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商用航空工業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那時候大量充滿未來感的金屬飛機從戰爭裡安全返航,於是它們開始被全球的各個國家使用。儘管洲際航線還需要很多的中轉站,航空旅行也遠超一般大眾的承受能力,國際長途旅行還是變成了一項全球通識。
如果說30年代建立了商用航空工業的骨架,那麼到了40年代,它就開始展現力量,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飛得更高、更遠和更快。40年代的航空出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下面就是答案。
氣壓!壓著你也壓著我
在使用暈機袋和氧氣罐應對隨著飛行而來的不可避免的高原反應十年之後,波音公司發明了平流層客機——這是世界上首架攜帶增壓機艙的商用飛機。這樣,飛行員就可以使客機攀升到20000英尺的高度,航空公司也將「飛越天氣幹擾」作為賣點。但是這條朗朗上口的標語並不完全真實。平滑的飛行,和能在這個高度實現艙內有恆定的、可呼吸的空氣,都要歸功於加壓技術。
飛行機組的誕生
當平流層客機的空間拓展到能容納33名乘客自由舒展身子,由5名成員組成的機組也可以展開工作,商業飛行也不再僅僅意味著飛行員、飛機和目的地了。到了40年代,機內航空服務正式開展。
隨著駕駛艙大到足夠容納不止一名飛行員,航空公司開始首次指派飛行工程師協同飛行,這樣就把機長從維護客艙和駕駛艙設置的任務中解放了出來。在客艙裡,空姐——她們後來被這麼稱呼——開始取代之前只能提供有限服務的通訊員(通常是男的)和飛行護士。說到空姐……
浮華!魅力!辣妹!
航空業已經熟諳標誌性的營銷和廣告達數十年時間了。旅遊海報描繪著充滿異國風情的目的地,作為「翅膀」註腳的航空公司,以及源自航空旅行黃金時代的制服,其中的每一個幾乎都能立即在你頭腦中形成直觀印象。但是沒有什麼能夠比在那時候幾乎全是男性從業的行業中加入女性更能改變人們對航空旅行的印象和體驗的了。
世界著名時裝設計師不遺餘力地將最時髦的風格用在空姐身上,而那時候剛剛有空姐這個職業,她們每小時賺1美元。薪酬令人羨慕,申請者被期望擁有的資質也很多,包括:單身、無子女、身高5英尺2英寸到5英尺9英寸(約合157.48釐米到175.26釐米)、體重105磅到135磅(約合47.63千克到61.23千克)、裸眼視力至少達到20/40(約合0.5)。對了,如果你曾經競選過環球小姐或世界小姐,那就更好啦。
直到1957年,空姐只招聘白種人。如果你願意忍受那個時代行業內固有的年齡歧視、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你還得面對性侵犯無處不在的工作環境——貪婪的男乘客們看你幾眼,就會摸你幾下。
數十年間,空姐的形象幾乎代表了航空公司的形象:國際化、有教養、性感、隨時待命。
早期「智能行李」閃亮登場
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從跨海旅行轉到更有活力的航空出行,行李託運行業應運而生。30年代被視為航海出行的主幹時代,40年代則將人們心中的航空業行李服務建設標準化。
哈裡伯頓公司(Halliburton)通過了美國環球航空公司的測試,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令人豔羨的鋁製行李收集箱供應商。哈裡伯頓在耐用行李行業的優勢地位是如此穩固,直至今日,美國總統專用的「橄欖球」手提箱——一個能夠隨時下令進行核打擊的箱子——都是使用的哈裡伯頓的「零號」(Halliburton Zero)手提箱。
這張攝於1945年的照片由阿拉斯加航空公司(Alaska Airlines)於2007年3月7日星期三公布。照片展示了老一代「商業太空計程車」道格拉斯DC-3號(Starliner Douglas DC-3)。為慶祝公司成立75周年,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引進了一架外形與DC-3相似的新型波音737-800飛機,作為慶典的一部分。
更高!更遠!更快!
波音公司的B-50A:幸運女神2號(Lucky Lady II)是全球首架環遊世界不需要中間停留直達目的地的飛機,它在1949年藉助4次空中加油,使這一不可能的任務變成了可能。
這個紀錄在40年代不僅僅被打破,更是被改寫——比如1947年,查克·葉格隊長(Captain Chuck Yeager)駕駛著貝爾X-1戰鬥機(Bell X-1),使它成為史上首架打破聲障的飛機。飛行不再是一個奇蹟,它逐漸成為被人類推動、掌握並精通的技藝。
給你一晚舒適睡眠
上世紀40年代,波音公司堅固的同溫層巡航者號(Stratocruiser,型號377)上的每一個單獨的座位——我重複一遍——每一個單獨的座位,都可以完全平放,以形成一個臥鋪。
那個時候,可以平躺的臥位不僅是豪華票價帶來的體驗,更是行業標準。從飛機尾部一直延伸到前部頭等艙的客艙,是本著為乘客提供最大程度的舒適而建造的。航空公司也開始為乘客提供枕頭和毛毯,以及口香糖、牙刷、剃鬚刀、針線包等物品。我們都快擁有一切了,不是嗎?
(翻譯:馬元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