工科畢業的博士生,畢業五年以後仍然滯留在美國的達到92%,全球所有國家中最高,遠遠高於日本、韓國、泰國。在他看來,雙重國籍的放開,有利於在全球化的今天吸引海外人才、資金、技術。

而反對者則直指中國否認雙重國籍才對海外華人有利,並符合中國的政治利益,而這一切,已被過往證明。那麼,到底孰是孰非?

政治考量決定中國國籍政策

北京大學教授梁英明是1950年代從印尼回國的歸國華僑,而當時恰好是中國取消雙重國籍的歷史節點。梁英明如今在北大從事東協國家有關問題及華僑華人問題的研究,同時也是北京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副主任,並著有《東南亞華人研究》一書。

根據梁英明的介紹,雙重國籍產生的起因是二戰前,東南亞國家都是歐洲國家的殖民地,那裡採取出生地原則——在哪裡出生就可以獲得哪個地方的國籍。但自從1909年清朝政府頒布中國第一部國籍法《大清國籍條例》後,中國一直奉行血統原則:不管出生在哪裡,只要是中國人的後裔,就是中國人。在東南亞當地出生的中國人的後裔,就自然擁有了雙重國籍。

二戰結束後,東南亞的國家還是沿用殖民地時期的歐洲法律體系,雙重國籍的糾紛也自然出現。按照1950年代的統計,當時中國華僑約有1200萬,其中東南亞佔據了一大部分。

著手解決「雙重國籍」問題,主要原因就是東南亞國家質疑中國在向他們「輸出革命」。此前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建立了密切的聯繫,而這些組織裡的成員多數是華僑。出於抗日的需要,英法等國家,對於中共在其殖民地內的活動也持默認態度。

1950年代,情況顯然已經變化,而中共與東南亞國家共產黨依然保持密切聯繫,中國當時也是承認雙重國籍。為了與東南亞國家搞好關係,中國認為必須從法律上解決「雙重國籍」的問題。

在1955年印尼萬隆會議上,中國就和印尼籤訂了《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取消華僑的「雙重國籍」身份,讓他們必須選擇一種國籍。「周恩來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明確說,雖然這個條約是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條約,但這種政策同樣適用於其他國家。」梁英明說,「中國希望用這個條約解除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顧慮。」

按照當時的條約規定,在印尼的華僑既可以選擇印尼籍,也可以選擇中國籍,出於對新中國的熱忱,包括梁英明在內的大部分人選擇了後者。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海外華僑都希望回國報效祖國,當時的高中生梁英明就是如此。

多年後,「文革」爆發,很多華僑在「文革」中被批鬥,到1974年時,一些歸國華僑開始萌生離開的念頭。對於那些想回去的華僑,中國政府給予批准,但是只給一個到香港的通行證。上述華僑便在香港定居下來,經過三十多年的繁衍生息,逐漸變成了上百萬,他們現在的名稱叫「香港滯留歸僑」。

而正式從法律上確認「不承認雙重國籍」,是在1980年,這還是與東南亞國家的疑慮有關。梁英明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在1970年代,包括馬共、泰共在內的東南亞國家的共產黨,在中國都有電臺。

為了徹底打消這些國家的疑慮,最終是由鄧小平出面,讓這些東南亞共產黨離開中國。同時,1980年9月10日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也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

外國借鑑與中國利弊

要求承認雙重國籍者認為,基於當年國際政治的需要,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有其歷史的合理性,但時代已經變化。他們同時提到,很多過去不承認雙重國籍的國家,都已經有所改變。

從今年1月1日,韓國國籍法修訂案正式生效,其核心內容是針對海外韓僑、全球人才等人群,政府有條件允許持有雙重國籍。越南也已經在2009年,完全承認雙重國籍,據稱已經有350萬的越南歸僑,重新拿到了越南籍。

