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建造船舶的技術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赫赫有名,除了成功打造出國產航母外,我國還建造了大型破冰船和各種艦船,每年還會有很多國家來尋求合作。
但在上世紀60年代鋼材匱乏的時候,我們也走了不少彎路,造了一艘當時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水泥船,僅僅航行了一次就慘遭遺棄,這是吉田號。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在中央的領導下,各行各業迅速發展,各類產業百花齊放,一個個高樓拔地而起,各項基礎設施逐漸上馬。這個時期,人們對鋼材的需求越來越大,甚至出現了鋼鐵「千金難求」的局面。
由於鋼材的匱乏,我國的船舶製造專家們便想到了使用其他的材料來代替鋼材造船。這個辦法是由馬尾造船廠的專家們提出來的,鋼材在當時比較缺乏,可是水泥卻還是比較廉價和富餘的。
於是,專家們便想到了利用水泥來製造船隻,而且如果這樣一個設想真的實現了的話,那麼中國必然在這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經歷三年的研製和鑽研,古田號在1974年順利下水。古田號的造成,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它的船身合計有三千噸之重,其主要材料便是水泥。單單是材料之上,古田號便有其巨大的意義,它是一艘世界上最大的水泥船。
當時船員們開著這艘船,從福州開往了上海港口執行了一次成功的運送任務,只不過在回程的時候,船員們發現了這艘船的極大缺陷,那就是實在是太沉重了,需要消耗的燃料是其他木頭船、鐵船的好幾倍。
並且水泥船身太不結實,稍有不慎就會船體破裂。所以在1977年,經過有關部門的決定,放棄吉田號的生產,從福州到上海是它的首秀,也是它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之後,它一直被擱淺在中洲村的岸邊。