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的純粹性與政治性 對凱爾森法律理論解讀

2021-01-13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河海大學法學院 甘德懷

法學的純粹性與政治性 對凱爾森法律理論解讀

——基於法律存在問題對凱爾森法律理論的解讀

  原文出處:

  《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6年第2015秋期 第39-53頁

  內容提要:

  立足於法律本身是什麼即法律存在論的視角,本文認為,凱爾森的法律理論對此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回答,即從反形上學或者反價值的立場將法律存在歸結為一種規範的存在,主張法學的純粹性,從而導致法律認識論發生一個根本性轉向——從外在認識論轉變為內在認識論。基於此種立場,凱爾森強調純粹法學對政治的拒斥,但實際上凱爾森純粹法學對政治的拒斥本身就隱含了其理論的政治立場,法學的純粹性根本無力擺脫政治幾乎無處不在的種種幹擾。

  What is law itself? This paper argues that Kelsen's legal theory answers the question in a unique way,who,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i-metaphysics or anti-value,defines law as a kind of norm and insists on the purity of the science of law.As a result,the epistemology of law undergoes a profound change from the external epistemology to the internal epistemology.Kelsen emphasizes that legal science is purifi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s.But actually,his pure theory of law itself implies its political stand.Legal science can't be free from the almost omnipresent political influence.

  關 鍵 詞:

  法律存在/規範/法學的純粹性/法學的政治性  Law itself Norm/the Purity of the Science of Law/the Politics of the Science of Law

  對於如何理解凱爾森的純粹法學這一問題,論者眾說紛紜,見仁見智。韋恩·莫裡森從現代性的視角提出:「只有在凱爾森對政治和社會意識的關懷這種背景下,在他的多元主義知識觀念的背景下,純粹法學才能得到完全理解,他對純粹性的探究產生於方法論和政治的關懷。理解這種背景就有希望促進對純粹法學的含義的欣賞,更好地確定它在現代性的傾向。」①莫裡森的現代性視角把凱爾森放在西方整體性知識背景(傳統與現代性)之下進行闡釋,這是一種宏大的視角。更多的學者將其放在西方法學理論的長期論戰即自然法觀念與法律實證主義的背景下。還有人將其置於法律實證主義陣營內部,通過對凱爾森與奧斯丁、哈特等人學說比較得出結論,認為凱爾森儘管屬於法律實證主義,但他實質上是一個有所不同的實證主義者,或者「極端的法律實證主義。」②這些說法的正確性是無可懷疑的。

  對於純粹法學,凱爾森本人也談到過,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他將其本人的學說與奧斯丁的分析法學相提並論。他說,「純粹法理論的方向在原則上是和所謂的分析法學一樣的。……它們的差別在於:純粹法理論試圖比奧斯丁以及其追隨者更首尾一貫地推行分析法學的這種方法(即對實在法結構進行分析——筆者)」。③儘管凱爾森和奧斯丁之間的差異並不一定像他本人斷言的那樣。關於這點,我們在後文中將通過詳細比較加以分析。

[責任編輯:李萍]