同樣有著巨大人口的印度,雖然沒有完全承認雙重國籍,但是卻用了一種變通承認的辦法——「發放海外公民證」。印度的政策是,只要不是在與其敵對的巴基斯坦、斯裡蘭卡,或者孟加拉國,僑民都可以領取。

從2005年開始,印度已經發放了400萬海外公民卡和700萬海外印度裔卡。「這樣讓印度人才回流很快,1996年時才有7萬人,現在回去了七八十萬人。」王輝耀說,「中國可以借鑑印度的模式,他們的人才政策是不花錢的。」今年的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韓方明也向兩會提交了議案,建議可以參考印度的做法,推行諸如「海外華裔卡」這樣的政策。

而美國的制度是不承認公民加入別國國籍,但也不反對。如果要放棄美國國籍,其程序異常麻煩和困難。現實中,只有一些臺灣和香港的官員,為了謀得更高職位才會主動放棄美國國籍。李遠哲在1994年接任臺灣「中研院長」一職時,就是主動放棄了「美國國籍」。

事實上,中國國內掀起恢復雙重國籍的呼聲,主要來自歐美新興移民群體,那些已經在東南亞生活幾十年的老華僑,則並不要求「雙重國籍」。

王輝耀認為印度的模式可以參考,對於那些不承認雙重國籍,且又相當敏感的東南亞國家應區別對待,「就像印度那樣,對等承認,你不承認我的,我也不承認你的。」

而反對者的理由看起來也同樣合理,中國僑聯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程希認為,如果為了尋求人才完全可以用其他通融辦法解決,不一定非要這種根本性變革,「法律是剛性的,而政策可以隨時調整、更新,甚至還可以隨時廢除。」

「中國現在的顧慮,主要是處理與周邊國家關係,特別是東南亞國家關係。,」程希說,「現在主要的華裔人口還在那裡,要是恢復雙重國籍,問題還是原來的問題。」

官方對此一直持謹慎態度,此前的2008年,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許又聲曾表示,「不承認雙重國籍的政策,經實踐證明是非常成功的。不僅有利於海外華僑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同時,也有利於減少疑慮,增進互信。」

(南方周末)

