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瀾:構築共榮共生的多元創新生態系統
創新如此重要,我們應該如何在科技、制度、社會層面上理解創新?薛瀾:經典的創新定義是指把包括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新的組織方式等關於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今天的創新內涵則特指把科學、技術、管理等各類知識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活動。創新與科學技術研究和市場經濟密切相關。一方面,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在創新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給生產要素的新組合提供了方向。
-
堅持改革開放 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三論紮實做好2021年經濟...
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堅持改革開放是搶抓新時代重大機遇的具體舉措。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才能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細化「放管服」改革。
-
改革、開放、創新——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詞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題:改革、開放、創新——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詞新華社記者2020年即將過去。這一年裡,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全球抗擊疫情、經濟穩定復甦提供強勁動力。「未來,中國將如何繼續穩步前進?」世界各國都在關注。
-
張志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創新
從根本上說,不能將實踐決定認識的觀點理解為「無條件地決定」,也不能理解為實踐「自動產生」正確的認識,只能理解為從歸根結底意義上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內容和檢驗標準;而在一定條件下認識也可以反思實踐,破解實踐難題,決定實踐方向,引領或者約束實踐的發展。(微信公眾號:思政學者)發揮正確理論的指導作用,實現理論與實際、意識形態與實踐的有機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要求。
-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經驗教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科技趕超國家,在某些科技領域,我國逐步具備了一定的高端技術研發能力;在少數領域,甚至已經突破了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科技創新分工體系下對我國的科技分工定位,觸動了美國主導的科技分工利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所面臨的國際上的科技封鎖和控制更加嚴厲。因此,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的路徑上需要處理的重大關係。
-
華晨:改革創新開放合作 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改革創新激發內生動力 華晨明確了要從體制機制入手,以國有資本投資改革為重點,以三項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總體設計,統籌推進,務求實效。一是明確了集團總部與業務板塊的功能定位,總部負責「管資本」,將生產經營和管理職能轉移至業務板塊;二是大力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對標行業先進確定機構設置和薪酬水平,以市場化選聘和競爭上崗全面拓展人才引進與晉升渠道;三是組建集採中心,實現全集團採購公開、透明、節約、精準、高效、廉潔,實行集採後,預計可再節省費用10%以上。通過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有效提升管理效率,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
習近平:工程科技創新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動力
歷史證明,工程科技創新驅動著歷史車輪飛速旋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動力源泉,推動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信息化時代。 古往今來,人類創造了無數令人驚嘆的工程科技成果。古代工程科技創造的許多成果至今仍存在著,見證著人類文明編年史。
-
與改革開放同頻 與創新發展共振
一、立法引領保障上海改革開放的主要歷程追尋近四十年的發展軌跡,上海地方立法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上海改革開放的戰略規劃更為清晰,從「四個中心」到「五個中心」,從保稅區到綜合保稅區再到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始終承載著國家使命,承擔著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經濟帶、服務全國的崇高職責,為改革開放經驗複製推廣起到了試驗田的重要作用。
-
深化改革開放 聚力創新發展 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
原標題:深化改革開放 聚力創新發展 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而奮鬥 (2017年4月25日) 範銳平 同志們: 現在,我代表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二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請予審議。
-
人民日報發表馬建堂署名文章:改革創新是統計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於改革開放的思想,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堅定改革創新信念,把握改革創新方向 習近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
-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高頻詞分析:新發展、創新、改革與安全
公報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公報指出,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
改革開放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我們準確把握改革開放的重大關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更加能動地推進改革開放事業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世界是普遍聯繫的,社會是由諸多系統組成的有機體,必須把改革開放當作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的協同配合中不斷推進。
-
學者熱議: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
「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研究論壇」開幕式現場。 人民網北京5月30日電 近日,「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研究論壇」在福州大學怡山校區成功舉行。據悉,此次論壇共進行四場學術報告會和一場學術沙龍,來自50所高校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參會。
-
王建朗:春風過處草木青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創新發展
與這場偉大革命相適應,中國近代史研究也經歷了重要轉型,呈現繁榮景象,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提供了思想動力。改革開放後特別是新近的深入研究,顯然比以往的簡單化敘述更具深度,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取得成功。總之,改革開放後的思想解放使研究者進一步樹立了科學精神,推動中國近代史研究實現了科學轉型。
-
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中國要到哪裡去?將在市場力和創新力上做好文章
「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發言指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中國要到哪裡去?圍繞這樣的發展目標,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中國將在全面加強中國人民的生產力、國防力、文化力、社會治理力這四大力的同時,把市場力和創新力提到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上來。實際上,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這個大市場不僅在於存量,更在於增量,在於它所具有的市場力。
-
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提供支撐!「十三五」高校科技工作再上新臺階...
,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秉持「引領創新、支撐發展、科教融合、開放協同、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全力提升新時代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薛瀾談新型舉國體制:真正卡住我們脖子的是什麼?| 科技與政策
1949年後到改革開放前有了全面的布局和追趕,取得了兩彈一星等輝煌成就。改革開放後,中國科技領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歷程,為我們今天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們的科技創新現在到底處在一個怎樣的水平?
-
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的貢獻
「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主動順應時代潮流,對內啟動改革,對外實行開放,從而在改革與開放的互動中促進了自身的發展。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符合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不僅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指導意義,也是中國向世界各國提供的一個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發展樣本和方案。
-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2019年09月18日 09:13 來源:《學術月刊》2019年第3期 作者:黃少安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是指對既有經濟學理論產生重大衝擊
-
新一輪改革開放 年輕人一馬當先
改革大潮中,總有年輕人乘風破浪 改革開放初期,大批年輕人丟下「鐵飯碗」,或奔向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或下海經商,只為闖出一片天地。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就是在40歲那年離開中國科學院,在一間傳達室裡開始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