13

1

相關焦點

  • 這10本法學經典著作,你讀過幾本?快快收藏起來!
    論法的精神》是法國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鳩創作的政治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48年。>《法學導論》是德國法學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創作的法學理論著作。該書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法律的基本理論的論述;第二部分是對國家法和私法的論述;第三部分是對部門法及法學基本方法的論述,包括商法、經濟法與勞動法、刑法、法院組織法、程序法、行政法、教會法、國際法等。
  • 全國2014年4月自學考試西方法律思想史真題
    《聖經》中更多地涉及古希伯來,或古代以色列民族的宗教、歷史、文化、政治和法律的部分是A.《舊約》 B.《新約》C.律法書 D.「摩西十誡」5.在阿奎那看來,法律的效力取決於其A.功利性 B.正義性C.合理性 D.強制性6.提出人法是從自然法而來,據此把人法分為萬民法和市民法的中世紀思想家是A.布丹 B.阿奎那
  • 法學門類——法學專業解讀
    一、 什麼是法學 法學,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法學專業的學生需要記憶一系列大部頭的法規法典,司法考試的知識量更是巨大,工作中想要在法庭上「引經據典,舌戰群雄」,需要達到 「滿腹經綸」的境界。如果突破不了記憶大關,就很難在法學理論修養上有突破。因此,具有較強的記憶力是學習法學的必要的條件。
  • 2017年4月自考西方法律思想史真題完整版
    C.存在法律的實體和體系的概念D.社會內部存在著多元司法管轄權和各種法律體系,不同的法律體系和管轄之間相互共存和競爭5.古典自然法學理論存在的時期區間是A. 12~13世紀 B. 14〜15世紀 C.15〜17世紀 D. 17〜18世紀6.在社會契約問題上,明確地認為沒有得到統治者的允許便不得另訂新約的古典法學家
  • 新時代法學期刊創新發展研討會在武漢大學舉行
    他期待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宣傳貫徹要基於權威的解讀和準確的理解,期待法學編輯能進一步提升理論水平以避免工作失誤,期待法學期刊上發表的有關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成果能促進中國的法治建設。王人博發言的主題是法學研究應當重視中國知識和中國價值。首先,要注重理解「中國法治思想」的特定意涵。
  • 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二○二○年年會在南昌舉行
    ,北大法律信息網(北大法寶)、江西瀛洪仁律師事務所、中國知網、北京大學出版社協辦的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2020年年會在南昌舉行。大會的主題是「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研討法學期刊解讀、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服務全面依法治國」。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教授出席會議並作主旨演講。江西省法學會會長劉鐵流,江西省法學會副會長、南昌大學黨委書記喻曉社,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會長、副會長、常務理事、特邀嘉賓等80餘人參加線下會議。開幕式由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法學研究》社長張廣興教授主持。
  • 打通科學法學之隔閡 開啟環境法學新思維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林業大學法學系副主任楊朝霞所著的《生態文明觀的法律表達——第三代環境法的生成》一書試圖對生態文明觀這一跨越哲學、環境學、資源學、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法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問題,進行全新的解讀和理論的重構,並將之運用於環境法學和環境法治的反思和革新。   近日,楊朝霞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的專訪,詳細解讀了這本書。
  • 著名法理學家德沃金逝世 主張法律與道德不可分割
    實證主義的法學理論認為個人的權利僅限於那些經由政治決策程序與長期社會實踐賦予他們的權利;功利主義思想則認為法律應該為最廣大的人群爭取最大化的利益(最大善)。德沃金認為,依據功利主義的學說,少數人的權利將永遠屈從於大多數人的意願。  與之相對,德沃金提出「一貫性」(law as integrity)的法律概念,主張法官要依據一致和公共的道德原則(尤其是正義與公平原則)來解釋法律。
  • 法學界探討中國法學研究的問題與方法
    其制度往往聯著結構與文化,如公司法、破產法的相關制度引進;二、要有配套制度的建設,或培育支持因子,如證券法的相關機制引進;三、與解決中國問題的中國方案結合,如企業註銷制度改革,價格法改革相關理論;四、強化法律的社會性民商事性與私法的借鑑。
  • 學法律如何選擇?法學前景如何?最好大學有哪些?帶你了解法學
    法學專業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李克強總理在大學時代學的是法律,其實還有很多名人是學法學出身的,比如歐巴馬,雨果,撒貝寧。那麼法學到底學什麼呢?好不好就業呢?本期帶你了解一下法學專業。一、法學專業概況培養具有社會責任、職業倫理、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高層次、立體化法律人才。
  • 法學論文的「神」與「形」