相關焦點

  • 葛劍雄:中國應該承認雙重國籍
    只有出生在美國,才享有競選參議員的權利,只有擁有國籍,才被允許進入某些尖端實驗室。FT中文網: 那為什麼有些國家會承認雙重國籍呢?這些人到底忠於哪個國家呢?葛劍雄:雙重國籍的人同時享有幾個國家的權利,也要盡幾個國家的義務。其實國家給一個人雙重國籍時,已經把利益計算進去了。給一個人國籍,除了個別是出於政治考慮和人道主義之外,大部分國家考慮的是利益。
  • 點擊今日第897期:"雙重國籍"不是問題,用它搞腐敗才是問題-搜狐新聞
    有關雙重國籍的爭論已持續多年,中國——從清朝開始算起直到新中國建立初期——也經歷了漫長的從承認到不承認的轉變,其間諸多政治考量。如今爭論又起。照我國法律規定,加入外國國籍,就不能再保留中國國籍,但現在 「雙重國籍」在我國已不是個例。
  • 港媒:是時候解決「雙重國籍」建立「中國香港公民」身份制度了
    上述《憲法》與《基本法》專家陳端洪早於2016年發表《理解香港政治》一文,提出需要重新檢視「港人法律身份安排」。「『回歸』一詞,對居留在香港的外國公民是無意義的;對於那些擁有雙重國籍的中國人和那些保留外國居留權的永久性居民,『回歸』是三心兩意的,一旦不如意就可以遠走高飛,如何指望他們政治忠誠?」陳端洪四年前向港人發出的叩問,至今已成為一個不能迴避的議題。沒有「中國香港公民」制度,「回歸」對「雙重國籍」持有人而言,沒有什麼意義。
  • 千萬華僑成東南亞心結 周恩來:解決雙重國籍 消除懷疑
    有人曾總結說,在打破西方的外交封鎖上,新中國有三件法寶,一件是邊界問題談判,一件是經濟援助,還有一件就是「雙重國籍」問題的解決。前兩個法寶為人們所熟知,第三個法寶是怎麼回事呢?落葉歸根還是落地生根?為了護僑,清政府在1909年對抗性地通過了《大清國籍條例》。當時荷蘭殖民者奉行出生地原則,即以個人的出生地點來確定國籍,而清政府則奉行血統主義,即以親子關係來確定國籍,承認「雙重國籍」。其後,民國政府繼承了清政府的相關規定,均承認「雙重國籍」。到了1946年,印尼政府頒布《公民法和居住法》,沿襲了荷蘭的原則。後來又規定,兩年內不聲明脫離中國籍的華僑,即「被動地」成為印尼公民。
  • 吃退燒藥上飛機,雙重國籍的「中國人」被曝光,優越感消失了?
    持有雙重國籍在我國屬於違法行為,但是這些擁有外國身份的華人往往不註銷國內的戶口和身份證,因此照樣可以在國內以國民待遇生活,但萬萬想不到,今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很多有雙國籍的人士想要回國避難,持有雙重國籍的問題 這時候就暴露出來了。
  • 香港的雙重國籍,該取消了
    導讀:近期,英國放寬BNO持有人移居英國的條件,表面上為港人敞開懷抱,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取消港人「雙重國籍」或許是反制BNO的一個好辦法。 面對英國的挑釁,近日香港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發文表示,反制BNO的一個辦法是終止港人擁有「雙重國籍」的特殊待遇。
  • 銀行高管被查,雙重國籍為何又遭罵
    承認雙重國籍被認為只讓官員、富人受益,難獲支持雙重國籍的好處,被認為只和富人、官員有關前兩年,俏江南董事長張蘭被曝具有雙重國籍,同時還是政協委員,就已經引發過一輪很大的爭議,而每次只要是富人、官員被曝光身兼雙重國籍,不管「雙重國籍」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
  • 新中國歷史上唯一具有雙重國籍的開國上將是誰?
    他出生於菲律賓,擁有菲律賓和中國雙重國籍(那時候的中國還沒有國籍的規定,因此可以擁有雙重國籍),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他就是華野虎將葉飛將軍。葉飛,1914年5月7日出生於菲律賓奎松省。原名葉啟亨,曾用名葉琛,菲律賓名為西思託·麥卡爾託·迪翁戈。
  • 25隻東北虎擁有俄中「雙重國籍」 萬萬沒想到,虎崽竟能遊過阿穆爾河
    25隻東北虎擁有俄中「雙重國籍」 萬萬沒想到,虎崽竟能遊過阿穆爾河時間:2020-11-20 16:22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5隻東北虎擁有俄中雙重國籍 萬萬沒想到,虎崽竟能遊過阿穆爾河 東北虎一直很稀少,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珍惜猛禽之一,東北虎原來也會出國旅遊,
  • 法學的純粹性與政治性 對凱爾森法律理論解讀
    作者:河海大學法學院 甘德懷法學的純粹性與政治性 對凱爾森法律理論解讀 ——基於法律存在問題對凱爾森法律理論的解讀  原文出處:>  《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6年第2015秋期 第39-53頁  內容提要:  立足於法律本身是什麼即法律存在論的視角,本文認為,凱爾森的法律理論對此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回答,即從反形上學或者反價值的立場將法律存在歸結為一種規範的存在,主張法學的純粹性,從而導致法律認識論發生一個根本性轉向——從外在認識論轉變為內在認識論。
  • 加入外國國籍還拿中國護照的你們,要被禁止入境了!
    這則公告提醒海外華人,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任何違反者,大使館將「註銷」相關文件,並且「拒發」進入中國的籤證。上面這就是本月初英國大使館強調的信息。通知說,大使館最近發現一些已經獲得外國國籍的人,並且在處理他們的中國護照過程中歪曲了自己的身份。
