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繫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
象曰:繫於金柅,柔道牽也。
(一)釋字(詞)
柅
柅、泥、暱的本字都是尼。《說文》:「尼,從後,近之也。從屍匕聲」。《廣》「尼,又和也」。《爾雅釋詁》:「尼,定也」。《注》:「止也。止亦定也」。《孟子》:「止或尼之」。
尼訓近,後作「暱」;尼訓和,後作「泥」;尼訓止,後作「柅」。
「柅」在這裡指卡住車輪不使轉動的剎車器。
羸
《說文段注》:「羸,假借為累字。《易》:『羸其角,羸其瓶』」。《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易·井卦》:「羸其瓶,兇」。
羸,通假為累,纏繞、牽繫的意思,也有瘦弱、疲睏的意思。這裡指因羈累而疲瘦。
羸豕
特指發情的母豬。母豬發情時性慾衝動;猖狂欲出走以求牡,口中發出豨豨之聲。為防止牝豬出走丟失,或被人所系。牝豬被人所系不能出走,盤旋不已,不日將精疲力盡,疲瘦不堪,《易》所謂「羸豕孚蹢躅」。
孚
「孚」含仁愛之情,這裡指牝豬發情求愛。
蹢躅
徘徊欲進貌,這裡指焦躁不安貌。
(二)釋象:
《姤卦》是消息卦,所以其及其所變之卦的下面有潛隱待息的陰爻,這個待息的陰爻和初六、九二組成艮體,「艮為止」又「艮於木也,為堅多節」,從木而能止,故曰「柅」。「柅」指木質的制動器,泛指制動器。由於九二為艮體主爻,故九二為「柅」。九二又在乾體,「乾為金」,故九二為「金尼」(金柅)。初六為巽體主爻,「巽為繩直」,引申為「繩」,故曰「系」。初六隻於九二比鄰,且在九二之下,故初六象系在九二身上一樣,故曰「繫於金柅」。《姤卦》初六為全卦唯一柔爻,故曰「柔道」,這裡的「柔道」是指「柔遇剛」之道,也就是雌性尋求配偶之道。「繫於金柅」就是初六之「柔道」受到了牽制,故《象傳》釋曰:「繫於金柅,柔道牽也」。
《姤卦》的卦變形式只有一種,那就是《姤卦》先變為《同人卦》,然後《同人卦》再變為《小畜卦》。《姤卦》初六先變為《同人卦》六二,最後變為《小畜卦》六四。在卦變過程中,《姤卦》初六是個見異思遷者,不斷移情別戀,變換著配偶。在《姤卦》中,初六與九二比鄰而又與九四為應,繫於九二卻又思慕著九四。在《同人卦》中,六二承於九三之下而又與九五為應,那就是繫於九三,心裡卻又想高攀九五。到了《小畜卦》中,六四與九三「夫妻反目」後,又承於九五之下,終於攀上了九五的高枝。綜觀卦變過程,一柔而遇五剛,不斷變換配偶而移情別戀,與誰都不會長久,故《姤卦·卦辭》曰「女壯,勿用取女」,說的就是《姤卦》初六。這種現象在母系氏族社會和動物界是很正常的,當為「無咎」,而在父權社會中,卻是不能容忍的。
母系氏族社會之所以成為人類社會,就是因為它已經排除了某些動物性,首先是排除了血親婚配的動物性。《姤卦》初六與九四有原始的正應關係,應為血親關係,故其婚配受到限制,「繫於金柅」而不得「有攸往」。這裡的「有攸往」就是指《姤卦》初六和九四血親媾合。從卦變上看,《姤卦》初六變為《同人卦》六二,再變為《小畜卦》六四,無論其如何濫情,見異思遷,但始終沒有與《姤卦》九四比鄰而發生關係,這就說明母系氏族社會已經排除了血親婚配的現象。《姤卦》初六爻辭用發情母豬受到拘系的例子來象徵人類社會婚配關係受到約束、血親婚配受到嚴格排斥。豬尚如此,而況人乎?故曰「繫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
《姤卦》初六有「豕」象,但在《姤卦》中不能顯現出來,卦一變就顯現出來了。《姤卦》一變就是《同人卦》,《同人卦》六二在隱坎體。《同人卦》下面潛隱待息的是陰爻,這個陰爻和初九、六二組成坎體,「坎為豕」。《同人卦》六二就是《姤卦》初六,故《姤卦》初六為「豕」。《姤卦》初六為巽體主爻,「巽為繩」,故曰「系」;又「巽為進退,其究為躁」,「進退」在這裡就是指因被「繫於金柅」不得脫而焦躁不安,往來衝突,故曰「蹢躅」。
母豬發情而被系拘,因焦躁不安很快會瘦下來,初六在《姤卦》中沒有「豕」象,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姤卦》初六是一隻「繫於金柅」的發情母豬,早因焦躁不安而瘦得不成樣子了。故這裡用假設取象法,假設《姤卦》九三變為陰爻,則《姤卦》初六在坎體,「坎為豕」,又「坎為月」,「月」在古代即指肉,那麼這就是一頭肉嘟嘟的肥豬。不過這種假設是不存在的,是否定的,這頭豬就象是已經瘦得皮包骨頭了,故曰「羸豕」。羸豕就是疲瘦不堪的豬。這頭髮情的瘦豬為了求愛而焦躁徘徊,求偶示愛可曰「孚」,故曰「羸豕孚蹢躅」。
(三)義理
「繫於金柅」,是指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婚配形式已經有了許多限制和約束,血親婚配受到嚴格排斥。人類社會的進化史,也是婚配關係的進化史。原始人群最初實行雜交,後來有了血緣家族,血緣家族是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血緣家族是原始公社由前氏族公社向氏族公社發展的過渡階段。在血緣家族裡,雖然仍實行雜交,但它已經開始排除了不同班輩之間的雜交關係,只是在年歲相若的兄弟與姐妹之間實行群婚。隨著勞動生產力的緩慢發展,婚配關係也逐步進化。首先是在同胞的兄弟與姐妹之間的雜交狀態受到排斥,接著又逐步排除由近及遠的旁系親屬的婚配關係,最後形成為同一家族的一群兄弟與另一家族的一群姐妹實行群婚,人類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
母系氏族形成後,成年男子只能分散到其它氏族尋求配偶,實行族外群婚,這就是《同人卦》所謂「出門同人」。到母系氏族社會全盛時期,又形成從女居的「對偶婚」。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才逐漸轉化為從男居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婚配關係越來越受到諸多的限制和約束,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有利於人類的進化,故曰「貞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裡說:「不容置疑,凡血親婚配因這一進步而受到限制的部落,其發展一定要比那些依然把兄弟姊妹之間的結婚當作慣例和義務的部落更加迅速,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