    於老師言道,張文顯教授近日在《光明日報》發表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法學體系》一文,其中「立足國情與本土資源」一節精要地闡明了中國法學論文要求的中國性和現實性要求。於老師同時認為,受法學研究「西學東漸」的影響,中國性與現實性的觀念雖獲得學界認同,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讀。現行的法學學術體系是以我國現行法律體系為基礎,以西方國家法律體系為參照而構建的。
  • 打通科學法學之隔閡 開啟環境法學新思維_閱讀·書評_民主與法制網...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林業大學法學系副主任楊朝霞所著的《生態文明觀的法律表達——第三代環境法的生成》一書試圖對生態文明觀這一跨越哲學、環境學、資源學、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法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問題,進行全新的解讀和理論的重構,並將之運用於環境法學和環境法治的反思和革新。   近日,楊朝霞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的專訪,詳細解讀了這本書。
  • 法律與國家-中國社會科學網
    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對於法律本質的思考,而且還涉及法律在整個人類公共活動中的位置和角色,它們支配著我們對於法律的一般性思考,這便是法律與國家的關係問題。或者,如果說「國家」這個概念是一個相對比較晚近和現代的概念,那麼這個問題所關注的即是法律和政治的關係問題。這也在某種意義上說明,有關法律的思考(亦即通常意義上所講的「法哲學」)為何不可能從有關政治和道德的思考(亦即「政治哲學」)中分離出來。
  • 一文搞懂法學考研:專業解讀+參考書目+招生計劃,建議收藏!
    法學門類的基本信息 法學類專業學生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了解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法學思維和法律實務的基本訓練,具有運用法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和運用法律管理事務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法學門類包含的專業
  • 全國2018年4月自考西方法律思想史考試真題
    《法律篇》 D.《政治學》2、《聖經》中更多地涉及古希伯來,或古代以色列民族的宗教、歷史、文化、政治和法律的部分是A.《舊約》 B.《新約》 C.律法書 D.摩西十誡3、早期神學思想家奧古斯丁對法律的分類是A.自然法、萬民法、市民法B.神法、自然法、市民法C.永恆法、自然法、人為法D.永恆法、神法、自然法4、在阿奎那看來,法律的效力取決於它的A.功利性 B.強制性 C.合理性 D.正義性5、提出人法從自然法而來,據此把人法分為萬民法和市民法的中世紀思想家是
  • 2020熱門專業解讀:「法學」是紅牌專業?那還值得報嗎?
    ,包括法學、政治學、公安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民族學、公安學。 專業介紹 法學 法學是研究法、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是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
  • 法蘭克福超越魏瑪:論託依布納對德國公法學「實質的民族憲法觀」之...
    各地的政治體,運用了歐洲的民族國家的想法,來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制度,並且主張政治對社會的支配。民族國家的體制,在法律與政治上來看,主要的特徵是劃清了國家的界線(領土國家)〔1〕,並且宣告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法律獨立性,以及存在著某個最高命令,可以用來裁決統治領域內的一切爭議(主權)。〔2〕 然而,主權的概念在過去國家理論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
  • 吳彥:我們這個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法學教育?
    在這裡,我想做的,就是要對這樣一種觀念做出某種反思(還可參見吳彥:《日常法理與政治意志:「法律人」觀念的一個檢討》,《日常法理與政治意志》,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法學教育真的應當是「純粹」的職業教育嗎?法學教育要培養的人才真的只是那些從事法律實務的職業法律人嗎?法學教育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應以那種「把人教育成為人」的教育為基礎,且將之貫穿於整個法學教育的始終?
  • 社科法學具有三個優勢可以解釋法律與社會之間的張力
    北京大學副教授侯猛: 社科法學具有三個優勢可以解釋法律與社會之間的張力(下稱社科法學)倡導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分析法律問題。不少人對社科法學的功用有很大的懷疑:為什麼要在法學院從事社會科學的研究?對此,要指出的是,社科法學與法教義學、政法法學相比,仍有一些不可替代的優勢。一是填補法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空隙。社科法學可以做跨界對話的工作,促進知識的交流、競爭與合作。除了在社科法學內部以年會形式組織法律經濟學、法律社會學、法律人類學、法律與認知科學之間的跨界對話外,還可以組織法學與其他學科的對話,如「法學與人類學對話會」等。
  • 突出政治引領 強化理論武裝 錘鍊幹部隊伍
    一、案例背景   中國法學學術交流中心(以下簡稱「交流中心」)是中國法學會所屬事業單位,現有正式黨員14名,其中35歲以下青年黨員10名。幾年來,交流中心黨支部圍繞「突出政治引領、強化理論武裝、錘鍊幹部隊伍」三大任務,以黨建帶動團建,促青年黨員崗位建功,努力鍛造新時代的外交「鐵軍」,為完成學會中心任務提供了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