  • 已放棄中國國籍的中國人,還能使用中國護照嗎?
    那好也毫無疑問肯定還是中國,雖然說中國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雖然中國也不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但成為一個中國人真的是很多外國網友心中大的夢想。因為只有中國才能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只有中國才是他們夢想的家園。經常看新聞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很多外國網友為了成為中國人。為了擁有中國國籍真的是擠破了腦袋但無奈中國國籍號稱是世界上最難獲取的國籍。
  • 中央網信辦所屬在京事業單位招人了!別錯過
    二、報名條件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2.政治立場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3.擁護和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法規。9.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以及報考崗位要求的其他具體條件(校園招聘詳見《中央網信辦所屬部分在京事業單位2021年度校園招聘崗位信息表》,社會招聘詳見《中央網信辦所屬部分在京事業單位2021年度社會招聘崗位信息表》)。
  • 中國法律人起源近代 六代法律人為"法治中國"前赴後繼
    法律人的概念與外延   近幾年興起的「法律職業共同體」是個新潮的概念,常用來指法官、檢察官、律師以及法學家組成的法律職業群體,這個群體受過專門的法律專業訓練、具有嫻熟的法律技能,因為相同的「法」的背景聚集在一起,相互作用和聯繫。  在中國,法律職業成型很晚。「中國歷史上一直沒有形成西方意義上的職業法律人。」
  • 「好政治」的特性究竟是什麼
    滿足一部分人的利益或迎合一部分人的觀念的政治決策,在某些人看來是好的,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不一定是好的。在現實當中,也許你聽到幾乎所有人都在抱怨,但是對某個群體來說,他們對這些抱怨的態度可能完全不一樣。 研究中國政治學30年來的發展,我得出一條基本經驗:不要妄加導向。
  • 全國掃黑辦特派督導組進駐崇左!
    按照全國掃黑辦統一部署,全國掃黑辦第20特派督導組11月2日進駐崇左市開展為期10天的督導工作。全國掃黑辦特派督導專員、第20特派督導組組長陳華傑出席會議並講話,督導組副組長陳建及全體督導成員參加會議。崇左市委書記、市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領導小組組長劉有明代表崇左市委、市政府作工作匯報。崇左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陶輝就崇左市配合此次督導工作作了具體要求。
  • 那位自願放棄中國國籍,執意加入美國國籍的博士,如今近況如何
    一位名叫趙潘書的人,他苦讀多年考上博士之後卻沒有想著回報祖國,只想加入美國國籍,他為何有這樣的舉動,身上又發生了些什麼故事?趙書潘從小就成績優異,一向都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學霸,在2008年的時候順利考入南開大學成為一名雙一流大學人才。在當年能夠考上南開大學,足以見趙潘書是有一些過人之處。
  • 雙重標準是美國霸權主義本質的反映
    雙重標準是美國霸權主義本質的反映  恐怖主義是人類社會的公敵。但長期以來,美國採取「合則用,不合則棄」的雙重標準,不斷耍弄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手段,將恐怖主義政治化、工具化,以打壓競爭對手,謀取地緣戰略利益,維護其霸權體系。從阿富汗到敘利亞,從塔利班到伊斯蘭國,其醜惡嘴臉展現得淋漓盡致。近期,美國又開始就「東伊運」問題上演同樣戲碼。
  • 又一「白眼狼」,曾因中國幫助富得流油,如今卻來「為難」我們
    而今天跟大家說的就是, 又一「白眼狼」,曾因中國幫助富得流油,如今卻來「為難」我們。說到澳大利亞,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這個國家的野生動物以及眾多自然旅遊資源。澳大利亞是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 疫情下的珠海航展,辦還是不辦?
    一方面,珠海航展作為我國唯一國家級別的航空航天技術展示和經貿交流的平臺,對行業意義重大,另一方面,今年疫情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各種壓力匯集,背後交織的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大環境的因素,航展也難逃大環境的衝擊與影響。辦與不辦?或許真的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滿懷信心籌備的主辦方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很多原定的計劃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